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0 07:40: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 “公孙衍、张仪是否为大丈夫” 的核心辩论,明确孟子提出的 “大丈夫” 标准,把握人、事、观点的内在关联。
2、品味孟子 “先破后立” 的论证语言,感受其铿锵有力、逻辑严密的特点,并试着分析文中反问、类比、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孟子 “大丈夫” 精神中坚守 “仁、礼、义” 的内核,感悟作者对独立人格与道德坚守的推崇,培养面对诱惑与考验时坚守原则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选取低沉厚重的古风背景音,搭配轻微的竹简翻阅声):同学们,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仿佛能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 那是一个 “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期,有人凭借权谋纵横天下,有人坚守道德探寻人格真谛。当时,思想家景春认为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的公孙衍、张仪是 “大丈夫”,而孟子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走进《富贵不能淫》,看看这场关于 “大丈夫” 的辩论,藏着怎样的人格智慧。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 - 前 289),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 “孔孟”。他主张 “仁政”“民贵君轻”,尤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常以辩论形式阐明观点,既具说服力,又饱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后世文人与社会价值观影响深远。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略有改动。战国中期,诸侯争霸激烈,“纵横家” 凭借外交谋略与政治手腕活跃于各国,公孙衍、张仪便是当时纵横家的代表,他们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成为许多人推崇的 “强者”。而孟子秉持儒家 “以德立身” 的理念,反对以权势衡量人格,认为真正的 “大丈夫” 应坚守道德底线,不受外界诱惑与胁迫。本文正是孟子对 “大丈夫” 内涵的集中阐释,也是儒家思想与纵横家思想的一次重要碰撞。
【字词清单】
重点字音:公孙衍(yǎn)、张仪(yí)、诫(jiè)、淫(yín)、移(yí)、屈(qū)、汝(rǔ,通 “女”)
【重点词义】
诚:真正、确实(“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戒:①小心谨慎(“必敬必戒”);②告诫(“戒之曰”)
淫:使…… 迷惑(“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
移:使…… 动摇(“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
屈:使…… 屈服(“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
由:遵从(“得志,与民由之”)
【通假字】
“往之女家” 中 “女” 通 “汝”,意为 “你”
【古今异义】
“丈夫”:古义为 “有作为的男子”(如 “大丈夫”);今义为 “结婚后女子的配偶”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 1-2 句):引子,呈现景春观点 —— 认为公孙衍、张仪凭借权势影响天下,是 “大丈夫”。
第二部分(第 3-8 句):核心辩论,孟子反驳景春观点,提出 “大丈夫” 的三条标准(居仁、立礼、行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第三部分(第 9 句):总结点题,明确 “此之谓大丈夫”,强化核心观点。
文章除了讨论 “大丈夫”,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与核心话题有什么关系?文中还写了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推崇,以及孟子用 “妾妇之道” 类比纵横家的行为。这些内容是孟子论证的重要铺垫:先摆出反面观点,再通过类比反驳,最终引出自己对 “大丈夫” 的定义,让论证更有针对性,也让核心观点更突出。
【课文精讲】
第一部分(第 1-2 句)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 “大丈夫” 的理由是什么?景春的理由是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发怒时,诸侯会感到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景春以 “权势影响力” 为衡量标准,认为能左右天下局势的人就是 “大丈夫”。
从景春的表述中,能看出他对 “大丈夫” 的认知有什么局限?景春只关注外在的权势与地位,忽略了 “大丈夫” 应有的内在道德修养与独立人格,将 “强权” 等同于 “高尚”,这是孟子反驳的关键切入点。
第二部分(第 3-8 句)
孟子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妾妇之道” 的类比有什么作用?孟子先以反问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再用 “妾妇之道” 类比:女子出嫁后需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顺从丈夫),而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本质是 “顺从君主意愿,无自己的道德判断”,与 “妾妇顺从丈夫” 并无区别。这个类比的作用是:用通俗常见的生活现象,形象揭露纵横家 “无原则、趋炎附势” 的本质,让反驳更生动易懂,也为后续提出 “大丈夫” 标准做铺垫。
孟子提出的 “大丈夫” 三条标准,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格要求?
第一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广居” 喻 “仁”,“正位” 喻 “礼”,“大道” 喻 “义”,要求 “大丈夫” 以 “仁、礼、义” 为根本道德准则,这是人格的 “根基”。
第二条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要求 “大丈夫” 无论处境顺逆,都能坚守正道 —— 得志时带领百姓践行道义,不得志时独自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这是人格的 “韧性”。
第三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 “大丈夫” 面对富贵诱惑不迷惑、面对贫贱困境不动摇、面对强权压迫不屈服,这是人格的 “底线”。
文中排比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什么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让 “大丈夫” 的标准更有冲击力;又从 “富贵”“贫贱”“威武” 三个维度全面界定人格底线,让观点更清晰、更易记,也凸显了孟子对理想人格的坚定追求。
第三部分(第 9 句)
结尾 “此之谓大丈夫” 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内容上:直接点题,明确呼应前文提出的 “大丈夫” 标准,强化核心观点,让读者对 “真正的大丈夫” 有清晰认知。结构上:收束全文,承接前文的辩论与论述,使文章层次完整,逻辑闭环。
任务 1: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 “大丈夫” 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如何反驳这一观点?
景春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凭借权势影响天下,让诸侯害怕、天下太平)。
孟子的反驳:①以反问否定:“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直接打破景春的认知;②用 “妾妇之道” 类比:孟子举 “女子出嫁需顺从丈夫(‘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的例子,指出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本质是 “顺从君意,无独立人格与道德原则”,与 “妾妇之道” 无异,从而否定其 “大丈夫” 身份。
任务 2:孟子心中 “真正的大丈夫” 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并概括。
依据文本,孟子的 “大丈夫” 标准分三层:
根本原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广居” 喻 “仁”,“正位” 喻 “礼”,“大道” 喻 “义”,即大丈夫需坚守仁、礼、义);
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不得志时独自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
核心特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富贵不迷惑、面对贫贱不动摇、面对威武不屈服,这是对 “大丈夫” 品格的最终界定)。
任务 3: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反问:“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用反问加强肯定语气,透露出对纵横家的崇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用反问直接否定,语气坚定,态度鲜明)。
类比:“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将公孙衍、张仪的 “顺从君意” 与 “妾妇顺从丈夫” 类比,通俗形象地揭露其无原则的本质,增强反驳的说服力)。
排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语势,让 “大丈夫” 的标准更鲜明、更有感染力,便于读者记忆与理解)。
任务 4:孟子提出的 “大丈夫三条件”(根本原则、处世态度、核心特质)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逻辑上层层递进:“居、立、行” 是 “大丈夫” 的根本道德准则(基础),只有先坚守仁、礼、义,才能谈后续的处世态度;“得志与不得志” 是两种常规境遇(补充),说明 “大丈夫” 在不同处境下都能坚守原则;“富贵、贫贱、威武” 是三种极端考验(进一步补充),体现 “大丈夫” 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气节。三者缺一不可,顺序颠倒会破坏论证的逻辑性。
【深入探究】
本文篇幅短小,但论证层次清晰,体现了 “形散神聚” 的特点:看似围绕 “公孙衍、张仪是否为大丈夫” 展开辩论,涉及景春观点、妾妇之道、三条标准等多个内容(形散);但所有内容都围绕核心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始终紧扣 “坚守道德、保持独立人格” 的主旨(神聚)。这种论证方式既让观点有针对性,又让逻辑更严密,值得我们学习。
【写作特色】
论证思路清晰,先破后立:先否定景春 “以权势为大丈夫” 的错误观点(破),再提出自己对 “大丈夫” 的三条标准(立),反驳有力,观点鲜明。
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运用反问(加强语气)、类比(通俗形象)、排比(增强气势)等手法,让抽象的道理更易理解,也让文章更具感染力。
以小见大,内涵深刻:从 “讨论大丈夫” 这一具体话题,延伸到对 “人格修养”“道德坚守” 的思考,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价值,引人深思。
【结构梳理】
![结构梳理]引子:景春观点(公孙衍、张仪 = 大丈夫,以权势为标准)→ 核心辩论:孟子反驳(用 “妾妇之道” 类比,否定景春观点)→ 提出 “大丈夫” 三条标准(居仁立礼行义;得志与民由之 /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总结:“此之谓大丈夫”(点题,强化主旨)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孟子与景春关于 “大丈夫” 的辩论,否定了 “以权势为大丈夫” 的错误认知,提出了 “坚守仁、礼、义,无论顺逆处境都不动摇道德底线” 的 “大丈夫” 标准,表达了孟子对独立人格、高尚道德的推崇,也蕴含着对后世之人 “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 的人生期许。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 “气节” 的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许多诗人也像孟子一样,推崇 “坚守原则、不屈不挠” 的气节,常用特定意象表达这一追求:
类型 寓意 例句
借松柏表坚守 松柏耐寒不凋,喻坚韧不屈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借菊花表高洁 菊花傲霜开放,喻不媚世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借石灰表清白 石灰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仍洁白,喻坚守本心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名篇赏析:《鱼我所欲也》(节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进一步阐述了 “义” 的重要性: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时,应放弃生命选择道义。这与《富贵不能淫》中 “大丈夫” 坚守 “仁、礼、义” 的内核一致,都体现了孟子 “以道德为最高价值” 的思想,至今仍能激励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坚守原则。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富贵不能淫》全文,注意文言字词的正确书写(如 “淫”“屈”“汝” 等)。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 “当代大丈夫精神” 的理解(可举例说明,如面对考试舞弊的诱惑坚守诚信、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等)。
课外阅读《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一步感受孟子思想的魅力。
编辑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新课导入
如果给你一个亿,但代价是必须放弃你现在坚持的所有原则(比如诚信、道义),你会换吗?
如果有一个能让你一步登天的机会,但需要你去奉承、讨好一个你打心底里鄙视的人,你会去做吗?
大家可以不用急着回答,先在心里想一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也被问到了类似的问题,而他给出的答案,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对 “真正的强者” 的定义。这个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富贵不能淫》里。
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道 “灵魂选择题”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学会翻译并理解文意。
反复诵读《富贵不能淫》,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通过“大丈夫”的评选活动,理解“大丈夫”的内涵,理解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不同时代“大丈夫”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背景资料
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当时处于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激烈兼并的时期,各国君主急于富国强兵,对能 “出奇策” 影响天下格局的纵横家(外交家)极为推崇。战争频繁,民生困苦,传统的礼乐制度进一步崩坏,“强者为王” 的现实逻辑冲击着儒家倡导的道德秩序。思想争鸣,学派交锋这是 “百家争鸣” 的鼎盛阶段,不同学派为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展开激烈辩论。其中,儒家主张以 “仁政”“道德” 治国,而纵横家则主张以 “权谋”“外交” 纵横捭阖,两者的理念存在根本冲突。《富贵不能淫》正是这场思想交锋的具体体现。
时代背景:战国中期的 “乱世” 与 “争鸣”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丈夫
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词
古义:
有作为的人或男子
今义:
结婚后女子的配偶
1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住宅
必敬必戒
形容词,小心谨慎
往送之门,戒之曰
动词,告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动词,能够
得志,与民由之
动词,实现
妾妇之道也
行天下之大道
名词,这里指“义”
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1
必敬必戒
形容词,小心谨慎
往送之门,戒之曰
动词,告诫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迷惑。
使动用法,使......改变。
使动用法,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判断句
此之谓大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难道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怎么,哪里
准则,标准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教导、训诲
同“汝”,你
告诫
指丈夫。
谨慎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居住
使动用法,使……屈服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住所
遵从
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大丈夫不仅要有独立的人格,还应该符合仁、礼、义方面的要求。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肯定不是大丈夫,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他们只知道讨好君主。因此,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人格。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丈夫应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应该能经受得住糖衣炮弹、功名富贵的诱惑,也应该能经受得住贫穷困苦的考验……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应该该是无论贫穷和富贵,无论顺境和逆境,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的人。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反问】以反问句提出观点,又用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字强调观点,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歆羡甚至崇拜。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类比】以“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顺从君意,没有独立人格,称不上大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运用排比句式阐述,加强语势。以“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意在说明真正的大丈夫应“仁”“礼”“义”兼备。
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
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妾妇之道”
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写作特色
孟子并非直接论述,而是先破后立,通过反驳景春对 “大丈夫” 的错误理解(以公孙衍、张仪的 “纵横之术” 为能),进而提出自己的定义。
破:指出公孙衍、张仪的 “妾妇之道”,其行为是顺从君主意志,无原则可言,否定了世俗对 “大丈夫” 的功利化认知。
立:紧接着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句,从财富、境遇、强权三个维度,精准界定了 “大丈夫” 的核心特质,让抽象的 “大丈夫” 人格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结构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句字数相等、节奏一致,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内容上:三句分别对应人生的三种极端境遇,层层递进地展现了 “大丈夫” 在不同考验下的坚守,使论述更全面、更有力量,让读者对 “大丈夫” 的人格力量产生深刻印象。
孟子将抽象的道德理念(仁、义、礼)与具体的行为表现相结合,让深刻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
先提出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用 “广居”“正位”“大道” 分别比喻 “仁”“礼”“义”,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象化为可感知的 “居所”“位置”“道路”。
再以 “富贵不能淫……” 三句,进一步说明坚守这些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使读者既能理解其内在的哲理核心,又能明确外在的行为要求,实现了哲理深度与通俗表达的统一。
当代年轻人,应当多读、常读《孟子》,甚至每年都重温一遍。孟子的思想中充满了昂扬的精神力量,对于年轻人树立志向、磨砺心性而言,是很好的滋养。孟子着重强调修养志向与培育正气,他提出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这种观点是积极向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核心是坚守内心的仁、义、礼三种道德准则。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应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应改变自己的道德操守,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真正有气节的 “大丈夫”!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