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读写融通课 2课时
介绍地标性建筑,展现家乡之美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文
明
印
记
的
教材: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丛书:《故宫博物院》《坎儿井:艰苦的开凿工作》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我的“黑大哥”》
学习内容
写作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引用资料等方法,准确概括家乡的标志性建筑的主要特征。
2.根据建筑主要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第1课时
情境任务
为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名片,共话家乡之美,市文旅局发起“介绍地标建筑”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向大家介绍本市某一处建筑。
要求:
1.所选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4.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活动一:读名篇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1.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要把一个或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要抓住其特征。阅读丛书文章《故宫博物院》,结合具体语句,总结抓住建筑物特征的方法。
具体语句
方法
参考示例
具体语句
“故宫建筑群建筑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是对故宫建筑群整体特征的介绍;后三宫的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前三殿“庄严肃穆”,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肃穆气氛减少,“凤凰”图案增多。
方法
对事物特征的把握,来自观察和比较。既要注意某一事物的总体面貌,也要观察其局部。事物大都有主体部分或关键部分,而这往往最能体现它的特征,观察时要特别留意。
活动一:读名篇 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2.阅读教材写作实践1提供的材料和丛书文章《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说说小作者笔下的坎儿井有什么特征,除此之外,你还会发现了坎儿井的哪些特征。
参考示例
《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
“坎儿井”的特征是:“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坎儿井的地位不断下降,许多坎儿井水量枯竭,还有很多因内部缺乏维修而坍塌、废弃。”小作者从坎儿井开凿的艰苦和坎儿井面临的危机两个方面介绍坎儿井。
坎儿井的其他特征
从地理位置来看,坎儿井有着适合高温、干旱的山地、盆地的特征。
从构造原理来看,坎儿井有着井、渠结合的地下人工河的特征。
从来源与价值来看,坎儿井有着古老而环保的特征。
活动二:读名篇,把握合理使用说明方法的标准
1.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凸显事物的特征。请阅读丛书文章《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故宫博物院》《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我的黑大哥》三篇文章,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总结恰当选用说明方法的标准。
参考示例
文章题目 具体语句 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方法使用标准
《故宫博物院》 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叫“前朝”。广场北面……叫“内廷”,是……。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故宫博物院前朝和内廷截然不同的特征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 1.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地的标准在于能够更充分、贴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2.合理使用说明方法,一方面要对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还要讲究使用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 2003年,新疆有水的坎儿井数量为614条,已干涸坎儿井达到1170条,其中有963条已不可恢复。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坎儿井面临的危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我的黑大哥》 我的黑大哥内涵丰富,像一位绅士。它的大嘴有52个白键,36个黑键,每个音都有它自己的音律。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钢琴琴键黑白分明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幽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活动二:读名篇,把握合理使用说明方法的标准
2.请阅读丛书文章《国宝——大熊猫》,摘录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参考示例
具体语句 说明方法的作用
“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形成了‘熊猫热’。” “1982年9月,西班牙国王……接到电话,得知大熊猫‘绍绍’生下了双胞胎。”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大熊猫在国际交往中的受欢迎程度和其在繁殖方面的珍贵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刚生下来的仔熊猫……体重只有0.1~0.15公斤”“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数据说明大熊猫的食量、幼崽体重和现存数量,使说明更加准确、科学,增强说服力。
“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大熊猫的外形和地位更加生动、具体,增强读者的直观感受。
“黑眼圈,黑耳朵,一身乌云盖雪的皮袍” “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 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细致的外貌和行为描写,形象地展现大熊猫的可爱姿态,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活动三:读名篇,学习拟写提纲
请阅读丛书文章《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仿照文中的思维导图,拟写写作提纲。
第2课时
1.依据提纲,当堂写作,一气呵成。
2.自读修改,完善整理。
活动一:写作实践
活动二:习作评改及展示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自评 综评
特征描述清晰准确生动 ★★ 星
能运用两种以上说明方法突出特征 ★★ 文章结构安排合理 运用空间顺序 ★ 完成习作,并参照下列量表自评,自主修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用资料等方法,准确概括家乡标志性建筑的主要特征。
2.指导学生根据建筑主要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拓展资源】
《故宫博物院》《坎儿井:艰苦的开凿工作》《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我的“黑大哥”》
【课型及课时建议】
读写融通课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发布任务及要求
为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名片,共话家乡之美,市文旅局发起“介绍地标建筑”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向大家介绍本市某一处建筑。
要求:
1.所选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4.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活动一:指导学生读名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1.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要把一个或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要抓住其特征。指导学生阅读丛书文章《故宫博物院》,结合具体语句,总结抓住建筑物特征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写作实践1提供的材料和丛书文章《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让他们说说小作者笔下的坎儿井有什么特征,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坎儿井的哪些特征。
活动二:指导学生读名篇,把握合理使用说明方法的标准
1.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凸显事物的特征。指导学生自由阅读丛书文章《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故宫博物院》《我的生活少不了它——我的黑大哥》三篇文章,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总结恰当选用说明方法的标准。
2.指导学生自由阅读丛书文章《国宝——大熊猫》,摘录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活动三 指导学生读名篇,学习拟写提纲
指导学生阅读丛书文章《坎儿井:艰苦的开凿作业》,仿照文中的思维导图,拟写写作提纲。
【板书设计】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抓住特征要多观察和比较
说明特征要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建议】
本课时是写作指导课的第1课时,核心目标是为学生完成“介绍地标建筑”的说明文写作搭建方法支架和构思框架。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炼方法,在协作中构建思路。活动一抓特征是基础。如果时间充裕,应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对比《故宫博物院》与《坎儿井》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抓特征的。如果时间紧张,可以将其简化为一个“快速热身”环节。活动二说明方法是本课重点。建议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从三篇范文中发现不同的说明方法,并讨论其作用。活动三拟提纲是本课难点与成果输出。教师应先提供《坎儿井》的思维导图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模仿其“总-分”结构。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选定的建筑,尝试独立撰写提纲,这一过程教师应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概括特征、选择方法上的困惑,并进行个别或集体点拨。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安排学生依据提纲,当堂写作,一气呵成。
活动二 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参照评价量表和丛书中的“佳作欣赏”自评互评,自主修改。
活动三 教师利用白板展示优秀习作,指导学生互相学习。
【教学建议】
本课时是写作成果的生成与评价提升课,核心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将第一课时的构思转化为完整文章,并通过有效地评价与修改,提升写作质量。活动一当堂写作是关键基础。务必留出充足的、不受干扰的写作时间,鼓励学生依据提纲一气呵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随机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点拨,帮助其将思路转化为文字。活动二小组评改是本课核心环节。在小组合作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并内化“评价量表”的要求。活动三展示分享是升华环节,教师利用白板展示优秀习作时,应指导学生重点讨论:“这篇作文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它是如何抓住并突出建筑特征的?”“文中哪个说明方法用得最巧妙?”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写得好”引导至“为什么写得好”以及“我可以如何学习”上来。作文展示环节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若课堂时间实在不足,宁可精简展示篇数,也要保留此环节。哪怕只深入剖析一篇佳作,其示范效果也远胜于仓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