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B. 五色交辉(huī) 晓雾将歇(xiē)
C. 猿鸟乱鸣(yuá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ǔ)
D. 青林翠竹(cuì) 解衣欲睡(jiě)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B.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季节)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3.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山川之美”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何陋之有
D. 友人惭,下车引之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五色交辉
B. 夕日欲颓
C. 沉鳞竞跃
D. 相与步于中庭
5.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B.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B.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用于书信、奏章等,本文是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
C. 谢中书,即谢徵,“中书”是他的官职名称。
D. 陶弘景一生隐居不仕,潜心研究医学和道教,不关心世间事务。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总领全文,点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B. 文中“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山林四季常青的景象。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分别描写了早晨和傍晚的动态之美。
D. 文章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不满,认为其无法真正欣赏山川之美。
8.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D.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9. 下列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华丽浮夸,多用生僻字词,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B. 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优美的山川景色。
C. 语言通俗直白,贴近生活,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D. 语言豪放奔放,气势磅礴,展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10. 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2)文中描写早晨和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 , , 。
11. 课内阅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古来共谈( ) ②清流见底( )
③五色交辉( ) ④实是欲界之仙都(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文章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山川之美?请简要概括。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施从事书
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选自《艺文类聚》)
【注释】①故鄣县: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干天:直插云霄。③汉:银河。④企水:口渴求水。⑤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⑥被径:覆盖小路。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像夜晚一样。⑧信足:确实值得。⑨荡累:消除烦恼。⑩颐物:怡情养性。 悟衷:内心有所感悟。 散赏:自由欣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壁干天(直插)
B. 孤峰入汉(银河)
C. 春罗被径(被子)
D. 鸡鸣不已(停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②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3)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青山的景色?
(4)本文与《答谢中书书》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似之处?
13. 微写作
请以“家乡的一处美景”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要求:借鉴《答谢中书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抓住景物的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
试题解析
1. B 解析:A项“颓”应读“tuí”(正确,无错误);C项“与”应读“yù”,意为“欣赏、领悟”;D项“解”应读“jiě”(正确,无错误);B项全部正确。
2. D 解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是“欣赏、领悟”的意思,而非“和”。
3. A 解析:“山川之美”中“之”是结构助词“的”。A项“之”也是结构助词“的”;B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之”是代词,代指友人。
4. C 解析:A项“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B项“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D项“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C项无词类活用。
5. 无错误选项 解析:四项翻译均准确传达原文意思,无错误。
6. D 解析:陶弘景虽隐居,但并非“不关心世间事务”,他曾为朝廷提供咨询,有“山中宰相”之称,可见其对世事并非完全不问。
7. D 解析:结尾句表达的是作者对谢灵运能欣赏山川之美的认同,同时感慨自谢灵运之后,再无人能真正领略这种奇丽景色,暗含自己能欣赏此景的自豪,而非“对谢灵运的不满”。
8. C 解析:A项“沉鳞”代指“鱼”,运用借代;B项把“月光”比作“积水”,运用比喻;D项把“急湍”比作“箭”,“猛浪”比作“奔马”,运用比喻;C项运用反问,与其他三项不同。
9. B 解析:《答谢中书书》语言简洁凝练,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仅八字便勾勒出山水的壮阔与清澈,用词精准,无华丽浮夸、通俗直白或豪放奔放之感,B项正确。
10.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 (1)①共同 ②清澈 ③交相辉映 ④指人间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从视觉角度描写静态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和动态景物(猿鸟、沉鳞),还描写了早晚不同时段的景色,全方位展现山川之美。
(4)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能欣赏到如此奇丽景色的自豪之感,同时暗含对世人未能领略自然之美的惋惜。
12. (1)C 解析:“春罗被径”的“被”是“覆盖”的意思,而非“被子”。
(2)①归巢的鸟儿,千翼齐飞;口渴求水的猿猴,百臂相接。②(这里的景色)确实值得消除烦恼、怡情养性,让人内心有所感悟并自由欣赏。
(3)从山的形态(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山中的动植物(归飞之鸟、企水之猿、秋露、春罗)以及天气景象(风雨如晦、鸡鸣)等方面描写青山景色。
(4)两篇文章都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在欣赏美景过程中获得的愉悦、闲适之感,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13. 示例:家乡的后山是我的偏爱。清晨,薄雾轻笼,山间林木若隐若现,偶有鸟鸣清脆,打破静谧。待雾散,阳光穿透枝叶,洒下斑驳光影,石阶旁的野花肆意绽放,色彩虽不浓烈,却显生机。午后,山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山泉潺潺流淌,清澈见底。傍晚,夕阳为山峦镀上金边,归鸟成群,景象祥和。这后山没有奇绝之景,却以这份宁静与鲜活,藏着我对家乡最深的眷恋。
解析:借鉴《答谢中书书》简洁的语言,抓住后山“晨雾、鸟鸣、阳光、山泉、夕阳”等特征,按时间顺序描写,融入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符合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