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7《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 “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深恶痛疾” 等),理解其含义与用法;体会鲁迅语言 “质朴准确、情感深沉” 的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叙事线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概括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事件;分析鲁迅 “弃医从文” 的逻辑过程,理解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感受其 “超越国界的师者仁心” 与 “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 之美;体会文章 “以小见大” 的写作技巧(通过日常小事展现人物品格与深刻思想),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 “救身体” 到 “救精神” 的觉醒),认识 “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 的价值;
传承藤野先生 “尊重差异、追求真理” 的品格,培养跨文化理解与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典型事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藤野形象。
2.梳理人物经历,感受作者心境,探究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写到两位老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寿镜吾先生,他是鲁迅少年时期的一位启蒙老师,鲁迅对他的评价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充满了对老师的恭敬。另一位就是藤野先生,这位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鲁迅对他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呢?今天跟随课本,叩开尘封的记忆,探寻鲁迅心中的那束光。
二、新知学习
任务一:“我”之评价,聚焦“伟大”
活动1: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期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我”之评价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提示:记叙性的文章中结尾一般都有一些议论抒情句,用来升华情感。
▲过渡:作者与藤野先生只有两年的师生情谊,时间不算长,为什么还说伟大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人的相识相处,请快速浏览第6-23段。
任务二:“我”之交往,品味“伟大”
活动2: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事件名称 词句描述 形象特点
初识藤野先生 外貌、动作、语言、衣着(白描勾勒) 所见所闻 生活简朴、不拘小节学者形象
添改讲义 细节叙述:每一星期,从头到末,——订正,一直继续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和蔼,要全照着 耐心严格,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 敬重,很担心,总算 在询问中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了解女人裹脚 总要看一看,究竟 求实精神、专业志趣
任务总结:这四件事层层递进,从学业辅导到精神关怀,从知识传授到文化尊重,塑造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超越民族偏见的师者形象。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中蕴含的平等、真诚与人格力量,鲁迅将其视为“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恩师。
藤野先生的鲜活形象,通过典型事件以及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展现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任务三:“我”之遭遇,感受“伟大”
活动3:思考: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对别人的帮助最觉得感动呢?鲁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与藤野先生认识并交往的。默读1-5段,从东京到仙台,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作者心境如何?
失望 思乡 厌恶 伤感 渴望
背景介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几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出国留洋成为一种潮流,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会,1906年3月,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活动4:再看第24-31段,作者在仙台求医期间,除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外还遭遇了哪两件事?再结合补充材料,谈谈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影响?
事件 描述 心情
匿名信事件 及格被怀疑,人格被歧视,先生澄清支持 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 国人被枪毙,同胞喝彩,异族欢呼 悲愤震动
补充材料: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节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任务总结:鲁迅在日本留学,异国的冬天格外寒冷,周遭的目光更比寒冬刺骨,那种所谓的优待,不过是物以物以稀为贵,仿佛他是一件供人观赏的古董,而非一个应该被尊重的鲜活个体。但就在这片冰冷的冻土之上,一束光悄然亮起,这束光来自他的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在讲义上批改的红色墨迹,如同冬日里的火种,温暖了彼时近乎冻僵的鲁迅,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
▲过渡:这就是鲁迅在非凡的经历中最美的遇见,才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束光,给他力量,指引他不断前进。鲁迅离开仙台,告别恩师以及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又是怎样做的呢?
任务四:“我”之抉择,传承“伟大”
活动5:阅读以下材料,并根据自己所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内容,小组讨论,说一说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为学、为人、为师等方面对藤野先生的精神传承。
材料一:
第二学年春假的时候,他照例回到东京,忽而“转变”了。
“我退学了”他对我说。
“为什么?”我听了出惊问道,心中有点怀疑他见异思迁,“你不是学得正有兴趣么?为什么要中断……”
“是的,”他踌躇了一下,终于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
(节选自许寿裳《悼亡友鲁迅》,《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材料二:
鲁迅那时头发很长,胡须很直硬,脸上皱纹深刻,眼睛微陷,着小袖长衫,平凡而无名流学者气。他没有皮包,只有一只布包,其中夹着讲义。
(节选自萧振鸣《走近鲁迅·师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
预设:
为学:弃医从文,从“解剖躯体”到“解剖灵魂”,从对人的生理解剖,转向了对社会与国民性的精神解剖。藤野先生用红笔,在讲义上修正科学的错误。鲁迅用毛笔,在稿纸上揭露社会的错误。他学习藤野先生对学术的严谨,他的杂文和小说,如《药》《阿Q正传》,其笔触之冷静、观察之犀利、剖析之深刻,无不带着一种“精神外科医生”的精准。藤野先生教他“实事求是”,他便用这方法来“直面惨淡的人生”。
为人:藤野先生以个人的温情,抵抗着时代弥漫的民族偏见。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战士的锋芒,挑战着整个旧中国的阶级压迫与文化专制。他成了无数青年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藤野先生”,给予他们精神的声援与希望。正如他帮助柔石、萧红等青年作家,其内核与藤野先生帮助他一样——对弱势者、求真者毫无保留的支持。
为师:鲁迅,则成了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他将藤野先生对他个人的期许——“将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放大为对整个民族的责任。为民族书写檄文,传递独立、批判与觉醒的精神火种。他的《狂人日记》唤醒了“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他的杂文如同一堂堂面向全社会的公开课,教导人们如何“立人”,如何生活。
任务总结:鲁迅与藤野先生,一位在医学上执着于生命的真相,一位在文坛上执着于社会的真相。藤野先生是鲁迅精神世界里的“一个原点”,那份纯粹的、严谨的、没有偏见的关爱,如同一颗火种,在鲁迅心中燃成了永不熄灭的燎原之火。鲁迅以最硬的骨头,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姿态践行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铮铮誓言,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他不仅传承了藤野先生的品格,更将这份品格置于更广阔、更酷烈的战场上,使其升华为一种足以撼动一个民族灵魂的伟大力量。因此,鲁迅的一生,正是对藤野先生精神最深刻、最壮阔的回应与实践。
课堂小结
正如鲁迅一样,困境之中,我们渴望那束光,感激那束光。同时,我们也要成为那束光,传递那束光,让那束光照亮人生之路,让人间充满力量和美好。
三、布置作业
我之发现,补写“伟大”。文中结尾写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根据本节课对藤野先生的学习和理解,尝试补写几句“抑扬顿挫的话”,体现藤野先生给作者带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