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9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2 19: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石拱桥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开篇示范课文,核心作用是为单元说明文学习提供基础范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说明文”的认知框架。
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经验 部分学生可能实地见过本地石拱桥(如乡村小河上的石桥),对“桥的基本功能(通行)、石质结构”有直观感受,但未从“说明文特征、建筑原理”角度分析过。 二、知识储备 掌握“说明文”基本概念(小学及初一简单接触),知道“说明对象、举例子、列数字”等基础说明方法;具备基本的历史常识(如隋、宋等朝代时间线,能理解赵州桥的历史年代)。 三、学科能力水平 能独立朗读课文并梳理表层内容(如找出文中介绍的桥名、建造时间);具备基础的信息提取能力(能从文中圈出说明石拱桥特征的关键词);可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石拱桥样子、作用”的直观感受。 四、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1. 术语理解困难:对“拱桥”“空腹式拱桥”“联拱石桥”等建筑术语,因缺乏直观认知,难以与课文描述对应(如读“赵州桥的大拱有28道拱桥”时,无法想象具体结构)。 2. 特征提炼困难:容易混淆“形式优美”(如卢沟桥石狮的雕刻)与“结构坚固”(如赵州桥的拱肩加拱设计)的具体表现,难以精准区分“外观特征”与“功能特征”。 3. 说明逻辑梳理困难:能找出“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但无法理解“为何先写赵州桥(单拱)、再写卢沟桥(联拱)”,不清楚二者是“从主要到次要、从典型到特殊”的逻辑关系。 4. 语言品析困难: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停留在“没错别字”,无法体会“‘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几乎”的限定作用,难以理解“准确语言”对说明内容的重要性。
3.学习目标确定: 文化自信: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逻辑思维: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语言运用: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审美创造:模仿课文写法,介绍你见过的石桥等建筑(要求‘一个特征+一个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 2、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5.学习评价设计 知识理解与信息提取 活动1:“石拱桥信息速查卡”制作 任务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用表格或思维导图形式,完成“石拱桥核心信息卡”,需包含3类内容: 1. 中国石拱桥的3大总体特征(原文关键词); 2. 赵州桥、卢沟桥的关键信息(建造朝代、核心结构特点、说明侧重点); 3. 文中出现的2个建筑术语(如“拱桥”“肩拱”),结合课文描述用一句话通俗解释(可配简笔画)。 - 评价标准:信息无遗漏(占60%)、术语解释准确通俗(占30%)、呈现清晰(占10%)。 - 目的: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提取与初步理解,解决“术语陌生”的学情薄弱点。 能力分析与逻辑梳理 活动2:“文章脉络拼图”游戏 任务要求:教师将课文拆解为8-10个核心段落大意卡片(如“总说石拱桥特征”“赵州桥的结构设计”“卢沟桥的艺术价值”“总结中国石拱桥成就”);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逻辑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将卡片排序,并在卡片间用箭头标注“排序理由”(如“先讲单拱的赵州桥,再讲联拱的卢沟桥,因为单拱更典型”)。 评价标准:顺序排列正确(50%)、理由符合逻辑(40%)、合作效率(10%)。 目的:直观解决“梳理说明逻辑困难”的问题,落实“理清说明顺序”的单元目标。 素养迁移与拓展应用 活动3:“我的身边建筑”微说明文写作 任务要求: 1. 结合“直接经验”(如本地石桥、常见建筑物等),模仿《中国石拱桥》的写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微说明文; 2. 需包含:① 说明对象(名称/位置);② 2个核心特征(如“小巧轻便”“有简单雕刻”);③ 至少1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④ 1句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表述(如“桥长约8米”“栏杆上大概有10根石柱”)。 - 评价标准:特征提炼准确(30%)、说明方法运用恰当(30%)、语言准确(30%)、结合生活经验(10%)。 - 目的:实现“从读到写”的能力迁移,同时连接学生“对身边建筑物的兴趣”,落实“用准确语言描述事物”的素养目标。 四、评价反馈方式 1. 即时反馈:小组活动中,教师巡视时用“追问式点评”(如“你说列数字更准确,能具体说说‘50.82米’比‘很长’好在哪吗?”),针对性解决学生困难。 2. 总结反馈:课后将“优秀信息卡、脉络拼图、微说明文”在班级展示,标注“亮点”(如“这个同学把‘拱桥’画成‘弧形石头块’,特别通俗”),用同伴案例强化学习重点。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活动1 展示两组图片(左图:本地乡村小石桥;右图:赵州桥全景、卢沟桥石狮特写),提问:“大家见过左边的石桥吗?它和右边的‘古代奇迹’有什么相同点?今天我们通过《中国石拱桥》,揭秘这些石桥的‘共同密码’。”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自由发言(如“都是石头做的”“都有拱形”),初步感知“石拱桥”的外形特点,快速进入课文主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展示的图片,引出石拱桥,进而引出中国石拱桥环节二:初读课文,提取特征(7分钟)教师活动2 布置任务:“自由朗读课文(1-3段),用‘____’画出描述中国石拱桥‘样子、特点’的关键词,完成‘桥信息卡’的‘总体特征’栏。” 巡视指导:针对圈画困难的学生,提示“找形容词、概括性句子,比如‘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结构?’”学生活动2 独立朗读、圈画,从文中提取“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关键词,填写信息卡。 - 全班分享:随机点名学生展示信息卡,教师板书三大特征,并补充示例(如“形式优美——‘像虹’‘古朴美观’;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帮学生精准对应“特征+文本依据”。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环节三:精读案例,析方法与逻辑(13分钟)教师活动3 1. 聚焦“举例子”——对比赵州桥、卢沟桥(8分钟) 任务:“小组合作(4人一组),读课文4-8段,用‘△’标出描写赵州桥、卢沟桥的‘结构特点’(对应‘结构坚固’),讨论‘作者为什么选这两座桥当例子?’” 出示结构示意图(简笔画:赵州桥“单拱+肩拱”、卢沟桥“联拱”),用通俗语言解释“拱桥”(“弧形的石头块,像拼起来的彩虹桥洞”)。 2. 聚焦“说明顺序”——梳理逻辑脉络(7分钟) 在黑板贴出4张段落大意卡片(①总说石拱桥特征;②赵州桥;③卢沟桥;④总结中国石拱桥成就),提问:“谁能把卡片按课文顺序排好,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排’?”学生活动3 1. 聚焦“举例子”——对比赵州桥、卢沟桥(8分钟) 小组内分工:1人找赵州桥信息,1人找卢沟桥信息,2人汇总对比;结合示意图理解“单拱”“联拱”,填写信息卡“案例桥信息”栏。 - 小组汇报:如“赵州桥是单拱,更典型;卢沟桥是联拱,还体现艺术价值(石狮),两个例子能全面说明石拱桥的特点”,教师总结:“举例子要‘典型、全面’,覆盖‘主要+特殊’情况。” 2. 聚焦“说明顺序”——梳理逻辑脉络(7分钟) 1-2名学生上台排序,其他学生补充理由;教师引导提炼“概括(总)—具体(分,先典型后特殊)—总结(总)”的逻辑顺序,突破“梳理逻辑”难点。 活动意图说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掌握说明方法的作用环节四:品析语言,体会准确性(5分钟)教师活动4 出示两组句子对比: 原句:赵州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改句:赵州桥“建成于公元282年”“桥的设计合乎科学原理”。 提问:“去掉‘大约’‘完全’,意思有什么变化?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学生活动4 自由发言,如“‘大约’说明时间不确定,更真实;‘完全’强调设计的科学性”,教师总结:“说明文语言要‘准确、周密’,这些词是‘语言的小心思’。” 活动意图说明: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环节五:拓展迁移,小结升华(5分钟)教师活动5 微写作练习(3分钟) “用1-2句话,模仿课文写法,介绍你见过的建筑物(如‘小区门口的石桥是单拱的,长约5米,栏杆上刻着简单的花纹,很结实’),要用上‘一个特征+一个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 2. 小结与升华(2分钟) “从本地小石桥到赵州桥,这些‘石头彩虹’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也藏着说明文‘抓特征、讲逻辑、说准确’的阅读和写作密码。希望大家以后看事物、写文章,都能用上今天学的方法。”学生活动5 1. 微写作练习(3分钟) 1-2名学生分享微写作,教师简单点评“特征准不准、方法用得对不对”。 2. 小结与升华(2分钟) 活动意图说明:学习写法
板书设计: ↓ 总结: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与桥梁事业的发展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 完善课堂“桥信息卡”,补充“说明方法作用”栏(如“列数字‘赵州桥全长50.82米’——准确说明桥的规模,体现结构坚固”)。 2. 观察家里的一件物品(如书桌、水杯),用100字左右写一段小说明文,写出2个特征,至少用1种说明方法。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一)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课堂导入环节,展示石拱桥的图片、视频;在讲解石拱桥结构、说明方法等内容时,展示结构示意图、文献资料等。利用多媒体的图文、音视频展示功能,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动态、直观的呈现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同时突破教学中的抽象难点,如通过动态展示石拱搭建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更易理解石拱桥的结构原理。 (二)电子白板交互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圈画关键语句、标注说明方法;在梳理文章结构时,让学生拖动文本框进行排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圈画“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这句话并标注“列数字”说明方法时,能更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同时也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与指导。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 优势:贴合学情,直观化降低认知难度 用“本地石桥+赵州桥”的图片对比导入,快速激活学生直接经验,课堂参与初始积极性高;通过“结构示意图简笔画”拆解“拱桥”“单拱/联拱”等术语,80%以上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准确区分两座桥的结构差异,有效突破“术语理解困难”的预设难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深度与广度失衡,能力进阶不足 问题1:说明方法分析“停留在识别,未达理解” 学生能快速指出“列数字、举例子”,但被追问“‘50.82米’为何不用‘约50米’”时,仅30%学生能关联“准确语言与说明内容(体现结构严谨)”的关系,多数停留在“更具体”的表层认知,未落实“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的进阶层目标。 - 问题2:逻辑顺序梳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段落卡片排序环节,因担心时间不足,教师在学生仅提出“先总后分”时,直接补充“先典型(赵州桥)后特殊(卢沟桥)”的逻辑,学生未充分讨论“为何选赵州桥而非卢沟桥先写”,对逻辑顺序的理解依赖教师灌输,未形成自主分析能力。 - 问题3:拓展迁移“形式化,未达素养落地” 微写作环节仅用3分钟,学生多简单套用“特征+数字”(如“桥长3米,很结实”),未体现“结合具体细节(如栏杆花纹、建造材料)说明特征”,且未对“语言准确性”(如“3米”是否加“约”)进行即时反馈,导致“从读到写”的迁移效果薄弱。 - 问题4:时间分配失衡,薄弱环节被压缩 初读提取特征环节耗时过长(实际用12分钟,预设10分钟),导致“语言品析”环节仅完成“词语对比”,未拓展到“‘几乎与河面平行’中‘几乎’的限定作用”等更典型案例,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认知不全面。 二、教学改进策略(靶向解决问题,优化目标达成) 1、针对“说明方法分析浅层化”:设计“问题链+对比任务”,推动深度思考 改进设计: 替换原“找说明方法”任务,改为“说明方法效果对比表”任务(小组合作5分钟): 原文语句改句(删去说明方法/替换表述) 对比思考:改后丢失了什么信息?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赵州桥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 赵州桥很长很宽 丢失“具体规模数据”,列数字让“结构坚固”的特征更准确可信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卢沟桥石拱长度不同 丢失“长度范围”,体现联拱设计的灵活性,列数字让说明更精准 2、针对“拓展迁移形式化”:延长时间+分层指导,落实“写的质量” 改进设计: 4. 针对“时间分配失衡”:优化环节时长,抓重点减冗余 情境导入 5分钟 4分钟 删减“学生分享本地石桥”的冗余发言,仅1-2人快速说,聚焦“相同点”引入。 初读提取特征 10分钟(实际12) 8分钟 提前在预习单中让学生圈画特征,课堂直接“分享+教师补充”,减少重复圈画时间。 精读案例(析方法+理顺序) 15分钟 18分钟 增加“辩论式讨论”2分钟,确保逻辑顺序分析充分;说明方法对比表用5分钟,原8分钟压缩为6分钟(删减“重复找例子”环节)。 品析语言 5分钟 7分钟 增加“‘几乎与河面平行’‘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2个案例,用“删词对比”让学生全面理解“准确语言的两种形式:限定时间/程度、限定范围”。 拓展迁移+小结 5分钟 8分钟 微写作5分钟+互评3分钟,小结1分钟(精简语言,仅聚焦“核心收获:特征、方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