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08:5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奉献一生的事迹,感受他坚持理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科学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
语言运用:积累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学习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如平实叙述与生动描写相结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思维能力:抓住时间线索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分析事件背后反映的人物品格,培养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的意义。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感受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场景渲染等营造的独特美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领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结合阅读提示,梳理事件,挖掘细节,品析人物精神品质。
2.结合拓展材料,关联时代,理解人物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看到课文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课下注释①告诉我们,南仁东是一位天文学家,是“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本课是一篇传记作品,传主是南仁东。那么,南仁东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篇传记,进一步解惑,走进“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人生。
二、梳理事件,初步感知人物
1.在课文中,作者选取了南仁东一生中哪些重要阶段,记叙了哪些事件?请同学们通读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梳理人物生平经历。
PPT:
本文以3000多字的篇幅,浓缩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一生。文章选取了他人生中的多个重要阶段,依时间顺序展开叙述……
点拨:梳理人物生平经历,可以用表格来呈现,也可以绘制时间轴样式的思维导图。
明确:
表1 南仁东生平经历
人生阶段/时间点 事件
少年时期 喜欢看星星,追问老师关于南半球观星情况的问题
初三时期 老师和南仁东畅谈未来和理想
18岁 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23—33岁 在无线电厂做“小金工”; 在别人认为不可能时,挑战研制电视发射机并获得成功
33岁 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48—61岁 提出争取由中国作为国际射电望远镜台址; 历经十余年在贵州进行选址研究
62岁 开始主持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即“中国天眼”项目)
66岁 担任“中国天眼”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71岁 见证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落成
2.结合梳理成果,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南仁东?
示例:我看到了一个为“中国天眼”奋斗到老的南仁东。南仁东开始正式主持“中国天眼”的相关工作时,已经快五十岁了,但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到时间就退休,而是一直奋斗到七十多岁,直至建成“中国天眼”。
追问:结合课后“阅读提示”中下面这句话,从南仁东整个生命历程来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PPT:
作者以“看星星”串起全文,展现了一个爱看星星的少年是怎样成为“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的……
示例(1):我看到了一个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南仁东。从他小时候对星空的好奇并通过努力考上清华大学,到青年时期研制电视发射机,最后主持建成“中国天眼”这个超级望远镜,我看到了他执着探索、一步步取得卓越成就的一生。
示例(2):我看到了一个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南仁东。在无线电厂工作时,他就有挑战“不可能”的精神,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时候研发出新产品。后来,他主持的“中国天眼”,是中国独立自主建设的,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种勇于挑战的精神,令人敬佩。
3.小结。
通过梳理传主的人生事件,同学们很好地把握了课文整体的内容,对南仁东的人生历程也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如何选取典型事件,并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这也是单元导语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
三、聚焦细节,理解人物精神
1.结合教材旁批,品析典型细节。
(1)很多同学留意到教材中有不少旁批。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旁批一般指向文章的结构、主题、细节等多方面内容,能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看一看第22、28段的旁批,它们提醒我们阅读时要关注什么呢?
PPT:
第22段旁批: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第28段旁批:动作定格,宛如雕塑。
明确:这两个旁批指向的课文内容,不是大事件,而是小细节,有人物外貌、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属于对人物的特写镜头。
(2)读一读上面两个旁批和对应的原文,你是否对南仁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示例(1):头发根根都是竖着的,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在项目建设期间,作为总工程师的南仁东坚定的决心、奋发的工作激情。
示例(2):这个仿佛是致敬的动作,体现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深厚感情,这个伟大的工程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他也为它感到自豪。
2.细读课文,结合旁批的引导,挖掘能体现人物精神品格的细节,撰写批注。
点拨:撰写批注,可以仿照教材旁批,也可以对旁批进行扩展补充。
示例(1):第24—26段中关于南仁东不吃鱼的细节,发生在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从中可以看出南仁东是在和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因为他自知时日无多,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工程建设。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敬业与无私奉献精神,在这一细节里尤为凸显。
示例(2):第12段中写道“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这个细节反映了南仁东常年深入山区实地考察,从这里能看出他的脚踏实地、执着坚韧,也能看出他的朴素、务实。
示例(3):第39段作者描写南仁东登塔落泪的场景,以呼告式的直接抒情,展现了南仁东将全部的生命和毕生的心血献给国家重器“中国天眼”,讴歌他爱国敬业、锐意创新、无私奉献、忘我投入的精神。他卓越的贡献,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并永载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史册。
3.小结。
如“阅读提示”所说,课文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传主的形象与精神。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若想进一步了解人物,便需敏锐地捕捉细节描写。
四、关联时代,感悟家国情怀
1.教材第40页有一处旁批提道:“(课文)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结合以下拓展阅读资料(见表2)中相关年份的时代背景,重读课文,谈谈你对南仁东的认知和理解。
表2 课文中出现的年份对应的时代背景
年份 时代背景 南仁东重要事件
1945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处于战后恢复和重建阶段,科技发展基础薄弱,天文观测主要靠进口的精密观测仪器 出生
1963 国际上冷战格局持续,中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恢复与调整时期,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68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但一些基础科学研究仍在进行 分配到无线电厂工作
1978 改革开放的开端,国家进入经济和科技发展新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被中国科学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199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技术差距 开始主持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200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空间探索项目,提升了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开始主持“中国天眼”项目
2016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多个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
点拨:阅读传记,我们除了梳理事件、细读描写,还应当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结合当时社会与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入考查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所做出的抉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示例(1):文中提到,南仁东在选址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国际项目,于是他提出了中国独立建造射电望远镜的计划,面对外国专家的质疑,他说“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当时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而中国还比较落后,在这个时候,南仁东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信念,带领团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从这里,我不仅感受到南仁东勇于挑战的精神,更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
示例(2):第33段旁批提到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过去看”的问题。理解了南仁东所经历的时代,我认为“自己过去看”这一细节,可以说是他独立人格的缩影,是他自立自强的精神写照。文中提到,“自力更生”是他们整个项目团队的信念,南仁东一生经历了中国从落后迈向崛起的过程,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做出巨大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自己过去看”这一细节,是“自力更生”精神品格的外化。
2.南仁东曾为“中国天眼”写过下面的诗句,学完这篇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
PPT: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示例:南仁东肩负着国家重任,为“中国天眼”付出了全部心血。他一直坚守着,拼搏着,最后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他用家国情怀书写出不凡的人生!他的一生让我明白,唯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时代的发展,才能超越平庸,铸就非凡。
五、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课堂总结。
南仁东将他生命最后的23年奉献给了“中国天眼”这一科学奇迹,为我国天文科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坚毅执着、忘我奉献的科学精神,将如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一样永远闪耀着光辉。
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本单元的课文“是过往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我们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希望同学们从南仁东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生命的启迪,也在自己的人生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璀璨星光。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往后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巧用教材的助学系统,如单元导语、课下注释、课文旁批、课后阅读提示等,实现更高效的自主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课后作业。
(1)课文中说“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请查阅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思考并提炼其中人物共通的精神品质,和同学、老师分享你的发现。
(2)自主选读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