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31 20:2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赏析写景语句,把握文中景物的特色。
3.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赏析写景语句,把握文中景物的特色,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面对山水美景,陶弘景忍不住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并提笔成章分享给友人;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则记下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那一晚,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能让苏轼欣然起行,找人同乐呢?
二、初读感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听读课文,标记字音,划分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
4.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怎样一件事。
明确: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黄州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缘由: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事件:庭院赏月
三、细读品析
1.到底是怎样的月色让苏轼欣然起行,找人同乐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我们描绘入户之月。
2.苏轼与怀民共赏美景,又赏到了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加以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3.作者夜半无眠,邀友赏月,心情微妙而复杂。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几遭杀身之祸。后来获释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文”,不得随意外出,无住所,无薪俸,生活贫困,只能租城东荒地自己耕种,在坡边自筑茅屋(故称东坡居士)
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
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闲人”:“闲”字是文眼,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的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适。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四、比读课文,把握不同
再读两篇短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明确:
《答谢中书书》多是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两篇短文。
2.发挥想象,将《记承天寺夜游》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