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 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 -【学习任务单】(不含答案)新修订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 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 -【学习任务单】(不含答案)新修订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17:1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任务单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班级计划让同学们来一场文化与心灵之旅——举办以“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为主题的读书手帐比赛,请同学们结合八上语文第四单元内容制作散文手帐。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快速浏览,整体感知任务二:交流分享,明确任务任务三:回顾文本,散文分类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背影》精读《白杨礼赞》精读《昆明的雨》精读 5课时
整合联读课 《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整合联读 1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重温经典,探究方法任务二:对症下药,写作实践 2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改一改,读一读,感受情感变化任务二:比一比,品一品,感受写法之妙 1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
2.通过交流,初步感知散文的一般特点及类型。
3.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语言风格,引发阅读期待。
【课前预学】
1.熟读本单元的课文。
【课中探究】
任务一: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单元内容,初读课文,重点关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阅读综合实践”,思考并归纳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查阅工具书,疏通并整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及自己在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词。
任务二:交流分享,明确任务
学生分享自己先行学习的思考,教师引导其勾画单元导语中的关键语句,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与总任务。
单元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核心任务
情感哲思 1.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其写法的独特之处。2.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分析连贯语言呈现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书写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4.写作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班级计划让同学们来一场文化与心灵之旅——举办以“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为主题的读书手帐比赛,请同学们结合八上语文第四单元内容制作散文手帐。
知识小贴士:
手帐,指用于记事的本子。它不仅可以记录生活、规划日程,还能备忘知识、抒写感受。它可以用自由的形式记录一切你想记录的内容,再配以手绘图画、各种贴纸或者胶带等周边装饰,随身携带,随时记录,方便又随性。
任务三:回顾文本,散文分类
1.朗读文本片段,感受作者情感,初步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和节奏变化。
片段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装,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的《春》)
片段二: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片段三: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莫怀戚的《散步》)
填空:
散文是一种抒发 、写作 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2.回顾已学散文,初步梳理不同散文类型的特征。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单元导语,把在七年级已学的散文进行初步的分类。请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
篇目 散文类型 分类依据
知识链接:
记叙性散文:指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展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某种社会意义的散文。这类散文通常有较为完整的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主要使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兼用抒情和议论,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
抒情性散文:指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意愿的散文。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情感真挚浓烈,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议论性散文:指通过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分析、评论,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见解的散文。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兼用抒情和描写,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常运用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语言来阐述观点,使文章既有思想深度又富有感染力。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整理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绘制手账。
2.请以第四单元课文为依据,阅读单元导语、课前“预习”、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或“阅读提示”,尝试梳理散文阅读的方法,并附上思维导图。
第二、三课时 《背影》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课中探究】
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文章,根据提示补充内容,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 )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刻画背影——回忆( )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7段):再现背影——抒发( )之情。
2.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为本文设计一张插图,并说明设计理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设计的插图画出来。
3.提问:文中的哪个场景最触动你的心灵 为什么
任务二:精读研析,读懂父亲
1.请学生关注文章第3、4、5段,提问: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哪一件事的描写最详细
2.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对背影的描写,请画出相关语句,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概括 详略安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3.提问:从梳理中可知,在文章第6段,作者对“背影”进行了详细描写。请认真朗读本段,说说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父亲的形象。
示例:从 ((联系原文)这些 (描写手法)中可看出父亲
的 (父亲形象)。
4.提问:除了第6段,作者在文中还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请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5.提问:从背影中,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父亲形象 请概括。
任务三:归纳总结,探究写法
《背影》是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典范,综合以上探究所得,归纳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特色探究——写人记事类散文赏析学习单1.写作应突出最可能让人动情的形象或瞬间(如四次“背影”描写)。2. 3.
任务四:精读研析,读懂父子情深
1.提问:“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提问: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波折 请根据背景提示,探究背后家庭与时代的原因。
背景材料: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7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同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自北大毕业后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间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父子之间开启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3—1925年,朱自清的儿女相继出生,他的生活开始入不敷出,压力巨大。
1925年底,父亲写信给朱自清,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间的冷战结束。
1945年,父亲去世。
任务五:深探“背影”,明晰写法
1.提问:综合我们的探究所得,想想“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提问:了解了文章线索的作用,对我们学习写人记事类散文,尤其是“形象”的选取上,有何更大的启示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阅读迟子建写人记事散文名篇《灯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感受“线索”运用对文章情感表达的作用,体会父女情深。
第四、五课时 《白杨礼赞》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昂扬向上精神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基本特点。
【课中探究】
任务一:默读课文,感知“不平凡”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
2.提问:白杨树为什么“极普通”又“不平凡” 这样的表述矛盾吗 请根据表格提示,找出相关描写,加以归纳。
极普通 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形特点
精神品质
任务二:朗诵课文,读出“礼赞”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在朗读中如何通过“重音”与“停连”加强情感表达。现在尝试运用这些技巧,有感情地朗读文段,读出作者对白杨的崇敬与赞美。
(1)小组合作,根据小贴士的提示,选取任一赞美或描写白杨的句段,用特定符号进行朗读设计。
要求:感受作者的情绪;重点设计“重音”与“停连”。
小贴士:
重音是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标示在词语或短语的下面。停连是指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停顿可以用“/”来标示;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我的朗读设计(标注的文段):我这样设计的原因: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朗读设计,进行朗读练习与展示。
任务三:深读课文,品“白杨之魂”
1.朗读第7段中的句子,结合背景材料,思考:《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建立起白杨树和北方广大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的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背景材料:
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一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肩负艰苦卓绝的抗敌任务,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顽强抵抗。
从1940年5月起,作者茅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同心同德、坚韧不拔、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的概念:象征手法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体),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象征手法的重点: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2.提问:根据探究结论,想想如果一篇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可以按怎样的思路鉴赏。
任务四:探究特点,明写法之妙
1.本文是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名篇,除了运用了象征手法,本文还运用了其他的写作技巧去赞美白杨,请结合原文进行探究。
2.提问:综合以上探究,想想我们在进行托物言志类散文写作时,可以运用哪些写作手法。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白杨礼赞》在语言、结构上都独具特色,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课后,请与同学交流。
2.课后查找茅盾先生的散文《天窗》《忆冼星海》《大地山河》《冬天》,进一步感受茅盾散文的特点。
第六课时 《昆明的雨》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景、物、人、事,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往昔岁月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课中探究】
任务一:寻记忆中的点滴美好
1.朗读课文,说说昆明的雨有何特点,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情感。
2.作者除了想念“昆明的雨”,作者还想念昆明的哪些景、物、人与事?
用以下句式说话:“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___________。”
任务二:品淡而有味的语言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朗读相关语句,分享讨论成果。
资料助读:
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王安忆
对比阅读——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什么?
任务三:忆葱茏的青春岁月
1.下面这一片段,短短几行文字就有十个句号之多,这么多句号绝非偶然,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用欢快的顿号不行吗?用稍微停顿一点的逗号不行吗?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资料链接:
汪曾祺曾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注:1939-1946)。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大家看了助读资料,能不能有新的认识?
2.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四十年前的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值得作者如此怀念呢?
示例:
一座雕像——尘封历史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资料助读:
吴三桂对陈圆圆曾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后却任她“受冷出家为尼,孤独暮投清池”。一代红妆豪华落尽,归于寂寞。昆明是她埋骨之地,不是她魂归之所。
1944年的中国正遭日本铁蹄蹂躏,争战不断。二十多岁的汪曾祺与陈圆圆虽境遇不同,但心境相似,有着背井离乡的孤苦和对平淡稳定生活的深深渴望,淡而有味的语言饱含深意。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请你在课后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将文中美好的语句摘录到手账本上,并写上自己的批注,或是在手账本上写下你的阅读感悟。
第七课时 《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课中探究】
任务一:梳理思路,理解观点
朗读课文,划出文章中可以解读标题含义的句子,梳理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温馨提示:结合各段的中心句或者关键句,理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任务二:设计旁批,品读语言
1.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隽永、形象可感,请你找出最喜欢的语句作旁批。
2.这两篇是议论性散文,作者是运用哪些方法让文章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
任务三:勾连对比,明晰特点
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完成关于散文典型性特征的表格。
篇目 类型 情感载体 作者的情感、感悟或思考 写法 语言特点
《背影》
《白杨礼赞》
《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请以“愿我能这样活着”为开头,写一段话送给自己。(300字左右)
提示:
运用本课学习的阅读方法阅读冰心的《谈生命》,以获得更多的启发。
文段要有明确的观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如何才能实现个人生命的永久价值等角度进行思考。
综合运用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语言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修改后将这段文字写在手账本上,可配上图画。
第八、九课时 读写共生课:语言要连贯
【学习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2.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课中探究】
任务一:重温经典,探究方法
1.重温《昆明的雨》,把握话题统一。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纵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纵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纵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纵随处可见。
(1)请找出本文段的中心句。
(2)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的
(3)小结“方法一”
2.重温《背影》,理清合理顺序。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请找出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月台的动词。这些动词的顺序能调整吗 为什么
(2)小结“方法二”
3.重温《藤野先生》,体会衔接过渡的自然。
(1)比较以下两种写法,看看哪种表达更连贯。
①我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②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救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2)小结“方法三”
任务二:对症下药,写作实践
1.请按照“语言要连贯”的方法,修改下面的文段。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2.请按照“语言要连贯”的方法,用红笔在原稿上修改《愿我这样活着》写作片段,并准备展示。
写作提升评价量表
具体评分要求 得分(评星)
前后话题统一,围绕话题展开
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安排文章顺序
使用关联词、提示语、过渡句,帮助衔接句子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再次修改完善写作片段。
第十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诵,体会叹号的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2.通过整理手账,深入体会各类型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妙处,归纳散文阅读、写作策略。
【课中探究】
任务一:改一改,读一读,感受情感变化
1.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各种情感,而叹号,正是其中之一。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叹号使用巧妙,请根据示例,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几处,感受改动前后的差异。
知识链接:
叹号(感叹号)是标点符号中的一种,其形状为“!”。在书写中,它通常位于句子的末尾,用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语气。叹号主要有如下基本用法:
放在感叹句的末尾:表示感叹语气的停顿。例如:“多么美丽的风景啊!”“祖国万岁!”
放在祈使句的末尾:以增强语气的严肃性和紧迫性。例如:“请立即停止这种行为!”
放在陈述句的末尾:带有强烈感情的陈述句句末也可以用叹号表示停顿和语气。例如:“他居然真的做到了!”
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如果带有强烈的感情,也可以用叹号。例如:“妈妈!”“哦,天啊!”
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书写时,过度使用叹号可能导致内容显得夸张或不专业,因此,在学术写作或正式信函中应适度使用。
示例: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叹号的使用,使全句从“事已至此”的无奈过渡到不必难过的宽解,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精彩地反映出父亲情感的变化。
任务二:比一比,品一品,感受写法之妙
在阅读文章时,“比”是有效方法之一。把有相似之处的数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能把各篇的特点显示出来。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比较阅读。
(1)同中比异。
《背影》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类散文,都以亲情为主题,两者在具体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作深入探究。
维度 《背影》 《秋天的怀念》 异同对比
写作手法
1.“形象”选取 同:异:
2.细节描写 同:
异:
情感表达
3.情感变化 同:
异:
(2)异中找同。
《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历史时期,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特点,但在创作上,都使用了象征手法,旨在托物言志。请根据示例完成表格,加深对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了解。
示例:
维度 《白杨礼赞》 《井冈翠竹》
物(特征) 生长在辽阔平坦的黄土高原 ……
言(手法) 直接抒情 ……
志(情感)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继续完善散文手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