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 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 -【大单元教学设计】新修订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四单元 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 -【大单元教学设计】新修订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17: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选编的五篇课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把握不同散文的基本特点,品析、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朱自清《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茅盾《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却起伏跌定,颇能撼动人心。作者描写白杨树“绝无旁枝”“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形象特点,将其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散文二篇》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昆明的雨》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为了让同学们走进经典散文,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班级计划让同学们来一场文化与心灵之旅——举办以“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为主题的读书手帐比赛,请同学们结合八上语文第四单元内容制作散文手帐。学习过程按照“单元导读”“单篇精读”“整合联读”“读写共生”“单元小结”五种课型展开学习,逐层深入,学以致用。
【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 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并“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选材与结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春》《济南的冬天》等散文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散文学习基础,但对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并不了解。本单元的教学,教师要注意散文教学的共性,教给学生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又要注意本单元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抓住“类型”这个关键词,避免泛泛而教,防止学生在既有的认识、欣赏水平上停滞不前。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其写法的独特之处。
2.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分析连贯语言呈现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书写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
4.写作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班级计划让同学们来一场文化与心灵之旅——举办以“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为主题的读书手帐比赛,请同学们结合八上语文第四单元内容制作散文手帐。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快速浏览,整体感知任务二:交流分享,明确任务任务三:回顾文本,散文分类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背影》精读《白杨礼赞》精读《昆明的雨》精读 5课时
整合联读课 《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整合联读 1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重温经典,探究方法任务二:对症下药,写作实践 2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改一改,读一读,感受情感变化任务二:比一比,品一品,感受写法之妙 1课时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
2.通过交流,初步感知散文的一般特点及类型。
3.朗读课文,感受散文的语言风格,引发阅读期待。
学习任务:
任务一: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任务二:交流分享,明确任务
任务三:回顾文本,散文分类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好的作家像名茶一样,是岁月山川灵气之凝聚。”在我看来,有的作家像名茶一样甘醇,有的作家像酒一样热烈,像山一样厚重,像溪流一样清越。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单元,走进写散文的作家。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单元内容,初读课文,重点关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阅读综合实践”,思考并归纳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查阅工具书,疏通并整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及自己在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词。
任务二:交流分享,明确任务
学生分享自己先行学习的思考,教师引导其勾画单元导语中的关键语句,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与总任务。
单元主题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核心任务
情感哲思 1.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其写法的独特之处。2.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分析连贯语言呈现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书写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4.写作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班级计划让同学们来一场文化与心灵之旅——举办以“观生活万象,寻人间至美”为主题的读书手帐比赛,请同学们结合八上语文第四单元内容制作散文手帐。
知识小贴士:
手帐,指用于记事的本子。它不仅可以记录生活、规划日程,还能备忘知识、抒写感受。它可以用自由的形式记录一切你想记录的内容,再配以手绘图画、各种贴纸或者胶带等周边装饰,随身携带,随时记录,方便又随性。
任务三:回顾文本,散文分类
1.朗读文本片段,感受作者情感,初步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和节奏变化。
片段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装,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的《春》)
片段二: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节选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片段三: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莫怀戚的《散步》)
填空:
散文是一种抒发 、写作 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明确:作者真情实感;方式灵活。
2.回顾已学散文,初步梳理不同散文类型的特征。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单元导语,把在七年级已学的散文进行初步的分类。请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
篇目 散文类型 分类依据
知识链接:
记叙性散文:指以叙述事件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展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某种社会意义的散文。这类散文通常有较为完整的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主要使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兼用抒情和议论,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
抒情性散文:指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意愿的散文。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情感真挚浓烈,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议论性散文:指通过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分析、评论,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见解的散文。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兼用抒情和描写,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常运用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语言来阐述观点,使文章既有思想深度又富有感染力。
三、课后延学
1.整理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绘制手账。
2.请以第四单元课文为依据,阅读单元导语、课前“预习”、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或“阅读提示”,尝试梳理散文阅读的方法,并附上思维导图。
第二、三课时 《背影》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学习任务:
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二:精读研析,读懂父亲
任务三:归纳总结,探究写法
任务四:精读研析,读懂父子情深
任务五:深探“背影”,明晰写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一个小小的背影,是如何承载这“不善宣之于口,却有千斤重”的父爱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感受他笔下的父子情深。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文章,根据提示补充内容,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 )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刻画背影——回忆( )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7段):再现背影——抒发( )之情。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刻画背影——回忆(车站送别)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7段):再现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2.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为本文设计一张插图,并说明设计理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设计的插图画出来。
预设1:我的设计是,画面正中央出现父亲的背影,他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略显蹒蹬,渐行渐远,画面空白处出现课文标题“背影”及作者姓名。我作这样的设计,是想让读者对文中父亲的形象有直观、清晰的了解。
预设2:我的设计是,特写作者的面容与父亲的背影,两者交错映衬。我作这样的设计,是想突出文中父子情的波澜起伏和父子之间的牵绊。
预设3:我的设计是,聚焦父亲吃力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我作这样的设计,是想突出文章的主要事件,借此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
3.提问:文中的哪个场景最触动你的心灵 为什么
预设1:是父亲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一幕,他没有用言语表达对儿子的关心,而是通过实际行动默默付出。这种无声的爱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沉。
预设2:是父亲转身离开时,儿子的目光追随着父亲的背影,直到背影消失在人群中的那一幕。这代表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有空间距离,也有时间积累下的心灵距离。
预设3:是父亲在车站为儿子安排座位的那个场景。他知道儿子即将远行,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担忧,想力所能及地为孩子做点什么。
学生自由选择文本片段展开分析,角度不限,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二:精读研析,读懂父亲
1.请学生关注文章第3、4、5段,提问: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哪一件事的描写最详细
明确:再三嘱托茶房送“我”;亲自送才放心;照看行李,商量小费;为“我”选座位,用大衣铺座位;再次叮嘱茶房,爬过月台买橘子等。其中,爬过月台买橘子这件事描绘得最详细,重点刻画了父亲的背影。
2.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对背影的描写,请画出相关语句,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概括 详略安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预设:
情节概括 详略安排
第一次 开端回忆 略写
第二次 车站送别时,爬月台买橘子 详写
第三次 车门处话别 略写
第四次 结尾回忆 略写
3.提问:从梳理中可知,在文章第6段,作者对“背影”进行了详细描写。请认真朗读本段,说说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父亲的形象。
示例:从 ((联系原文)这些 (描写手法)中可看出父亲
的 (父亲形象)。
预设1:从“蹒跚、探身、攀、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中可看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费劲,从而可看出他对“我”的关心、爱护。
预设2:从“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肥胖”这些外貌描写中可看出父亲身体不便、节俭、朴素,却给“我”做紫毛大衣,可看出父亲对“我”的关心。
4.提问:除了第6段,作者在文中还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请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预设1:从父亲“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一语言描写中可看出父亲对“我”的牵挂、担忧。
预设2:从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一语言描写中,可看出父亲虽然悲痛,却仍在宽慰、鼓励“我”。
预设3:从“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些动作、语言描写中可看到父亲对“我”不舍,但又不懂如何用语言来表达。
5.提问:从背影中,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父亲形象 请概括。
明确:人到中年,接连遭遇不幸,而他又不善言辞、内敛深沉,却用行动默默关怀、爱护儿子,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位慈爱善良的父亲。
任务三:归纳总结,探究写法
《背影》是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典范,综合以上探究所得,归纳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特色探究——写人记事类散文赏析学习单1.写作应突出最可能让人动情的形象或瞬间(如四次“背影”描写)。2. 3.
预设:
特色探究——写人记事类散文赏析学习单1.写作应突出最可能让人动情的形象或瞬间(如四次“背影”描写)。2.切入点小,合理安排详略,并从中挖掘深刻的意蕴。(通过简单的“背影”描写来体现深沉的父爱。详写爬月台买橘子时见到的“背影”,略写其他)3.利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来体现父亲内敛朴实,却默默为儿子付出的形象)
任务四:精读研析,读懂父子情深
1.提问:“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1: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时的“我”是不理解父亲的,不但不接受父亲的关爱,还在心里暗笑他“迂”。
预设2: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看到父亲为“我”艰难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理解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关怀。
预设3: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我”回想起父亲平生的经历,更加理解他的不易。
预设4: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对“我”当年不理解父亲感到非常后悔,也写出了如今的“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
预设5: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想起了父亲年老的不易,更牵挂父亲,担忧父亲的健康,对父亲的思念愈加浓烈。
总结:“我”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体谅”“牵挂”的变化。
2.提问: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波折 请根据背景提示,探究背后家庭与时代的原因。
背景材料: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7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同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自北大毕业后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间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父子之间开启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3—1925年,朱自清的儿女相继出生,他的生活开始入不敷出,压力巨大。
1925年底,父亲写信给朱自清,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间的冷战结束。
1945年,父亲去世。
小结:
或许许多父子、母女……都经历过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过程,让我们明白了爱不仅是责任、付出,爱也是误解之后的体谅与接纳,是矛盾之后的妥协与包容。只有经历过并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是波折起伏的。文章也正因这种变化的情感流动,彰显人性的真实,才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任务五:深探“背影”,明晰写法
1.提问:综合我们的探究所得,想想“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是全文中最能体现父爱的关键形象,因为“我”因“背影”理解了父亲。“背影”成为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从结构上来看,“背影”是全文情感的转折点,也是全文的线索。
知识链接:
“文章线索”是写作中用来贯穿全文、组织材料、推动情节发展或展现主题思想的一条脉络或路径。文章线索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引导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前进,从而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精髓。
它可以是物品、人物、事件、情感、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主题或思想。例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秋天的怀念》中通过“看花”这一事件线索,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也是一条线索。
2.提问:了解了文章线索的作用,对我们学习写人记事类散文,尤其是“形象”的选取上,有何更大的启示
明确:写人记事类散文,可选取感触最深的“形象”作为线索,串起一个个事件、瞬间,表达曲折情感,让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三、课后延学
阅读迟子建写人记事散文名篇《灯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感受“线索”运用对文章情感表达的作用,体会父女情深。
第四、五课时 《白杨礼赞》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昂扬向上精神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一:默读课文,感知“不平凡”
任务二:朗诵课文,读出“礼赞”
任务三:深读课文,品“白杨之魂”
任务四:探究特点,明写法之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白杨礼赞》,请问大家:“礼赞”是什么意思
明确:崇敬和赞美。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表达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提问:快速读一遍课文,想想作者为何在众多树木中选取白杨进行礼赞。
明确:白杨承载某种精神,有某种特殊的含义。
3.小结,布置学习任务。
类似《白杨礼赞》这样的散文我们统称为托物言志类散文。那么今天,我们就举行一场以“咏物·言志”为主题的散文微型朗诵会,通过朗读,好好体会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默读课文,感知“不平凡”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提问:白杨树为什么“极普通”又“不平凡” 这样的表述矛盾吗 请根据表格提示,找出相关描写,加以归纳。
极普通 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形特点
精神品质
预设:
极普通 不平凡
生长环境 黄土高原雄伟辽阔,也稍
显乏味、单调 在贫瘠环境中傲然挺立
外形特点 在西北极普通,很常见 枝干枝叶都笔直;一律向上,绝无旁枝
精神品质 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坚强不屈
小结:“极普通”,说的是白杨树生长环境单调,形貌也平凡,很常见。“不平凡”,说的是白杨树代表着伟大的品质与精神。这样的表述看似矛盾,其实有辩证的思考,即平凡中蕴含着伟大。作者选择白杨的特征中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加以对比、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在往后进行写作时加以借鉴。
任务二:朗诵课文,读出“礼赞”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在朗读中如何通过“重音”与“停连”加强情感表达。现在尝试运用这些技巧,有感情地朗读文段,读出作者对白杨的崇敬与赞美。
(1)小组合作,根据小贴士的提示,选取任一赞美或描写白杨的句段,用特定符号进行朗读设计。
要求:感受作者的情绪;重点设计“重音”与“停连”。
小贴士:
重音是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标示在词语或短语的下面。停连是指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停顿可以用“/”来标示;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我的朗读设计(标注的文段):我这样设计的原因:
示例:
我的朗读设计(标注的文段):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这样设计的原因:①“倔强挺立”需要重读,以体现白杨树的强大的生命力;“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此句用连接符号,以表现白杨生长“力争上游”的速度。②“这”后应稍作停顿,因为这是前文激情澎湃的语气后的一次舒缓,为下文情感的上扬蓄势;“极”是程度副词,体现的是白杨在西北非常普遍,与后文的“决”形成鲜明对比。“决”字带有一种毋庸置疑的语气。两字都加大了抒情力度,赞美白杨的“不凡”,需要重读。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朗读设计,进行朗读练习与展示。
任务三:深读课文,品“白杨之魂”
1.朗读第7段中的句子,结合背景材料,思考:《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建立起白杨树和北方广大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的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背景材料:
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一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肩负艰苦卓绝的抗敌任务,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顽强抵抗。
从1940年5月起,作者茅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人民同心同德、坚韧不拔、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明确:
白杨的精神: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力求上进。
北方农民的精神: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结合写作背景,可得出:白杨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抗日、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西北抗日军民。
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的概念:象征手法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体),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象征手法的重点: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2.提问:根据探究结论,想想如果一篇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可以按怎样的思路鉴赏。
预设:
任务四:探究特点,明写法之妙
1.本文是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名篇,除了运用了象征手法,本文还运用了其他的写作技巧去赞美白杨,请结合原文进行探究。
明确:
(1)欲扬先抑
从初见高原,作者感觉“雄壮”“伟大”,到时间渐长,感觉“倦怠”“单调”,再到乍见白杨时的“惊奇”,情感突转,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凡蓄足了气势,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旨在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作好情感铺垫,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2)烘托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这里用了烘托、映衬的手法:先交代白杨树的生存背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色的“土”、绿色的“麦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高原图景。白杨生长在这样一片荒芜但体现出改造力量的高原上,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旨在为白杨的出场进行铺垫、蓄势。
(3)对比
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到了楠木,是为了将楠木和白杨树形成对比。白杨树普通中蕴含“不平凡”,代表了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楠木是“贵族化”的树,代表的是轻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将两者进行对比,旨在突出作者对白杨及其所代表精神的赞美。
2.提问:综合以上探究,想想我们在进行托物言志类散文写作时,可以运用哪些写作手法。
预设:
(1)运用象征手法,即恰当选取契合特征的“物象”去表达情感。
(2)适当采用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手法,多角度呈现“物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三、课后延学
1.《白杨礼赞》在语言、结构上都独具特色,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课后,请与同学交流。
2.课后查找茅盾先生的散文《天窗》《忆冼星海》《大地山河》《冬天》,进一步感受茅盾散文的特点。
第六课时 《昆明的雨》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景、物、人、事,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往昔岁月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任务:
任务一:寻记忆中的点滴美好
任务二:品淡而有味的语言
任务三:忆葱茏的青春岁月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
——汪国真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寻记忆中的点滴美好
1.朗读课文,说说昆明的雨有何特点,作者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明亮的 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
开头:我想念昆明的雨。
结尾:我想念昆明的雨。
2.作者除了想念“昆明的雨”,作者还想念昆明的哪些景、物、人与事?
用以下句式说话:“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___________。”
预设:
想念那倒挂在墙上还能开花的仙人掌、那滑嫩鲜香的牛肝菌、那昆明的火炭杨梅和买杨梅女孩的吆喝声、那香软的缅桂花,还有那天在木香花下喝酒的情形。
小结:作者所想念的,都是当时的凡人小事。这些美丽的景、细小的事、普通的人都被融进《昆明的雨》平淡质朴的文字中,织成一个让汪曾祺先生一生怀念的梦。
任务二:品淡而有味的语言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朗读相关语句,分享讨论成果。
资料助读:
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王安忆
预设1: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批注:虽然雨季很长,但是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写出了汪曾祺对昆明的雨印象深刻,留存着美好的记忆。
预设2:
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批注:干巴菌奇特的外形让人怀疑这种菌子是否可食用。在品尝后,感叹干巴菌的口感和味道是多么令人惊喜。
分别在两个句子开头添加叹词,读出情感。
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
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
预设3:
对比阅读——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标点符号:逗号。舒缓节奏。写吃时珍惜快乐,吃后满足,念念不忘。
词语顺序:滑→嫩→鲜→香,用四个形容词描写品尝的全过程——入口即化,景啮觉嫩,咀嚼品鲜,吞咽如香。
小结:于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读出滋味的美。
预设4: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一点都不酸!
批注:女孩吆喝声:娇娇的、柔柔的,使作者带着淡淡愁绪的心也在这样的民俗风情中柔和起来。
小结:于质朴天然的语言中读出景物的美、氛围的美。
预设5: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问:为何强调寡妇、养女?
(写她们尽管生活艰辛,她们仍给各家送花,写出了她们的美与善良,展现了生活的温情与坚韧。)
资料助读:
房东可不是富豪,她是一个寡妇,而且还带着一个养女,她没有经济来源,如此拮据生活作者在《七载云烟》也记载过: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拮据是那个社会的常态,交通阻滞,邮汇不通,学生一贫如洗,教授也入不敷出,更可况买缅桂花的母女,可她们依然把作为自己经济来源的、珍贵的缅桂花送给在异乡求学的作者。
作者在另一篇《觅我游踪五十年》中追忆:昆明有些人家也真是怪,愿意把闲房租给穷大学生住,不计较房租。
追问: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什么?
(是被雨中盛开的缅桂花所打动,花朵上晶莹的雨珠和淡淡的香气,让他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是被房东的善良所感动,珍视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事;对那段青葱岁月的怀念。)
小结:于如话家常的语言中读出人情的美。
预设6:
(第五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结尾处)“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批注:淡淡的诗味儿点缀舒缓平淡的语言,更显意境别致,情韵悠长。
任务三:忆葱茏的青春岁月
1.下面这一片段,短短几行文字就有十个句号之多,这么多句号绝非偶然,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用欢快的顿号不行吗?用稍微停顿一点的逗号不行吗?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预设:这么多句号,给人一种缓慢悠闲的感觉。句号停顿时间长,给读者更多思绪的时间,让读者能够想象文中所写的画面。
资料链接:
汪曾祺曾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注:1939-1946)。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大家看了助读资料,能不能有新的认识?
预设:
汪曾祺在昆明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心情是郁闷、惆怅的,这里用句号停顿时间长,就能把惆怅的情绪表达出来。
书中最后也写到了时间1984年5月19日,作者是回忆四十年前在昆明的见闻感受,时间跨越四十年,句号在这里表示回忆的绵长。
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四十年前在小酒馆小酌的我,一个是四十年后回忆小酌的我,如果说当时的心情有些许惆怅的话,那么隔着四十年的时空再来写,那份惆怅就加重了几分。
小结:战争的背景,欲说还休的惆怅,无法言说的情愫,时空的变化,都蕴藏在这点点句号中,通过久久的停顿,让一切在读者心中有了悠长的回响。
2.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四十年前的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值得作者如此怀念呢?
示例:
一座雕像——尘封历史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资料助读:
吴三桂对陈圆圆曾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后却任她“受冷出家为尼,孤独暮投清池”。一代红妆豪华落尽,归于寂寞。昆明是她埋骨之地,不是她魂归之所。
1944年的中国正遭日本铁蹄蹂躏,争战不断。二十多岁的汪曾祺与陈圆圆虽境遇不同,但心境相似,有着背井离乡的孤苦和对平淡稳定生活的深深渴望,淡而有味的语言饱含深意。
预设:
一条小街——昆明人家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恬淡生活,淳朴民风)
一个院子——满树木香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资料助读:
在昆明西南联大求学的七年期间,汪曾祺有幸遇到了自己的恩师文学大家沈从文,结识了一群引为至交的朋友,更是邂逅他后来携手人生的爱人才女施松卿,感受了昆明淳朴的民风民情,在最美好的年华认识该认识的人,感受了人间最美好的温情。
小结:一首诗,一池清水,一段历史,一场雨,一条小街,一个小酒馆,一碟猪头肉,一杯小酒,一座雨檐,一院木香花,带着悠闲恬淡生活的气息,勾起了一点淡淡的乡愁,勾勒了一幅雨中小酌图。
与其说汪曾祺是想念昆明的雨,不如说,是重返自己的青春岁月,怀念那一段旧日美好的时光。
三、课后延学
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请你在课后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将文中美好的语句摘录到手账本上,并写上自己的批注,或是在手账本上写下你的阅读感悟。
第七课时 《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思路,理解观点
任务二:设计旁批,品读语言
任务三:勾连对比,明晰特点
学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课堂的主题词是“生命”,说到“生命”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的,四季轮回,生命交替,都是生命的形态。杰克·伦敦曾经说:愿我的生命如同那最绚烂的流星,愿它的每一颗都绽放着动人的光辉。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严文井和罗素对于生命又有怎样的理解。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梳理思路,理解观点
朗读课文,划出文章中可以解读标题含义的句子,梳理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温馨提示:结合各段的中心句或者关键句,理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预设:
任务二:设计旁批,品读语言
1.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隽永、形象可感,请你找出最喜欢的语句作旁批。
预设: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批注: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反衬生命的易逝,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化抽象为具体,富有表现力。
(2)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批注:第二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说明生命的流动性与不朽,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批注:“飓风”,本是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求对作者的重要影响。“深深的苦海”比喻苦难深重的现实社会,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这样写,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批注:“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尘世”则指现实世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
2.这两篇是议论性散文,作者是运用哪些方法让文章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
预设:
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举例论述。《永久的生命》没有虚张声势地说教,而是在自然的叙写中寄寓深厚的哲理。《我为什么而活着》在阐释哲理的同时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带来形象、真切的感受。
任务三:勾连对比,明晰特点
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完成关于散文典型性特征的表格。
篇目 类型 情感载体 作者的情感、感悟或思考 写法 语言特点
《背影》
《白杨礼赞》
《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预设:
篇目 类型 情感载体 作者的情感、感悟或思考 写法 语言特点
《背影》 写人记事散文 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父子之间的深情 以小见大 朴素、典雅、简净、细致
《白杨礼赞》 抒情散文(托物言志散文) 白杨树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战的军民,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或缺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 紧凑有力、直抒胸臆
《永久的生命》 议论性散文 无 生命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是永久。咏叹生命的奇迹,赞美生命的永久。 欲扬先抑、比喻、对比、举例 质朴真实、深入浅出、形象易懂、精炼简洁
《我为什么而活着》 议论性散文 无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直接说理、比喻 思路清晰、形象真切、富有强烈的情感
三、课后延学
请以“愿我能这样活着”为开头,写一段话送给自己。(300字左右)
提示:
运用本课学习的阅读方法阅读冰心的《谈生命》,以获得更多的启发。
文段要有明确的观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如何才能实现个人生命的永久价值等角度进行思考。
综合运用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语言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修改后将这段文字写在手账本上,可配上图画。
第八、九课时 读写共生课:语言要连贯
学习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2.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学习任务:
任务一:重温经典,探究方法
任务二:对症下药,写作实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什么是连贯。
连贯,即前后句子意思连续贯通。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重温经典,探究方法
1.重温《昆明的雨》,把握话题统一。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纵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纵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纵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纵随处可见。
(1)请找出本文段的中心句。
明确:昆明菌子极多。
(2)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的
预设:从“随时”“家家”“连”“随处可见”等词语可见菌子数量之多。另外,举例说明菌子的种类也多,有牛肝菌、青头菌、鸡坝。还引用了一个笑话,从侧面表现了昆明的菌子之多。
(3)小结“方法一”:要做到语言连贯,应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前后话题统一:
①有中心句
②有相关词语呼应中心句
③举例子体现中心
④引用典故、笑话等从侧面突出中心
2.重温《背影》,理清合理顺序。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请找出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月台的动词。这些动词的顺序能调整吗 为什么
明确:走、探、穿、爬、攀、缩、倾。顺序不能调整,一是因为这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二是这些动词与前后词语的搭配合理。
(2)小结“方法二”:要做到语言连贯,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应有合理的顺序。
句子顺序合理:
①分解动作
②运用恰当的动词来呈现过程
③动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外形、年龄等
3.重温《藤野先生》,体会衔接过渡的自然。
(1)比较以下两种写法,看看哪种表达更连贯。
①我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②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救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
明确:②更好。因为运用了关联词语“虽然”“然而”表示句子中的转折关系,用“于是”引
出后续的行动;还用“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这个过渡句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后文对藤野先生的描写。
(2)小结“方法三”:语言连贯还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衔接过渡自然:
①运用关联词
②运用提示语
③运用过渡句
任务二:对症下药,写作实践
1.请按照“语言要连贯”的方法,修改下面的文段。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预设: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2.请按照“语言要连贯”的方法,用红笔在原稿上修改《愿我这样活着》写作片段,并准备展示。
写作提升评价量表
具体评分要求 得分(评星)
前后话题统一,围绕话题展开
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安排文章顺序
使用关联词、提示语、过渡句,帮助衔接句子
三、课后延学
再次修改完善写作片段。
第十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诵,体会叹号的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2.通过整理手账,深入体会各类型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妙处,归纳散文阅读、写作策略。
学习任务:
任务一:改一改,读一读,感受情感变化
任务二:比一比,品一品,感受写法之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在单元导读课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制作散文手帐。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积累了不少散文阅读、写作的小妙招。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对手账进行完善,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往后的散文学习。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改一改,读一读,感受情感变化
1.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各种情感,而叹号,正是其中之一。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叹号使用巧妙,请根据示例,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几处,感受改动前后的差异。
知识链接:
叹号(感叹号)是标点符号中的一种,其形状为“!”。在书写中,它通常位于句子的末尾,用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语气。叹号主要有如下基本用法:
放在感叹句的末尾:表示感叹语气的停顿。例如:“多么美丽的风景啊!”“祖国万岁!”
放在祈使句的末尾:以增强语气的严肃性和紧迫性。例如:“请立即停止这种行为!”
放在陈述句的末尾:带有强烈感情的陈述句句末也可以用叹号表示停顿和语气。例如:“他居然真的做到了!”
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如果带有强烈的感情,也可以用叹号。例如:“妈妈!”“哦,天啊!”
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书写时,过度使用叹号可能导致内容显得夸张或不专业,因此,在学术写作或正式信函中应适度使用。
示例: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赏析:叹号的使用,使全句从“事已至此”的无奈过渡到不必难过的宽解,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精彩地反映出父亲情感的变化。
预设:
(1)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赏析:文段中,作者是在对读者表达从感觉单调的“恹恹欲睡”到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情感变化。在这种类似对话的语境中,作者借助叹号突破了陈述句式的限制,更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惊喜,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作了铺垫。
任务二:比一比,品一品,感受写法之妙
在阅读文章时,“比”是有效方法之一。把有相似之处的数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能把各篇的特点显示出来。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比较阅读。
(1)同中比异。
《背影》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类散文,都以亲情为主题,两者在具体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作深入探究。
维度 《背影》 《秋天的怀念》 异同对比
写作手法
1.“形象”选取 同:异:
2.细节描写 同:
异:
情感表达
3.情感变化 同:
异:
预设:
维度 《背影》 《秋天的怀念》 异同对比
写作手法
1.“形象”选取 “ 背影 ” “ 看菊花 ” 同:选定核心形象作为叙事线索,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
异:《背影》选取人身上某个特征作为“形象”,直接表现父爱;《秋天的怀念》选取人的某个动态行为作为“形象”,间接体现母爱。
2.细节描写 外貌、动作 、 语言 语言、动作、环境 同:通过多种描写,从微小细节入手,刻画人物形象。
异:两篇文章中的描写各有侧重,《背影》重点表现父亲隐忍、深沉的爱,《秋天的怀念》着重表现母亲的坚韧。
情感表达
3.情感变化 从不理解到理
解、体谅、思念 从 厌 烦 到 理解、愧疚到思念 同:经历变化,以不理解为始,以思念为终,体现父子(母子)情深。
异:《秋天的怀念》除了体现母子情深外,更加入对生命的思考。
(2)异中找同。
《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历史时期,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特点,但在创作上,都使用了象征手法,旨在托物言志。请根据示例完成表格,加深对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了解。
示例:
维度 《白杨礼赞》 《井冈翠竹》
物(特征) 生长在辽阔平坦的黄土高原 ……
言(手法) 直接抒情 ……
志(情感)
预设:
维度 《白杨礼赞》 《井冈翠竹》
物(特征) 生长在辽阔平坦的黄土高原、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 葱茏、修直、坚贞不屈、用途多样丰富
言(手法) 直接抒情、反复、排比 直接抒情、排比、反问
志(情感) 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
团结抗敌,保卫祖国,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讴歌了井冈山深厚的军民情谊、人民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
三、课后延学
继续完善散文手账。
第一段: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
第二段:人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第三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四段: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第五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永久的生命
先抑后扬
第一段:对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第二段:寻求爱情——爱情给我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到仙境的缩影。
第三段:寻求知识——了解人的心灵,了解星辰,理解数理。
第四段: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第五段:活着是值得的,我愿意再活一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总分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