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昆明的雨 教学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昆明的雨 教学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00: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汪曾祺
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一部《去有风的地方》让云南成为了大多数国人心之所向的地方。
为了提升昆明市旅游城市的形象,我们部门决定以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作为素材,拍摄一组“诗雨·昆明”的宣传片,展现“昆明的雨”独特的情味,让广大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品味汪老笔下的“诗与故乡”。现邀请你们班参与宣传片的拍摄活动,希望你们能够踊跃加入。
目录
任务一:拍摄雨中景
任务二:解读雨中味
任务三:感悟雨中情
情景任务:撰写宣传文案
检查预习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小说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写作背景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学习了7年。这7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还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7年间,汪曾祺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他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个故乡。
1939年开始
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昆明念念不忘,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
1984年
5月19日
识一座城
昆明的雨季漫长,通常在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但雨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后的昆明,更是视觉与嗅觉的盛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芳草的湿润气息,天空染上绯红的柔情,蓝花楹带来童话般的梦幻,桂花香不经意间让人精神一振。
昆明 ,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因其属于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故享有“春城”的美誉。
字词积累
鲜腴(yú) 青头菌(jùn) 黄焖鸡(mèn) 草茎(jīng) 择净(zhái ) 炽红(chì) 缅桂花(miǎn) 绿釉(yòu )
密匝匝(zā) 花骨朵(gū) 鸡枞(zōng) 扳尖(bān) 篱笆(lí ba) 辟邪(bì xié)
字词积累
鲜腴
方比
鸡枞
密匝匝
扳尖
新鲜肥美。
比较,比得上。
食用菌的一种,菌盖呈圆锥形,成熟时呈微黄色。
非常浓密的样子。
一种鞋子式样,呈船形,鞋头尖小而上翘。
教材补充
1984年3月2日,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老同学巫宁坤来访,请汪老给他画一幅“有昆明的特点”的画。
汪曾祺画了一幅怎样的画?
右上角画了一幅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拍摄雨中景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昆明的雨”情感的句子,为拍摄宣传片奠定感情基调。
我想念昆明的雨。(11)
我想念昆明的雨。(2)
快速浏览1-5段:走进昆明的雨,你会发现镜头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圈出相应的句子,并尝试用词语概括一下。
雨季长
不使人厌烦
下下停停
但不使人气闷
气压不低,很舒服
浓绿的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在拍摄宣传片时,除了拍摄雨,还有哪些值得拍摄的景、人与事?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送缅桂花的房东
与友人小酌

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
肥大的仙人掌
各种美味的菌子
花叶浓密的木香
颜色黑红的杨梅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
卖杨梅
的苗族女孩

卖缅桂花
的房东母女

与友人
雨中小酌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送缅桂花的房东
与友人小酌
在拍摄时,有同学产生了疑惑:与雨无关的物和人是否应该拍摄到宣传片中?请在文中找出可以支持你的观点的理由。
REC
HD
4K
25FPS
MENU
如果没有了雨,倒挂的仙人掌就不会开花,昆明人家的屋檐就缺少了绿色的生机与情趣。
如果没有了雨,昆明就不会有雨季的花一缅桂花,他的房东也不会给他送来,摆着满满缅桂花的七寸盘子,也不会使他的心感到软软的,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如果没有了雨,昆明的菌子就不会生长,作者就不会品尝到这样美味的食物。
在拍摄时,有同学产生了疑惑:与雨无关的物和人是否应该拍摄到宣传片中?
在拍摄时,有同学产生了疑惑:与雨无关的物和人是否应该拍摄到宣传片中?
如果没有了雨,作者就不会有“浊酒一杯天过午”的经历没有那木香花“湿雨沉沉”的感觉。没有了雨,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也不会达到饱和状态,也不会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如果没有了雨,即使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雨中的空气也不会那么柔和了。
这些景物看似和雨无关,实际上都反映了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明亮、丰润,将昆明的雨季立体生动、真实饱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同时,通过描写与雨季相关的人物和活动,如苗族女孩卖杨梅、房东母女卖缅桂花等,表现了昆明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美,更加凸显了作者对雨季的昆明的喜爱、眷恋。
形散神不散
原来,写雨,不仅可以写雨……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对雨的着笔却不多,而是用大量笔墨描摹雨中的景致。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这正是“散文”文体的一大特点:
“神”
形散而 不散
写法迁移
解读雨中味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 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景物美
滋味美
人情美
氛围美
为了更好地突出“诗雨·昆明”这一主题,摄制组选定了“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这四组视频拍摄,为了让观众有更好地观影体验,摄制组准备为每组视频都配以旁白解读,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组视频进行旁白解读。
方法指津
圈点勾画法。圈点勾画的内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是自己深有体会之处。批注可以从修辞方法、标点符号、描写角度、用词特点等方面入手,写出心得体会、个人见解。
(6)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短短几句话,就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昆明人家门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纯朴自然的气氛。挂镜子、八卦、仙人掌,也再现了当地的风俗,表达了旧时人们美好的愿望。
示例:景物美
(9)雨季的花是缅桂花。……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平实随性的语言,写出了缅桂花的清香;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缅桂树的高大、浓绿。
(10)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爬”“遮”运用拟人的修辞,“密匝匝”、“数不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香的繁多、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环境描写,雨中木香花侧面表现出了雨大,为“我们”滞留小酒店作了铺垫,渲染了雨中安静,美好的氛围。
滋味美
青头菌
干巴菌
鸡油菌
牛肝菌
根据文中第7段的描述,猜一猜:这些各是什么菌子?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短短十四个字,连用五个逗号,分别从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展示了牛肝菌的美味。“滑,嫩,鲜,香”,一字一味,写出了牛肝菌入口后,经过咀嚼、品尝,带给人不同层次的美味享受。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 这里形容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和鲜香口味。大词小用,诙谐有趣。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干巴菌
试在这两句话前加上语气词:
____?这种东西也能吃?!
____!这东西这么好吃?!


先写干巴菌“不中看”,颜色不好、外形不美,还掺和在乱七八糟的东西之间,甚至让人怀疑是否能吃;后写如果细心烹饪,就会感受到它的美。这是运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干巴菌的美味。
欲扬先抑
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这里是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令人难以置信。
(8)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火炭梅”的状貌;并通过与洞庭山杨梅、井冈山杨梅的对比,反衬昆明的火炭梅味道很好。
人情美
(8)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用“戴”“穿”“坐”“吆喝”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以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文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画面感。
(9)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时常”“送来”“满满的缅桂花”,承载着房东母女的热情友善。在昆明的雨季,独在异乡的作者真切感受到了昆明人淳朴厚道的人情、人性美。
(10)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小酒店的外面是大雨滂沱,里边是友人小酌。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有繁茂的绿叶,有飘香的花朵……闲适恬淡的氛围,增进着朋友之间的友情,使人倍感美好。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儿,自然一点儿,家常一点儿。”
——汪曾祺
先生写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看似细碎平淡,实则蕴藏多种情味。这便是其“淡而有味”的语言魅力。
感悟雨中情
为了使拍摄视频呈现出更好的效果,摄制组想在视频当中配上符合画面风格的音乐风格,请结合助读资料和课文内容,感悟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中寄予的诗意情怀,选择合适氛围的音乐风格。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护人才和科研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至长沙。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临时大学又分三路,西迁昆明,并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的老师和学生,是为局势所迫,翻越了大半个中国,一路颠簸,来到了这座城市。
1938年9月28日,日军首次轰炸了云南首府昆明,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在云南的残酷开始。
直至抗战结束,昆明都是日军狂轰滥炸的重灾区,共被轰炸142次。防空警报与躲避进入防空洞,成为昆明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助读资料
汪曾祺和昆明的不解之缘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yǔ]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汪曾祺《七载云烟》
汪曾祺不仅仅是在想念昆明的雨,更是在想念那一段在昆明学习、生活的时光,想念那段时光里曾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因为尽管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却在昆明度过了最难忘而又最充实的一段时光。
汪曾祺一直把昆明当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撰写文案
学以致用







你要写昆明的雨,就不能只写雨。
要写雨中菜市场中各种的菌子;
要写雨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要写一对热情母女送来的缅桂花;
要写雨中小酌时的院中美景;
要写多年以后回想起当时的欣喜与怀念。
写雨:描摹雨中情致
你要写 的雨,就不能只写雨,
要写
要写
要写
要写
要写
模仿汪老的文风,为你城市的雨写一段宣传文案。
你要写济南的雨,就不能只写雨
要写趵突泉三股水裹着潮气,在石栏边漫出细碎的白汽;
要写大明湖的荷叶托着雨珠,风一吹就滚成满湖的星子;
要写曲水亭街的青石板润得发亮,老槐树的影子在雨里晃;
要写油旋摊的香气混着雨雾飘,咬一口满是酥脆的暖;
要写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柔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
模仿汪老的文风,为你城市的雨写一段宣传文案
你要写济南的雨,就不能只写雨,
要写趵突泉裹着潮气,在石栏边漫出细碎的白汽;
要写大明湖荷叶托着雨珠,风一吹就滚成满湖的星子;
要写曲水亭街青石板润得发亮,老槐树的影子在雨里晃;
要写油旋摊香气混着雨雾飘,咬一口满是酥脆的暖;
要写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柔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散文作品,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重要的感情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作业布置
1.“四十年后,我还是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请试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2.课外拓展阅读汪曾祺的《西南联大中文系》、《跑警报》、《七载云烟》。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