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说明内容,梳理说明顺序,把握写作思路。
2.指导学生摘录词句,把握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且富有文化韵味的语言特点。
3.指导学生理解作者依据说明目的恰当选择说明方法的技巧。
【拓展资源】
丛书:《〈清明上河图〉上的戏剧性场面——乞讨》《百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下五千年〉浮雕》《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课型及课时建议】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指导学生概括说明内容,梳理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筛选关键词句,概括每个自然段说明的内容。
2.指导学生结合上面表格信息,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介绍说明思路。
3.指导学生依据说明思路,分析全文及第四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4.指导学生按照以上阅读《梦回繁华》的步骤,阅读丛书《〈清明上河图〉上的戏剧性场面——乞讨》和《百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下五千年〉浮雕》两篇文章,对比两文的说明顺序是否相同并阐明原因。
活动二:指导学生摘录词句,把握语言特点
1.阅读提示中写道:“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使文章显得厚重而有文化韵味。”教师指导学生跳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的笔,分类勾画体现“条理分明”“细腻具体”“有文化韵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一文,找出四字词语,用波浪线做标记,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活动三:指导学生把握选择主要说明方法的要义
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梦回繁华》《〈清明上河图〉上的戏剧性场面——乞讨》两篇文章,比较文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作者采用这一说明方法的原因。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毛宁
整体顺序:由背景→内容→价值(逻辑顺序)
局部顺序:空间顺序
【教学建议】
本课为组文阅读课,以《梦回繁华》为主线,结合丛书文章,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梳理顺序、品味语言、辨析方法的能力。在概括内容环节,教师应先示范如何从首尾句、中心句中筛选关键信息,并概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出示结构清晰的表格作为思维支架,让学生默读填写,从而快速把握全文大意。在梳理顺序环节,教师应明确指令,要求学生使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以此固化学生对逻辑顺序的理解。指导品味语言时,教师最好进行示范批注。如展示一个体现“条理清晰”的句子,并示范批注,让学生明确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在分析四字词语时,教师可组织小组竞赛,看哪组在《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一文中找得又快又准,并指导学生讨论其作用。(共15张PPT)
22.梦回繁华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文
明
印
记
的
学习内容
教材:《梦回繁华》
丛书:《〈清明上河图〉上的戏剧性场面——乞讨》《百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下五千年〉浮雕》《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1.筛选信息,概括说明内容,梳理说明顺序,把握写作思路。
2.摘录词句,把握条理清晰、细腻具体且富有文化韵味的语言特点。
3.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作者依据说明目的恰当选择说明方法的技巧。
学习目标
1.请默读课文,筛选关键词句,概括每个自然段说明的内容。
活动一:概括说明内容,梳理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自然段 说明内容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
交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材质、着色、尺幅等基本信息。
依次介绍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及后段的内容。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结合上面表格信息,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介绍说明思路。
作者首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创作动机及《清明上河图》的材质、着色、尺幅等基本信息,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及后段的画面内容,最后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活动一:概括说明内容,梳理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3.依据说明思路,分析全文及第四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活动一:概括说明内容,梳理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全文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第四自然段采用的是空间顺序,依次介绍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及后段的内容。
4.按照以上阅读《梦回繁华》的步骤,阅读丛书《〈清明上河图〉上的戏剧性场面——乞讨》和《百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下五千年〉浮雕》两篇文章,对比两文的说明顺序是否相同并阐明原因。
活动一:概括说明内容,梳理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不相同。《〈清明上河图〉上的戏剧性场面——乞讨》一文先详细描述画中三处乞讨的场面,然后分析作者画这些乞讨者的目的,接着引出北宋时期郑侠的《流民图》,最后总结出《清明上河图》的现实意义,运用的是逻辑顺序。《百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下五千年〉浮雕》一文先为我们介绍了《上下五千年》浮雕壁画的创作缘由,然后说明了制作过程,接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浮雕的具体内容。全文运用的是逻辑顺序,但第10—12段则是按照“画面下方、画面中部、画面上方”的空间顺序来介绍浮雕的具体内容,运用的是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
参考示例
1.阅读提示中写到“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使文章显得厚重而有文化韵味”,请跳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的笔,分类勾画体现“条理分明”“细腻具体”“有文化韵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活动二:摘录词句,把握语言特点
参考示例:条理清晰
原文 批注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最”准确体现了《清明上河图》在绘画作品中无与伦比的地位,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相传”“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表明《西湖争标图》的作者以及《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都只是推测,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按照画卷从右到左的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进行介绍,体现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又彰显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原文 批注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三处不同的内容及不同的社会风貌,使文章富有趣味。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虽然画面人物众多且形态各异,但作者对其进行了具体的细节描绘赋予静止画作以动感,将画面人物写得细腻传神活灵活现。
参考示例:细腻具体
原文 批注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点面结合。情景交融,声色俱备,动静相宜,不仅概括力强,且典雅而富有文化韵味。
参考示例:文化韵味
2.阅读《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一文,找出四字词语,用波浪线做标记,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工笔细腻 意境悠远 屋舍村落 桥梁渡口 寺观塔刹 楼阁台榭
千山万壑 江河交错 平江待渡 亭桥观流 扬帆起航 双舟起网
江上渔隐 看管水车 空堂独坐 洒扫亭除 客堂清话 长桥卧波
林峦书院 山坞楼观 松涛藏扉 栈道悠远 草桥通幽 柳浪渔家
作用:四字词语的使用,节奏明快,富有美感。展现了汴京近郊早春的清新,汴河两岸的热闹以及汴京市区街道的繁华。总结出《清明上河图》的特点,精炼而独到。
活动二:摘录语句,把握语言特点
浏览《梦回繁华》《〈清明上河图〉上的戏剧性场面——乞讨》两篇文章,看看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采用这一说明方法?
这两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因为文章的说明对象均为艺术品,作者需着力描摹其整体和细节,才能将其特点全面细致地呈现给读者。因此说明文选择说明方法的要义在于使用最适切的方法介绍说明对象及特征。
活动三:把握选择主要说明方法的要义
布置作业
【必做】根据本单元所学,整理说明性文章的相关知识,如说明性文章的常见类型、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点等,形成对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的整体认识。
【选做】阅读冯骥才的《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分析它与《梦回繁华》在内容、写法、选材和中心等方面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