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旨在考查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可知体现的是统治者要有变革进取的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思想,旨在考查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可知是指君应该爱民、利民,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3.
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
A.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仁政理念广受推崇
C.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周礼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生平的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鲁国建立时将西周典章制度照搬,文明开发并不落后,排除AC;结合所学,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不合时宜,排除B;由材料“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说明周礼制度影响深远,故选D。
4.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
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
C.人民的爱戴
D.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材料“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逐渐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徽宗以后,宋朝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三纲五常”,赋予关羽这个历史人物更多的道德寄托。所以答案选B。
5.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马克思的观点是指,统治阶级通常会把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尤其是新的统治阶级上台,要推行自己的统治思想,来取代旧的统治思想。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概念。①中秦始皇注重推行法国家思想,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③④分别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反封建专制统治,推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②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故选:C
6.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废分封行郡县
D.抑制兼并
【答案】C
【解析】韩非子这段话是警告君主要注意权势集团的形成。而杜绝这种现象,秦政府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王,实现了韩非子的思想。故选:C
7.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
A.黄宗羲提倡“法治”
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不同于前代”、“时代特征”的要求。D答案既反映了明代封建制度的衰落,又有别于前代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故D答案正确;A项“法治”思想是由法家所提倡的,排除;B项“唯物思想”是荀子曾经提倡过的,排除;C项倡导天下人关心时局,先秦儒家积极倡导入世,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D。
8.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解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答案符合题意;A答案错误,董仲舒主张限制君权的膨胀,与原始儒学在君民关系上有区别,排除;C答案错误,董仲舒的主张体现出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并没有背离原始儒家的仁爱思想,排除;D答案错误,董仲舒的主张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故D答案错误,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B。
9.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的能力。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10.《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
“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以理解为克己就是战胜人的私欲,复礼就是维护天理,可见作者把克己复礼解释为了存天理、灭人欲,所以选B
11.《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
A.《论语》
B.《道德经》
C.《春秋繁露》
D.《四书章句集注》
【答案】B
【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题干中并未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A项排除;题干中“‘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这句话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有关朴素辩证法的观点,B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题干中并未提到与董仲舒思想相关的信息,C项排除;《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一部儒家理学名著,题干中未提到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D项排除。故选B。
1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提到,中国衣冠服饰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先秦时期宗法礼制逐渐崩溃,等级名分被破坏,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服饰多元成为主流,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故C排除。等级政治走向消亡,过于绝对,后世仍然有等级制度,故D排除。
13.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旨在考查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类似于法家主张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类似于儒家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类似于道家超越功利的人生观,故排除ABCD,符合要求的是A。
14.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百物生焉……”、“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可知,两者都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应该遵从大自然,D正确;ABC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
15.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答案】(1)影响:加强君主专制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措施: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思想上重视。
(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3)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质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正统,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影响”可从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措施”可从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思想上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核心”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存天理,灭人欲”即可得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结论;第二小问“认识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格物致知”即可得出“格物致知”的结论。
(3)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即可得出“反对君主专制”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工商......皆本也”即可得出“倡导‘工商皆本’”的结论。
(4)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学风”由材料四中的信息“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即可得出“经世致用”的结论;第二小问“时代责任感”由材料四中的信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可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结论。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信息: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说明: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汉武帝时期经过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垄断了教育和考试有利于儒学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关注民生推行仁政,广大人民群众在某种程度上也可接受;儒家思想春秋产生、战国壮大、汉代官方化、宋明时期哲理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理解,可以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提取信息。学生无论从何种角度提取信息都必须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翻
材料一
“法者,编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性。”法者,宪今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
存手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创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柯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严复在译著《法意》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出,“如孟氏(孟德斯坞)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乏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荃本主张以及对秦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论述的西方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差异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产生这一论述的意图和时代背最。
【答案】
(1)主张: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影响:他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秦的统一和强盛,但过度的严刑峻法也是秦的暴政之一,给秦的灭亡埋下了
伏笔。
(2)
差异:在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体国民都要遵守。在中国古代,法律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意图: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封建专制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潮盛行(任意3点得6分)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韩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子关于“法”的主张及其对秦朝的影响,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性”、“刑罚必于民心,赏
存手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分析、认知,把握到以下方面: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刑德并用等。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到以下方面:韩非子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秦朝的统一和强盛,但过度的严刑峻法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对严复资产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维新思想的认识与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相关史实,不难把握到答案,即,在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国古代,法律是统治人民的工具。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信息“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等,把握到“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维度即可。关于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