第18课《昆明的雨》课件(共52张ppt)(统编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昆明的雨》课件(共52张ppt)(统编版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9 23:0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昆明的雨》
八年级上册 第18课
统 编 版 (2024)
新 课 导 入
雨,或淅淅沥沥,或倾盆而下,总能勾起人们别样的情思。它能润泽大地,也能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昆明的雨,在汪曾祺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那倒挂还能开花的仙人掌,那多样鲜美的菌子,还有那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让我们一同走进《昆明的雨》去感受吧。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学习作者围绕昆明的雨选取的事物及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以及对往昔生活的眷恋。
探究新知——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其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隽永,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擅长以平实笔触描写平凡人物与日常生活,于细微处见深情。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写作风格淡雅从容,融汇诗情与人文关怀。
探究新知——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是汪曾祺在晚年回忆昆明生活时所作。他曾于抗战时期在昆明求学,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在昆明度过了难忘的青年岁月。这篇文章通过对昆明雨季风物的细腻描绘,寄托了他对那段宁静、自由、充满生机的生活的深切怀念。此时作者已历尽人生起伏,文风趋于平和冲淡,情感内敛而深沉,借写景抒发对往昔岁月的温情追忆。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散文
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不拘格律的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它以真实感受为基础,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特点是“形散神聚”:结构灵活多变,材料看似松散,但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情感或主旨展开。本文属于写景抒情类散文,以“昆明的雨”为线索,串联起各种风物与记忆,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往事的怀念。
预习检查——读一读
青头

辟邪


篱笆


晕倒




缅甸



饱涨

湿
jūn
bì xié
ɡuà
lí bā
suàn
xiè
miǎn diàn
dié

bǎo zhànɡ
lín
yūn dǎo
mèn
预习检查——多音字
( )圈养( )圈子

juàn
quān
( )晕倒( )红晕

yūn
yùn
( )细菌
( )菌子

jūn
jùn
预习检查——词语释义
鲜腴:新鲜肥美。例句:这盘清蒸鱼,鱼肉鲜腴,入口即化。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如 “孟夏时节,万物繁茂”。
细碎:细小零碎。比如 “细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像 “树上结满了密匝匝的果实”。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例如 “看到眼前这不可思议的景象,他惊得张目结舌”。
整体感知——文题解读
“昆明的雨”是文章的标题,直接点明写作对象——昆明的雨季。这个题目具体而富有画面感,不仅指自然气候现象,更承载着作者对昆明独特风土人情的记忆与情感。一个“想”字隐含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想念昆明的雨”,使标题具有浓厚的抒彩,引导读者关注雨中的景、物、人与情,展现昆明雨季特有的生机、韵味与温情。
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 - 2):引子,由给宁坤的画开篇,画上有倒挂而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等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从而引出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一话题,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对昆明雨的怀念的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部分(3 - 10):具体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和事。详细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如雨季长但不让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是明亮、丰满且使人动情的,还描写了雨季中的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还有自己和德熙在莲花池边酒店小酌等内容。
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三部分(11):自然点题,再次强调 “我想念昆明的雨”,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同时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整体感知——行文线索
文章以“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始终,所有描写都围绕“昆明的雨季”展开。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串联起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小酒店等风物与人事的记忆线索。每一段落均从雨季出发,引出一种物产或一段经历,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对昆明生活的整体怀念。这种以情感为内核、以时间为背景、以物象为载体的线索结构,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文章开头提到作者为宁坤作画,这幅画的内容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画中右上角是一片倒挂着开花的浓绿仙人掌,左下是青头菌和牛肝菌。这些内容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风物,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这样写既引出了昆明雨季的主题,又以写实的方式展现了昆明自然环境的独特之处,为后文的具体描写做铺垫,同时体现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感情。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昆明的雨季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昆明的雨季不使人厌烦,因为它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气候舒适,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季空气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整体氛围是明亮、丰满、浓绿的。作者通过描写仙人掌倒挂开花、菌类繁多、草木旺盛等具体事物来侧面表现雨季湿润、生机勃勃的特点,使抽象的气候特征变得可感可知。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文中写了哪些雨季的物产?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文中写了仙人掌、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仙人掌肥大有刺,能倒挂开花,常用于辟邪或作篱笆;牛肝菌量大便宜,滑嫩鲜香;青头菌颜色浅绿,格调高;干巴菌中吃不中看,需细择后炒食,味道极美;鸡油菌好看不好吃,多用于配色;杨梅个大如乒乓球,黑红似火炭,甜而不酸;缅桂花香气浓郁,花开满树;木香花爬架遮院,白花细叶,被雨淋湿后更显清幽。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这种情感是怎么产生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温柔触动。房东主动送花的行为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情,而雨珠点缀下的缅桂花更显得清新动人。这种情感并非源于思乡或怀人,而是被眼前平凡却美好的生活细节所打动,是在特定情境下由景生情、由人动心的一种细腻体验,反映了作者对昆明日常生活的深切眷恋。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文章两次写道“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样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第一次出现在文章中间,引出对雨季风物的集中描写;第二次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化主题。两次重复使情感逐步升华,形成回环往复的抒情节奏,突出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抒情性。
精读细研——问题探究
作者在小酒店避雨时看到了哪些景象?这些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看到雨中的野店、深苔、鸡儿单脚站立、大木香花被雨水打湿,还写了自己与友人饮酒闲坐的情景。这些描写动静结合,画面清冷静谧,充满诗意。“木香花湿雨沉沉”一句尤显意境深远,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让人感受到雨天独有的情味,也体现了作者对那段时光的长久回味。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干巴菌)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比喻修辞,将干巴菌比作牛粪、马蜂窝,形象写出其外形不佳,突出其虽不好看但好吃的特点。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此句怎样描写鸡油菌?
通过列举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细致描绘鸡油菌,使读者对其外形特点有清晰具体的认识。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这句话对杨梅的描写有何妙处?
用“乒乓球”作比,直观形象地突出昆明杨梅个头大的特点,让读者更易感知。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前句表对干巴菌外形难看能否食用的怀疑,后句表对干巴菌味道好吃的惊讶。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苗族女孩子?
从穿戴、动作、声音等方面描写,展现出苗族女孩子卖杨梅时的可爱形象,增添了生活气息。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这句话运用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昆明火炭梅的美味,表达作者对昆明火炭梅的喜爱之情。
精读细研——语言赏析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此句是怎样描写木香花的?
从生长姿态、叶子、花朵状态等方面描写,生动展现木香花在雨中的繁茂、湿润景象。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文中描写了多种昆明雨季的事物,如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多样事物展现昆明雨季特点,使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体现雨季给昆明带来的独特韵味。
这些事物描写能让读者对昆明雨季有怎样更深入的感受?
能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到昆明雨季的物产丰富、生活多彩,以及那种独特的湿润、柔和氛围。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文中写“我”画的那幅画有什么写作意图?
以画引入,通过画上的仙人掌、菌子等,自然引出后文对昆明雨季相关事物及生活的详细描写。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文中讲述捡鸡枞的笑话,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属于举例说明的手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鸡枞在昆明并不难得,增添文章趣味性。
精读细研——手法探析
小结
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对事物的细致描写,使读者对昆明雨季的事物特点清晰了解。
2.通过列举、比喻、对比等手法,丰富文章内容,增添趣味性与感染力。
3.以画引入、讲笑话等方式自然展开叙述,使文章结构更流畅。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如“我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等语句可感受到。
除了直接表达想念,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方面间接表达了这种喜爱?
通过描写雨季的各种物产、生活场景、人物等方面间接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文中作者回忆与德熙去莲花池那段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那段雨中经历的怀念,以及因雨引发的淡淡的乡愁和对往昔生活的眷恋之情。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传达怎样的情感主旨?
主要传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怀念之情,以及对那段在昆明生活经历的美好回忆与眷恋。
精读细研——主旨探讨
小结
《昆明的雨》这篇散文,作者汪曾祺以 “昆明的雨” 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如雨季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等,通过描写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花的房东母女等人物,以及与友人在莲花池边酒店小酌等事情,展现了昆明雨季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
形散神聚
从表面看,文章所写内容特别 “散”,有对昆明雨季特点的描写,有对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多种植物的介绍,还有对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花的房东母女等人物的描述,以及和友人在雨中喝酒闲聊等事情的叙述。
但实际上,这些看似零散的内容都围绕着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一核心情感线索展开。作者通过对这些与昆明雨相关的景、物、人、事的描写,追溯岁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贵回忆,表达对过往人生的珍爱,起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
语言特色
平淡自然:汪曾祺的语言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底蕴。如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等句子,用最直白、简单的语言,将昆明雨季的特点和菌子的美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自然,仿佛作者就在身边娓娓道来。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
语言特色
富有画面感: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描写仙人掌时,“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 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通过对仙人掌辟邪物件的细致刻画,让读者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这样一个独特的画面;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时,“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 ——’”,从服饰、动作到声音,全方位地描绘,使苗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生活气息。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
语言特色
幽默风趣:文中一些语句体现了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如形容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将干巴菌奇特的外形用如此形象又略带调侃的语言描述出来,让读者忍俊不禁,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
以小见大
汪曾祺善于从 “凡人小事”“小事物” 的角度切入,展现出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在本文中,通过对昆明雨季中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些平凡的植物,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花的房东母女等普通人物,以及和友人在小酒馆喝酒等平常之事的描写,反映出昆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让读者在这些细微之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作者情感的真挚。
课堂总结——本章要点
1.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昆明雨季,如仙人掌、菌子等,展现其明亮丰满。
2.借景抒情,表达对昆明雨的想念。
3.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有趣,如对各种菌子的描写。
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的特点
明亮
旺盛
丰满
与雨有关的人、事、物
总写——怀念昆明的雨
对昆明的怀念、喜爱
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卖杨梅的女孩子、缅桂花和木香花,为宁坤作画,与德熙去小酒馆
课堂检测
1.作者在《昆明的雨》中,多次提到的能体现昆明雨季特色的植物是( )
A. 牡丹 B. 山茶 C. 仙人掌 D. 菊花
C
文中多次提到仙人掌,如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是昆明雨季的特色植物。
课堂检测
2.下列对《昆明的雨》中作者情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对昆明气候的抱怨 B. 对昆明雨季及相关事物的喜爱与怀念
C. 对昆明美食的向往 D. 对童年生活的悔恨
B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杨梅、缅桂花等事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昆明雨季及相关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无抱怨、悔恨之情,对美食的描写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并非核心情感。
课堂检测
3.文中描写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 ——’”,这段描写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A. 心理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外貌与语言描写 D. 环境描写
C
“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是外貌描写,“卖杨梅 ——” 是语言描写,无心理、动作、环境描写。
课堂检测
4.作者认为昆明的雨季 “不使人厌烦”“使人动情”,原因不包括( )
A. 雨季的雨不连绵,下下停停
B. 雨季里有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
C. 雨季让昆明的植物更茂盛
D. 雨季会让人回忆起伤心的往事
D
文中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是喜爱,“回忆起伤心的往事” 与文本情感不符,A、B、C 均是雨季 “不使人厌烦”“使人动情” 的原因。
课堂检测
5.《昆明的雨》的语言风格具有怎样的特点( )
A. 华丽藻饰,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 质朴平实,蕴含生活气息
C. 尖锐犀利,带有批判意味 D. 晦涩难懂,充满哲理思辨
B
文章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通过描写日常事物展现生活场景,如 “菌子是雨季最热闹的食物”,质朴平实且充满生活气息。
课后作业
借鉴《昆明的雨》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描写你家乡的一种特色天气(如春雨、冬雪、台风等),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字数不少于 300 字。
课后作业
示例:家乡的春雨总来得悄悄。夜里听不见急促的声响,只在清晨推开窗时,才发现天地间蒙着一层薄纱 —— 远处的山隐在雾里,近处的桃树挂着水珠,连门前的石板路都被润得发亮,踩上去带着淡淡的泥土香。
课后作业
示例:奶奶总说 “春雨贵如油”,她会戴着竹笠去菜园,把覆在青菜上的枯草轻轻拨开,让雨水能更好地渗进土里。我跟着她蹲在菜畦边,看水珠从菜叶上滚下来,砸在小蜗牛的壳上,又弹到我的手背上,凉丝丝的。有时雨下得久些,爷爷会在屋檐下支起小桌,泡一壶新茶,茶香混着雨后青草的味道飘过来,我捧着温热的杯子,听他们讲过去的事。
课后作业
示例:家乡的春雨没有夏雨的暴躁,也没有秋雨的凄凉,它像奶奶的手,轻轻抚过家乡的土地,也抚过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现在离开家乡读书,每次看到春雨,就会想起菜园里的蜗牛、屋檐下的茶香,还有爷爷奶奶的笑脸 —— 原来春雨里藏着的,是我对家乡最浓的牵挂。
感 谢 聆 听!
八年级上册 第18课
统 编 版 (2024)
《昆明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