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言名篇,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是“山水游记类文言文”的典范。本单元核心目标是“感受自然之美,学习写景手法”,《三峡》以“四季为序”描摹三峡景致,既承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文言学习任务,又渗透“抓关键词析景物特点、品情景交融”的阅读方法,为后续学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散文奠定基础,是“文言知识”与“审美能力”培养的衔接点。
二、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积累“《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文言文学习经验,能独立认读文言字词,初步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但对“奔(飞奔的马,名词作状语)”“绝(断绝/消失,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仍需强化。
2. 能力短板:对“写景句与景物特点的关联”分析较浅,易停留在“找句子”层面,难以深入理解“素湍绿潭”中色彩词对“秀丽”特点的烘托作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易脱离文本,需结合《水经注》的“地理纪实+山水赞美”背景引导。
3. 学习需求:渴望通过直观情境(如三峡图片、视频)降低文言理解难度,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突破“手法分析”的抽象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语言构建与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字词,理解字词,感受精炼传神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文字,赏析文章的语言之美和结构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赏析写景的具体语段,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雄伟的气势和壮美的景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祖国山川的雄奇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理解仁人志士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节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行文构思之妙,探讨文章写景手法之美。
五、教学策略
《三峡》不但写景优美,而且语言简易凝练,字字珠玑,对初二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咀嚼、品味、感悟,教师可以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鉴赏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本设计立足夯实学生文言字词,通过认读、诵读、译读、赏读和背读,培养学生语言辨识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六、教学方法与资源
1.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让学生在语感中感知文本;
情境教学法:播放三峡四季实景视频、展示《水经注》书影,降低理解难度;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景物特点,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评讲结合法:即时反馈课堂评估结果,针对性解决学生问题。
2. 教学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三峡四季实景视频、《水经注》简介PPT、文言字词小测卷。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活动:播放三峡四季实景视频(配舒缓音乐),提问:“视频中三峡的四季各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看看1500年前的三峡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自由分享对三峡的初步印象;齐读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参与度(是否主动分享),初步了解学生对“三峡景物”的认知基础。
环节2:初读文本,疏通字词
教学活动:
1. 教师范读(标注停顿,如“自/三峡七百里中”),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读,圈画疑难字词(如“襄、溯、湍”),同桌互助解疑;
3. 教师聚焦“奔(名词作状语,飞奔的马)”“绝(一词多义:断绝/消失)”“良(甚,很)”,结合文本语境拆解含义(如“虽乘奔御风”中“奔”,引导学生思考“乘”的对象是“马”而非“奔跑”)。
学生活动:跟读感知节奏;圈画疑难词,同桌互释;听教师讲解,记录实词含义。
评估方式:发放“文言字词小测卷”(考查“自、奔、良、绝”的解释),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改,教师统计正确率(目标1:正确率≥80%为达标)。
环节3:再读文本,翻译关键句
教学活动:
1. 呈现3个关键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引导学生用“直译法”翻译(如“虽”译为“即使”,“疾”译为“快”);
2. 指名学生翻译,其他学生补充纠错,教师总结“省略句(如‘不以疾也’省略‘之’,指‘乘奔御风’)”“并列短语(如‘清荣峻茂’,即‘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翻译技巧。
学生活动:尝试直译句子;补充纠错,记录翻译技巧。
评估方式:随机抽查3-4名学生翻译句子,依据“关键实词无错译、语句通顺”评分(目标1:3个句子译对2个及以上为达标)。
环节4:合作探究,析景物特点
教学活动:
发放“景物分析任务单”,要求学生
① 默读课文第3-4段,用“△”标注春冬、秋季的景物描写句;
② 小组讨论(4人一组):“这些句子用了哪些词语/手法?体现了怎样的季节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如引导春冬组关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色彩词“素、绿”);
2. 各组派代表分享,教师板书总结: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手法:色彩描写、动静结合→特点:秀丽(良多趣味);
秋季:林寒、涧肃、猿鸣→手法:听觉描写、环境烘托→特点:凄清(哀转久绝)。
学生活动:默读找句;小组讨论,记录观点;代表分享,补充其他小组观点。
评估方式:检查“任务单”中“找句”的准确性(是否遗漏关键句,如“林寒涧肃”);根据小组分享评分(目标2:能准确找句+特点概括匹配+有1处手法分析为达标)。
环节5:结合背景,品作者情感
教学活动:
1. 展示《水经注》简介PPT(“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郦道元通过描摹山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2. 提问:“作者写三峡四季之景,仅仅是记录地理吗?结合‘良多趣味’‘哀转久绝’,说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良多趣味”直接表达对春冬之景的赞叹,“哀转久绝”的猿鸣则暗含对秋景萧瑟的感慨,体现对三峡的复杂情感——既赞美其壮美,又感怀其凄清)。
学生活动:阅读背景资料;思考问题,自由发言(如“‘良多趣味’说明作者喜欢春冬的三峡”)。
评估方式:指名发言,依据“情感表述清晰+有1处文本依据”评分(目标3:能说出“赞叹”或“萧瑟之感”+引用“良多趣味”等句为达标)。
环节6: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教学活动:总结本节课重点(四季景物特点、情景交融手法),布置分层作业:
基础层:完成课后“文言习题”。
提升层:模仿《三峡》的写景手法,用50字描写家乡某季节的一处景色。
拓展层:查阅《水经注》中其他山水篇章(如《江水》),说说与《三峡》写法的异同。
八、板书设计
1. 文言要点
实词:自(如果)、奔(飞奔的马)、良(很)、绝(断绝/消失);
句式:虽……不……(即使……也……)
并列短语(清荣峻茂)。
2. 四季之景与特点
夏季:襄陵、沿溯阻绝→奔放;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秀丽(良多趣味);
秋季:林寒、涧肃、猿鸣→凄清(哀转久绝)。
3. 作者情感
赞叹(春冬之景)+ 萧瑟感慨(秋景)→ 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