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知识梳理资料
一、原文(标注停顿划分)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 / 之美,古来 / 共谈。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青林 / 翠竹,四时 / 俱备。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 康乐 / 以来,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文学常识
(一)《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他隐居茅山,梁武帝遇国家大事常向他征询意见,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
作品体裁:书信(古时又称 “尺牍”“信札”),是应用性文体,兼具审美文学属性。
内容范围:以清峻笔触描绘山川秀美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审美感悟。
历史评价:山水小品文的经典之作,68 字概括古今、包罗四时,语言清幽隽雅,如诗般优美动人,是写景名篇。
(二)《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均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22 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
作品体裁:“记” 体文,古代一种主要记载事物的文体,常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抒发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内容范围:记录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描写庭院月色,蕴含复杂心境。
历史评价: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饰,以极简笔墨营造空灵意境,是苏轼闲适豁达人生态度的经典体现,为后世传诵的抒情小品佳作。
三、翻译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存在。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 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字词解释
(一)《答谢中书书》
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朋友,“中书” 是其官职
书(后一个):书信
共谈:共同谈论、赞叹
入云:耸入云端
见底:清澈见底
五色: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俱备:都存在、都具备
晓雾:清晨的薄雾
歇:消散
乱鸣: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实在是
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欲界” 指人间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袭封康乐公
未复有:再也没有
与:参与,这里有 “欣赏”“领悟” 的意思
奇:奇丽的景色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北宋神宗年号纪年
解衣:脱下衣服
欲:想要、打算
入户:照进门里,“户” 指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起行:起身出行、走到户外
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 指…… 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亦:也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于中庭:在院子里散步,“中庭” 指院子
如:像
积水空明: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表推测
何夜:哪一夜
何处:哪里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五、重点虚词
(一)《答谢中书书》
之
山川之美: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
以
自康乐以来:助词,表时间范围,可译为 “以后”“以来”
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代词,可译为 “…… 的人”
(二)《记承天寺夜游》
之
念无与为乐者:代词,指代 “…… 的人”
于
相与步于中庭:介词,可译为 “在”
也
盖竹柏影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或肯定,可译为 “吧”“啊”
耳
如吾两人者耳:句末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副词,表转折,可译为 “只是”
六、古今异义
(一)《答谢中书书》
书
古义:书信(如 “答谢中书书”)
今义:书籍、书写
时
古义:季节(如 “四时俱备”)
今义:时间、时刻
歇
古义:消散(如 “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颓
古义:坠落(如 “夕日欲颓”)
今义:衰败、萎靡
(二)《记承天寺夜游》
户
古义:门(如 “月色入户”)
今义:窗户、人家
念
古义:考虑、想到(如 “念无与为乐者”)
今义:想念、念头
寝
古义:睡觉(如 “怀民亦未寝”)
今义:卧室
闲人
古义:清闲的人,既指有闲暇时间,也指有闲情雅致且处境清闲的人(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指没有事情做的人,多含贬义
七、文言句式
(一)《答谢中书书》
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 表判断,可译为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省略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省略主语 “人”,完整句子为 “(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倒装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两岸五色交辉之石壁”
(二)《记承天寺夜游》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 “吾(我)”,完整句子为 “(吾)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省略主语 “吾(我)”,完整句子为 “(吾)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省略主语 “吾(我)”,完整句子为 “(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状语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正常语序为 “相与于中庭步”,“于中庭” 是状语,表地点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 表判断,“盖” 辅助判断,可译为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反问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用疑问语气表肯定,可译为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八、重点句子翻译
(一)《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 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九、课文理解
(一)《答谢中书书》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采用 “总 — 分 — 总” 的结构。①总起部分: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开篇,总领全文,点明山川之美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话题;②分述部分:具体描绘山川之美,先写山水相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再写色彩交辉(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最后写晨昏动态(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③总结部分:以 “实是欲界之仙都” 赞叹山川之美,再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收束,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知音难觅的感慨。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山川之美?有什么效果?
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山川之美。①视觉角度: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夕日、沉鳞等,展现色彩与形态之美;②听觉角度:写猿鸟乱鸣,增添生机与动感;③空间角度:先仰视 “高峰入云”,再俯瞰 “清流见底”,最后平视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视角多变;④时间角度:涵盖 “四时” 与 “晓”“夕”,展现不同时段的景色。多角度描写让山川景色更立体、全面,营造出丰富生动、和谐统一的意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句有什么妙处?
①动静结合:“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是静态变化,“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让画面更鲜活,体现山川的生机与活力;②视听结合:“猿鸟乱鸣” 是听觉描写,“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是视觉描写,两种感官结合,让读者更易身临其境;③时间特定:聚焦 “晓”“夕” 两个时段,突出晨昏时分山川的独特韵味,丰富了景色的层次。
文末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这句话蕴含多层情感。①对谢灵运的钦慕:认可谢灵运对山水之美的鉴赏能力,认为他是能欣赏山川奇丽景色的先贤;②对山川之美的自豪:暗示自己能欣赏到这样的奇丽景色,体现对自身审美情趣的肯定;③知音难觅的感慨:自谢灵运之后,少有能真正欣赏山川之美的人,流露出作者对世人忽视自然之美的惋惜,以及渴望找到审美知音的心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多重思想感情。①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通过细致描绘山川的秀美景色,展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沉醉;②对审美生活的追求:作者将山川视为 “欲界之仙都”,体现其对高雅审美体验的追求;③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找不到同样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流露出淡淡的怅惘;④远离尘世纷扰的闲适: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暗含作者借自然美景寻求精神解脱、享受闲适生活的心境。
(二)《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作者夜游承天寺有两方面原因。①主观心境:作者当时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心情郁闷,想通过外出散步排解愁绪;②客观诱因:月色优美,“月色入户” 让作者顿生雅兴,同时 “念无与为乐者”,想找好友一同赏月,于是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夜游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内容分析。
作者的心情经历了 “欣喜 — 孤独 — 愉悦” 的变化。①欣喜:“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进门让作者心情愉悦,主动起身出门;②孤独:“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共同游乐的人,流露出孤独之感;③愉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发现张怀民也未睡,两人一同散步赏月,尤其是欣赏到 “庭下如积水空明” 的美景后,心情变得闲适愉悦,最后虽有对 “闲人” 身份的感慨,但整体以豁达为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写景有什么特点?
这句写景极具特色。①运用比喻:将 “月光” 比作 “积水”,生动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将 “竹柏影” 比作 “水中藻、荇”,形象展现影子的交错纵横,营造出似真似幻的意境;②虚实结合:“积水空明” 是虚写(月光的视觉效果),“竹柏影” 是实写,虚实交融,让画面更富层次感;③无 “月” 字却写月:全句未提 “月” 字,但通过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等描写,处处体现月光的存在,含蓄精妙。
如何理解 “闲人” 一词的含义?
“闲人” 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含义丰富。①表层含义:指清闲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有闲暇时间,能在夜晚散步赏月,不同于忙碌的世人;②深层含义:一是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两人能从平凡的月色中发现美,体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二是暗含被贬的处境,作者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闲人” 是其政治失意、有职无权的自嘲,其中既有贬谪的悲凉,也有自我排遣的豁达。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境?
文章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①赏月的欣喜:欣赏到庭院中澄澈优美的月色,作者内心充满愉悦;②贬谪的悲凉:“闲人” 身份暗示政治失意,流露出被贬后的苦闷与无奈;③漫步的悠闲:与张怀民一同在庭院散步,享受宁静时光,体现闲适的状态;④人生的感慨: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世人多忙碌,难以享受自然之美,暗含对人生境遇的思考;⑤豁达的态度:尽管处境不顺,但作者能从月色中找到乐趣,展现出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十、理解性默写
(一)《答谢中书书》
总领全文,点明山川之美是文人雅士共同话题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描写山高水清,展现山水相映成趣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绘两岸石壁色彩绚丽、交相辉映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展现青林翠竹四季常青的句子: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描写晨昏时分生物活动,体现山川生机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直接赞叹山川如人间仙境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表达对知音难觅、珍视自然之美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交代夜游时间、缘由,体现作者初始心境的句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写出作者寻找同游者,体现孤独与期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描写庭院月光澄澈、竹柏影子交错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以反问句式引发思考,暗含景色常见却少人欣赏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点明 “闲人” 身份,蕴含作者复杂情感的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