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渡荆门送别
当一叶扁舟载着少年李白驶出蜀地,荆门山便成了故乡最后的剪影。他曾仗剑辞亲,带着“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奔赴远方;此刻却在楚水烟波中,看山随平野渐远,听江入大荒奔流。这场送别,是故乡对游子的遥望,也是诗人向天地的叩问——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孤帆的轨迹,走进《渡荆门送别》,去读那山水中藏着的少年意气,和水波里漾着的乡愁万千。
第三单元《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咏雪更是咏家风
楚水随舟铺远梦,青山入画送离人。
1.诵读诗歌,了解律诗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结合相关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又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当时社会繁荣稳定,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抱负,出蜀远游。在离开故乡,乘船渡过荆门时,写下此诗,既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也饱含对故乡的不舍。
资料助学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①句式固定,律诗要求字数一致,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②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讲究平仄,每句中用字平仄间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④要求对仗,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任务一:解码文字,疏通诗意
古诗之美,一半藏在文字里,另一半则藏在节奏中,唯有依循节奏,让字音有缓急、有停顿,方能听见千年前诗人心底的回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感受古诗的韵律之妙,在抑扬顿挫间触摸诗歌的灵魂。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押韵:
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诗之美,一半藏在文字里,另一半则藏在节奏中,唯有依循节奏,让字音有缓急、有停顿,方能听见千年前诗人心底的回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感受古诗的韵律之妙,在抑扬顿挫间触摸诗歌的灵魂。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朗读方法:首先要注意节奏,五言诗一般是“二三”节奏划分,读起来有韵律感。其次,要把握情感,前两联语调可稍高昂,展现出诗人出蜀时的开阔心境;后两联语调渐缓,读出对故乡水的眷恋之情,特别是“仍怜”“万里”等词要重读,突出情感。
古诗之美,一半藏在文字里,另一半则藏在节奏中,唯有依循节奏,让字音有缓急、有停顿,方能听见千年前诗人心底的回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感受古诗的韵律之妙,在抑扬顿挫间触摸诗歌的灵魂。
那些凝练的诗句,就像藏着故事的密码,等着我们去解开。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文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到古时的楚地漫游。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江水好像全都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更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任务二:理解内容,领悟情感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荆门”点明题目,交待行踪。
“楚国游”点明事件,交待出游的方向。
“渡远”交待出行方式,离开家乡之遥。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起)首联以叙事为主,点明题目,交代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承)颔联写景,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景象:江面平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天空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画面: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转)颈联写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月下飞天镜”是近景,夜晚的景色;“云生结海楼”是远景,白天(傍晚)的景色,视觉由俯视转换为远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写景。
3.颔联中的“随”和“入”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使景物富于动态,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江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情形,视野辽阔,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充满昂扬的激情。
4.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资料: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李白这次出蜀,他离别家乡后由水路乘船远行,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4.结合下面资料,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示例一:拟人的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变换角度说是故乡恋恋不舍,实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尾联抒情,呼应首联,“万里”照应“远”,表达了初次远别故乡后的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示例二:抒情方式巧妙,“送”字直接点题,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送别,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任务三: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寓情于景
颔联: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生动地描写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天边云霞图,表现了诗人走出重重山峦的豁然开朗,乍见平原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比喻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夜晚俯视所见的水中月影如同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面的澄澈平静;写黄昏远望看到的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用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了诗人见到平原时的欣喜。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
拟人
尾联: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主旨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当堂检测
1. 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首联点题,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B.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
C.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的美丽景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
D.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
解析:尾联是间接抒情,通过写故乡水送自己,委婉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并非直接抒情。
当堂检测
2. 对《渡荆门送别》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句描绘了夜晚和白天不同的江上景色,画面富有变化。
B. “飞天镜”形容月亮倒映在水中,像天上飞下来的镜子,生动形象。
C. “结海楼”指云彩变幻,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展现了江景的奇幻。
D. 这两句侧重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感较为低沉。
D
解析:这两句主要描绘了江上奇丽的景色,展现出诗人初见壮阔景象时的惊喜与赞叹,情感是昂扬开阔的,并非侧重思乡或情感低沉。
当堂检测
3.《渡荆门送别》中描绘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特有景色,化静为动的诗句是:“ , 。”
4. 诗中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诗句是:“ , 。”
5. 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 , 。”
6. ,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当堂检测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两首诗均为羁旅之作,都写到“江”“舟”等意象,且都蕴含对故乡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从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当堂检测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意象运用:
相同点:两诗都以“江”“舟”为核心意象,借江景的壮阔和行舟漂泊的状态,展现羁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营造开阔的意境。
不同点:李白诗中“山随平野尽”“月下飞天镜”等意象,突出自然景象的动态变化,画面更显雄浑灵动,充满新奇感;王湾诗中“潮平”“风正”“海日”“归雁”等意象,侧重静态的平稳与时序的流转,意境更显静谧深远。
情感表达:
相同点:两诗都借羁旅途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李白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了青年出蜀时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豪迈气概,情感昂扬开阔;王湾的思乡则更添一份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沉郁而含蓄,带有漂泊中的怅惘。
感谢观看
路虽远,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