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2.1《人体具有免疫功能》教学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2.1《人体具有免疫功能》教学课件(共27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2 10:40:5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6.2.1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免疫因素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力较弱,由此人体利用特异性免疫,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 免疫学的应用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内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免疫有关的问题越来越多,教材中的介绍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又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的需求,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有哪些异同点,明确非特异性免疫包含哪些常见的结构或器官(重、难点)。 2.通过流行性腮腺炎,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抵抗病原体侵染的(重、难点)。 3.结合自身经历明确什么是免疫规划,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原理(难点) 。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皮肤黏膜屏障→吞噬细胞→抗体”三段式体验活动,学生能说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互补关系,认同“免疫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核心功能”,形成“细胞—器官—系统”整体生命观; 科学思维:在“腮腺炎抗体一对一结合”“抗原-钥匙/抗体-锁”模型建构中,学生能运用比较、类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区分“广谱防御”与“精准清除”两种策略,并用流程图解释为何“得过一次腮腺炎的人通常不再得”,提升模型建构与因果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围绕“校园疫苗接种记录”真实数据,学生能提出“接种率与发病率是否呈负相关”的可探究问题,设计抽样调查方案,利用Excel绘制折线图并得出证据支持的结论,完整体验科学探究流程; 社会责任:基于“计划免疫”“疫苗犹豫”“海鲜过敏”案例,学生能评估“抗体保护圈”对公共健康的意义,制定并向社区发布“疫苗接种与过敏预防”科普海报,树立“免疫防护、人人有责”的健康责任与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一)回顾旧知 (二) 播放视频,关于治疗天花的路程。 问题: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得知牛痘疫苗可以预防天花病毒,但是你知道原理吗? 学生回顾课本2min,提问。 观看视频,记住问题,学习新课。
新知探究 【任务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导致病变的原因? 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无论在土壤、空气、水和食物中,还是在人与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都生活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大多对人畜无害,但少数是有害的。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出示投影片,提出问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有保护作用,请问皮肤有哪些与保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有时为什么会自然痊愈? 学生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学生回答:皮肤表皮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 出示呼吸道黏膜上有很多纤毛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纤毛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阻挡灰尘和细菌。 讲述:在阻挡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内的过程中,遍布口腔、气管、胃、肠、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层黏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皮肤和黏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5.展示血液中的吞噬细胞、溶菌酶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图中的这些人体结构在防御病原体人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白细胞将细菌杀死。溶菌酶有杀菌作用。教师补充: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对某些病菌有抑制作用,口腔唾液中溶菌酶也有杀菌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进一步启发:皮肤和黏膜的保护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它们针对的病原体是一种还是多种?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针对多种病原体 引导学生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像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这些对人体的保护功能是先天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系统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拓展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经常与多种病原体接触,但是并不经常生病,重要因就在于此。请你举例说明。 【任务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当病原体(病菌、病毒等)进人人体内,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就要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其具体过程请看下面的内容: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该抗体只与刺激它产生的那种抗原相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人人体时,就会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以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 结合上面的实例师生总结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在腮腺炎流行时,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几乎不再得。此人获得的这种免疫能力叫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产生后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1)提出问题: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体内能产生一种特异的蛋白质--抗体,它具有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能力,使人不再患腮腺炎。 进入人体内,使人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腮腺炎病毒)。 问:抗体、抗原是什么关系? (2)动画演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抗体只是为了消灭一种抗原而生成的,他们就如同钥匙和钥匙孔。一种抗体只对应一种抗原,它是为了专门消灭某种抗原而产生的。 分组讨论: 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有何不同? 共同点: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 提出问题:学习了免疫的两种类型,同学们能不能给免疫下个定义呢? 引导学生总结,人体保护自身的方式就是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正常情况下免疫是对身体的种保护反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免疫也会产生异常。 【任务三:接种疫苗能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提出问题:大家都会记起所进行过的预防接种,都打过哪些预防针? 学生回答:卡介苗,麻疹,腮腺炎等。 讲解计划免疫:在防止传染病的措施上,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以此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就是计划免疫。 同学们能记起的事大都是上小学后的事,可是刚出生的婴儿就要接种卡介苗,三个月后 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脑疫苗、麻疫苗等。从1992年1月起,我国将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在我国,广泛地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儿童、青少年的关怀。 拓展练习:预防接种为什么能预防传染病? 学生讨论回答: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接种,疫苗注人体后,一般不产生疾病的症状,而体内能产生抗体,使人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是特异性的从而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 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习题巩固】 1. 2024年8月10日,在新一代疫苗和疫苗佐剂科学创新大会上,新研发的CpG疫苗佐剂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疫苗佐剂有利于预防疾病 B.疫苗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 C.一种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 D.病毒直接提取出来制成疫苗 2.受伤的哺乳动物常用舌舔伤口来加快愈合。其中唾液所具有的杀菌物质和免疫功能分别是( C ) A.唾液淀粉酶 非特异性免疫 B.唾液淀粉酶 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 非特异性免疫 D.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3.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B.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乙肝患者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 C.乙肝病毒可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 D.乙肝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可保护易感人群 4.为了预防流感,给儿童接种流感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流感疫苗和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A ) A.抗原 特异性免疫 B.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C.抗体 特异性免疫 D.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5.王大爷吃了虾、蟹等海鲜后,出现了腹痛、腹泻、呕吐,并伴有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A.食物过敏是病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 B.腹痛、腹泻等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C.虾、蟹等海鲜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 D.预防过敏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服用抗生素 6.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A ) A.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 B.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C.实施计划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 D.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 人体健康离不开免疫系统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三、接种疫苗能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课后作业 1.大面积烧伤病人因为极易发生感染而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A ) A.第一道防线受到破坏 B.第二道防线受到破坏 C.第三道防线受到破坏 D.三道防线均受到破坏 2.我们生活在含有大量病原体的环境中,却没有时常生病,这是因为我们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人体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属于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C.非特异性免疫可以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D.体液中的溶菌酶使病菌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3.2021年7月1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宣布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以下关于器官移植说法错误的是( D ) A.植入体内的异体器官相当于抗原 B.器官移植后可能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C.自体器官移植后不易产生排异反应 D.异体器官移植后,需要通过药物来增强免疫力,以减轻人体对“新器官”的排斥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学习内容能及时、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且通过课件中动画及不同颜色字体的设计来突出相关重点知识。其次,对这堂课,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疑问。这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课内容可不必设计这样多,像“免疫异常”就可放在课下阅读。像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内容可不必打在幻灯片上,直接让学生回答,再配以实例练习能区别即可。教学速度有点快,使学生回忆、思考的时间不足,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肯定有难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第二章 人体健康离不开免疫系统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第六单元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济南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回顾旧知
耳郭
收集声波
传导声波
转为机械性振动
听觉神经
传递信息
形成听觉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感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放大并传导振动
学习目标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有哪些异同点,明确非特异性免疫包含哪些常见的结构或器官。
01
通过流行性腮腺炎,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抵抗病原体侵染的。
02
结合自身经历明确什么是免疫规划,理解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原理。
03
难点
重、难点
重、难点
课堂导入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得知牛痘疫苗可以预防天花病毒,但是你知道原理吗?
回答下列问题:
观看视频
阅读课本126-130页,完成导学案(3min)
总结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有何不同(2min)
认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3min)
课堂导入
任务一 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探究新知
无论在土壤、空气、水和食物中,还是在人与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都生活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大多对人畜无害,但少数是有害的。
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统称为病原体。
任务一 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观察思考
观察图 6.2-2,思考相关结构或物质在抵抗病原体中的作用。
排列紧密的皮肤表皮细胞
血液中的吞噬细胞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
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
任务一 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问题
1.图中所示的人体结构或物质,在防御病原体入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皮肤角质层阻挡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皮肤汗腺、皮脂腺分泌物杀菌
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黏膜上的纤毛有阻挡、清除异物的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任务一 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问题
1.图中所示的人体结构或物质,在防御病原体入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体内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致病菌的细胞壁,使其溶解而死亡。
吞噬细胞分布在血液等组织和淋巴结、脾等器官中,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第二道防线
任务一 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分别由哪些结构或物质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阅读聚焦
阻挡、杀菌、清扫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和分泌物
组成 :
功能 :
溶解、吞噬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组成 :
功能 :
1、人体与生俱来的天然防御功能。
2、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先天性免疫)
任务一 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问题
2.皮肤被划伤后,要及时进行消毒和包扎,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重建第一道物理屏障
优化第二道先天免疫战场
消毒是把“污染”变成“清洁创面”,阻断微生物入侵
消毒包扎保持湿润环境、减少渗出,防止过度肿胀,避免过度炎症导致二次损伤
任务一 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问题
3. 研究表明,人口腔内有700 多种微生物,有的微生物可诱发疾病。口腔
内哪些结构或物质能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微生物难以穿透
唾液带走游离菌及食物残渣、破坏菌斑生物膜形成。
唾液中含有抗菌成分,可杀死部分微生物
观察图 6.2-3,思考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过程。
观察思考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特殊蛋白质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淋巴细胞
抗 体
产生
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将抗原清除
特异性结合
病原体
刺激
抗 原
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
抗原再次侵入
将抗原清除
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
问题
1. 为什么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
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将抗原清除。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的曲线图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问题
1. 为什么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问题
2. 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是否对麻疹具有更高的免疫力?
抗 原
病原体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抗 体
抵抗该腮腺炎病毒的特殊蛋白质
特殊蛋白质
抗 原
病原体
麻疹病毒
×


特异性结合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等
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组成: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作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叫后天性免疫)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发现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抵抗抗原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产生。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如肿瘤细胞)
维持自身稳定
防御保护
免疫监视
免疫的三大功能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免疫功能异常
类别 ⑴ 防御保护 ⑵维持自身稳定 ⑶ 免疫监视
功能 正常
功能 过高
功能 过低 /
出现过敏反应
如:对药物、食物、花粉的过敏
出现自身免疫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出现排斥反应
如:器官移植
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
肿瘤形成
抵抗抗原的侵入
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任务二 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与第一、第二道防线有何不同?
阅读聚焦
类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特性
形成
作用
包括 防线
对多种异物起作用
非专一性
生来就有的

第一、二道防线
某一异物或抗原
专一性
后天逐渐形成

第三道防线
任务三 接种疫苗能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青少年接种,以达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
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后
任务三 接种疫苗能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四苗”常规预防接种 疫苗 预防的传染病
卡介苗 结核病
百白破联合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麻疹疫苗 麻疹
我国规定对12岁以下的儿童实施“四苗”常规预防接种: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课堂小结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特点:先天就有的,而不是病原体侵染后才产生的,它们的作用没有特异性。
非特异
性免疫
特异性
免疫
第三道防线
特点:特异性免疫对诱发的抗原有特异性。不能遗传,有的可获得持久免疫,有的不能获得持久免疫。
免疫规划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1. 2024年8月10日,在新一代疫苗和疫苗佐剂科学创新大会上,新研发的CpG疫苗佐剂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疫苗佐剂有利于预防疾病
B.疫苗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
C.一种疫苗可预防多种传染病
D.病毒直接提取出来制成疫苗
2.受伤的哺乳动物常用舌舔伤口来加快愈合。其中唾液所具有的杀菌物质和免疫功能分别是( )
A.唾液淀粉酶 非特异性免疫 B.唾液淀粉酶 特异性免疫
C.溶菌酶 非特异性免疫 D.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
A
C
课堂练习
抗体
特异性
灭活的病毒或减毒
3.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B.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乙肝患者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
C.乙肝病毒可引起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
D.乙肝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可保护易感人群
4.为了预防流感,给儿童接种流感疫苗,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流感疫苗和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
A.抗原 特异性免疫 B.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C.抗体 特异性免疫 D.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B
课堂练习
A
乙肝病毒
5.王大爷吃了虾、蟹等海鲜后,出现了腹痛、腹泻、呕吐,并伴有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食物过敏是病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
B.腹痛、腹泻等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C.虾、蟹等海鲜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
D.预防过敏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服用抗生素
6.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属于抗体 B.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C.实施计划免疫是保护易感人群 D.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课堂练习
A
D
防过敏药
抗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