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3 10:2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野望》教学设计
一、 教学理念
本课以“寻望·解望·抒望”为逻辑主线,遵循“由象入境,由境入情,由情入心”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入手,构建画面,深入体会诗人王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那份彷徨、孤寂与淡泊交织的复杂心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诵读、品析、对比、联读等方式,实现与文本、与诗人的深度对话。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野望》。
· 准确把握“徙倚”、“欲何依”、“犊”、“禽”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 学习并运用“意象—画面—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象,描绘诗中画面,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 通过知人论世和对比阅读,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与寻觅山野的闲适,理解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
· 培养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初步思考。
三、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品味“秋色”、“落晖”、“牧人”、“猎马”等意象,描绘诗歌画面,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 难点: 理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深层意蕴,把握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感(孤寂、苦闷、淡泊、归隐)。
四、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王绩生平资料、相关图片、对比诗歌等)
· 朗诵音频
五、 教学课时
1课时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以“望”引思(5分钟)
1. 谈话导入: 提问学生:“当你独自一人,登高或是在一片开阔地‘远望’时,你通常会看到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2. 聚焦诗题: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教师由此引入:“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位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去看看他在一个秋天的傍晚‘野望’时,究竟看到了什么,又由此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情思。”
3. 板书课题与作者: 《野望》 王绩
(二) 初读感知:寻诗中之“望”(8分钟)
1. 聆听范读: 播放名家朗诵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读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2. 学生自读: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徙倚xǐ yǐ, 犊dú, 禽qín)。
3. 疏通诗意:
·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大意,提出疑难词句。
· 教师点拨关键词:
· 徙倚: 徘徊,来回地走。
· 欲何依: (心情)无所依托。
· 秋色: 点明季节,奠定萧瑟基调。
· 落晖: 夕阳的余晖。
· 相顾无相识: 互相看看,但并不认识。暗示诗人与周围环境的疏离感。
· 采薇: 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居之志。
4. 整体把握: 提问: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和人物?请按顺序找出。
· 预期回答: 东皋、秋色、山山(树树)、落晖、牧人、猎马。
· 教师小结: 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景及人,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日晚景图》。
(三) 品读赏析:解望中之“情”(20分钟)
活动一:绘“望”之景——品味意象与意境
· 任务: 请选择诗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两个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示例引导: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萧瑟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沐浴在沉静而略带悲凉的落日余晖之中。这“秋色”与“落晖”叠加,营造出一种广阔、宁静而又萧瑟、感伤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赶着牛群悠闲地归来,猎马驮着猎物踏上回程。这是一幅动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但与诗人的静态“徙倚”形成对比。
· 教师总结: 前四句写景,宁静中带着萧瑟;后四句写入,热闹中反衬孤独。全诗构成了一幅 “以乐景写哀” 的秋日晚景图。
活动二:探“望”之心——剖析情感与矛盾(核心环节)
· 问题链驱动:
1. 诗的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他的状态是“欲何依”,这奠定了他怎样的心情基调?
· 明确:彷徨、苦闷、无所依托。
2. 他看到了牧人、猎马归家的温馨画面,按理应感到安慰,为何反而“长歌怀采薇”?
· 引导学生思考: 牧人、猎马都有归处,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目的。而诗人自己呢?“相顾无相识”,他与这和谐的一切格格不入,他是一个“局外人”。这热闹的景象反而加倍了他的孤独感。
3. “采薇”这个典故有何深意?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选择?
· 明确: 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追慕,意味着他选择了一条避世归隐的道路。这既是对现实(朝代更迭、怀才不遇)的失望,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顿。
· 知人论世(适时插入):
展示王绩生平简介:由隋入唐,三仕三隐,身处乱世。帮助学生理解其“欲何依”的深层原因——是时代巨变下知识分子找不到精神家园的普遍苦闷。
· 情感升华:
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有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有对时代动荡的无奈,有身处人群的孤独,最终归于一种主动选择的、略带悲凉的淡泊。
(四) 拓展延伸:比较诗中“望”(5分钟)
· 对比阅读: 出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提问: 同是隐居,王绩的“望”与陶渊明的“见”在心境上有何不同?
· 明确:
· 陶渊明的“见”是无意间的,是物我两忘、完全融入自然的真恬淡。
· 王绩的“望”是有意识的,是带着孤独和寻觅的,其淡泊中夹杂着挣扎与无奈。
· 点明地位: 王绩的这首诗,被誉为“初唐第一首好诗”,它上承南朝山水诗的清丽,下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气象,以其真挚的、不完美的个人情感,开启了唐诗的新风尚。
(五) 总结巩固与作业(2分钟)
1.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课所学。我们用“寻望—解望—抒望”的路径,解读了王绩在《野望》中描绘的秋景,更读懂了他那颗在历史夹缝中彷徨、孤独最终选择归隐的复杂心灵。
2. 背诵默写: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 布置作业(二选一):
· 基础题: 将《野望》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描绘画面和刻画诗人心理。
· 探究题: 查找资料,了解“采薇”典故的完整故事,并结合王绩的生平,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他“长歌怀采薇”时内心可能在想什么。
七、 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唐初)
首领 叙事
颔联 远景 惆怅孤寂
颈链 近景
尾联 抒情
八、 教学反思
· 本设计以“望”为线索,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环节“探望之心”是课堂成败的关键,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 在对比阅读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情感的细微差别,避免简单化的结论。
· 对于“徙倚”等动作细节的品味,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更能共情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