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案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生动记叙了“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少年仰望星空到毕生献身天文事业的感人历程。文章以时间为经,典型事件为纬,通过精准的语言(如“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生动的细节(如泪酒“天眼”)、真实的场景(如深山选址)和深情的议论,多维度展现了南仁东“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可贵品格。文本契合新课标“文化自信”(感悟科学家精神)、“思维能力”(分析人物塑造方法)、“审美创造”(品味语言感染力)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人物传记写法、感悟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优质载体。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文中南仁东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中国科学家坚持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南仁东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抬头看窗外 —— 如果此刻是夜晚,你会看到什么?(生:星星)对!星星是梦想的起点。少年南仁东在龙首山看星星时,绝不会想到未来天上会有一颗 “南仁东星”。 创设情境:班级正在筹备一次主题为 “闪耀星空的中国星” 的展览活动,展示感动中国人物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采。南仁东先生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天眼” 工程的总设计师,是候选人物之一。请同学们化身 “策展小专员”,走进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为 “闪耀星空的中国星” 主题展览,绘制南仁东的 “追星之路”!完成以下核心任务:
任务一:绘制 “追星路”:梳理南仁东生平大事,搭建展厅时间轴。
任务二:聚焦 “星光点”:精选人物动人瞬间,设计展板图文内容。
任务三:传递 “星火志”:撰写人物精神解说词,点亮观众感悟。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契合文化自信素养:以 “星星” 和 “南仁东星” 自然关联导入,结合 “策展小专员” 情境设定,快速拉近学生与人物的距离,让学生在真实任务驱动下,主动走进南仁东的故事,初步感受科学家与国家科技事业的联系,为后续文化自信的培养铺垫基础。
明确学习目标,指向思维能力培养:提前呈现三大核心任务,让学生带着 “梳理 - 分析 - 创作” 的逻辑链条展开学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学习方向,培养其规划性思维与目标导向意识,契合课题中 “通过任务驱动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的小切口研究。
二、检查预习
字词通关
潜质:潜在的素质。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篝火:用竹笼罩着的火。借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
目睹:亲眼看到。
严丝合缝:形容缝隙密合,看不出拼凑的痕迹。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热泪盈眶:泪水充满了眼眶。形容非常激动。盈:充满。眶:眼眶。
一览无余:一眼望去,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遗漏。形容视野开阔,毫无阻碍。
朝气蓬勃:形容富有青春活力、生气勃勃的样子。朝气:早晨新鲜的空气。蓬勃:旺盛的样子。
字音:潜质 (qián)、尴尬 (gān gà)、筛选 (shāi)、篝火 (gōu)、目睹 (dǔ)、严丝合缝 (fèng)、瞠目结舌 (chēng)、热泪盈眶 (kuàng)、一览无余 (lǎn)、朝气蓬勃 (péng)
词义:
背景链接
人物速览:南仁东 (1945-2017):吉林辽源人,天文学家。“中国天眼” FAST 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6 年 9 月 25 日,其主持的 FAST 落成启用;2017 年 9 月 15 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2019 年被授予 “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2018 年,国际编号 79694 号小行星被命名为 “南仁东星”。“中国天眼” FAST:世界最大单口径 (500 米)、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平塘,2016 年落成启用。
作者简介: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有《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以纪实文学见长。
设计意图:夯实语言基础,落实语言运用素养:通过字音、词义的梳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积累传记类文本常用词汇,为精准理解课文内容、后续分析人物与撰写解说词奠定语言基础,体现课题中 “以语言积累为读写融合前提” 的研究思路。
补充背景信息,助力文化传承与思维理解:介绍南仁东的成就与 “中国天眼” 的地位,让学生直观感受人物的价值与国家科技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深化文化传承素养;同时了解作者纪实文学的风格,为理解课文真实、生动的写作特点提供背景支撑,辅助学生形成对传记文本的初步认知。
三、核心任务
任务一:绘制 “追星路”—— 梳理南仁东生平大事
活动:完善 “南仁东生平年表”
要求:速读课文,圈画关键时间节点和对应事件,结合旁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引导:关注课本旁批提示 ——“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
教师点拨:使用 “生平表”“时间轴” 图示梳理人物成长经历,是帮助我们理解传记作品常用方式之一。
师过渡:按照 “少年 - 青年 - 中年 - 晚年” 的时间线,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南仁东的一生中不同阶段。
少年立志,初中立下 “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的志向;青年择路,大学毕业分配到无线电厂做 “小工”;中年突破,历经 20 多年 “天眼” 立项、选址、建设;晚年燃烧,身患癌症仍坚守一线,直到生命终点。
小结:从观星少年到天眼之父,这张清晰的 “追星路” 构成了我们展厅的主时间轴。南仁东的一生,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一生。在这些关键节点中,哪些瞬间最能体现他的精神光芒?
设计意图:训练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提升思维素养:通过速读、圈画、小组合作完善年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按时间逻辑梳理人物生平,培养其快速阅读与信息整合能力,符合课题中 “以文本梳理为思维训练起点” 的小切口研究。
搭建文本认知框架,服务后续读写活动:将南仁东一生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提炼关键词,帮助学生建立对人物经历的整体认知,为后续聚焦 “星光点” 分析人物品质、撰写解说词提供清晰的事实依据,实现 “读” 的梳理与 “写” 的铺垫的有效衔接。
任务二:聚焦 “星光点”—— 精选人物动人瞬间
活动:评选 “展厅最佳瞬间”
要求: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挑选 1-2 个最能体现南仁东精神品质的 “瞬间”(语言、动作、细节、场景描写)。完成:
摘录原文(画面描述)。
分析手法(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提炼品质(体现了什么精神?)。
推荐理由(为何选它入展?感染力何在?)。
引导:关注旁批提示(如 “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动作定格,宛如雕塑”,“回扣标题,照应开头”),体会作者如何让传主 “立” 起来、“活” 起来。
各组展示,进行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标准:
信息是否准确?
精神提炼是否深刻?
表达是否清晰有感染力?
补充活动
活动 1:精读 “选址探险”
教师:“请齐读第 13 段:‘贵州的清晨和黄昏... 绳索桥下咆哮。’(停顿)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写环境?(引导)对,‘高差巨大’‘弯弯曲曲’‘幽深’‘咆哮’,这些词仅仅是为了说明苦吗?(指向黑板)不,更是为了反衬南仁东的 [执着],不肯放弃,[坚韧]。大家想象一下:49 岁的他背着柴刀,在没膝的草丛里劈路,脚下是湿滑的石阶,头顶是毒日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停顿)谁能模仿南仁东的语气,说说他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鼓励学生发言)”
活动 2:对比品读 “国际质疑”
教师:“现在我们来角色扮演 —— 男生读外国专家的质疑,女生读南仁东的回应。准备好:‘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学生读)’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学生读)(走向讲台)注意‘正因为落后’的重音在哪里?(示范)对,落在‘落后’和‘奋起’上,这里面有不甘,更有决心。谁能联系中国当时的科技背景,说说这句话的分量?(引导)1993 年,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几乎是空白,南仁东这句话就像一声呐喊,喊出了中国科学家的骨气。”
活动 3:特写 “馈源舱升空”
教师:“(播放 10 秒馈源舱升空视频)请用文中语句描述这个场景。(等待)好,第四排同学举手了 ——‘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 胡子已经花白了。’(投影原文)这个‘敬礼’的细节,让我们看到科学家对科学的敬畏。而‘花白的胡子’与‘银光闪闪的馈源舱’形成对比,暗示了什么?(停顿)对,22 年的时光都融在这个瞬间里。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仿佛’这个词?这是作者的想象,却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南仁东的内心。”
小结写法:作者如何让南仁东形象鲜活?
精选典型事件;
善用多种描写(语言显个性,动作见精神,细节动人心);
环境巧衬托;
融入真情实感。
这正是优秀传记的魅力:真实为基,生动为翼。
设计意图:深化文本分析,培养审美鉴赏与思维能力:通过摘录、分析、提炼、推荐的步骤,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细节与描写手法,体会传记文学的艺术感染力,提升审美鉴赏素养;同时,小组合作与师生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契合课题中 “以细节分析为读写融合核心” 的研究方向。
搭建 “读” 与 “写” 的桥梁,为创作铺垫:通过精读、角色扮演、特写分析等补充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既积累了传记写作的技巧,又加深了对南仁东精神品质的认知,为后续撰写解说词时 “精准引用事迹、生动表达情感” 提供写作思路与素材。
任务三:传递 “星火志”—— 撰写人物精神解说词
活动:为 “精神之光” 展墙撰稿
要求:综合课文内容和任务二的分析,小组合作,为展厅的 “精神之光” 核心展墙撰写一段解说词(100-150 字)。要求:
点明南仁东最核心的精神品质(结合课文关键词: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简要联系其重要事迹(如选址、攻关、带病工作、建成 “天眼”)。
点出其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对青少年的启示)。
语言精练、有感染力。
引导:思考 “南仁东星” 命名的意义,结合课文结尾及阅读提示。
示例解说词(供参考或启发):
永恒的星光
南仁东,一位将毕生献给星空的 “追光者”。他怀抱 “看星星” 的童年梦想,以永不服输的劲头(“怎么不可能!”),艰苦奋斗 22 载(深山选址、技术攻关),自力更生铸就大国重器 “中国天眼”。即使身患重病,他仍争分夺秒(“没时间剥鱼刺”),鞠躬尽瘁。当 “天眼” 睁开,他热泪盈眶的身影,是对理想最执着的坚守。这颗以他名字命名的星辰,不仅闪耀在苍穹,更将 “坚持理想、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甘于奉献” 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之光,永远照亮后来者的征途。他是当之无愧的 “人民科学家”,激励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3. 交流与升华:各组展示解说词,师生共评。4. 师总结:南仁东的伟大,在于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非凡成就。他的精神 ——“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 “两弹一星” 精神的延续,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每个人砥砺前行的宝贵财富。这,就是我们 “追光者” 展厅最希望传递的 “星火志”。
设计意图:实现读写融合,提升语言运用与文化传承素养:撰写解说词是对前文 “读”(梳理事迹、分析品质、学习写法)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将文本信息转化为个性化表达,既训练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对南仁东精神的理解与传承,落实课题中 “以写作输出检验并深化阅读效果” 的小切口研究。
联结时代与自我,升华思维与情感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对自身的启示,促使学生将人物精神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相联系,培养其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实现从 “理解文本” 到 “指导实践” 的思维与情感升华。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梳理了南仁东先生感人的 “追星路”,聚焦了他闪耀的 “星光点”,更提炼出值得永远传承的 “星火志”。南仁东曾说:“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这句话不仅是对天眼工程的誓言,更是对每段青春的召唤。希望这份精神之光,不仅点亮我们的展厅,更能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激励我们在求知与成长的道路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成为未来可堪大任的闪亮之星!
五、布置作业(迁移应用,延伸学习)
基础作业(必做):完成课后 “读读写写” 字词巩固练习。
实践作业(必做):借鉴本课写法,完成科技节 “校园之星” 推荐任务:
采访:以小记者身份采访一位你心中的 “校园之星”(同学或老师),记录其典型事例、个性特点、动人细节。
写作作业:为其撰写一篇 150-200 字的小传片段,重点运用 1-2 种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细节等)突出其闪光点。准备在班级或展厅分享。
拓展阅读(选做):阅读《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完整版或其他中国科学家传记(如《钱学森传》、《邓稼先》),摘录一个让你感动的细节并写下感想。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情境创设(“策展”)有效激发兴趣,任务驱动贯穿始终,小组合作活跃。紧扣文本分析描写手法与精神品质,目标达成度较高。解说词撰写环节促使学生整合、升华认知。
难点突破:对 “射电望远镜” 等术语,通过课前预习资料包和课堂简要说明辅助理解。人物精神感悟通过具体 “高光点” 分析自然引出,避免空泛说教。
待优化:课堂时间需精确把控,确保任务三有充分交流时间。“校园之星” 采访写作指导需在后续课时跟进。可考虑引入更多 FAST 最新成果图片 / 视频增强时代感与自豪感。
素养落实:语言运用(传记阅读与写作)、思维发展(分析概括、评价鉴赏)、审美鉴赏(细节描写之美)、文化传承(科学家精神)得到综合体现。符合 “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 "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