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第八中学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3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第八中学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4.3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9-12 10:14:23

文档简介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 设计思想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中4.3内容,包括群落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量渗透德育教育,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1.充分理解群落概念,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能力: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从文字中理解环境保护丛自身做起.
三.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过程
〖回顾〗1.生命系统几个层次
2.举例说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渗透生态环境问题)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板书〗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概念(让学生研究探讨池塘图)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考: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3.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举例农田和海洋生态系统)
德育:不要破坏生物原有环境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举例:南北方植物不同点
其规律为:
①热带——两极 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海拔高度增加 物种丰富度减少
③随水深增加 物种丰富度减少
三、群落的种间关系
1.反映种间关系实例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分析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种间的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羊吃草,狼吃鹿。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 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
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
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五.本章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三.群落的种间关系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课件20张PPT。第3节 群落的结构回顾相关要点12生命系统几个层次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举例 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德育)地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地荒漠化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一、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考: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
3.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这些群落的不同是靠什么来区别的呢?
农田 生物 群落 农田中除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外,还有杂草等多种植物及昆虫、青蛙等多种动物及细菌等微生物 海洋 生物 群落 海洋中除鱼类外,还有珊瑚、贝类、甲壳类等许多动物及海藻等各式各样的植物和微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
其规律为:
①热带——两极 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海拔高度增加 物种丰富度减少
③随水深增加 物种丰富度减少 (书上图)三、群落的种间关系1、反映种间关系实例 比较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资料1(德育)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强大才能生存资料2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雪兔和猞猁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种间关系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能量关系图 举例:大鲫鱼吃小鲫鱼 对不?被捕食者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竞争能量关系图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寄生能量关系图宿主举例:冬虫夏草,蛔虫与人(德育)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互利共生能量关系图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举例:蚂蚁和蚜虫(德育)AABBBA1AB234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比较上下图不同2、 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
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举例:玉米高矮不一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本节小结:一、群落概念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三、种间关系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P75探究谢谢聆听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