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1 14: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评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班级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专题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燕赵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wǎn rú闪亮的星辰。在燕赵大地,有很多默默地、__甲__(一丝不苟/一览无余)地践行着诚信之道的杰出人物:荆轲、乐毅、孙奇逢……他们坚守承诺,殚精竭虑,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面对困境,绝不胆怯,只为守护那份正义;面对一些人的__乙__(不逊/不免),他们也总能以非凡的智慧、②hé yán悦色的态度、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一一化解。他们的诚信之举如明灯照亮后人,如太阳传递温暖,让这片土地充满了和谐与希望。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wǎn rú___________   ②hé yán___________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殚精竭虑(dàn) 蓬勃(pén)  B.殚精竭虑(dàn) 蓬勃(péng)
C.殚精竭虑(dān) 蓬勃(péng)  D.殚精竭虑(dān) 蓬勃(pén)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4)小文想根据“信”的字形,向同学介绍“信”的含义。如果你是小文,你会说:所谓“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小河准备作有关诚信的演讲,下面是他找到的一段资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5分)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文化中,有许许多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表达了对诚信的重视。比如,“诚信为人之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__A__”。诚信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基因和血脉之中,成为中华儿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①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②人而无信,则无法立足;③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诚信这个法宝撬动起社会的力量,更好地构建诚信,共建诚信中国。
(1)请为A处补写合适的名言警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三个小分句排列顺序混乱,请重新排序:_________(只填序号)(2分)
(3)画波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请提出修改建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古诗文名句。(8分)
天地万物有“真意”。与客观外物接触,只有心怀真诚,才能与自然心意相通。“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钱塘湖早春花草之生机勃勃;“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是崔颢《黄鹤楼》中登楼所见草木茂盛的明丽风景;“攀条折其荣,⑤____________”是《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⑥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⑦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是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表达自己爱慕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征蓬出汉塞,⑧_____________”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物自喻,透露出漂泊无定的怅惘孤寂。
4.名著阅读。(5分)
(1)一天早上,斯诺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他见到了“红色窑工”_________(人名)。(2分)
(2)《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人物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小号手(如图),这是斯诺亲自拍摄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古诗词鉴赏(5分)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6.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游斜川并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②,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④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⑤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⑥,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⑦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释】①这是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游斜川》的序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诗人当时年已五十岁。斜川,地名,位置不详。②邻曲:邻居。③曾城:山名,在庐山北。④鲂(fáng):鱼名。⑤南阜:南山,指庐山。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又叫层城。⑦疏:有条理地分别记载。
【读懂文意】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爱嘉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品鉴】
9.山水无言,而美在字里行间。请选择你喜欢的欣赏角度,从甲、乙两文中各挑选一个句子,共赏自然山川之美景。(4分)
欣赏角度 ①视角多样:早与晚、昼与夜、春与冬,皆成风景。 ②生机无限: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尽在短文的字里行间,动植物都是生机勃勃的。 ③细节生辉:美感就在某个字眼里,美感就在句子细微之处。 ④多种感官:风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触碰,更可以用心感受。 ⑤色彩丰富:山色葱茏,花卉灼灼,其实云雾、夕阳、落叶都有各自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论世】
10.都是写山水风景,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
中国红的文化内涵
吴月朦
①红色,作为人类最早接触并使用的色彩之一,自远古时期开始就逐渐融入中国文化的根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②自古以来,人们将红色区分得颇为细致。汉语中指称红色的词较多,如绛、赤、朱、丹等,它们同属红色,但颜色的深浅略有差别。“绛”是深红色。《说文解字》曰“绛,大赤也”。“赤”比“绛”稍浅,比“朱”要暗。“朱”与“丹”颜色相近,《康熙字典》就将“丹”直接释为“以朱色涂物”。若细较起来,“朱”是红心木的颜色,是正红色,而“丹”是从红色石料中提取的,比“朱”更加艳丽。
③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尊崇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类以狩猎为生,猎物的血液是红色的,而人类一旦受到猎物的袭击,也会因失血过多而亡,红色与生命就产生了自然的关联。红色还是火的颜色,火的使用使人类从“茹毛饮血”步入“火燔熟食”,同时也为陶器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制作提供了条件,人类对火的依赖自然表现出对红色的关注。中华文明发展至周朝,红色即为正统,《礼记·檀弓》就有“周人尚赤”的记载。此后历朝亦以红色为尊,汉初、唐宋皆尚赤,明朝的红色崇拜更是发展到顶峰。
④红色被中华文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产生了众多的象征意义。在传统色彩观中,红色被认为是正统地位和尊贵身份的象征,如皇帝的用印叫“朱印”。在民间,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红色一直是“中国年”的主色调,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在门上挂桃木板,点红灯笼,放红鞭炮;传统婚礼更是以红为喜庆的颜色,穿红嫁衣,坐红花轿,喝女儿红等等。红色还象征着忠诚。南宋文天祥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丹心”指代自己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仍以“红心向阳”“赤胆忠心”这些词,来表达我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⑤到了近现代,红色被赋予“革命”意义,成为“革命”的代名词。由于巴黎公社起义的旗帜为红色,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运动便都以红色与之关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以红色为标识,称“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称“红军”;革命根据地“苏区”也称为“红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设计也体现了红色的革命象征,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也是通体绛红色,彰显了庄重、威严的国家形象。
⑥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赋予红色新的文化内涵,不断开创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篇章。
(选自《文摘报》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以来人们将红色区分得颇为细致,如绛、赤、朱、丹等同属红色,但深浅略有差别。
B.中华文明以红色为正统起始于“火的使用”,人类对火的依赖自然表现出对红色的关注。
C.红色被中华文化赋予众多象征意义,在不断延续传承的同时又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D.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
12.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依据选文补充完整。(3分)
13.红色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表达,如红牌、红线、满堂红、开门红等。请为下面语段横线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 )(3分)
今年一季度农业生产已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实现全年农业生产________。我们一定要守住耕地保护________,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A.满堂红 红牌 B.开门红 红牌 C.开门红 红线 D.满堂红 红线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请运用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方法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吧!
饭桌上的教育经
叶永和
①爷爷叶圣陶到北京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第三年,我出生了。因为他太忙,我们的相处并不多,更不用说他对我有什么“耳提面命”的教育了。后来总有人问我:大教育家叶圣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了又想,实在总结不出条条框框的法则来。倒是小院里的那张八仙桌,像个临时课堂,给我留下了很多琐碎的记忆。
②在八条胡同里,一大家人每天都要围着八仙桌吃晚饭。首先,入席就是要讲规矩的。爷爷和奶奶先坐,小辈们再依次坐下。后来孙辈越来越多,几个年纪小的就只能轮流上桌。
③爷爷在八仙桌上教我识字。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北京烧炉子,屋内暖和些。爷爷一回家就换上棉袍,在八仙桌前坐定,掏出几张识字卡片——他将用过的台历裁成方纸,用红色的毛笔写上字,教我认。
④爷爷建议,在饭堂的电话旁放一块小黑板,让我在接到电话后,用粉笔记录通话内容,留言给其他人看。爷爷时刻关注着黑板上的各种小字,每遇“佳作”,就会在饭桌上表扬一句。爷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活细节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⑤当然,爷爷也有严厉的时候。有一次,为了跑出去和小朋友们玩儿,我急匆匆扒拉了两口饭,放下碗筷蹦跶着离开,不小心“咣”的一声摔了门。爷爷“噌”地起了身,厉声叫住我,“重新关一次门”。结果他越严厉,我就跑得越快,躲进北屋,不肯出来。爷爷吃完饭,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我只能老老实实,轻手轻脚地,又关了一次门。这件事情,我现在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⑥这些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就是爷爷的“教育”。若说我身上还有一点做事认真、做人讲原则的影子,都得益于爷爷对我的教育。爷爷说过:“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了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著作;可是粗浅地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含义。”
⑦爷爷很少责骂我们,那次被揪耳朵,是我这一生中唯一的“体罚”经历。除此之外,他的那股劲儿,总让我有点怕。在爷爷面前,我都毕恭毕敬的。直到他退了休,我已经成婚,想找他讨一幅笔墨来,憋了好久也不敢开口。妈妈替我向爷爷求了字,他拎着字来问我:“为什么不自己跟我说,我有那么可怕吗?”现在回忆起来,那种怕该是自小从心里产生的敬畏。
⑧后来我们这些后辈们在一起回忆,都说其实爷爷也有宠孩子的一面。
⑨爷爷喜欢看电影,20世纪3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但他也偶尔带孩子“奢侈”一把,去电影院饱眼福。父亲曾回忆,那时的电影院里都有托着盘子的服务生,专卖西式糖果和冷饮。每场电影放到一大半,银幕上闪过“休息五分钟”,爷爷就大方地拿出两角银元,买来纸杯冰激凌,每人都有一份。
⑩叔叔至诚是爷爷的小儿子,虽然他挨的打最多,但其实爷爷用另一种方式“宠”着他。读高中时,他在作文里发牢骚: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各有各的要求,一天满满当当,根本记不住……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书不想念了,要退学!爷爷看了作文,居然不急不气,说道:“不念就不念了吧。”于是,他给至诚叔叔办了退学手续,连这篇作文都被刊发到了《中学生》杂志上。高中肄业①的叔叔,被爷爷送到上海开明书店打杂工,驻守库房,整理杂书。结果,叔叔将库房里的书看了个遍,后来自己也写出不少好作品。
后来我们都明白了爷爷的苦心:他绝不是一味地惯着孩子胡闹,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由衷地认为不是只有念书才能称得上“教育”。爷爷的“教育”有时是冷的、有时是暖的,但冷的时候不会让人战栗,暖的时候不会让人沉溺。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有删改)
【注释】①肄(yì)业:(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年限或程度而离校停学。
14.【梳理典型事件】根据选文②~④段的内容,依次补充体现爷爷的“教育”的“零零碎碎的生活日常”。(3分)
爷爷①_____________—爷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③________________—爷爷让“我”在餐厅里再轻轻关一次门。
15.【关注细节描写】阅读选文第③段和第⑤段,结合关键词句,分析爷爷的形象以及他对“我”的影响。(以下两句任选一句作答)(3分)
①他将用过的台历裁成方纸,用红色的毛笔写上字,教我认。
②爷爷吃完饭,去北屋,揪着我的耳朵,一字一句地要求我,“把门再关一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探究人物心理】阅读选文第⑩段,推测叔叔想要退学,爷爷却不急不气的原因。(至少答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理解深刻语言】请写出文中第 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领悟作品内涵】小语同学发现,《饭桌上的教育经》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还有另外一个标题是《爷爷的教育经》,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好?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生活中,无论是学科知识、传统文化、动植物、自然风光,还是一件事,一次经历,只要认真思考和品味,你就会在了解、尝试、坚持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它的价值、意义或趣味,它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你身边有哪些越来越有意思的事情呢?
参考答案
1.(1)①宛如   ②和颜
(2)C
(3)甲:一丝不苟      乙:不逊
(4)左边是“人”,右边是“言”,意思是人说话算数、信守承诺
2.(1)人无信不立
(2) ②①③
(3)在“构建诚信”后加上“社会”。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②浅草才能没马蹄③晴川历历汉阳树④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⑤将以遗所思⑥鸢飞戾天者⑦经纶世务者⑧归雁入胡天
4.(1)_徐海东_
(2)这个红军小号手代表着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红军战士,他吹奏的号角象征着民族解放的“抗战之声”。
5.D
【解析】尾联照应诗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自己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依依不舍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6.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7.(1)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美好
8.(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
9.甲文中的“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的树木,“翠”的竹子,颜色都是绿色,但却深绿浅绿富有层次,让人感到清爽和生机勃勃;乙文中“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翻”“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和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10.同:都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自得之意;乙文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和哀痛之情。
【乙参考译文】辛酉年正月初五日,天气晴朗和暖,风光景物宁静优美。我与两三位邻居,一同游览斜川。面对悠然远逝的流水,眺望曾城山。夕阳中,鲂鱼、鲤鱼欢快地跃出水面,鳞光闪闪;鸥鸟乘着和风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那南面的庐山久负盛名,我已很熟,不想再为它吟诗作赋。至于曾城山,(高耸挺拔,)无所依傍,秀丽地独立于平泽之中,遥想那神仙所居的昆仑曾城,就更加喜爱眼前这座山的美名。如此欣然面对曾城赏景,尚不足以尽兴,于是即兴赋诗(,抒发情怀)。岁月流逝不返,使我感到悲伤;美好的年华离我而去不再停留,使我内心哀痛。各位游伴分别写下年龄、籍贯,并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11.B
【解析】根据第③段“中华文明发展至周朝,红色即为正统”可知,中华文明以红色为正统起始于周朝,选项中“中华文明以红色为正统起始于‘火的使用’”有误。
12.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请你依据选文补充完整。(3分)
13.C
【解析】满堂红:形容全面胜利或到处兴旺。开门红:指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结合语境“今年一季度农业生产已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实现全年农业生产”可知,第一季度农业生产已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全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因此第一空应填“开门红”。红牌:①体育比赛中,裁判员对严重犯规的运动员、教练员出示的红色警示牌。足球比赛中被出示红牌的球员须立即退出赛场,并不得参加下一场比赛。②借指对有违法、违章行为的个人或单位给予的严重警告或处罚。红线:①指一以贯之的正确理论或思想。②指划定禁区范围的界线。根据语境“我们一定要守住耕地保护”可知,此处是说我们要守住耕地保护界线。因此第二空应填“红线”。
14.①要求在入席时要讲规矩②在八仙桌上教“我”识字③让“我”在小黑板上记录通话内容
15.“用过的”“裁成方纸”等能看出爷爷勤俭节约,做事严谨,注重细节,这些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养成了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示例二:“一字一句”“把门再关一次”等词句能看出爷爷重规矩,有原则,这种有错必纠的严厉的家庭教育使“我”建立规则意识,学会自我约束。
16.①爷爷从叔叔的作文里理解了他对学校教育的不适应;②爷爷在叔叔的作文里看到了他的作文天赋,想要对他因材施教;③爷爷作为一名教育家,认为不是只有念书才能称得上“教育”。
17.爷爷的教育有时是严厉的,有时是慈爱的,但严厉的时候不会让人感到受伤、恐惧,慈爱的时候不会让人放纵、沉迷。
18.我认为《饭桌上的教育经》更好。爷爷对“我”的教育是从饭桌上开始的,以具体场景突出教育的生活化。无论是爷爷在饭桌上教“我”规矩,还是同意叔叔退学,“饭桌上的教育”突出体现了爷爷的“教育经”——在生活细节之中养成好习惯是教育,教育是无处不在的,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而《爷爷的教育经》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