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五首 诗歌赏析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阅读诗歌《野望》,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点题,交代“望”的地点、时间及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诗人见到的景色。
C.尾联借“采薇”的典故,意蕴丰厚,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苦闷、惆怅之情。
D.全诗意境高远,情境温和,辞藻华丽,韵律和谐,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
2.颔联,落笔景物,写 、 ,侧重宏观勾勒: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颈联,转而写人,写近景、动态,侧重 :牧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这两联有声有色,远近相谐,流露出诗人忧郁、孤独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野望》是其代表诗作,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首联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并由“望”字领起中间两联。
D.颔联写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之景中流露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颈联的画面。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这首诗从神话传说写起,请你探究其有哪些作用。
6.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8.同学们在默写此诗时,经常将“萋萋”错写为“凄凄”,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为什么用“萋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叙事,交代诗人出使塞上轻车简从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但此时诗人的情绪已与开篇不同,个人失意的情绪已消散。
D.这首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意境雄浑。
10.小文在默写古诗时,把“征蓬出汉塞”中的“蓬”字写成了“篷”。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帮他解释为什么要写作“蓬”。
知识卡片 李白《送友人》诗云:“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曹植《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诗人常以“孤蓬”“飞蓬”“飘蓬”“秋蓬”“转蓬”等意象入诗,本取“蓬草”遇风折断,飘飞无定,后以此喻指漂泊旅人。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12.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全诗从“全景式构图”和“绘画技法融入”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先写远游点题,继而写沿途的见闻和观感,意境高远,想象瑰丽。
B.诗人乘船远行,游览完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山外的故乡蜀地。
C.颔联写景,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旅途中的壮阔景象。
D.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用故乡之水的情深义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14.诗歌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识链接:《天净沙·秋思》诗意张力分析:①意象冲突:“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并置,强化游子的孤独感。②动静对比:“古道西风瘦马”的凝固画面与“夕阳西下”的流逝感,暗示时间与生命的矛盾。
“诗意张力”指诗歌中矛盾元素(如虚实、动静、情感对立)相互作用形成的艺术感染力,使有限语言蕴含多重意义,激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请参考知识链接,结合具体诗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本首诗如何体现“诗意张力”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以北出发,见到春水初涨、水天相接的画面。
B.“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意象,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景物清新自然,形象鲜活,色彩鲜明,语言富于表现力。
17.苏轼曾赞美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中的西湖是“淡妆”还是“浓抹”?请结合画横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视角转换作为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指出本诗颔联与颈联的视角变化,结合诗句分析其效果。
19.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
参考答案
1.D 2. 远景 静态 细笔描绘(符合诗歌内容、意思到即可)
【导语】整首诗通过对秋日傍晚景色的描绘,将诗人的孤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前两联写景,展现出秋季傍晚的沉静美丽;后两联写人,通过牧人和猎人的归家,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尾联借“采薇”典故,表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与世无争的心境,意蕴深远。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高远,展现了浓厚的田园牧歌情调。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不正确。本诗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惆怅。首联点题,交代地点、时间和心境。颔联和颈联承接“望”字描写秋景和人们的归途,增强画面感。尾联借用“采薇”的典故,表达怀古之情,蕴含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与世无争的心境,展现了浓厚的田园牧歌情调。可见本诗属于田园诗,而非“边塞诗”。另外,全文通过自然与人事的描写体现诗人的感慨与内心的孤寂,辞藻较为质朴,而非“辞藻华丽”。
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从远景与静态的角度描绘“树”和“山”在夕阳余晖下的景象,以宏观手法勾勒出树木和群山的广阔背景,烘托出秋季的浓郁景色。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以牧人与猎人的动态活动为焦点,从近景与动态的角度描写人物和生活场景,展现出诗人所见的生活画面,属于细笔描绘,表达了与自然景物相隔的孤独感。
3.B 4.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骑着马,带着猎物也回来了。
【导语】王绩《野望》绘就一幅山野秋暮图。开篇“徙倚”显彷徨,中间两联以工整对仗,勾勒秋色落晖、牧人猎马归之景,静中有动。尾联“无相识”道尽孤独,借“采薇”抒隐逸之怀,于萧瑟中透出超脱,展现诗人复杂心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诗歌理解。
B.有误,《野望》总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是五言律诗,并非“五言绝句”。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古诗画面的想象与概括能力。
这首诗的颈联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意: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也回来了。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深入理解诗歌颈联所描绘的具体意象,如“牧人”“犊”“猎马”“禽”等,把握这些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动态场景。同时,需体会诗句营造出的氛围特点,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用简洁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牧人驱赶牛犊、猎人带着猎物归来的乡村傍晚生活场景清晰呈现出来。
示例: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犊缓缓返回,那牛犊在牧人的吆喝下,慢悠悠地朝着家的方向前行;而打猎的人骑着马,马背上驮着猎物归来,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余晖下逐渐清晰,给人一种质朴而宁静的感觉。
5.①写出黄鹤楼历史悠久的特点。②表现黄鹤楼壮丽的景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雄姿。③给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④从神话传说着笔,引出诗人内心感受,寓情于景。 6.描绘了晴朗的江景和繁茂的草木,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这两句诗由怀古转向写景,以乐景反衬哀情,为尾联抒发乡愁作铺垫,使诗意起伏有致。
【导语】崔颢的《黄鹤楼》以神话传说开篇,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与时空的悠远感。诗中通过黄鹤、白云等意象,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与对往昔的追忆。后两联则转向眼前景致,描绘出汉阳树与鹦鹉洲的生机盎然,最终以乡愁作结,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漂泊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七律中的杰作。
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首联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首联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起笔,然后生发开去,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期待,慕名前来,可昔人黄鹤,杳然已去,仙去楼空。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对黄鹤楼美好憧憬与见到的一座寻常江楼的落差,不免给诗人心中蒙上一层怅然若失的色彩,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很好的铺垫。
诗歌从神话传说起笔,起笔高远,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6.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及表现手法。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诗句中“历历”(清晰分明)与“萋萋”(草木茂盛)两个叠词,勾勒出晴朗阳光下汉阳平原上树木葱郁、鹦鹉洲头芳草丰茂的明丽画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景。
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由前两联对神话传说的怀古追思,转向对眼前具体景物的细致描绘,实现了诗意的自然过渡。而以明丽乐景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乡愁,为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接抒发漂泊思归之情铺垫蓄势,使全诗在吊古伤今的感慨中,通过景与情的起伏对比,更强烈地凸显了乡愁的深沉与绵长。
7.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白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8.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而凄凄的意思是凄凉、悲惨。诗人用“萋萋”来形容鹦鹉洲上的芳草,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势。
【导语】《黄鹤楼》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构建时空纵深:首联以仙人乘鹤的传说破空而来,两个“空”字递进渲染物是人非的怅惘(楼宇徒存、白云永恒)。颔联转写晴川草木的蓬勃实景,“萋萋”精准捕捉芳草绵延的视觉密度,与“历历”的清晰感形成对仗,绝非“凄凄”的哀婉调性。尾联以迷蒙烟波收束,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使乡愁具象为可触的江雾。全诗在神话与现实、宏阔与细微间自如切换,七言中暗藏歌行体气韵。
7.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诗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可知,这里描述了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现在只剩下这座黄鹤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这里。“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从空间角度来看,仙人离去后,黄鹤楼中不再有仙人的踪迹,显得空空荡荡。由此可知,这个“空”字强调了空间上的虚无,突出了黄鹤楼在仙人离去后的那种空旷寂寥,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站在黄鹤楼前,面对这空荡荡的楼阁,内心所产生的孤独感,仿佛自己置身于这苍茫宇宙之下,与黄鹤楼一样,有一种无所凭依的寂寞。
结合诗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知,黄鹤一旦飞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闲地飘荡。“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是针对时间而言的,经过了漫长的千年岁月,白云依旧在空中飘荡,却没有任何变化,这里的“空”有“徒然”之意。由此可知,这个“空”字强调了时间上的渺远,诗人看着悠悠白云,想到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而黄鹤却一去不返,自己的人生也在时光中悄然流逝,内心不禁涌起失落与惆怅之情,仿佛这千年的时光在这悠悠白云的飘荡中变得有些徒劳和无奈。
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词句赏析。
从诗歌意象角度:在古代诗词中,“芳草”是一个典型的意象,常与离别、思乡等情感相关联。“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诗人用“萋萋”形容芳草,描绘出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状态,使“芳草”这一意象更加具体可感。繁茂的芳草,一方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为后文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从氛围营造角度:“萋萋”描绘出的草木茂盛之景,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层次感的视觉感受,让画面变得丰富而生动。与前两联中黄鹤远去、白云悠悠所营造的空灵、悠远的氛围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既富有生机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凄凄”的意思是凄凉、悲惨,若用“凄凄”,则会使画面笼罩在一种过于悲伤、萧索的氛围中,与整首诗前半部分的意境不相符。
从情感表达角度:诗人在异乡漂泊,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芳草,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这种繁茂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归乡的愁绪。而“凄凄”所表达的情感过于直白和单一,无法达到这种以景衬情、含蓄深沉的表达效果。
9.B 10.“征蓬”指飘飞的蓬草,诗人以“征蓬”自比,表达出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导语】王维《使至塞上》以简练笔墨勾勒边塞壮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尤显雄浑,堪称“诗中有画”典范。诗中“征蓬”“归雁”暗含漂泊之叹,尾联“萧关逢候骑”则转见从容,全篇将个人际遇与边塞风光熔铸为苍茫意境,展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气象。
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的是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而非“明媚秀丽”的风光。塞外的风光特点是广袤、雄浑、壮阔,有着独特的荒凉之美,与“明媚秀丽”的风格截然不同。故选B。
1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在古代诗歌中,“蓬草”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被诗人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旅人。这是因为蓬草的生长特性是遇风折断,然后随风飘飞,没有固定的居所,就像旅人身处异乡,漂泊无依。
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王维写自己“单车欲问边”,孤身一人出使塞外,远离家乡和亲人,其处境就如同那飘飞的蓬草。所以用“征蓬”来形容自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他孤身出塞时的飘零落寞之感,同时也蕴含着内心因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抑郁激愤之情。而“篷”字通常指的是遮蔽风雨或阳光的设备,如车篷、帐篷等,与诗人要表达的漂泊、孤寂的意象和情感毫无关联,因此这里应该写作“蓬”。
11.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12.示例:从“全景式构图”角度理解: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塞外大漠的广阔画面,“大漠”展现出空间的广袤,“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别从垂直和水平方向勾勒出景物,构成一幅宏大、壮观的塞外全景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绘画技法融入”角度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了色彩对比和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大漠”的黄色与“孤烟”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长河”的曲线与“落日”的圆形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
【导语】本诗以简净笔墨勾勒边塞壮景,前四句点染行旅孤寂,后四句突然展开大漠长河的雄浑画卷。“孤烟直”“落日圆”二句尤见匠心,以几何线条构建天地宏阔,将水墨画的留白意境与西域风光的苍劲完美融合。
1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语言特点: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展现出孤烟垂直向上,给人一种挺拔、坚毅之感,凸显出塞外沙漠的荒凉与孤寂中那股雄浑的力量;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圆”字将落日的形状刻画得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落日的柔和、温暖,在广阔的背景下,又增添了壮阔之感。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但“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壮阔的感觉。这两句诗简洁而精准地描绘出塞外独特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表现手法:结合前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可知,诗人通过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将自己孤寂、落寞的情感融入其中,在景色的渲染中,含蓄地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12.本题考查意象与画面。
“全景式构图”角度: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诗中首先以“大漠”一词描绘出了塞外沙漠的辽阔无垠,给人以空间上的宏大感。接着,“孤烟直”将垂直的烟柱这一元素引入画面,“长河落日圆”又把水平方向的长河与圆形的落日纳入其中。由此可知,诗人通过对这些不同景物在空间上的巧妙安排,从广袤的大漠到垂直的孤烟,再到水平的长河与落日,构成了一幅涵盖广阔空间的塞外全景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塞外风光的壮观与宏大。
“绘画技法融入”角度: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诗句中“大漠”的颜色通常是黄色,“孤烟”则是黑色,两种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醒目。同时,“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形,曲线与圆形相互映衬。由此可知,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和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通过颜色的反差突出了景物的特征,利用线条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这两句诗宛如一幅用绘画技法精心绘制而成的精美画作,展现出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
13.B 14.示例:船行江上,月色清朗,平静的江面上,月影倒映其中,那月影宛如一面从天上飞落下来的明镜。天边层层叠叠的云朵不断聚集,好似堆砌起了一座宏伟壮丽的海市蜃楼。
【导语】李白《渡荆门送别》以远游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视角呈现旅途的辽阔,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通过浪漫的想象,赋予夜景以奇幻色彩。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根据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可知,诗人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因此,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并非“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故选B。
14.本题考查画面描绘。在描绘诗文画面描绘时可先理解诗句含义,在多用修饰性词语加以描绘即可。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据此描绘即可。
示例:烟波浩渺的江面上,一轮明月渐渐升起,明月映照在江水之中,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傍晚时分,空中层层的彩云飘飞形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15.示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此句描写明月如同天镜映入水中,反衬江水的清透;天上云彩构成了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若隐若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壮阔的山水意象与细腻的乡愁形成张力。前六句写荆楚大地的雄浑气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尾联突然转入“怜故乡水”的柔情,宏阔与婉约碰撞。诗中“飞天镜”的动感与“结海楼”的静态构成空间张力,而“万里送行”又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情感厚度,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豪迈与深婉并存的审美特质。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结合题干可知,“诗意张力”指的是诗歌中的矛盾元素(如虚实、动静、情感对立)相互作用那个形成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要分析其“诗意张力”,需要分析出诗歌中存在的矛盾元素;再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阅读本诗可知,颔联“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描写了山逐渐消失,视野变得开阔,而“江入大荒流”是动态的江水奔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这两句诗概括出诗人行程中的地理环境变化。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月下飞天镜”用月亮倒映水中有如飞天明镜来展现江水的平静;“ 云生结海楼”用云霞兴起有如海市蜃楼来展现天空的高远。颈联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据此任选角度作答即可。
示例:本诗通过意象碰撞与情感错位展现诗意张力:①地理意象的冲突。“山随平野”的陆地闭锁与“江入大荒”的水域辽阔形成空间张力,近景的具象与远景的浩渺在画面中交织。②情感表达的悖论。尾联“仍怜故乡水”将客观景物赋予深情,与前文“楚国游”的豪迈形成反差,离乡的壮游姿态与恋乡的缠绵情思在矛盾中共振,使有限诗句承载了多重情感维度。
16.B 17.示例:我觉得是“淡妆”。“几处”“谁家”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渐欲”“浅”“才能”可见春花初放、春草初生,诗人所选的都是处于生长初期的早春景物,充满生机但非繁花似锦。整体画面灵动、清新、淡雅,与“淡妆”风格相符。
【导语】《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16.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白沙堤”只是诗人游踪的地点,它本身并不能突出西湖早春的特点,而“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体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花草初萌等特征;
故选B。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淡妆”往往代表景色清新自然、色彩淡雅、富有灵动之感;“浓抹”则倾向于色彩浓烈、景象繁复华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几处”“谁家”表明早莺和新燕的数量还比较少,不是成群结队的状态,体现出早春的特征;乱花并非“浓抹”,而是“渐欲”,说明春花刚开放;“浅”“才能”描绘出春草刚刚生长,仅能没过马蹄。这些景物都处于生长初期,展现出早春充满生机但又淡雅含蓄的特点,整体画面给人以灵动、清新、淡雅的感觉,与“淡妆”的风格相符。
据此作答即可。
18.从颔联到颈联,由仰视到俯视,从不同视角描绘了初春莺燕、花草充满生机之态,表明大自然中已多处透露早春之意。体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和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19.下面答案任取其一即可。
示例一:选取典型景物,诗人选取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早莺”“新燕”突出了春的早和生机勃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以“乱花”“浅草”描绘出西湖早春花草的繁茂与鲜嫩,展现出西湖早春独特的美景,流露出诗人的喜爱。
示例二:运用精妙词语,“争”“啄”“渐欲”“才能”等词语用得极为精妙。“争”字写出了早莺抢着飞向暖树的活泼可爱;“啄”字生动地表现了新燕衔泥筑巢的忙碌场景;“渐欲”“才能”则准确地描绘了花草逐渐生长的动态变化,让读者感受到西湖早春景色的细微变化,体现出诗人观察的细致和对美景的欣赏。
示例三:直抒胸臆结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明诗人最喜爱西湖东边的景色,在白沙堤上漫步,怎么也看不够,直接抒发了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赞美和陶醉之情。
示例四:移步换景描写,诗人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到贾亭西,再到湖东白沙堤,随着脚步的移动,依次展现西湖不同位置的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同感受西湖早春的美丽,在景物转换中不断强化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导语】《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通过写杭州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18.本题考查诗歌写作角度。
结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早莺在树枝上啼叫,新燕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啄春泥筑巢的情景。早莺在树上,新燕在空中,诗人此时是抬头仰视的视角,观察到了这些鸟儿在初春时充满活力的动态画面。
结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这句诗描绘的是各种各样的野花渐渐开放,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的景象。野花在地上,春草在脚下,诗人此时是低头俯视的视角,展现出了地面上花草在初春时的生长状态。
由此可知,从颔联到颈联,视角由仰视早莺、新燕转换到了俯视野花、浅草,从不同的视角对初春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展现出了莺燕、花草在初春时充满生机的状态,也体现出大自然中多处都透露着早春的气息。这种视角的转换,表明诗人观察得十分细致入微,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眼前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
选取典型景物:根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早莺”“新燕”是早春特有的灵动生命,它们的出现宣告春天到来;“乱花”初放、“浅草”刚萌,生动勾勒出西湖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景,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蕴含其中。
运用精妙词语:根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见,“争”字赋予早莺以活力,展现出它们欢快竞逐的姿态;“啄”字让新燕筑巢的画面跃然纸上;“渐欲”“才能”细腻呈现花草生长进程,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致用心观察、饱含爱意,借这些词语表露无遗。
结尾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意思是: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诗人直言“最爱”,毫无保留地抒发对湖东白沙堤一带早春景色的痴迷,漫步其间“行不足”,直白地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留恋、沉醉与赞美。
移步换景描写:根据“孤山寺北贾亭西”“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可知,诗人从孤山寺北起始,经贾亭西,行至湖东白沙堤,一路景色随脚步变换,读者跟随其行踪领略西湖早春各处风光,诗人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美景的喜爱与眷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