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背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园lánɡ jí (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父亲)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 tánɡ (    )!
(3)他chóu chú (    )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4)他chù mù shānɡ huái (      ),自然情不能自已。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交卸 簌簌 祸不单行 步履蹒跚
B.狼藉 迂腐 变卖典质 触目伤怀
C.妥贴 颓唐 情郁于衷 不能自已
D.情愫 慰藉 血浓于水 舐犊情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
B.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做摘要,但只限于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C.要想摆脱教育困境,只有实行改革。因地制宜,才是教育出具有个性学生的根本手段。
D.统筹城乡区域反战,逐步使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市和农村各得其所。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在句末加“的民族”)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把“关注”改为“关爱”)
C.不懂英文的张艺谋,用一部中美合拍、全英文对白的怪兽特效大片《长城》,证明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国际价值。(去掉“在世界上”)
D.“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将“新思路”改为“新蓝图”)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B.“泥人张”彩塑用色明快,用料讲究,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传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C.《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D.沿着汽车行进的方向,我们发现这片戈壁深处的原始胡杨林次第呈现出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
6.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8.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文段画横线句采用了____________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10.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
11.《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12.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手工染织技艺(如扎染、蜡染、蓝染、缂丝等)拥有千年历史,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全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手工染织技艺共38项,涉及22个省份,其中云南白族扎染、贵州苗族蜡染、江苏南通蓝染等技艺已形成一定的传承规模。但调研显示,传统手工染织技艺面临“传承断层”与“市场适配不足”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达58岁,35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15%,年轻群体因学习周期长(平均需5-8年掌握核心技艺)、初期收入低等问题,参与意愿较低;另一方面,传统染织产品多以服饰、家纺为主,图案风格偏向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生活场景适配度不足,2022年传统染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2%,远低于机械化染织产品。
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的现代转化需突破三大核心问题:一是技艺简化与标准化。传统扎染的“捆扎”工序需手工完成,耗时耗力,单件产品制作周期达3-5天,难以批量生产。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传统捆扎技法的核心参数(如捆扎力度、面料张力、染色时间),研发出“模块化捆扎工具”,将手工操作步骤从12步简化为5步,制作周期缩短至1天,同时保证花纹的传统韵味不丢失;二是色彩创新与实用性。传统蓝染以靛蓝色为主,色彩单一,难以满足现代设计的多元需求。科研人员在保留天然植物染色优势的基础上,引入苏木、茜草、栀子等天然染料的复配技术,开发出16种符合现代审美的渐变色彩,且色牢度(水洗50次不褪色)达到国家标准;三是场景拓展。突破传统服饰、家纺的局限,将染织技艺应用于文创产品(如笔记本封面、装饰画)、家居软装(如窗帘扣、桌旗)、公共空间装饰(如酒店墙面挂件、商场展陈)等领域,2023年场景拓展后的手工染织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8%。
报告指出,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的现代转化需构建“传承-研发-市场”协同体系:联合高校设计专业开设“手工染织设计课程”,培养兼具技艺基础与现代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技艺数据库”,记录传统纹样、技法的核心参数,为现代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搭建“线上+线下 销售渠道,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展示技艺过程与产品故事,线下在商圈、文创园区设立体验店,让消费者参与染织制作,增强产品情感附加值。
材料二:
2021年,“青蓝集”品牌在江苏南通成立,以“让传统染织走进现代生活”为理念,依托南通蓝染技艺,开展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实践,短短3年实现年销售额从50万元到800万元的突破,成为手工染织领域的新锐品牌。
在产品设计上,“青蓝集”注重“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品牌设计团队从南通蓝染的传统“鱼纹”“云纹”中提取线条元素,简化为几何图形,应用于笔记本、帆布包、茶具套装等产品。例如,其爆款“青蓝几何”帆布包,将传统云纹拆解为三角形、曲线组合,搭配靛蓝与米白的撞色,既保留蓝染的辨识度,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2023年销量达 12万个。同时,品牌针对现代生活场景开发细分产品:为办公室人群设计可折叠的蓝染棉麻餐垫(便于携带),为租房人群设计可拆卸的染织墙面装饰(无需打孔),为亲子家庭设计DIY染织材料包(含简化工具与说明书),这些产品的复购率达4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技艺传承与用户互动方面,“青蓝集”创新推出“线上技艺课堂+线下体验工坊”模式。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蓝染小课堂”,每周更新1期,内容包括“10分钟学会简易扎染”“天然染料的家庭提取方法”等,累计播放量超5000万次,吸引超20万粉丝关注;线下在南通、上海、杭州等城市设立12个“染织体验工坊”,消费者可预约参与1-3小时的手工染织体验,由非遗传承人或专业设计师指导,完成的作品可自行带走。2023 年,线下体验工坊累计接待用户8.6万人次,其中30%的体验用户转化为品牌消费者。此外,品牌还与28位非遗传承人合作,建立“传承人工作室”,将传承人设计的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产品,既为传承人提供稳定收入(人均年增收12万元),又丰富了品牌的产品体系。
在市场推广上,“青蓝集”避开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选择“文化IP联名+场景化营销”。2023年,品牌与国产动画《中国奇谭》联名,推出以动画角色为灵感的染织挂件、抱枕,借助动画热度实现销售额环比增长200%;同年,与15家精品酒店合作,将染织产品融入酒店的客房装饰(如床品、窗帘)、餐饮器具(如餐布、杯垫),消费者在入住过程中可体验并购买产品,这种场景化营销带来的销售额占品牌总销售额的35%。
“青蓝集”的实践表明,传统手工染织技艺并非“博物馆里的遗产”,而是可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文化资源。其成功关键在于:既尊重技艺的传统内核(如天然染色、手工制作),又精准对接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如审美简约化、使用场景化、体验互动化),实现 “传统技艺有根,现代设计有用”的转化目标。
13.根据材料,下列对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现代转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手工染织技艺面临传承断层问题,核心原因是年轻群体学习周期长、初期收入低,参与意愿不足。
B. “青蓝集”品牌的“青蓝几何”帆布包,通过提取传统云纹元素并简化为几何图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C. 材料一提出的“技艺简化与标准化”策略,在“青蓝集”的DIY染织材料包(含简化工具与说明书)中得到了实践体现。
D. 传统手工染织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与产品类型单一、图案风格传统、难以适配现代生活场景密切相关。
1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与写作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先指出技艺困境,再分析转化路径,最后提出协同体系,逻辑严密。
B. 材料二以“青蓝集”品牌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对比传统染织产品与现代产品的销量,突出品牌转化实践的成效。
C. 两则材料均大量使用数据论证,材料一的数据侧重说明技艺困境,材料二的数据侧重证明市场推广效果,数据作用各不相同。
D. 材料一侧重理论指导,语言严谨专业;材料二侧重案例分析,语言生动通俗,二者风格差异显著,且无内容上的关联。
1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传统手工染织技艺现代转化需突破的关键问题,并举例说明“青蓝集”的解决方式。
16.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青蓝集”“线上技艺课堂+线下体验工坊”模式的价值。
 
17.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与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工艺与生活场景适配性”的理解。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不写信
佚名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选自《中考网》)
18.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19.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21、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22.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 
三、写作片段
23、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场景感人至深,凸显了父子间真挚的感情。请仿写一个表现亲情的场景。
要求:(1).有细节描写。(2).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答案
1、(1)狼藉 (2)颓唐 (3)踌躇 (4)触目伤怀 2.C 3.C 4.B 5.C 6.父亲送别时蹒跚的背影 7.D 8.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9.外貌 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10、感动得流泪 离别伤感的泪
11、(1)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12.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13.A 14.A
15. 关键问题及 “青蓝集” 解决方式:
技艺复杂:开发 DIY 材料包、线上简化课堂,降低学习门槛。
产品脱节现代:简化传统纹样用于现代产品,针对办公、租房等场景开发细分品。
推广单一:IP 联名、场景化营销,线下体验工坊增强互动。
16. “线上 + 线下” 模式价值:
① 传承:线上扩大传播,线下保专业传承,防技艺断层。
② 用户:线上吸粉,线下沉浸式体验,实现 “体验转消费”。
③ 传承人:建工作室提供稳定收入,激发传承积极性。
17. 传统工艺与生活场景适配性:
① 适配是活力关键:《红楼梦》贾府绣品贴合穿戴礼仪,“青蓝集” 可拆卸装饰适配 租房场景。
② 脱离适配易淘汰:未转化的传统染织服饰成 “博物馆展品”,丧失实用与市场价值。
③ 适配需平衡传统与现代:二者均保留工艺内核,同时贴合对应时代场景需求。
18.①没有享受过父爱;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
19.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20、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
21、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
22.(1)①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②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③都肩负着家庭重担。
(2)(意近则可。) 
23.示例:我说:“妈妈,手好冷呀。”妈妈立刻把我的手握在她的大手里搓一搓,又用嘴对着我的手呵一口气。我看见她的手全都开裂了,左右纵横的裂痕像缺水开裂的田地,手掌粗糙,如毛刷子一样磨得我生疼。我直叫:“哎哟!”她立即停下,看看自己的双手,像犯错的孩子一般。她忙拿出热水袋,两个手指夹住热水袋的口,另一只手拎着热水瓶慢慢往热水袋里注水,身体微微斜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水满了,她用力拧紧盖子,倒过来看看有没有漏水。我看着她这双手,顿时有些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