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逊(xùn) 宽恕(shù) 奥秘(mì) 禁锢(ɡǔ)
B.责罚(zé) 凄惨(cǎn) 匿名(nǐ) 侏儒(zhū)
C.广袤(mào) 迁徙(xǐ) 尴尬(jiè) 眼翳(yì)
D.滞留(zhì) 黝黑(yǒu) 轩昂(xuān) 犀利(xī)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绯红 落弟 油光可鉴 深恶痛绝
B.宽恕 羞愧 摹画绘像 待人接物
C.磨噌 凄惨 喉咙沙哑 轰堂大笑
D.愚钝 株儒 不可明状 粗制滥造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B.我翻来覆去,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C.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大张旗鼓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D.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怦然而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月初,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迎风招展,满枝嫩叶、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各方的早春游人。
B.“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红船从嘉兴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九十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但始终坚定不移,顺乎潮流。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中呢?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常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7.名著阅读。
小岩拟制作《红星照耀中国》英雄人物展板,请你仿照左边的示例,在右边的展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8.诗句默写。
(1)螣蛇乘雾,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不但在天。
(3)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
(4)剧哉边海民,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以“感受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校园网“母爱论坛”有关“母爱”的帖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请你根据下面的帖子跟帖,表达自己的感受。
静心若雪:母爱像一缕阳光,驱散寒冷,带来温暖。
云淡风轻:母爱像一场春雨,如期而至,润物无声。
(2)在一次辩论会上,同学们就如何缓解与父母的紧张关系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到学校咨询室咨询,有的同学对此持反对意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报讯 母亲节前夕,西岗区日新街道更新社区特组织辽宁师范大学国际部的外国留学生与辖区孤老、空巢、残疾等7名母亲代表一起共度母亲节。他们为中国妈妈献上节日的鲜花,使中国妈妈感受到不一样的儿女亲情。
(选自《大连晚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为演出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
其实,“艺术+技术”的实践古已有之,今日舞台之面貌,也是在一次次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升级演进而来的。250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楼就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80多年前,海派京剧舞台上的威亚、真车真马、转台水幕等舞台装置,至今仍然在现代戏剧中被广泛借鉴和运用。
戏剧舞台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说到底,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只要内容过硬,科技运用丝毫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完全可以服务于思想揭示、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带给观众更多惊喜和感动。
另外,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意境更旷达了。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首创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通过虚拟影像打破原有天幕屏障,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高科技进入舞台还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与其说高科技破坏了原有的观演默契,不如说是对传统、既有观演关系的不断突破,从而建构了符合当下审美习惯的新的观演关系。如湖南省博物院驻场演出的马王堆动态展演小剧场戏剧《一念·辛追梦》,通过多层次、动态的纱幕投影技术,将复刻还原的文物素材与视频制作的场景相结合,让纯正的京剧唱、念、做、打融于光影营造的幻境中,使演员现场表演与数字影像形成亦真亦幻的人屏互动,为观众创造了深度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不少年轻人一开始是冲着光影特效而来,看完之后却说:“原来京剧这么好看!”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要对舞台艺术有担当。对技术的正向或负面使用,根本责任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立正位、行大道、不忘本,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
(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
材料二:
可能有人会问,舞台上的高新科技会对京剧艺术造成冲击吗?我非常自信-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在舞台上,内容才是“王者之道”。王国维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戏曲工作者而言,在内容与形式的博弈中,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即是故事,即是内容。此外,中国戏曲讲求程式性、虚拟性,虚实相生,借景抒情,以少胜多,强调以演员为中心,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讲述动人故事,这些都是中国戏曲独特韵味的重要体现,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戏曲特征。
高科技为舞台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把握好戏曲传统的气韵与时代精神的脉搏。舞台上的科技不“喧宾夺主”,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舞台创意。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元杂剧中便已有关于舞台布景和道具的专门术语-“砌末”,用以刻画人物形象,彰显舞美,暗示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如戏曲舞台中的一桌二椅以及点染环境的各种物件等,它们的功能并非独立表现实景,而是结合人物造型和表演,为演员提供动作依凭,以适应戏曲处理舞台空间高度灵活的特点。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我们可以使用科技手段,根据内容需要和观众审美来进行创新,这对于拓展空间场景、丰富观演体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依靠科技手段呈现出的过于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削减了戏曲的假定性特征,削弱了其程式化的美感,尤其是过度依赖科技手段,还会使演员的表演技巧打上折扣,从而淡化了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
孟子强调“充实之谓美”,戏曲则讲求托物言志、意境深远。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以多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大制作,这些外在逼真的形式虽然震撼,却剥夺了文、舞、乐所蕴含的生命力。如果说演高山就在台上造山坡、演战场就往台上调人马,从视觉上或许有冲击效果,却挤压了演员的表演、去除了想象的空间、破坏了戏曲的情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了注重整体的戏曲艺术在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创作中的生态失衡。虽然以小舞台来展示大世界是戏曲舞台的宗旨,但若过分依赖高科技包装,过分追求场面宏大、视听真实,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便与戏曲精神背道而驰。
(摘编自王勇《舞台上的科技不能“喧宾夺主”》)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码”指利用技术对戏剧创意进行转化,使其从设想变成现实。
B.“炫彩”指技术赋能舞台制造光影特效,对观众形成视觉冲击。
C.“王者之道”指在戏剧表演中应遵循内容占据本体地位的原则。
D.“喧宾夺主”是指戏曲舞台上重视说白、忽视演唱的不当行为。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技的加持和主导作用下,中国古代戏剧发展成了现在的面貌。
B.运用高科技会不会掩盖戏剧本体,关键要看戏剧的内容是否优质。
C.中国古代戏曲具有假定性特征,不能在表演时采用逼真的舞台布景和道具。
D.戏曲舞台中点染环境的物件在独立表现实景的同时为演员提供了动作依凭。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理布景越少,戏剧舞台上的干扰因素就越少,对演员行走和表演就越有利。
B.很多戏剧可以尝试用现代科技手段烘托和展示,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演体验。
C.用高科技设计现代戏剧舞台时,要结合剧种风格和剧目主题等进行权衡协调。
D.有必要提倡科技有限度地参与戏曲舞台创意,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科技创新。
1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6.班级举行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高科技进入戏曲舞台是锦上添花”。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材料列出你的反驳提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
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姓姜,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这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别了。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说明什么?
结合文章说说“秦晋之好”能成为婚姻的代用词的原因。
选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姓氏的产生和发展”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1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香气,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2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二十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们很早就开始工作,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3 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枣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我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4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着。白天,阳光照耀着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亮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5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子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在地面上铺满厚厚的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的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6 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子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7 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
8 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服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9 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他便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西瓜。枣树上结的枣子他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10 我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11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小贴士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抒情类散文的一种。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的刺激下重现作者脑海,作者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的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出来,并描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省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事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之意。
认真阅读文章,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本文脉络清晰、有条理,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枣花”的花语是纯洁、美好。文中“枣花”这一物象被反复提及,有何作用?
有人评价本文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又蕴含生活温情。请以第⑦段为例,分析这一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本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寻常小事,刻画出父亲为孩子日夜操劳、默默付出的形象。《红星照耀中 国》中也有一些事件或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伟人。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人物,结合名 著内容谈谈你对他们的印象。
三、作文
25.“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饺,有人给你包……”无论走到哪里,母亲的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伴我们走出迷茫,走出失意,赢得成功。
请以“成长路上,有爱相伴”为题,写一篇赞颂母爱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答案
1.D 2.B 3.A 4.D 5.B 6.B 7.(1)贺龙 (2)示例:勇敢无畏、强壮有力、口才极好、有出色的领导能力 (3)示例:靠一柄刀在湖南建立苏区;在长征途中曾经携带许多伤兵;可以赤手空拳到随便哪一个乡去,通知“哥老会”,组成一支军队。
8.(1) 终为土灰 (2)盈缩之期 (3)松枝一何劲 (4)寄身于草野 9.(1)示例:母爱像一叶风帆,呼唤自信,鞭策努力。(2)示例:我同意到学校咨询室咨询。 示例: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而学校咨询室里的专业老师可以客观地分析我们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原因,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与父母紧张关系的措施和方法。(3)外国留学生为中国妈妈过母亲节
10.边塞秋高云飞,战事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11、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11.D 13.B 14A
15、①首先点明技术对戏剧的重要作用;
②其次阐述技术在戏剧中的运用由来已久;
③然后指出技术的本质及其运用给戏剧带来的艺术效果;
④最后强调技术与戏剧人的关系。
16、观点: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会“喧宾夺主”,影响艺术表达。
①运用高科技会挤压演员的表演空间,弱化演员的中心地位,影响故事讲述和人物形象。
②运用高科技会削弱戏剧的假定性特征,破坏戏剧情境,不利于思想揭示和情感表达。
③运用高科技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破坏观演默契,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17.示例一:中国的“姓”,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示例二:母系氏族社会,“姓”代表母系血统。示例三:母系氏族社会,“姓”是按母系血缘来区分的。
18.示例一: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秦国姓嬴,晋国姓姬,秦晋两国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语“秦晋之好”成为婚姻的代用词。示例二:秦国姓嬴,晋国姓姬,秦晋两国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语“秦晋之好”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19.先介绍母系氏族社会姓氏的产生与区别;再介绍夏、商、周三代姓氏功能的新变化;最后介绍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的情况。
20. (1)家人辛勤工作 (2)怀念、愧疚
21、明暗线交织,使文章脉络清晰,作者将枣花作为明线,枣花串起“我”和父亲关于枣树、枣花的故事,暗线则是父爱,文章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采用时间顺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文章有条理,中心突出。
22.枣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作者通过对枣花开时家人在树下活动等场面的描写,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怀念。枣花是父爱的象征,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为孩子日夜操劳、默默付出的父亲形象,赞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枣花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3.文章第⑦段,没有刻意渲染,没有过多修饰,口语色彩浓厚,富有生活气息,如“叫到了枣树下” “吸了半天烟”“五妮啊”“家里的事你甭管”等词句,字里行间表达了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表现了父亲由内心挣扎、犹豫到最后下定决心让“我”继续上学的心理过程,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温情。
24.示例:彭德怀:同士兵们一样,只有两身军装,吃得很简单,饭食通常是白菜、面条、豆子等,这说明他生活俭朴,不搞特殊化;做侦探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这说明他有坚定的信念;把棉袍围在小号兵身上,这说明他爱护部下。(2分)周恩来:初遇斯诺时温和文雅地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这说明他温文尔雅;手臂靠着“红小鬼”的肩膀,这说明他平易近人。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