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单元能力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单元能力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3 20: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网络问政(公民以网民身份通过互城网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民众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其制度化的建设也在逐渐展开.如人民网、南方网等网站都开设有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关于网络问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网络的复杂和制度的不完善,网络问政不利于杜会主义协商民主
B.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
C.垃吸信息、有害信息充斥其中,网络问政不必开设
D.
网络协商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一定理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在民众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可知,AC项错误,网络问政有利于杜会主义协商民主;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网络协商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一定理度上激发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2.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第一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是“最主要”的“影响”,此题是程度式选择题,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选C。
3.纸质的收藏品充满了历史信息,启迪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下图是一枚1989年教师节邮票纪念封,反映了对教师及教育重视的有关信息。下列最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发展成就表述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人民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创建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文革时期取消的高考开始得到恢复
D.《义务教育法》得到贯彻实施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旨在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本题应选C项。
4.2014年10月15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坚持“双百”“二为”政治方向。“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本题应选C项。
5.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
( http: / / www.21cnjy.com )测器发射升空,并在14日21时11分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重大进步。下列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升空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历程,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921年的中共一大、1945年的中共七大、1995年的中共十五大和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分别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故本题应选C项。
6.新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②“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③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
④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②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通过排除法。所以选D。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和事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掌握能力。①与陶行知有关,④所述内容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即以出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所以②③是正确的。
8.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杂交水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要推向世界,其推广应用,更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称为革命。故C正确。A与世界无关,B不能称之为革命,D不是原因,均排除
9.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1983年”入手,A是1977年底;B是1978年;C是1983年;D是1995年;故本题答案选C项。
1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A
【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争鸣”是指科研领域容许不同的学术争论,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不同的学派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A。其他各项错误。
11.电影《高考1977》
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
材料提到,高考1977,结合所学知识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粉碎“四人帮”符合时间范围,故A项正确。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底,故B排除。“科教兴国”属于20世纪90年代,故C项排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1978年,故D项排除。
12.2011年l月,在全国大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伐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
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答案】A
【解析】
材料提到,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符号调查”结果,汉语(汉字)、孔子、书法等排名前十,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青年一代,故A项正确。B错在“根本转变”,故排除。“追星”现象仍然存在,故C项排除。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材料无法体现,故D排除。
13.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子1936
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1936年中国政府的历史教育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结合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日本全国侵华前夕,民族危机严重,故D项正确。仁政、德泽、自强、忠爱,属于1904年,与1936年时代特征不符合,故A项排除。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应该属于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故B项排除。民国建立之本应该属于1912年辛亥革命后,故C项排除。
14.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课为例,人教版用“《给出的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

A.革命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化史观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及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等,本题考查史观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不难得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的史观,即是全球化史观,又称整体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故A不选;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故B不选;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故C项不选;所以答案选D。
15.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人1 元钱,将会产生7 元至12 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垄断空间技术的垄断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16.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答案】A
【解析】
材料提到,1977年,抨击“文化大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故A项正确。当时还未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拨乱反正没有过度,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
17.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
1949―1956年,职业中学为零,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时教育体系不够完整,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而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按照表格材料,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故D项错误。
18.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从长远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邓小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科学技术做了很高的评价,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说明现代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这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A、C、D选项说法正确,B选项是教育事业的,与材料不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
文字内涵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请根据图1或者图2,确立一个为主题,并进行评析。(要求主题明确,评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从土豪内涵的变化看时代变迁(2分)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豪指有钱有势的地主与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恶霸豪绅,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调动了广大人民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今天的土豪则指那些有钱没品味、喜欢炫耀和不理性消费的少数人,他们的行为引起了部分人的模仿与崇拜,误导了部分人的价值取向。
从土豪内涵及人们对待土豪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少数人价值观扭曲,这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相违背,不值得提倡。(10分)
示例二:从被称为“老师”群体的变化看时代价值取向(2分)
从唐韩愈对老师内涵作的精辟阐述可知,“老师”这个词是古时社会对教书者的敬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老师的内涵更加丰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领域各有所专的人士被尊称为“老师”,如电视节目评委被称为“老师”,这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对知识和人才的敬重。(10分)
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案,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评价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
測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察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察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
【答案】
(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2分,答出1点即可)
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一统,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2点即可)
(2)变化: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4分,4点各1分)
影响: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4分,答出2点即可)
(3)影响: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保证了国家建设人才的供应;在社会上掀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分,答出2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可归纳特点。结合所学总结太学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可归纳出其特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推动近代化来回答即可。
(3)文革期间,教育被冲击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人才断层,文革后急需人才以便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即可,教育的发展不仅能改变人的命运,还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推动了重学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