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8 08: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30分)
1.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答谢(dá) 中书(zhōng) 欲颓(tuí) 沉鳞竞跃(jìng)
B. 猿鸟(yuán) 与其(yǔ) 未复(fù) 五色交辉(huī)
C. 晓雾(xiǎo) 将歇(xiē) 仙都(dōu) 夕日欲颓(xī)
D. 解衣(jiě) 藻荇(xìng) 沃若(wò) 欣然起行(xí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 两岸石璧,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D.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词语的含义。(6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谈:________)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入云:________)
(3)五色交辉(交辉:________)
(4)晓雾将歇(歇:________)
(5)夕日欲颓(颓:________)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6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有“________”之称。
(2)本文是一篇________(体裁),题目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
(3)文中“康乐”指的是________(人名),他是我国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4分)
A.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课内阅读(25分)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完成题目。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文章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什么作用?(5分)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山川之美?请举例说明。(6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4.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词语的含义。(4分)
(1)风烟俱净(俱:________)
(2)急湍甚箭(甚:________)
(3)互相轩邈(轩邈:________)
(4)窥谷忘反(反: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7分)
三、拓展探究(30分)
1.《答谢中书书》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川之美。请你选择家乡一处山水景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不少于150字。(10分)
2.结合《答谢中书书》全文,谈谈文章语言的特点。(10分)
3.中国古代山水小品文往往“情景交融”,请以《答谢中书书》为例,分析这一特点。(10分)
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基础积累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与其”的“与”应读“yù”;C项“仙都”的“都”应读“dū”;D项“藻荇”的“荇”应读“xìng”(读音正确,但D项内容非本文语句)。故选A。
2.答案:D
解析:A项无错别字;B项“石璧”应为“石壁”,“具备”应为“俱备”;C项“沉鳞竟跃”应为“沉鳞竞跃”;D项无错别字。故选D。
3.答案:
(1)共同谈论;(2)插入云霄;(3)交相辉映;(4)消散;(5)坠落;(6)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答案:
(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5.答案:
(1)陶弘景;南朝齐梁;山中宰相;(2)书信;书信;(3)谢灵运
6.答案:C
解析:A、B、D项均为并列关系的陈述句;C项为判断句,“是”表判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故选C。
二、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一)课内阅读
1.答案: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文章主旨,即赞美山川之美;同时引出下文对山川景色的具体描写,为全文奠定了赞叹、欣赏的情感基调。
2.答案: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山川之美:视觉角度,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描写山川的色彩、形态;听觉角度,如“猿鸟乱鸣”,描写声音;时间角度,如“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描写不同时段的景色。
3.答案:这两句描写了清晨薄雾消散、猿鸟欢鸣,傍晚夕阳坠落、鱼儿竞相跳跃的动态场景。表达效果:动静结合,使山川景色更显生动鲜活,富有生机与活力;同时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展现了大自然的灵动之美。
4.答案:结尾句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无人能及的赞叹,以及对谢灵运能欣赏此奇景的认同;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自己能领略到这种美景的自豪之情,暗含着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热爱,以及希望与知音共赏美景的期盼。
(二)课外阅读
1.答案:
(1)全,都;(2)超过;(3)往高处和远处伸展;(4)同“返”,返回
2.答案:
(1)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2)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3.答案:描写景物上,两篇文章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视觉、听觉描写,动静结合)展现山水之美,语言简洁凝练,意境优美;表达情感上,都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答谢中书书》表达对山川奇景的赞叹与自豪,《与朱元思书》则在赞美山水的同时,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情,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三、拓展探究答案及解析
1.答案:示例:家乡的青龙山真美。远远望去,山峰连绵起伏,像一条青色的巨龙卧在大地上。山间树木葱郁,四季常青,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山脚下有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游鱼细石清晰可见。清晨,山间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傍晚,夕阳洒在山尖,给山峰镀上一层金色。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添几分幽静。漫步山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身心舒畅,流连忘返。
2.答案: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多用四字短语,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语言生动形象,如“沉鳞竞跃”以“竞跃”写出鱼儿的灵动,“猿鸟乱鸣”以“乱鸣”展现声音的热闹,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鲜活的画面;语言含蓄隽永,在简洁的描写中蕴含着对山水之美的深厚情感,耐人寻味。
3.答案:《答谢中书书》做到了情景交融。作者先描绘“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等山川美景,这些景物描写是“景”;在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更是直接抒发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自豪与珍视之情,这些情感抒发是“情”。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升华,作者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融入对山川景色的描绘中,实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