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背影
朱自清
《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李广田
《背影》这篇文章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它写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读读写写
迂 拭 搀 交卸
狼藉 簌簌 赋闲 游逛
马褂 颓唐 琐屑 触目伤怀
yū
shì
chān
xiè
jí
sù
ɡuà
fù
ɡuànɡ
suǒ
tuí
chù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踌躇:犹豫。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触目伤怀:看到的情况让人感到伤心。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并找出文中几次提到背影,分别在哪些段落。
“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1段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6段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6段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第7段
朗读课文,置身情景,想象文中的画面,感受父子间的感情。然后为文中四处提到“背影”的语段分别拟出包含“背影”一词的小标题。
难忘的背影
买橘的背影
离别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回忆起点,吸引读者探寻背影的意义
定格感人镜头,详写父亲形象
延续复杂情绪,流露不舍和牵挂
呼应开头,寄予思念、怅惘之情
P86一1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就,“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精读课文
P86一2 文章第6段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外貌描写:
“父亲是一个胖子”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
“紫毛大衣”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对 比
动作描写: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
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攀爬的艰难与努力。
作者将这一系列动作精细刻画,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使之定格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
望着那个背影,朱自清突然察觉到,他所看见的不再是年轻的、意气风发的父亲,而是老去的、颓唐的父亲,那一抹朱红的橘子,突破了画面的清冷阴暗,父亲捧回来的,分明是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这让朱自清从心底萌发出感动之情,不自觉掉下了眼泪。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
——朱自清
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除了爬月台买橘之外,还有哪些?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之时,身心最痛苦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平淡朴实的语言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但是一番“踌躇”之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可见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父亲对“我”体贴周到、关怀备至的照顾。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为儿子着想。
父爱细腻地藏在一言一行中,但当时的“我”领情吗?可以从哪里看出“我”当时对父亲的态度?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爸爸,你走吧。”
不耐烦
在看到“买橘的背影”之后,“我”对父亲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十分感动
心疼父亲
回忆性散文通常包含两种视角:“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前者代表事件发生时的感受,后者则是作者在写作时的反思和理解。“那年冬天”,“我”曾对父亲的关心照顾不耐烦,而多年后写作本文的“我”对此是怎样的情感?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我”对当时自己行为的一种自责和反讽,悔恨自己当时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
这种事后醒悟的话语,既突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
“那年冬天”,是父亲人生的冬天,“祸不单行”的父亲仍深爱着儿子,而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在逐渐往上升华,但在这样的温情背后,你是否发现了一些不和谐之处?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思考这对父子的关系是否和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不愿见、不敢见、不能见
父亲的人生失败与家庭的经济崩溃,使他将个人痛苦转化为家庭暴力
“我”也有不对的地方
开头与结尾暗示了父子间曾有过不愉快的往事,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
背景链接
1915年 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不满。
1916年 朱自清上北大后,擅自将 “朱自华”改名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 父亲因桃色事件丢官,祖母不堪承受变故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 朱自清毕业后回扬州任中学教员,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辞职、离家。
1922年 朱自清带儿子回家想缓和矛盾,父亲不准他进门。
1923年 朱自清再次回家探望,父亲仍不搭理他。父子开始多年的冷战。
1925年 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朱自清写下《背影》。
1928年 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945年 朱自清父亲去世。
多年的冷战之后,父亲给朱自清写信,信中却充满矛盾,为何会这样?
父亲迂回曲折的表达是一种求和。
而当时朱自清也不再是学生,已为人父,渐历风霜,自然读懂了父亲信中的“低头”,还有那点儿努力在保全但已无法保全的“自尊”。
多年的冷战之后,朱自清为何能深情回望过往?
父亲少年辉煌与老境颓唐的对比,写出父亲的骄傲与落魄。
“自然”是“应当”的意思,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我”对父亲的疼惜、感激与思念。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
192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内容小结
本文是朱自清写给父亲的“回信”,更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对父爱的感悟。它没有将父爱塑造成一种完美的情感符号,而是以诚实的态度将自己与父亲这段充满伤痕、隔阂、经济困顿与人性弱点的关系,提炼、升华,展现了这份爱在具体情境中的局限,以及“我”对这份爱的复杂的接受过程。正是这种对人性局限与爱之复杂性的呈现,才使得父亲那个努力的背影,具有了人性真实的力量。
语言风格
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简净而不失细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结合文章,试着分析一下。
语言平淡质朴,多用口语
朴素
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又不显生硬
典雅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简净
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该详则详,文笔细致
细腻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课后作业
借鉴《背影》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个小切入点,写写身边的人和事,字数不限,要求情感真挚,文通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