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梁甫行》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选编了《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四首古诗,四首诗歌体裁不同、主题各异、风格迥然,共同构成了汉末魏晋时代精神的多元世相,从不同维度回应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追求,展现了诗歌作为心灵史和社会史的巨大价值。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四首诗歌所处的时代,超越单篇理解的局限,笔者拟以两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第二课时联读《龟虽寿》和《梁甫行》,通过曹操的个人豪情与曹植笔下的民生苦难,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感受“慷慨激昂”与“沉痛白描”的不同表现力,体会“壮美”与“悲美”两种审美风格,提升对多样诗歌美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单一化、脸谱化的认知,培养其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促使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壮美和悲美的语言风格。
2.知人论世,理解两首诗歌精英和平民的书写视角。
3.整合阅读,培养其宏阔历史视野和深切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壮美和悲美的语言风格。
2.知人论世,理解两首诗歌精英和平民的书写视角。
教学难点
整合阅读,培养其宏阔历史视野和深切人文关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提到魏晋文学,尤其是建安文学,曹操一家是不可回避的存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合称三曹,他们的作品,就像皓月星辰一般,点亮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龟虽寿》和《梁甫行》,去感受曹操和曹植眼中不一样的世界。
二、初识反差
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标注生字新词,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2.指名试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预设——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3.齐读诗歌,圈画出两首诗各自的意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展现出怎样的图景)?
预设——
《龟虽寿》:神龟、腾蛇象征长寿与神通,却终有尽时,凸显生命的有限性;老骥虽年迈,仍心怀千里之志,与烈士的壮心共同展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昂扬气概。
《梁甫行》:边海民如禽兽般寄身草野,依赖险阻的林阻求生;柴门破败萧条,狐兔在屋宇间自在横行,勾勒出民生凋敝、家园荒芜的凄惨图景。
4.讨论:这两首分别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基调?
《龟虽寿》:语调应铿锵有力,饱含豪情,尤其是“老骥伏枥”四句,要读出不服老的雄浑气概。
《梁甫行》:语调应沉缓悲悯,带着深切的同情,通过重音和语速的控制(如“剧哉”“象禽兽”“何萧条”等词),传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忧思。
三、感受反差
1.反复朗读《龟虽寿》,思考:曹操一开始提到“神龟”和“腾蛇”,后来又写了“老骥”和“烈士”,他为什么要这么写,从中你读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
曹操在《龟虽寿》中先写“神龟”“腾蛇”这类传说中长寿通灵之物终归消亡,再以“老骥”“烈士”自况,形成强烈的对比与转折。他如此安排,意在阐明一个核心观点: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单纯追求寿命的长短,而在于精神意志的奋发有为。
从中可以读到曹操积极进取、理性豁达的人生态度:首先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态度,他承认生命有限的客观规律,不迷信长生,体现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其次写出了作者昂扬的斗志,即使年迈,仍以“老骥”自喻,强调“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展现了不服老、不认命的豪迈气概;最后表现了作者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强调人可通过“养怡”把握命运,凸显了打破宿命、主宰人生的强烈自主意识。
2.《梁甫行》中,曹植采用白描手法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请发挥你的想象,用不少于200字的文字对这些画面进行详细描绘,并说说你从中读到了曹植怎样的情怀?
预设——
在荒凉的海边,一群面黄肌瘦的百姓像野兽一样蜷缩在枯草堆里。刺骨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吹打着他们褴褛的衣衫。孩子们赤着脚在泥泞中寻找贝类,妇女用破陶罐接雨水,男人们在山林险阻处搭起歪斜的草棚。最令人心惊的是他们的眼睛——因长期饥饿而凹陷,却透着求生的本能,像受惊的鹿群。当夜幕降临,狐兔竟大摇大摆地窜进废弃的屋舍,在空荡荡的灶台边徘徊,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这幅血泪画卷里,我读到曹植深切的悲悯情怀。作为贵族,他并未沉溺于个人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被时代碾碎的底层民众。
四、思辨反差
1.曹操追求的“天下”和曹植笔下“边海民”的“天下”是同一个天下吗?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
是同一个天下的不同侧面。曹操作为统治者,关注的是宏大的功业版图;曹植则看到了版图之下个体的痛苦。这揭示了社会的复杂结构与不同阶层视角的局限性。
2.补充两首诗各自的写作背景,说说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曹操与曹植。
背景——
《龟虽寿》作于曹操大败乌桓、统一北方后,53岁的他虽处军事巅峰,但仍豪情满怀。
《梁甫行》创作于曹植后期,可能与其被曹丕父子猜忌、贬封边地相关。
预设——
曹操诗中“老骥伏枥”的豪情与“养怡永年”的理性,展现他作为政治家的清醒与进取:既承认生命局限,更强调精神不朽。他是乱世中的理想主义者,在有限生命中奋力开拓无限功业。
曹植诗中“边海民”的苦难实为其自身困境的投射,但他将悲悯从个人命运扩展至苍生。白描手法下的“狐兔翔我宇”,暗含对统治者的无声批判。他是权力倾轧中的观察者,以诗笔为底层发声,彰显文人良知。
3.讨论:有人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为了结束乱世,最终会让百姓受益。结合《梁甫行》,你怎么看“英雄功业”与“百姓苦难”的关系?(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曹操和曹植父子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既有英雄挥斥方遒的宏图,也有苍生痛苦呻吟的悲歌。愿我们既能仰望星空,树立远大志向,也能脚踏实地,心怀悲悯之情,在认识历史复杂性的同时,成长为兼具格局与温度的时代新人。
六、布置作业
请以“一位边海民听到了《龟虽寿》”为开头,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内心独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