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红岩》
名著解读
方法指导
主题探讨
壹
读前热身活动
贰
还原历史情境
叁
聚集英雄人物
肆
传承红色基因
伍
阅读计划安排
目录
《红岩》怎样阅读红色经典作品
课堂导入
当我们指尖划过课本的油墨香时,重庆歌乐山的苍松仍在低语——80年前,那里的牢房曾关押着一群特殊的 “囚犯”。他们用指甲在墙壁刻下真理,用鲜血在草纸写就信仰,在最黑暗的深夜里,把“共产党”三个字酿成照亮黎明的星火。
《红岩》里没有虚构的传奇,只有江姐竹签钉入指尖时坚毅的眼神,只有许云峰走向刑场时从容的脚步,只有小萝卜头在铁窗里种下的那株小小的石榴。这些名字或许隔着时代,但他们守护的“光明”,此刻正落在我们的课本上、教室里、奔跑的操场上。
今天,让我们轻轻翻开这红色的篇章,去读懂:是什么让一群人宁愿燃烧自己,也要为后来者照亮前路?
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将达成哪些目标呢?
01
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资料,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02
聚焦革命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缔造的伟大红岩精神。
03
掌握《红岩》这类红色经典作品的整本书阅读方法。
读前热身
壹
读前热身
1.什么是红色经典作品?
红色经典作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具有深刻思想内涵、较高艺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英勇精神和无私奉献,是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读前热身
2.为什么要读红色经典作品?
02
作品中蕴含的坚定信念、英勇斗争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帮助我们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
传承精神
04
作为文学艺术的瑰宝,红色经典在语言表达、叙事技巧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助于培养阅读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提升素养
03
在全球化背景下,红色经典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我们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坚守爱国、奉献、担当等核心价值观,明确人生方向。
树立价值观
01
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人物,让我们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艰辛历程,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铭记历史的来之不易。
铭记历史
读前热身
3.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学习,归纳具体方法。
方法一: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
红色经典作品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但这也导致了它的文本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
因此,为丰富对书中相关内容的认知,同学们应先对书中的历史情境有所了解,把握其时代特点。
读前热身
3.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学习,归纳具体方法。
方法二:聚焦英雄人物,感悟红岩精神
要认真体会英雄人物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品质,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
通过聚焦革命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缔造的伟大红岩精神。
读前热身
3.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学习,归纳具体方法。
方法三:多样演绎文本,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经典往往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善于级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精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且富于较强的抒情意味。在阅读时,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演绎文本。
还原历史情境
贰
还原历史情境
1.想一想,怎样才能“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
查阅时代背景资料:重庆解放前夕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罗广斌、杨益言
查阅相关地点资料:白公馆、渣滓洞
了解关键事件资料:如《挺进报》
圈划提示时代背景的细节。
了解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生平;
了解相关地点;
了解相关事件;
参照文中细节。
还原历史情境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时代背景资料: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那时的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红岩》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当时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被全面包围的状态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还原历史情境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作者背景资料:
罗广斌出生于1924年的四川忠县,自小目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青年时期毅然投身革命洪流。解放前夕,因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身陷白公馆秘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罗广斌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在混乱中成功越狱,死里逃生。他后来根据狱中经历,与战友共同创作《红岩》,让那段悲壮历史为世人铭记。
杨益言,1925年生于重庆,中共党员。“一二·九”运动后,杨益言从复旦辗转回重庆。到重庆后,他不但在重庆进步刊物上发表《一二 九真相》等文章,而且与重庆大学地下党联系。国民党认定他是中共从香港派回重庆恢复《挺进报》的,逮捕了他。在渣洞狱中,杨益言受尽折磨,最后幸存。
还原历史情境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白公馆背景资料:
白公馆监狱旧址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使后人缅怀英烈并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
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
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
还原历史情境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白公馆背景资料:
渐渐看清楚了,楼房周围的岩石是白色的,树干也是白色。敌人怕囚禁的人从监牢里逃跑,岩石、树木漆成白色,即使是暗夜里也无处躲藏。楼房周围的墙,也是那么高比渣滓洞箍得更紧。墙上,隐隐约约,看得见电网的支架……啊,又一处秘密的集中营也许这就是传说中最恐怖的魔窟白公馆吧
《红岩》第十九章
原白公馆大门终日关闭,从侧面一小门进出,原储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洞。
还原历史情境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渣滓洞背景资料: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
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还原历史情境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白公馆与渣滓洞的异同:
还原历史情境
2.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挺进报》相关资料:
《挺进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重庆地下党创办的秘密报纸,1947年7月创刊。最初由陈然负责刻写、油印,每期仅印数十份,却像暗夜里的火炬,传递着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胜利消息——从鲁西南大捷到解放石家庄,这些振奋人心的新闻,让被白色恐怖笼罩的重庆群众看到了曙光。
因叛徒出卖,1948年4月《挺进报》被破坏,陈然等同志被捕,却始终坚守党的秘密。《红岩》中刘思扬、成岗等角色的斗争,便以《挺进报》的真实历史为原型,它的故事,正是革命志士用生命守护信仰的生动注脚。
还原历史情境
3.圈划出文中细节,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示例1】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第一章)
开篇直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空坐标,将读者带入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白色恐怖的核心地带。此时解放军已转入战略反攻,但重庆仍笼罩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控制下,形成"黎明前最黑暗"的强烈隐喻。
【示例2】《挺进报》每期印数十份,却像暗夜里的火炬,传递着鲁西南大捷、解放石家庄等胜利消息。(第三章)
通过《挺进报》的秘密传播,折射出1947-1948年解放军战场形势的根本性转变。报纸内容如"鲁西南大捷"对应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解放石家庄"标志着我军首次攻克大城市,这些真实历史事件构成小说的宏观背景。
还原历史情境
3.圈划出文中细节,梳理作品关联的史实。
【示例3】学生们举着“反饥饿、反内战”标语游行,特务用高压水枪驱散人群,街头血迹斑斑。(第五章)
描写1947年国统区"五二〇运动"的延续影响。学生运动与工人罢工、农村武装斗争共同构成"第二条战线",直接动摇国民党统治根基,呼应书中地下党"把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的战略部署。
【示例4】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蒋介石急调胡宗南部队回防。(第七章)
借许云峰与李敬原的对话,点明1947年夏战略反攻的关键转折。大别山战役彻底打破国民党"重点进攻"计划,迫使敌人由攻转守,为小说中重庆地下党斗争提供了决定性的外部战略支撑。
还原历史情境
3.想一想,通过以上资料,你了解到了作品背后怎样的时代特点
《红岩》故事发生在 1948-1949 年重庆解放前后,这是国共决战的关键期。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在重庆以白公馆、渣滓洞为据点疯狂镇压革命,酷刑与屠杀成为常态,白色恐怖达至顶峰。
此时解放军已转入战略反攻,《挺进报》等地下宣传品秘密传递胜利消息,成岗、陈然等志士在信息封锁中播撒希望。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运动高涨,与地下党武装斗争呼应,形成第二条战线。
革命者在集中营内仍坚持斗争,绣红旗、传情报,与敌人的垂死挣扎形成尖锐对抗,展现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绝望与希望交织、压迫与反抗并存的时代特质。
叁
聚焦英雄人物
聚焦英雄人物
聚焦英雄人物,感悟红岩精神
通过聚焦革命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缔造的伟大红岩精神。
在书中,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们以江姐为例,通过梳理与之相关的典型故事情节,分析革命英雄的群像特点,从而具体化形象化感悟红岩精神的内涵。
聚焦英雄人物
想一想,怎样着手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精读人物描写,深入感受英雄品质;
比较相关人物,总结感悟红岩精神。
聚焦英雄人物
1.梳理江姐相关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英雄事迹。
江姐在进城时目睹丈夫彭松涛的头颅被悬挂在城楼示众,但她强忍悲痛,继续投身革命工作。
丈夫牺牲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江姐与狱友们用珍藏的布料绣出五星红旗,象征对胜利的期待。
狱中绣红旗
江姐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在渣滓洞。敌人用竹签钉入她的十指,但她始终坚贞不屈,高呼“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被捕与受刑
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秘密杀害前,她整理衣着、亲吻狱中的“监狱之花”,留下遗书,从容走向刑场,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容就义
聚焦英雄人物
1.梳理江姐相关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英雄形象。
信仰坚定
从地下工作的隐忍到刑场上的从容,她以“竹签钉指骨更硬”的决绝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
智勇双全
无论是建立秘密交通网,还是狱中策反看守,她的斗争策略始终体现“隐蔽精干”的智慧。
人性光辉
绣红旗时的浪漫想象、托孤信中的舐犊深情,使革命者形象超越“高大全”,展现出有血有肉的真实感。
聚焦英雄人物
2.精读江姐相关人物描写,深入感受英雄品质。
目睹丈夫悬首城楼时的克制与抉择(出自第四章)
【原文描写】江姐的目光突然被第一行的姓名吸引住,一动不动地死盯在那意外的名字上。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 她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但有力地对华为说:“走吧,不进城了。”
【品质分析】这段描写通过视觉冲击(“金星飞溅”)、生理反应(“冷汗”)和肢体语言(“咬紧嘴唇”“整理头巾”)的层层递进,展现江姐在极度悲痛中的钢铁意志。她将个人创伤转化为革命动力,选择“不进城”继续执行任务,体现了信仰高于私情的抉择力。这种克制并非麻木,而是革命者“将悲痛熔铸为力量”的典型写照。
聚焦英雄人物
2.精读江姐相关人物描写,深入感受英雄品质。
酷刑下的精神宣言(出自第十五章)
【原文描写】竹签子钉进我的指头的时候真疼啊,一根一根的竹签子,被钉进了我的手指…… 绳子绑着我的双手,一根竹签子就从我的指头尖钉了进去…… 一根竹签钉进去,戳在指骨上,就裂成了无数根竹丝,从我的手心手背里钻了出来…… 他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但要我出卖组织是绝对不可能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品质分析】这段感官化的酷刑描写(“竹签裂成竹丝”)与掷地有声的宣言形成强烈对比。江姐以具象化的疼痛体验反衬抽象的精神力量,将“钢铁意志”这一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震撼。她的语言简洁有力,通过比喻(竹签 vs 钢铁)和排比(打断手、杀头、不出卖组织),展现出对信仰的绝对忠诚与对敌人的精神震慑。
聚焦英雄人物
2.精读江姐相关人物描写,深入感受英雄品质。
绣红旗时的浪漫与希望(出自第十六章)
【原文描写】江姐拆下一块红色被面,和姐妹们满怀对新中国的憧憬,一针一线地绣出一面红旗。她双手接过旗帜,“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随着红旗飞舞”,高呼“让五星红旗插遍祖国每一寸土地,也插进我们这座牢房”。
【品质分析】这一情节通过色彩象征(“红色被面”)、动作细节(“一针一线”)和语言张力(“插进牢房”),将绝境中的希望具象化。江姐以创造性的浪漫(用被面制旗)对抗现实的残酷,展现革命者超越生死的乐观主义。她的呼喊既是对胜利的预演,也是对死亡的坦然迎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体现革命理想高于生命的精神境界。
聚焦英雄人物
2.精读江姐相关人物描写,深入感受英雄品质。
临刑前的从容仪式(出自第二十九章)
【原文描写】江姐穿上整洁的蓝色旗袍,仔细梳理头发,深情吻别熟睡的“监狱之花”,向难友们一一挥手告别后,昂首走向刑场。临刑前,她对特务说:“不要用眼泪告别,同志们,让我们用欢笑来迎接胜利!”
【品质分析】这段仪式化的描写(“蓝色旗袍”“梳理头发”)与颠覆性的告别语(“用欢笑迎接胜利”),展现江姐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和精神力量的永恒性。她以优雅姿态消解敌人的暴力威慑,用反向修辞(欢笑 vs 眼泪)重构革命者的死亡美学。这种从容不仅是个人勇气的彰显,更是对“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如她在托孤信中所写:“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许云峰(老许)
身份: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
外貌:高高的前额上几道皱纹,清癯的脸膛,厚厚的嘴唇,阔大的嘴角。
性格:遇事镇静,处事果断、勇于担责、智慧勇敢、有奉献精神。
品质: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愿意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齐晓轩
身份:成立狱中党组织,担任白公馆特支书记
外貌:衣衫破旧,手脚只剩下几根骨头,面容苍白消瘦,目光冷峻。
性格:足智多谋、沉着冷静、未雨绸缪、无私奉献、视死如归。
品质: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勇敢,为了革命事业和战友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李敬原
身份:重庆地下党特委书记,《挺进报》的领导
外貌:戴墨框眼镜、穿咖啡色西服的中年人,头发已有少许斑白,举止间仍透露出干练与深沉。
性格:沉着冷静、成熟稳重、坚贞不屈、忠诚无比。
品质:有责任担当和领导力,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双枪老太婆
身份:华蓥山游击队成员,华为的妈妈,华子良的妻子。
外貌:头发斑白,腰干硬朗。
性格:沉着坚毅、泼辣大胆、爱憎分明、英勇无畏。
品质:忠诚革命事业,为革命和同志甘愿付出一切。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成岗
身份:地下党、许云峰的交通员、《挺进报》负责人、修配厂厂长。
外貌:宽肩,方脸,前额下长着一双正直的眼睛,中等身材。
性格:反应敏捷、处事果断、舍己为人、坚贞不屈、不怕牺牲。
品质:具有高度的革命警觉性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华子良
身份:华蓥山根据地党委书记、白公馆里的“疯老头”,双枪老太婆的丈夫。
外貌:疯疯癫癫的白发老头,满脸刺猬一样的胡须,一对眼睛在黑暗里闪闪发光。
性格:忍辱负重、深谋远虑、足智多谋。
品质: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环境下坚守使命。
聚焦英雄人物
3.比较英雄人物群像,深入感悟红岩精神。
宋振中(小萝卜头)
身份: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的孩子。
外貌:身子细弱,大脑袋,头圆圆的,长着一双聪明诱人的眼睛。
性格:聪明伶俐、刻苦勇敢、善良顽强、向往自由。
品质:代表着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渴望知识,向往自由。
聚焦英雄人物
4.说一说,从这些革命先烈身上,你感悟到了怎样的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在重庆解放前夕,于渣滓洞、白公馆等残酷环境中,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
它以坚定信念为核心,革命者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以不屈斗争为底色,在狱中顽强抗争;以无私奉献为特质,为保护同志、完成使命不惜牺牲一切。
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人们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
传承红色基因
肆
传承红色基因
想一想,《红岩》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红色经典往往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善于级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精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且富于较强的抒情意味。
阅读《红岩》,要注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传承红色基因
结构宏伟严谨
小说以重庆解放前夕的狱中斗争为核心,三条线索(地下党城市运动、华蓥山武装斗争、狱中斗争)交织,最终汇聚到狱中斗争主线。
通过人物活动串联复杂情节,如江姐工作调动引出武装斗争,甫志高叛变导致众人被捕,刘思扬被“释放”又被捕连接渣滓洞和白公馆,形成有机整体,展现历史的复杂性和斗争的艰巨性。
传承红色基因
人物塑造鲜明
成功塑造了江姐、许云峰、成岗等英雄群像,以及徐鹏飞、甫志高等反面人物。
正面人物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坚韧意志和崇高信仰,反面人物则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其虚伪与残暴。
如江姐面对酷刑的坚毅、许云峰在地牢挖通道的牺牲精神,与甫志高的叛变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传承红色基因
心理与环境描写细腻
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如成岗被注射药物后的思绪、江姐突遇丈夫牺牲时的悲痛与克制。
环境描写(如阴森的渣滓洞、潮湿的地牢)与人物心理相呼应,烘托出斗争的残酷与革命者的顽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传承红色基因
象征手法运用巧妙
“红岩”象征革命者的坚定信念,“狱中红梅”代表不屈精神,“钥匙”和“通道”寓意希望与胜利。
这些象征元素深化了主题,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哲理意味。
【封面设计】
要素:颜色选取红黄黑,图案选择青松和岩石。
寓意:红色指红色革命,也指革命者的鲜血;黄色代表黎明;黑色是指反动派的黑暗势力。在空旷的原野上高高挺立着一棵松树,这正是革命者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传承红色基因
多样演绎文本,传承红色基因
结合《红岩》的艺术特色,在阅读时,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演绎文本,如革命诗歌朗诵、英雄故事的宣讲、情景剧的编演等等。
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用合适的方式来演绎作品,表达对“红岩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
示例1:课本剧演绎
片段选择:分组选取江姐受刑、许云峰就义、狱中绣红旗等经典片段,进行课本剧改编与表演。
演绎要求:
语言复刻:精准呈现人物标志性台词,如江姐“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铿锵誓言,通过语气停顿传递革命者的精神力量。
动作象征:借鉴书中对人物姿态的刻画(如齐晓轩刑场挺立如岩的身姿),用肢体语言强化“肉体可摧,精神不倒”的主题。
舞台辅助:用红色绸布模拟“狱中红旗”,配合冷色调灯光烘托牢房压抑感,重现文本中 “黑暗与光明交织” 的视觉隐喻。
传承红色基因
示例1:课本剧演绎
点评聚焦:引导学生分析“酷刑场景的惨烈描写”与“绣红旗的浪漫想象”如何形成艺术张力,体会作者用极致对比凸显信仰力量的创作手法。
传承红色基因
示例2:诗歌创作朗诵
意象提取:梳理书中核心象征物 ——
1.刚性意象:竹签、铁镣、红岩(象征革命者的坚贞)
2.柔性意象:石榴花(小萝卜头栽种,象征希望)、红旗(用被面缝制,象征理想)
创作任务:以 “红岩魂” 为主题,将人物事迹与意象结合,写一首短诗。
示例参考:“铁窗锁不住春天 / 小萝卜头的石榴花 / 在枪声里结果 / 江姐的线穿过黑夜 / 把五颗星,缝进破晓的轮廓”
朗诵分享: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传递文本中“悲壮与激昂并存”的抒情风格,如朗诵“许云峰的血渗入岩层 / 从此,每块石头都在呼喊 ——/ 自由!”时,加重尾字语气以呼应原著的力量感。
传承红色基因
示例3:跨媒介重构
任务驱动:分组用“图文海报”或“3分钟短视频”演绎《红岩》精神的当代回响。
1.素材选择:可截取书中语句(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信仰”)与当代场景(抗疫医护、戍边战士)拼贴,体现红色基因的传承。
2.艺术手法:借鉴书中“以小见大”的写法(如通过“狱中八条”的细节展现斗争智慧),用“戍边战士的日记片段”“医护人员的护目镜”等微观意象映射宏观精神。
展示点评:重点分析如何通过“历史细节 + 现实画面”的蒙太奇效果,延续《红岩》“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命运”的创作特色。
传承红色基因
示例3:跨媒介重构
作品设计理念:海报融合了新重庆的城市风貌、红岩精神的传承、新时代少年的期许以及对小萝卜头(本名宋振中)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 海报选取革命烈士雕塑墙为背景,镂空的表现方式实现了新重庆的城市文化与红岩精神的时空对话。雕塑墙上的每一位烈士,都是红岩精神的化身,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小萝卜头身后的和平鸽与朝阳象征着新时代的希望。镂空部分展现的城市景观,是对新重庆现代化建设的直观呈现,更是对这座城市在红岩精神照耀下不断前行的生动描绘。朝天门码头的高楼大厦与桥梁河流交相辉映,寓意着新重庆在继承红岩精神的基础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活力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海报底部的人物形象,身戴红领巾,站在岩石上,面向城市的景象,他不仅是新时代少年的缩影,更是对红岩精神传承者的致敬。他的身影坚定而有力,投射在洞穴墙壁上的影子,如同历史的烙印,记录着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扬。
整本书阅读计划
伍
阅读计划
第一阶段:狱外斗争(第1-10章)
1.阅读天数:5天
2.核心任务:
⑴分析1948年重庆的社会环境,找出特务活动、学生运动等细节。
⑵列出许云峰、成岗、江姐等关键人物的身份与首次出场场景。
⑶探讨甫志高叛变的原因及对地下党的影响。
3.辅助活动:观看《红岩》动画片段(如“江姐初见丈夫遗体”场景),对比文字描写与影视表现的差异。
阅读计划
第二阶段:狱内斗争(第11-23章)
1.阅读天数:7天
2.核心任务:
⑴梳理龙光华牺牲过程,提炼其精神品质。
⑵分析江姐受刑时的话语“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的象征意义。
⑶对比白公馆与渣滓洞的氛围、人物状态及管理手段。
3.辅助活动:结合八年级历史教材“解放战争”章节,整理“1948-1949年重大事件时间轴”,标注书中情节对应的真实历史节点。
阅读计划
第三阶段:迎接黎明(第24-30章)
1.阅读天数:3天
2.核心任务:
⑴探讨“绣红旗”场景的背景与象征意义。
⑵思考“红岩精神”的核心内涵及与故事结局的联系。
⑶为江姐、许云峰等英雄撰写“纪念馆导览词”。
3.辅助活动:以“给小萝卜头的一封信”为题,用书信体表达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课堂小结
同学们,当我们合上《红岩》,那些在渣滓洞的晨曦里绣红旗的手,那些被竹签穿透过却攥紧信仰的手,依然在历史的光影里向我们伸来。
江姐的旗袍映着朝霞,许云峰的脚印刻在红岩,小萝卜头的石榴花早已开遍山河。他们用生命回答的问题 ——“人如何活得比泰山重”,正等着我们用青春续写答案。
不必说 “继承” 这样沉重的词,只需记得:他们曾为我们今天的课堂、窗外的阳光拼过命。从此,每当红旗升起,你眼底的光,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
布置作业
用两周时间完成《红岩》的阅读,要求:
用浏览、精读、略读结合的方法,梳理作品的情节结构,分析革命先烈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演绎作品,传承红岩精神。
让经典照亮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