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蛮(mán) 警惕(tì) 公祭(jì)
B.悼念(diào) 杀戮(lù) 遁形(dùn)
C.修宪(xiān) 大肆(sì) 国殇(shāng)
D.大阪(fǎn) 誓言(shì) 辱没(mò)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惨案 妄图 彰显 惨绝人寰
B.铭记 初衷 湎怀 篡改历史
C.艺语 抵赖 扭曲 颠倒黑白
D.恐怖 催残 抢劫 连锁酒店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振聋发聩的一番话,让许多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
B.在适当的年龄教给孩子相应礼节,并在童年时期一以贯之地巩固,这是教会孩子懂礼貌的最有效的一个方法。
C.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D.那些反对伽利略学说的人,在事实面前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甚至丑态百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5G大规模应用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更加智能、便捷的5G生活。
B.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青岛港首次公开亮相,彰显国之重器的巨大威力。
C.为提高广大市民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警示民众“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市政府决定在绵阳城区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
D.“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留下中国人的首次印迹。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
B.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
C.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D.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来^源@:&%中~教网]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国家公祭日的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________,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心
⑤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②③①⑥⑤④ B.④⑥①⑤③②
C.②⑥④①⑤③ D.①③②⑤④⑥
7.学校举办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列发言中,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难道不该牢记历史吗?
B.我非常赞同设立国家公祭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C.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增强国家实力。
D.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9.下面是小亮同学摘录的一篇2025年国家公祭日的新华微评,请你给这篇微评补写个题目。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0个字。
今天是第十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响彻南京全城的凄厉警报,是对死难同胞的无尽缅怀,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的厉声控诉。今年以来,已有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离开人世,但那一段黑暗岁月永远印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经战争洗礼,从苦难走向辉煌,我们不曾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历史教训中激发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我们才能告慰逝去的同胞,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0.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怎样的鲜明观点
11.自由读第②自然段,作者连续列举了四个世界各地的正义之士,用不同的方式悼念南京死难者的例子,你觉得啰嗦吗?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2.默读课文第③段,说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历史。
13.大声读第④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小组合作探究)
齐读第⑥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亲身生活经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古代社会里,《大学》八条目中的修、齐、治、平,治国平天下是极少数人的事,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是修身和齐家,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所以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如苏氏家规“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比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其普遍的意义,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见,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儒家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大众化、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是古代士大夫的治家理想。古代家训不只强调五伦为中心的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仪廉耻,张之洞的家训便是始于“治家”而终于“修身”。官宦家庭的家训中重视为官之德,也重视常行之德。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氏家训强调“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这些家训中为人称道的名训至今脍炙人口。
(摘编自陈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世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身处世、齐家睦族子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是居家生活的家庭教科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始祖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嫁娶之道,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与《八训》有些重复。钱镠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之中,这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俶纳土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朱子家训》也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由钱文选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钱氏世家的家训教化对钱氏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伟长就曾在回忆材料中谈到家训对自己的重要影响。他说:“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说过家训教化对家族的重要作用:“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家文化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衡量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家庭关系是否和睦融洽。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过士族家风与家学的关系及对社会的影响:“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中华民族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中国文化史上不少家族家学积淀深厚,家风传承对于延续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谈到家训家风时,都强调了其有鲜明的家国意识和对当代的价值意义,并指出道德修养是其中尤其看重的。
B.材料一谈到,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主题内容基本相近;《大学》中的修、齐是大多数人的事,八条目也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
C.材料一指出,很多家训脍炙人口,其中张之洞的家训体现了对为官之德和常行之德的双重重视,而杨慎的遗训更偏重于“修身”。
D.材料二围绕钱氏家训的传承和多重价值,进行了深层挖掘剖析,饱含了作者对其浸润的中华传统美德与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赞颂。
1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训》承袭于《八训》,它们融民为邦本的意识和家国情怀于其中,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
B.《朱子家训》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教特点:横跨公私两个领域,与家道和国运的密切关联。
C.《钱氏家训》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集钱氏各族家教实践、采辑先贤治家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的。
D.陈寅恪认为,学业因袭是唐代士族门风优美之基,故家世相传的学业对个人、社会影响至深。
1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论述了古代家训家规的家庭性和社会性,论证的说服力强。
B.材料二第一段,采用演绎论证,由中国传统家训的大前提推出了钱氏家风的传承。
C.材料一论证语言严密,如“大体”“大多数”“不限于”等词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材料二第二段主要采用钱氏家族的例证,又辅以道理论证,论据典型,说理充分。
18.金华胡氏家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胡氏家训的理解。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我们该如何传承家风 请结合材料阐述。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20.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21.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22.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23.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24.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25.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26.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答案
1.A 2.A 3.C 4.B 5.C 6.C 7.B 8.A 9.示例:铭记苦难,开创未来
10.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或者: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11. 不啰嗦。内容: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结构:承接上文,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
12. 当前,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他们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应高度警惕,当前维护世界和平形势严峻。
13.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观点,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14. 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15.D 16.A 17.B
18.①胡氏家训体现父祖长辈对子孙的教育指导和行为规约,也体现其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②“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体现了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
19.①传承家风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强调道德规范与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仪廉耻。②传承家风要将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之中。③传承家风要克勤克俭,严格家教,以学识培养为基础。④传承家风要家长重视,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家学熏陶。⑤传承家风要注重家训的积累、总结、借鉴和发展。
20.残暴,无人性 21.时间,即顺叙 22.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 23.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24.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 25.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26.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