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1-10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B. 妾妇之道(qiè) 不能淫(yín) 胶鬲(gé) 百里奚(xī)
C. 空乏其身(kōng) 行拂乱其所为(fú) 拂士(bì) 曾益(céng)
D.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 米粟(sù) 域民(yù)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安居而天下熄(熄灭,指战争平息) 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B. 往之女家(同“汝”,你) 与民由之(遵循)
C.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
D. 得道者多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仁政) 委而去之(委托)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妾妇之道也 三里之城
B. 独行其道 其如土石何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委而去之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B.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 得志,与民由之
D.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6.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D. 三篇短文都运用了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8.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
D.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到道路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道路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9.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B.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C.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道德修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10. 默写填空:
(1)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阅读(11题)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 (1)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的含义?
(3)文章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4)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可能是宋国的一个人。②游:指游说诸侯。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自得其乐。
12.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吾语子游( ) ②子好游乎( )
③达不离道( ) ④穷则独善其身(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3)文中孟子认为“嚣嚣”的前提是什么?
(4)结合《富贵不能淫》,谈谈你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理解。
四、微写作(13题)
13. 《孟子三章》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大丈夫”的坚守、忧患意识的重要、“人和”的力量,都能给我们启示。请从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谈谈你的感悟。要求:观点明确,结合生活实际,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 A(解析:B项“胶鬲”的“鬲”应读“gé”(正确读音,无错误);C项“曾益”的“曾”应读“zēng”,“空乏其身”的“空”应读“kǒng”;D项“法家拂士”的“拂”应读“bì”。)
2. D(解析:“委而去之”的“委”是“放弃”的意思,不是“委托”。)
3. D(解析:A项“女”同“汝”;B项“曾”同“增”;C项“衡”同“横”。)
4. A(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第一个“于”是“从”,第二个“于”是“给”;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然后”,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就”。)
5. C(解析:A项“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今义指“配偶中的男方”;B项“所以”古义指“用来……的方法”,今义指“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得志”古今义都是“实现志向”;D项“亲戚”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6. A(解析:正确节奏划分应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得”是固定短语,不能断开。)
7. D(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运用了排比,但三篇并非都侧重对比,表述过于绝对。)
8. D(解析:正确翻译应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道”指“仁政”,不是“道路”。)
9. D(解析:孟子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道德修养是个人层面的要求,二者不能混淆,表述有误。)
10. (1)贫贱不能移 (2)饿其体肤 (3)天时不如地利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默写需准确无误,注意“贱”“肤”“患”等字的书写。)
二、课内阅读
11. (1)①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观点;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③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析:开篇举例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同时提供事实支撑,让论证更有力。)
(2)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个人身上,一定会先让他经历种种磨难。它告诉我们,艰难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承担起重大的责任。(解析:结合句子含义,从“磨难与成长”的关系角度分析。)
(3)①先举六位名人事例,引出“生于忧患”的观点;②再从个人角度,论述磨难对人的磨砺作用;③接着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④最后总结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解析:按照“举例—个人—国家—总结”的论证思路梳理。)
(4)示例: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沉溺于安逸的环境,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比如学习中,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要看到自身不足,不断努力提升;工作中,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只有经历过磨炼,才能增强本领,应对各种风险,实现自我价值。(解析: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外阅读
12. (1)①告诉 ②喜欢、爱好 ③实现志向(或“得志”) ④穷困、不得志(解析:结合语境和注释,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2)穷困时不丧失道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正道,所以百姓不会对他失望。(解析:翻译要准确,注意“穷”“达”“义”“道”等关键词的含义,语句通顺。)
(3)尊德乐义(解析:从孟子的回答“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可直接得出答案。)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了孟子对士人的要求:穷困时坚守道义,修养自身品德;得志时践行正道,造福百姓。这与《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守一致,都是强调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守道德和道义,不迷失自我,体现了儒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解析:结合两篇文章中对“坚守道义”的共同强调,分析句子的内涵。)
四、微写作
13. 示例:“人和”的力量,是《孟子三章》给予我的深刻启示。孟子说“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印证。班级拔河比赛中,即便我们没有绝对的力量优势,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配合默契,最终战胜了实力强劲的对手;小组合作学习时,成员们分工明确、互相支持,不仅高效完成了任务,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人和”是团结协作的凝聚力,是彼此理解的包容心,是困难面前携手同行的勇气。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懂得凝聚人心、互帮互助,就能汇聚起无穷的力量,攻克难关,成就更好的自己。(解析:观点明确,结合生活实例,体现对“人和”的感悟,语言流畅,字数达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