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藤野先生》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藤野先生》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0 20:3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情境导入
日本仙台医专旧址
青年鲁迅
藤野先生
老师,求学阶段灯塔一般的存在。鲁迅笔下记录的老师,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敬可爱的寿镜吾老先生,有《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本篇课文中的藤野严九郎先生也让鲁迅先生铭记终生。藤野先生对鲁迅而言,又是怎样的师者呢?今天,我们化身“鲁迅留学记忆探寻者”,走进这段跨越国界的师生情。”
1.把握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典型事件。
2.梳理相关事件,品析细节描写,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3.理解文章的组材,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1918 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作者我熟知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华盖集》《坟》《三闲集》《二心集》等。
2.文体我知道
回忆性散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文章。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它不追求完整性。而且,它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
3.背景我了解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鲁迅在厦门大学写了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作为对藤野先生的永久的怀念。
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鲁迅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2年4月
1904年
1926年8月底
1926年10月12日
4.字词我会读
瞥见 畸形 解剖 杳无消息
不逊 诘责 扒手 油光可鉴
发髻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piē

pōu
yǎo
xùn
jié

jiàn


cuò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段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 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36-38段 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课文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
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期间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 (1-3) ②仙台求学受优待(4-5)
③初识藤野先生(6-10) ④添改讲义(11-15)
⑤先生纠正解剖图(16-19)⑥关心解剖实习(20-22)
⑦了解女人裹脚(23) ⑧匿名信事件(24-28)
⑨看电影事件(29-32) ⑩告别先生(33-35)
我们现在就像一群文学评论家,要对鲁迅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赏析。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喜欢1-3段的语句进行赏析,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的辫子比作富士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②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一词本意为漂亮,这里为褒词贬用(反语)辛辣地嘲讽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态,表达了鲁迅对他们的厌恶与批判,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部分青年精神的空虚与堕落。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原因)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情。作者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实现理想的环境。
②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一词本意为漂亮,这里为褒词贬用(反语)辛辣地嘲讽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态,表达了鲁迅对他们的厌恶与批判,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部分青年精神的空虚与堕落。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所写经历的地点发生了变化,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勾选出作者在哪个地点遇到了藤野先生。
地点
相关语句
结识地点
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仙台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北京
我离开仙台之后
学习任务:初识藤野·人物画像
鲁迅初抵日本留学,生活与精神陷入双重困境,但因德遇良师,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温暖。请找到作者初识藤野先生的语句,初次出现的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最初印象?体会文章人物白描的精准传神。
外貌:“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看出先生文质彬彬;“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看出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资料随身携带;“穿衣服太模胡”体现了先生生活上比较随意。
鲁迅善于抓住特征来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格。写藤野先生,文中具体记述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找出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概括出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几件事,给每件事情加上一个小标题,并用下面句式任选一件事说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段落
小标题
11-15
16-19
20-22
23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句式:从 (事件)中,通过 (段落语句),运用 (描写、字词等)表现了藤野先生 (品质)。
示例:从纠正解剖图(事件)中,通过“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段落语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严格要求的品质。
从添改讲义(事件)中,通过“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段落语句),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品质。
添改讲义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从关心解剖实习(事件)中,通过“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段落语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尊重、热情诚恳且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添改讲义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从了解裹脚(事件)中,通过“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段落语句),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求实问理)
添改讲义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据此,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裹脚
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
求实问理
伟大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我们发现藤野先生是一位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问理、毫无民族偏见且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伟大教师与学者形象。
这四件事层层递进,从学业辅导到精神关怀,从知识传授到文化尊重,塑造了藤野先生超越民族偏见的师者形象。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中蕴含的平等、真诚与人格力量,鲁迅将其视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恩师。
默读课文第24-35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部分的主要事件。思考:这几件事对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烘托藤野先生形象有什么重要作用?由此体会典型事件对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1)匿名信事件:日本学生污蔑鲁迅考试作弊,藤野先生出面澄清事实,并坚定支持鲁迅。日本学生的狭隘偏见与藤野先生的公正无私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超越民族偏见的师德。(2)看电影事件:课堂放映日俄战争影片,片中中国人被屠杀,中国看客却麻木围观,鲁迅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3)告别藤野先生:鲁迅向藤野先生辞行,藤野先生神情悲哀,欲言又止,最终赠照片并题字"惜别"。藤野先生未直接劝阻鲁迅弃医,而是以沉默表达理解,体现对学生志向的尊重,展现"不言之教"的智慧。鲁迅因国家命运选择离开,藤野先生的"惜别"成为其人生转折的精神烙印,侧面体现其对学生思想觉醒的深远影响。
藤野先生作为师者的良苦用心和作为医者的严谨执着让人肃然起敬,他是鲁迅精神转向中的一束光,指引鲁迅成长。然而“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不仅意味着文字中我们“所见”的伟大,更在于“心里”感受到的“伟大”。
齐读第37段,圈画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伟大"等词语,确定核心关键词﹣﹣伟大。为什么“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及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的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伟大”是穿越时空的力量传递。藤野先生的“伟大”激励着鲁迅走向伟大,而鲁迅的书写则让藤野先生的“伟大”被世界看见和铭记。







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怀念之情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照片
多写文章
作者在回忆藤野先生的同时,还用不少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①从文章结构看,全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组织材料,暗线记述作者弃医从文的一段人生历程。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作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就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
这节课,我们透过字里行间,近距离感受了问道心的脉动,体会了提灯情的温暖。藤野先生的红笔,改写的岂止是解剖图?那是划破民族自卑心障的利刃,是照彻灵魂暗夜的长明灯。当我们合上书页,那道微光已穿越百年——它提醒着每个行进者:你今日点燃的灯,或许正在将某个未来巨匠的漫漫长路照亮。让我们且行且珍惜,既敢做一名孤勇的问道者,也能做一名温情的提灯人,共同演绎这平凡与伟大的交响。
课堂总结
1.请观察身边一位对你影响深刻的老师,选择 2-3个最具代表性的细节(如某个动作、口头禅、习惯性行为),写一段200-300字的小短文。
2.“弃医从文”是鲁迅人生中的重大选择之一,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