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诗词五首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学习目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归隐柴桑。现存作品130余篇,其中《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都是著名篇章。
背景资料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而:表转折,但是、却。
“车马喧”指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较强的交往,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诗句鉴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一问一答。因为“心”能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的地方。
尔:如此,这样。
偏:偏远,偏僻。
先写前四句叙结庐之事,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并非有意寻求,而是无意中看见,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品味欣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借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的寄托了诗人回归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悟出了返璞归真与大自然融合的人生真谛。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而恬静安闲的人生真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
辨:分辨。
写法探究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静—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的美景,还是书写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意,都既富有情趣,又含有理趣。
内容主旨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
杜甫
文题解读
春望
题目点明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春天;“望”是看的意思,点明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天看到的景象。题目简洁凝练。也有“希望、盼望”的意思,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作者简介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甫
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写作背景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战事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家书一封相当万金。
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古诗今译
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统领诗的前四句。首联写“望”中所见:都城满目萧然,荒草丛生。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内容探究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组成一幅长安城论陷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颔联,感时恨别,寓情于景,触目伤怀。突出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是寓情于景的名句。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心底的哀愁。借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试分析《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忧国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分析人物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 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忧国、伤时、悲己的沉痛和忧伤之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名曲。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文体知识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作者简介
《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据说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背景资料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摧”与“开”两字相对,反衬出将士的无谓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
2.“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角声满天”写出战斗的激烈,“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
3. 一个“凝”字,既表现了战争死伤惨重,又显示了战斗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战争的悲壮惨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一是风大,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二是为了隐蔽突袭,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之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将士们具有这样壮怀激烈的豪情。
“声不起”三字,写天气极寒,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能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2.此联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杀敌、报效国家、不惜为国事献身的决心和勇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对比强烈,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间的战斗过程,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赤壁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作者简介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背景资料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的戟,沉在江底积沙中,铁还没有销蚀,我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写实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感慨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诗歌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诗人由一支“折戟”想到了东汉末年那个动乱的年代以及赤壁之战中的主要人物。由一件古物写对前朝人事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这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假使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东吴的命运就会改写,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也表明英雄的成败有某种机遇。曲折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疑难探究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铜雀台,以“二乔”的命运代指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危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足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在《赤壁》一诗中用“二乔"指代东吴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折戟——赤壁之战——英雄人物——国家命运——历史思考
②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③咏史抒怀,两种感情。
写法探究
内容主旨
《赤壁》这首咏史怀古诗借助东汉末年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还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与抑郁不平。
渔家傲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前期的词多写悠闲的生活,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作者简介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这首词是记梦之作。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和经历有关。
背景资料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释: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说话。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吹取:吹到。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1.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2.词人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转”“舞”字化静为动,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变平凡为神奇,既出色的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的描写了词人精神的昂扬飞动。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困扰?
词人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着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日暮途远的彷徨忧虑。
“学诗谩有惊人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国难当头社会动乱,文章无用的困扰。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写词人要像大鹏鸟一样乘风高飞,奔向缥缈的仙山寻找幸福,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意境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以述梦的方式表达了词人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抒写了词人对南宋黑暗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空有卓越才华却未能找到光明的烦闷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