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4 17: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十余里中,积石磊砢①,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县滨浙江,又东合浦阳江,江水源自乌伤县,东径诸暨县,与泄溪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节选自《水经注·卷四十》)
注释:①积石磊砢:堆积着许多大石头。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 屠乃奔倚其下 B.沿溯阻绝 连绵不绝
C.自三峡七百里中 江水源自乌伤县 D.不以疾也 深恶痛疾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
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采用骈散结合的句式,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抑扬顿挫之感。
B.乙文交代了江水名称的由来,源头及流向,并从不同感官进行了描绘。
C.甲文第3段运用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描绘了三峡春冬季景色的清幽美。
D.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郦道元并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4.同样是写山水,【甲】【乙】两文都极尽描写之妙,分别用不同写法展现了景物的不同特征。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吼山①石壁,悉由斧凿成,峭削②百余仞,乍见亦可观,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每相去③数丈,留石柱一以支之。上字下渊,门闼④洞穴窈窕⑤纡回。雨后,飞瀑缀帘而下,余等自外望,兴不可遏,呼小舟游其中。潭深无所用篙每一转折则震荡数次,舟人皆股慄⑥。因停舟石壁下,观玩良久。
(节选自袁宏道《吼山》)
【注】:①吼山:在浙江省绍兴市城东25里。②峭削:险峻陡峭(的山崖)。③去:距。④闼:门。⑤窈窕:深远的样子。⑥慄:因恐惧而肢体抖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与“自李唐来”的“自”含义不同。
B.“绝 多生怪柏”的“绝”与“会当凌绝顶”的“绝”含义不同。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良”与“因停舟石壁下,观玩良久”的“良”含义相同。
D.“舟人皆股慄”中的“股”与“屠自后断其股”中的“股”含义相同。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潭 深 无 所 用 篙 每 一 转 折 则 震 荡 数 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余等自外望,兴不可遏。
8.三峡和吼山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甲】【乙】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①然孤起,上干②云霄,已非他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选自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注释】①巉(chán):险峻陡峭。②干:冲。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B.晓雾将歇 晓之者曰(《杞人忧天》)
C.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D.自数十里外望之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
1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冬 夏 晴 雨 姿 态 万 变 信 造 化 之 尤 物 也
12.甲文写四季和晨昏景色有什么特点?两文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①;(2)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②,逍遥而相羊③,无外物以汩④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⑤而以为高,登首阳⑥而以为清也哉?
(节选自:《松风阁记》;有删改)
【注释】①石濑:石上流过的急水。②偃蹇而优游:悠然自得地游览。③相羊:同“徜徉”,徘徊。④汩:扰乱。⑤濯颍水:用颍水洗。相传尧欲以天下让许由,不受;又欲以为九州长,许由以其言污耳,因至颍水洗耳,以示高洁。⑥登首阳:周武王灭殷,伯夷、叔齐两人耻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以示清高。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实是欲界之仙都 何陋之有(《陋室铭》)
C.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D.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稍大,则如奏雅乐。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金 鸡 之 峰 有 三 松 焉 不 知 其 几 百 年 矣
16.【甲】【乙】两文都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1)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之后又都提及了古人,其作用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①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②,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节选自张岱《白洋潮》)
【注】①擘翼(bò):张开翅膀。②镞镞:同“簇簇”,攒聚之貌。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看之惊眩”与《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两个“之”,意思不同。
B.甲文“念无与为乐者”是省略句式,前面省略了主语,“与”后省略宾语“自己”。
C.乙文“则飓风逼之”中的“飓风”是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译为“像飓风一样”。
D.甲文中“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与乙文“走避塘下”中的“走”意思相近,都是“走路、散步”的意思。
18.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表现了作者被月色吸引的愉悦心情,为下文蓄势。
B.乙文“鞭”“旋卷”“轰怒”等词,用词精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白洋潮的气势。
C.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设问修辞强调大自然美景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加强语气,抒发人生的感慨。
D.两文笔下的景物各有千秋,甲文重在表现月色美好,乙文则表现潮来时的气势。
19.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隐隐露A白B如驱千百群C小鹅D擘翼惊飞。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21.小语领会文意后,觉得两篇文章写景手法值得赏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请你帮他完善。
相同点:都运用比喻,描写生动形象。甲文将庭院中的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① 的美妙世界;乙文,把白洋潮比作千百群小鹅、百万雪狮、怒雷、飓风等,表现了潮来时的② 。
不同点:乙文运用视听结合,多感官描写浪花的雪白、声音的轰鸣;③还 。而甲文则仅用了比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③也。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晚年庵④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北宋文士,太常少卿陈希亮之子。②光: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黄: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③隐人:隐士。④庵:草房。
2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翻译(填文字)
念无与为乐者 联系语境 (1)念:
但少闲人 课内迁移:但手熟尔 (2)但:
余告之故 联系成语解释词语:无缘无故 (3)故:
适见焉 查阅词典:①适应,顺从;②恰好;③到……去。 (4)适: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B.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C.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D.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2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5.【甲】【乙】文段中的张怀民、方山子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朋友,请概括张怀民、方山子人物形象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①林逋①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②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③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②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④也。
(摘编自《宋史·林逋传》《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②辄:就。③晦迹:隐居。④验:证据,凭证。
2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急湍甚箭/可爱者甚蕃
B.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C.林逋喜为诗/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D.既就稿/蒙乃始就学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
2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29.假如吴均与林逋跨越时空相遇,你觉得他们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①,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注)①鹓鶵:与鸾凤同类的神鸟。②鸱:猫头鹰类猛禽。
30.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自 富 阳 至 桐 庐 一 百 许 里
②非 醴 泉 不 饮
31.解释加点字
(1)任意东西( )
(2)窥谷忘反( )
(3)非梧桐不止( )
(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32.下列加点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鹓鶵发于南海 急湍甚于箭 B.子知之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D.或王命急宣 或谓惠子曰
33.翻译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4.【乙】文中惠子的形象就是【甲】文中所描绘的“ ”,比较【甲】文作者吴均和【乙】的主人公庄子,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
参考答案
1.B 2.①空旷的山谷中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②又把这条溪水称为赤濑,大概是因为石头的倒影映在水中的缘故。 3.C 4.甲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展现出山的连绵不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势的高峻,“夏水襄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正侧面突出夏季江水湍急迅猛的特点。乙文主要运用比喻修辞展现景物特点:“望之如朝霞”“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把沙石比作霜雪,生动表现出水底沙石那细小且洁白的特点。“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将瀑布比作云朵垂落,巧妙地刻画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导语】《三峡》与《水经注》选段均展现了郦道元写景的高超技艺。《三峡》以四时变化勾勒雄奇险峻与清幽秀美,笔法凝练而意境深远;《水经注》则以地理考据为基,通过色彩、形态的工笔描摹呈现江石的瑰丽奇绝。两文一重意境渲染,一重实证描摹,共同构成南北朝山水散文的双璧。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飞奔的马/动词,奔跑;
B.都是:动词,断绝;
C.介词,在/介词,从;
D.形容词,迅速/动词,痛恨;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空谷:空旷的山谷;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哀婉转;绝:消失,断绝。
(2)名:命名,称为;赤濑:溪水名;盖:表原因,大概;以:因为;故:缘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根据甲文第3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内容可知,作者先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俯视江面所见;再写“绝 多生怪柏”,这是仰视两岸高山;最后写“悬泉瀑布”,视线随水流而下。因此,此段的描写视角应是从俯视到仰视,再回到俯视(或平视),选项“从仰视到俯视”的表述与原文顺序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根据甲文第①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内容分析可知,这是正面直接描写,展现了山峦连绵不绝的宏观特征;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通过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才能见到日月这一现象,侧面烘托出山高谷深、隐天蔽日的险峻特征。
根据甲文第②段“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内容分析可知,这是正面描绘夏季江水暴涨、漫上山陵的浩大水势;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通过对比,侧面突出了江流湍急、一泻千里的迅疾特征。
根据乙文中“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的内容分析可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紫色磐石比作朝霞,生动地写出了磐石在视觉上的绚丽色彩和宏大美感。
根据乙文中“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的内容分析可知,再次运用比喻,将水底的白沙细石比作霜雪,形象地刻画出沙石洁白、细碎、清冷的质感特征。
根据乙文中“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的内容分析可知,继续运用比喻,将高悬的瀑布比作垂落的云彩,传神地展现了瀑布高远、飘逸而又壮观的动态之美。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山水向东南方向流去,名叫紫溪。溪流中间水道两旁,有紫色的巨大岩石,岩石长达一百多丈,望去就像朝霞一样。又把这条溪水称为赤濑,大概是因为(紫色磐石)倒影映在水中的缘故。……(紫溪)在十多里的流程中,堆积着许多大石头,相互挟持着向上延伸,溪涧底下是白色的沙子和细小的石子,形状如同霜雪一般。……县城濒临浙江,又向东与浦阳江汇合。浦阳江的源头出自乌伤县,向东流经诸暨县,与泄溪汇合。泄溪宽数丈,溪流中间有两座高山夹峙,直插云霄,峭壁林立,总共有五处瀑布(五泄)。最下面的瀑布悬空三十多丈,宽十丈;中间的三处瀑布无法到达,只有登上高山远远眺望,才能看见它们。它们悬空一百多丈,水势高峻湍急,声响震动水外。最上面的瀑布悬空二百多丈,望去如同白云垂落,这确实是瀑布,当地人称之为“泄”。
5.B 6.潭深无所用篙/每一转折/则震荡数次 7.(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也不如它快)。
(2)我们从外面看去,兴致高昂,难以抑制。 8.三峡的水,夏季迅疾,春冬季清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水的清澈。吼山的水,既黑又深,从“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导语】【甲】文以三峡七百里为幅,绘两岸连山之雄,写夏水湍急、春冬清荣峻茂,尽显自然山水的雄奇与灵秀;【乙】文聚焦吼山,状石壁峭削、潭深水黑之险,记洞内窈窕纡回、舟行震荡之奇,凸显人工斧凿与自然结合的险峻之美。二者皆善用描写,各具特色。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及一词多义。
B.绝 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会当凌绝顶:一定等到泰山的顶峰。绝:极(高)。二者意义相同,题干中“含义不同”说法错误;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潭水极深,撑篙根本用不上,每转过一个弯,小船就会震荡好几次。
“潭深无所用篙”语义完整,“潭深”是原因,“无所用篙”是结果(因潭水极深,撑篙无法触底),中间不可断开,需作为独立分句;“每一转折则震荡数次”中,“每一转折”是时间状语(每次船只转弯时),“则”是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连接状语与结果“震荡数次”,故需在“转折”后断开,明确逻辑关系。
故断句为:潭深无所用篙/每一转折/则震荡数次。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要按照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虽:即使;奔:飞奔的马;不以疾:没有那么快。
(2)余等:我们;自:从;遏:抑制。
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甲】文中提到“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夏季侧重“迅疾”,通过行程速度与“奔马、疾风”的对比凸显;根据“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知,春冬季侧重“清澈”“平静”。
【乙】文中写“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直接抓取“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等关键信息,概括为“黑”“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的范围内,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岩石、重重的山峰,遮蔽了天空,挡住了太阳,若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小山丘,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的命令急需传达,这时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两季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间飞速地冲刷流淌。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乙】吼山的石壁,全都是用斧头凿刻而成的,陡峭高耸达一百多仞,初次见到也颇为壮观。山下的石头骨架被工匠们开采运走,积水形成了深潭,望去幽深漆黑如同墨汁,深得无法测量。每相隔几丈远,就留下一根石柱来支撑石壁。上方是陡峭的岩壁,下方是深渊,石门、洞穴幽深曲折。下雨之后,瀑布像挂着的帘子一样从高处垂下,我们从外面望去,兴致高昂得难以抑制,便叫了小船驶入潭中游玩。潭水极深,撑篙根本用不上,每转过一个弯,小船就会震荡好几次,船上的人都吓得大腿发抖。于是我们把船停在石壁下面,观赏游玩了很久。
9.A 10.(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所有江中的独山,像金山、焦山、落星之类,全都是闻名天下的。 11.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12.特点:充满生机、热闹欢快。两文都表达了对山川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段展现了山水散文的典型特色。甲文《答谢中书书》以简洁笔触勾勒自然之美,乙文陆游游记则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小孤山的峭拔秀丽。两文均体现“以形写神”的创作特点:甲文以“沉鳞竞跃”等意象表现动态美,乙文用“碧峰巉然”等空间描写凸显山势奇绝。在情感表达上,都流露出对自然造化的惊叹与赞美,甲文偏重隐逸之趣,乙文更显士人审美情趣,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审美范式。
9.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和用法。
A.均是:结构助词,的;
B.形容词,清晨、早晨/动词,开导、告知;
C.介词,和、跟/动词,参与。引申为“欣赏、领悟”;
D.介词,从、由/代词,自己;
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字词有:
(1)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鳞”代指鱼,运用借代手法)。
(2)凡:凡是、所有;独山:独立的山;如:像……一样;之类:这类(事物);皆:都;“名”为名词作动词,译为“闻名”。
11.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无论是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小孤山的)姿态都变幻万千,确实是大自然中最奇特的事物啊。
从内容看,“冬夏晴雨”是列举不同的时节与天气状况,表意完整;“姿态万变”是描述小孤山在不同情况下的形态特点,为独立表意部分;“信造化之尤物也”是对小孤山的评价,点明其为大自然的杰作。依据句子不同表意层次;
故断句为: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景物特点的概括能力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甲文四季和晨昏景色特点:
根据甲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可知,青葱的林木与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无枯萎凋零之态;体现出景色“充满生机”的特点;
根据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清晨猿鸟鸣叫、傍晚游鱼跳跃,动态场景鲜活;体现出景色“热闹欢快”的特点。
两文情感共同之处:
甲文:
根据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作者将山川景色称作“人间仙境”,直接表达对山川的高度赞美;
根据甲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作者暗含自己能领略此奇景的庆幸,传递出沉醉于山水的愉悦,进一步体现对山水的喜爱。
乙文:
根据乙文“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可知,作者将小孤山与天下名山大川对比,突出其独特之美,表达对小孤山的赞美;
根据乙文“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可知,作者称小孤山为“大自然的杰作”,直接抒发喜爱与沉醉之情;
综上所述,两文情感的共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对山川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及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对。小孤山隶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戍守的士兵。凡是江中的独立山峰,像金山、焦山、落星山这类,都是天下闻名的,但是(它们的)陡峭秀丽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远望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险峻陡峭地独自耸立,向上直冲云霄,已经不是其他山能比拟的;越靠近(小孤山),(它)越显得秀丽,无论是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小孤山的)姿态都变幻万千,确实是大自然中最奇特的事物啊。
13.D 14.(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2)(风)稍微大一点儿,就像演奏古雅的音乐。 15.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16.(1)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追求清静生活的意愿。(2)不同。甲文提及谢灵运,有与这位知音比肩、共赏山水的得意之感,乙文作者对许由、伯夷、叔齐的消极避世做法并不认同。
【导语】材料选取了两篇古代山水小品文,展现了古人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甲文以谢灵运的《答谢中书书》片段,通过“高峰入云”等意象勾勒出空灵仙境,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乙文《松风阁记》则以松风为媒介,展现“洋洋乎忘归”的逍遥境界。两文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隐逸情怀,但甲文侧重纯粹审美,乙文更多生活哲思。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将要/动词,搀扶;
B.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D.动词,距离/动词,距离;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语有:
(1)自:自从;康乐:指谢灵运;未复有:再也没有;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大:风力变大;则:就;雅乐:古雅的音乐。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金鸡峰上有三棵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金鸡之峰”是主语,指特定的山峰,表述完整后可断开;“有三松焉”是谓语部分,说明金鸡峰上的事物,“焉”为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故“焉”后可断开;“不知其几百年矣”是补充说明“三松”的生长时间,作为独立语义单元收尾。故断句为: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16.本题考查主旨情感和内容理解与概括。
(1)思想感情方面,【甲】文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起,后文细致描绘“高峰”“清流”“晓雾”“夕日”等景色,结尾“实是欲界之仙都”直接点明对山水的高度赞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暗含自己能欣赏此奇景的愉悦,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高旷情致。【乙】文先写松风阁的环境,“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再写在此处“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的状态,体现出作者对这种融入自然、无外界纷扰的清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甲】文提及谢灵运,谢灵运是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是公认的能领略山水之美的人,作者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追慕前贤的意思,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乙】文提及许由“濯颖水”、伯夷叔齐“登首阳”,结合注释可知二人是通过避世来彰显高洁,而作者认为松风阁“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能让人“无外物以汩其心”,无需像许由、伯夷叔齐那样消极避世,故提及二人是为了反衬自己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表达对消极避世做法的不认同。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可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具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乙】金鸡峰上有三棵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吹拂它们,声音如同暗泉汩汩流过石滩,发出飒飒声响;(风)稍微大一点儿,就像演奏高雅的音乐;当大风来临,那声音又像扬起的波涛,还像敲响的战鼓,隐约有节奏。方舟上人在松树下面建造了楼阁,给它命名为松风阁。我曾经路过这里并在此停留,心情开阔舒畅,仿佛想要留下来而忘记返回。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却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夏天不苦于酷暑,冬天不苦于严寒。观赏松树可使眼睛舒适,聆听松声可使耳朵舒适,在这里悠然自得地游览,逍遥自在地徘徊,没有外界事物扰乱内心,可以享受快乐,能够消磨一整天时光;又何必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来标榜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登上首阳山采薇而食来显示清高呢?
17.D 18.C 19.B、 D 20.(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很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21.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雄伟壮阔、惊心动魄。 运用侧面描写,描写“看者”跑到塘下躲避、心惊目眩,坐了半天神色才恢复平静,烘托出白洋潮的雄伟壮阔、惊心动魄。
【导语】这两篇古文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空灵笔触勾勒月夜竹影,营造出澄澈静谧的意境,体现文人雅趣;张岱《白洋潮》则用磅礴笔墨描绘潮水奔涌,通过动态比喻展现自然伟力。两文皆善用比喻,但前者重静态之美,后者重动态之势,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展示了中国古代散文写景艺术的高度。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及句子常识。
D.甲文“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是“散步”,乙文“走避塘下”中的“走”是“逃跑”,意思不同,该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D。
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中“何”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哪里”;“无”是“没有”的意思。译为: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是反问句,不是设问,该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19.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小鹅)张开翅膀受惊飞起。
从内容看,“则隐隐露白”是说呈现出隐隐约约露出白色的状态,表意完整;“如驱千百群小鹅”是把前面“露白”的景象比作驱赶千百群小鹅,是新的表意;“擘翼惊飞”进一步描述小鹅(这里实际是比喻的雪景等白色景象)张开翅膀受惊飞起的样子。
故断句为: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故选B、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惊:震惊,惊吓;始:才,方才。
21.本题考查写景方法理解与分析。
①处: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光比作积水,体现月光的澄澈透明,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展现出竹柏影在月光下交错摇曳的姿态,所以描绘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世界。
②处:乙文“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等比喻,“千百群小鹅”展现潮初起时的灵动,“百万雪狮”体现潮临近时的浩大,还有把潮声比作“怒雷”等,从形态、声音等角度表现出潮来时雄伟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
③处:乙文除比喻,还有“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看潮的人因潮水汹涌而躲避,从侧面突出潮水的汹涌厉害;而甲文主要就是用比喻来展现月下美景,没有乙文这样的侧面描写等其他多样手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未入睡,(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海塘上有人呼喊看潮,我急忙前往。站在塘上,看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方向奔涌而来,直冲向塘上。稍近些,就隐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惊飞。再近些,喷涌的泡沫溅起水花,腾跃起来如同百万雪狮,遮蔽江面而下,像怒雷鞭打它们,万头攒动,没有敢落后的。再靠近些,就像飓风逼迫它们,气势要拍岸而上。观看的人惊慌退避,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塘,全力一搏,水花喷射,溅起数丈高,溅到脸上都湿了。随即向右旋转,被龟山一挡,轰鸣怒吼异常,像炮击碎龙湫,半空中雪花飞舞。观看的人惊骇眩晕,坐了半日,脸色才恢复平静。
22. 考虑,想到 只是 缘故,原因 恰好 23.B 24.(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啊,为什么会在这里? 25.相同点:两人在生活中都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同点:张怀民是“闲人”,是被贬谪后成了清闲无比的人;方山子是“隐人”,是主动放弃荣华富贵,隐居在黄州。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苏轼的两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和《方山子传》的节选,展现了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的生活片段和交友经历。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甲文通过月夜寻友的雅事,描绘出清幽的意境和闲适的心境;乙文则通过刻画方山子这个隐士形象,反映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赞赏。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联系语境可知,苏轼看到月色美好,想要到外面去散步。“念无与为乐者”意思是“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结合语境可知,念:考虑,想到。
(2)联系课文解释:“但手熟尔”意思是“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但:只,只是。据此可知“但少闲人”中的“但”理解为“只,只是”。“但少闲人”句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3)根据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指没有一点原因,故:原因。据此推断“余告之故”中的“故”理解为“原因”。“余告之故”句意: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4)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②。“适见焉”译为:恰好看到他。适:恰好。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他放弃了车马,毁掉了官帽和礼服,徒步在山中往来,没有人认识他。“弃车马”与“毁冠服”为并列动作,应分别断开;“徒步往来山中”是完整的行为描述;“徒步”是方式,“往来山中”是动作和地点,二者衔接紧密,无需拆分;“人莫识也”是主谓短语的句子,没有人认识他,总结其隐居状态;据此可断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故选B。
2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1)重点词语:庭下,庭院中;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2)重点词语:故人,老朋友;何为,为什么。
2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相同点: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根据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夜晚未眠,与苏轼一同在庭院漫步赏月。在贬谪的境遇里,能有此闲情,体现他随遇而安,以豁达心态面对处境。
根据乙文“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可知,方山子家中四壁简陋、生活清贫,可他和家人都有怡然自得的神态,彰显其在清苦生活里,依旧保持内心平静,是豁达乐观的体现。
不同点:
根据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可知,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因仕途不顺被贬黄州,无奈成为“闲人”。“亦未寝”能看出他深夜难眠,侧面暗示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其“闲”是仕途受挫后的被动结果。
根据乙文“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可知,方山子主动舍弃车马、官服这些代表荣华富贵的事物,隐居在黄州山中,和外界不相往来,人们都不认识他。可见他是主动选择隐居,做自觉远离尘世的“隐人”,与张怀民被动“闲居”不同。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正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屋内,便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一同享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我被贬谪到黄州时,经过岐亭,正好遇见他。我说:“哎呀!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字季常)啊,怎么会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看着我,问我为何会来到这里。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先是低头不语,接着仰头笑了笑,招呼我到他家过夜。他家中四壁空荡,一无所有,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流露出怡然自得的神情。我对此感到震惊并觉得他与众不同。到了晚年,他住草屋,吃素食,不再与世俗交往。他放弃了车马,毁掉了官帽和礼服,徒步在山中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26.B 27.(1)筹划人世间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过一段时间,林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 28.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29.我认为可以。吴均在奇山异水中随江流飘荡,婉劝追逐名利的人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林逋不欲凭诗闻名一时,隐居孤山,养鹤游湖。两人都有热爱自然、避世退隐、不慕荣利的高洁志趣,所以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导语】甲文以骈文绘富春江“独绝”山水,动静相衬,借“息心”“忘反”寄寓避世之思;乙文记林逋弃诗稿、以鹤为归验等隐居细节,显其淡泊心性。两文一写景抒怀,一记事传人,皆蕴超然出世意,笔墨简淡却意蕴丰盈,可窥古人精神追求。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胜过,超过/非常,很;
B.都是:飞奔的骏马;
C.写/被;
D.完成/开始从事;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经纶世务:筹划人世间的俗务;窥:看到;反:同“返”,返回;
(2)良久:过一段时间;棹:划着;归:回来。
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有客人到逋的住处,就有一童子出来,在大门口接待客人坐下,为客人开笼放鹤。
“有客至逋所居”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点明事件背景,需停顿;“则”表承接,引出童子的动作——“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三个动作并列需停顿。
故断句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29.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谈看法。
甲文,结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吴均通过描绘富春江的山水,表达出对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劝诫,体现出他对自然的倾心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不慕荣利、向往避世退隐;
乙文,从林逋“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可见其诗文绝佳,却没有传世之作,只是全为自娱,淡泊名利,孤高自赏。结合“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可知,其隐于山林之间,不染世俗,以鹤为友,更显其志趣的高洁。
因此,两人都有沉醉自然、隐居避世、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所以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乙】林逋喜欢写诗,常常写出奇特的诗句。诗作完成后,他总是随手就丢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诗记录下来留给后世呢?”林逋说:“我正隐居在山林沟壑之间,尚且不想凭借诗歌在当下闻名,更何况是在后世呢!”然而,那些喜欢多事的人常常私下记录他的诗,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三百多篇。
林逋隐居在杭州孤山,常常养着两只鹤。(他)把鹤放出去,鹤就会飞入高空云霄,盘旋很久之后,再飞回笼子里。林逋常常划着小船,游览西湖边的各个寺庙。要是有客人到他的住处,就会有一个童子出来开门,请客人坐下,然后打开笼子把鹤放出去。过一段时间,林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大概(他)常常把鹤飞起来作为(知道有客人来的)凭证吧。
30.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②非醴泉/不饮 31. 向东或向西 同“返”,返回 栖息 国都 32.C 33.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4. 鸢飞戾天者 鄙视追求功名利禄之徒,淡泊名利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吴均《与朱元思书》和《庄子》故事两则的经典片段,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甲】文以山水游记见长,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清幽绝俗的意境;【乙】文则以寓言说理,通过鹓鶵与鸱的对比彰显高洁品格。两文都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甲文以景抒怀,乙文以事喻理,共同反映了古代士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
30.本题考查断句。
①句意: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左右。“自富阳至桐庐”是一个表示地点范围的状语部分,说明从哪里到哪里,“一百许里”是对这段路程的描述,是主谓结构(路程有一百里左右),所以在“自富阳至桐庐”后断开,将状语部分和后面的主谓部分分开。
故断句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②句意:不是甜美的泉水就不喝。“非醴泉”表示否定的条件,“不饮”是在这个条件下的行为,所以在“非醴泉”后断开,将条件部分和行为部分分开。
故断句为:非醴泉/不饮。
31.本题考查字义。
①句意:(我乘着船)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②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③句意: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止:栖息。
④句意: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国:国都。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从/介词,比;
B.代词,它,指鹓鶵/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都是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在这时”;
D.副词,有时/代词,有人;
故选C。
3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如下:
鸢:老鹰。戾:至、到达。息:平息。心:心思。经纶:筹划、治理。世务:国家大事。窥:看到。
3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第③段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可知,“鸢飞戾天者”指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惠子因担心庄子取代自己的相位而搜捕庄子,正体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热衷,符合“鸢飞戾天者”的形象;
根据【甲】文第③段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吴均借山水之美,表达出对追名逐利者的不屑,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淡泊生活的向往。再看【乙】文,庄子讲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鸱却把腐鼠当作宝贝,还想用腐鼠去“吓”鹓鶵,庄子以此类比,表明自己对惠子所看重的梁国相位(功名利禄的象征)毫不在意,可见他鄙视追求功名利禄之徒,心怀淡泊。所以吴均和庄子都鄙视追求功名利禄之徒,有着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吓’我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