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组文阅读课 2课时
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文
明
印
记
的
教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丛书:《英雄不朽,丰碑永矗》《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卢沟桥》
学习内容
1.跳读文章,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把握纪念性建筑的特点及历史内涵,体悟革命文化与精神。
2.绘制参观线路图,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3.品读文章语言,体会瞻仰记语言既准确、客观又饱含崇敬之情的特点。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神州大地上分布着众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建筑,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部无比恢宏、无比厚重的凝固的史诗,从中选择你熟悉的一座,搜集资料,了解它的建筑特点、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根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写法,向同学做些介绍。
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任务一:明确说明对象,概括建筑关键信息
活动1:请自由阅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摘录关键语句,填充表格,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关键信息。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总体特征
纪念碑位置
建造时间
碑身高度
浮雕主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
巍峨、雄伟、壮丽
天安门广场南部
1952年动工,1958年建成
37.94米
虎门销烟、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
活动2:请自由阅读丛书文章《英雄不朽,丰碑永矗》《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三篇课文,从中选择一座纪念性建筑,绘制表格,概括该建筑的关键信息。
任务一:明确说明对象,概括建筑关键信息
参考示例1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碑时间 1949年奠基,1958年建成
坐落位置 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建碑主题 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碑身造型 方形(四方体),高37.94米
浮雕创作 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块汉白玉浮雕,描绘从虎门销烟到胜利渡长江等八个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自由幸福、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记录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荣与辱,凝聚着革命先烈的血与魂。
参考示例2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中山陵
建造时间 1926年动工,1929年安葬,1931年全部竣工
坐落位置 南京钟山南麓
建造主题 安葬孙中山先生,纪念其革命精神
建筑造型 中轴对称,民族形式建筑,钟形布局
工艺特色 琉璃瓦顶、石刻碑文、祭堂雕像,庄严肃穆
历史意义 象征革命与自由,融合中西建筑风格。
参考示例3
要素 信息摘录
说明对象 北京天安门
建造时间 始建于1417年,1969年重建
坐落位置 北京中轴线与长安街交会点
建造主题 国家象征,举行重大庆典和政治活动的场所
建筑造型 重檐歇山顶,“八檐九脊”,木结构
工艺特色 彩绘、斗拱、琉璃瓦,重建时保留原貌并增强结构
历史意义 见证中国历史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宣告地
活动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瞻仰记,请再次阅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地点、时间转换的词句,梳理参观流程,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作者游览的实景线路图,并进行小组展示。
任务二:选读文本 设计参观路线
参考示例
瞻仰路线图
参观流程:
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 踏着石道 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 到了平台 参观浮雕 走下台阶,离开
活动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瞻仰记,请阅读6-10自然段,勾画关键词,明确顺序,比较作者介绍十块汉白玉浮雕时不同的侧重点,再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任务二:选读文本 设计参观路线
参考示例
顺序:可以按照“东一南一西一北”的空间顺序,也可以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作者凝固的浮雕化为鲜活的故事,将人民英雄的爱国情怀、革命意志和牺牲精神与纪念碑的巍峨、宏伟、庄严融为一体。
不同侧重点:作者介绍十幅浮雕时,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经过的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避免了行文的呆板。文中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清晰明了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完美结合起来。
解说词示例:
大家好,现在我们看到的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浮雕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
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
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
定决心。
活动1.如果你要瞻仰中山陵或北京天安门这些建筑,你会如何绘制瞻仰路线图,请跳读丛书文章《巍巍中山陵》或《北京天安门》,根据文章内容,绘制瞻仰路线图,介绍参观流程。
任务三:拓展阅读,设计参观路线
参考示例1
中山陵参观流程:进入陵园大道 穿过石牌坊 行至陵门 来到碑亭 踏上石阶 登上平台 参观祭殿 步入墓室,瞻仰后离开
参考示例2
北京天安门参观流程:前门 → 天安门广场(远观全景) → 天安门城楼(近观建筑细节) → 端门 → 午门
瞻仰路线图
活动2.请结合文中语句,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中山陵或北京天安门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景点。
任务三:拓展阅读,设计参观路线
解说词示例:
各位来宾,眼前这290级石阶,是中山陵最动人的设计。请您留意:向上看,台阶绵延不绝,仿佛革命道路的艰难险阻;登顶后回望,台阶竟神奇消失,眼前唯见一片坦荡平台。 这一“由险至平”的视觉奇迹,完美诠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征程——所有坎坷,终将化为通往盛世的基石。 魏巍中山陵,巍峨的不仅是建筑,更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与先生崇高的精神。这攀登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历史最深刻地体会。
解说词示例:
各位来宾,今天我们聚焦天安门城楼,它最动人的不是“八檐九脊” 的精巧,而是1969 年重建背后的故事。当时城楼破损严重,党中央决定重建,毛主席定“原样不动,尺寸不变”方针,周总理坚持“我们不能崇洋媚外,自己干”,拒绝请外国人承包。没有施工图,工匠姚金泉、叶荣溪拆旧木料反复拆装揣摩;实木柱倾斜难装,他们靠人工装滑轮精准对接,仅两周完成柱梁安装,最终7天拆完、112天竣工,速度质量举世罕见……这份守护民族象征的赤诚,才是城楼最珍贵的风景。
第2课时
活动一:品析语言,感悟情感
本文作为一篇瞻仰记,不仅有说明性文章准确、客观的一般特点,而且饱含崇敬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请跳读课文,勾画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仿照课文批注,撰写赏析式批注。
参考示例1
1.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批注: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修饰、限制的词语,结合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对象特征更突出、直观,语言表达准确、严谨。
参考示例2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批注:用“落成”而不用“建成、造好”,是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词语,无法表达作者的崇敬心情。
参考示例3
1.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2.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批注:“瞻仰”是指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默默致敬”表示心怀敬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示例4
1.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2.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浪中前进。
批注:介绍十幅浮雕时,运用大量生动的描述性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凝固不动的浮雕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故事,使得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
参考示例5
1.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批注:文中还用了不少议论性的语言,评价若干历史事件的意义。
小结:作者在介绍纪念碑时,能抓住纪念碑的特征,结合自己瞻仰时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运用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准确而又富于变化。这极大地增强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有感情地朗读纪念碑上的三段碑文,感受并铭记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理解:
三年,指的是从1946年到1949年,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这场战争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十年,指的是从1919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涵盖了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阶段。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1840年,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斗争的开始。
活动二:朗读碑文,感受革命精神
感受:
这些时间标记共同构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所要纪念的历史时期,即从稿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纪念碑上的浮雕和铭文详细记录了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分别从近至远地列出各个历史阶段牺牲的英雄们,纪念每个阶段的英雄人物,感谢他们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活动三:类文阅读,鉴赏语言
从《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两篇文章任选一篇文章,选择自己认为生动形象的词语或段落,撰写旁批简要点评语句的妙处。
句子: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批注:
这几句运用了对比和分层描绘的手法。先将钟山与周围的平原、丘陵对比,用“分外雄伟高大”凸显其主体地位。接着,分别描绘山顶的“险峻”与山腰以下的“平缓”,一刚一柔,一张一弛。“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八字,不仅写出了景色的层次与生机,更营造了一种肃穆、深沉的氛围,为中山陵的坐落提供了气势恢宏而又沉静庄严的自然背景。
句子: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批注:
这段景物描写是全文的华彩乐章。作者运用了中国画的审美意象进行比喻。晴日下的景象,细节分明,比喻为“工笔长卷”;晨曦暮霭中的朦胧景致,则比喻为“泼墨山水”。一工一写,一清晰一朦胧,生动地写出了从大平台眺望所见的“气象万千”。语言极富诗情画意,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也暗喻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襟与功业。
句子:天安门坐落于首都北京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会点……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批注:
此句点明了天安门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地位。“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会点”写出了其空间上的中心性,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则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精神核心地位。语句平实却蕴含千钧之力,从空间到历史,确立了天安门的崇高意义。
句子:“我们不能崇洋媚外,自己干!”周总理放弃了部分人提出请外国人承包的建议。
批注:
直接引用了周总理的这句话,极具力量。它不仅是重建工作的决策,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民族自尊与自信的宣言。“自己干”三个字,斩钉截铁,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气节,为后文“大国工匠精神”的展现埋下了伏笔。
句子:天安门——这座庄严秀丽的建筑,见证了封建王朝更迭、列强侵略、军阀割据,记录了响彻大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记录了举国欢腾的“……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庄严宣告……
批注:
这段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续使用“见证了”“记录了”,将天安门人格化,使其成为一位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无声见证者。从屈辱到奋起,从建国到复兴,天安门作为历史的载体,其形象瞬间变得厚重而充满情感,极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布
置
作
业
【必做】阅读丛书《卢沟桥》,概括泸定桥的特点,从文中找出至少3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选做】为当地的纪念性建筑物写一篇说明文,600字以上。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跳读文章,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把握纪念性建筑的特点及历史内涵,体悟革命文化与精神。
2.指导学生绘制参观线路图,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3.指导学生品读文章语言,体会瞻仰记语言既准确、客观又饱含崇敬之情的特点。
【拓展资源】
丛书:《英雄不朽,丰碑永矗》《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卢沟桥》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跳读文章,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把握纪念性建筑的特点及历史内涵,体悟革命文化与精神。
2.指导学生绘制参观线路图,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拓展资源】
丛书:《英雄不朽,丰碑永矗》《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任务
神州大地上分布着众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建筑,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部无比恢宏、无比厚重的凝固的史诗,从中选择你熟悉的一座,搜集资料,了解它的建筑特点、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根据《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写法,向同学做些介绍。
任务一:指导学生明确说明对象,概括建筑关键信息
活动1.指导学生自由阅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摘录关键语句,填充表格,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关键信息。
活动2:指导学生自由阅读丛书文章《英雄不朽,丰碑永矗》《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三篇课文,从中选择一座纪念性建筑,绘制表格,概括该建筑的关键信息。
任务二:指导学生选读文本,设计参观路线
活动1: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地点、时间转换的词句,梳理参观流程,小组合作完成一幅作者游览的实景线路图,并进行小组展示。
活动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瞻仰记,教师指导学生阅读6-10自然段,勾画关键词,明确顺序,比较作者介绍十块汉白玉浮雕时不同的侧重点,再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10幅浮雕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该活动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任务三: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设计参观路线
活动1.教师指导学生跳读丛书文章《巍巍中山陵》或《北京天安门》,根据文章内容,绘制瞻仰路线图,介绍参观流程。
活动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中山陵或北京天安门中最令你感动的一个景点。
需要注意的是,该活动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叶圣陶
建筑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历史内涵:象征革命精神,铭记英雄业绩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 时间顺序
【教学建议】
本课时以“介绍一座革命纪念建筑”为任务驱动,通过三个子任务展开教学。任务一指导学生通过跳读和表格梳理,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特征与历史意义,并迁移运用于《中山陵》《北京天安门》的阅读中,训练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任务二聚焦说明顺序,通过绘制参观路线图和解说浮雕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空间与时间交织的行文思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任务三指导学生自主设计瞻仰路线并进行景点解说,在实践中深化对纪念性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学中应注重图文结合、小组协作,强化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运用与情感体验,在读写结合中落实革命文化教育。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品读文章语言,体会瞻仰记语言既准确、客观又饱含崇敬之情的特点。
【拓展资源】
丛书:《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卢沟桥》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指导学生品析语言,感悟情感
1.本文作为一篇瞻仰记,不仅有说明性文章准确、客观的一般特点,而且饱含崇敬之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指导学生跳读课文,勾画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仿照课文批注,撰写赏析式批注。
2.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要求撰写批注。
活动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碑文,体悟革命精神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纪念碑上的三段碑文,感受并铭记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力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三:指导学生类文阅读,鉴赏语言
指导学生从《巍巍中山陵》《北京天安门》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选择自己认为生动形象的词语或段落,撰写旁批简要点评语句的妙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叶圣陶
准确客观——说明事实,数据清晰
饱含深情——崇敬缅怀,情感真挚
【教学建议】
本课时聚焦语言品析与情感体悟,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瞻仰记“客观中见深情”的语言特色,并在朗读与批注中内化革命精神。活动一品析语言,感悟情感,教师可先示范批注方法,如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再让学生自主品读、交流分享。活动二有感情朗读碑文,体悟革命精神,要鼓励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或自身感受,分享对碑文内容的理解,深化情感体验。活动三类文阅读,迁移鉴赏,可组织小组交流,展示批注成果,提升语言敏感度与表达能力。上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读—品—写—说”结合,强化语言实践与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