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背影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背影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5 21: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背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pán shān(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āo xiè( )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3)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 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 )地流下眼泪。
(4)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fù xián( )。
(5)他chù mù shāng huái( ),自然情不能自已。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悲哀 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3.选词填空
(1).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A.惨淡 B.凄惨 C.暗淡
(2).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 );颇踌躇了一会。
A.牢靠 B.妥帖 C.可靠
4.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嫦娥一号”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中国深空探测迈入了快速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将“快速”放到“发展” 前面)
B.近几年,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累计涨幅超过40%左右,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已经出现了亏损。(“超过”与“左右”去掉其中一个)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高压电线杆”后面补上“作为自己的家”)
D.文化是人类发展与生存的内在,文化差异不是冲突与矛盾的主要根源,冲突可以在文化交流中缓解,矛盾能够在相互认同中消除。(“冲突与矛盾”改为“矛盾与冲突”)
5.下面一段话中,有一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在我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被坚强的海伦深深地感动了。②我看不到海伦丝毫的恐惧、凄凉和悲哀,看到的却是她那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和她那对生活充满着的爱。③我不禁感慨:只要你的心是坚强的,那么,哪怕你永远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你也能感到满世界灿烂的阳光?
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第_____句,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
②正因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
③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
④微博之所以如此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7.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读下面的文段,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 , 。
7.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8.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上面文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中加点的词富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些词语的作用。
11.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文中说父亲“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目 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树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汇。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关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那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前额雨湿了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选自《目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故事 目送华安上小学 目送华安去美国读书 (1) 目送父亲驱车离开 (3) 目送父亲被火化
作者情感 牵挂 失落 (2) 感动 (4) 悲痛
文章多处运用“反复”的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15.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
(2)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记“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陈 灰
父亲猝然去世,蓉娜竟没有马上飞回中国奔丧。亲友们去安慰她母亲时,有的就不免啧有微词。但母亲却非常旷达。母亲理解并谅解她。适逢一家大公司约定蓉娜去面试,那是她实在不能放弃的机遇。父母含辛茹苦,满怀期望,将她送到大洋那边深造,好不容易获得了学位,经过几番曲折,终于有被这家大公司录用的可能,若放弃最后的面试,那就等于将那职位拱手让给了另一位竞争者。她知道从最初的十几个面试者中,最后筛得只剩下他们两个,而那一位并没有再被约会,只被告诉——“必要时还会联系”,如果她回国奔丧,公司就必要那一位候补者了。
获得了那薪酬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人家干出了个样儿,父亲辞世三个月后,有了假期,蓉娜这才回到北京。扑进母亲怀里相拥大哭后,她问母亲父亲有什么遗言,母亲告诉她,父亲曾说,蓉娜先在那边获得工作经验是好的,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她本来想跟母亲说,父亲既然已经辞世,那等她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办过去,让母亲享享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母亲捧着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她没说什么,但是母亲已经看明白女儿想的是什么。她也望着母亲的眼睛,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即使回来,也是以外籍身份在外国公司驻华机构里做事;母亲永远不会认同她的这一选择,但母亲又深刻地意识到,她已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命,必须尊重她,跟她做朋友。
蓉娜父母都是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许多磨难,晚婚晚育,母亲快四十岁才剖腹生下她。二十年前,她还没上小学,那时候叫落实政策,父亲所在机构分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给她家,结果其中两间都成了书房,到她漂洋过海去留学时,家里就到处堆满了书,现在回到家里,连原来她住的那间屋里也全是书,她更感觉是进入了一座图书馆。她对母亲说,父亲仙去,您退休多年,为什么不处理掉多余的书报杂志呢?母亲说已经分几批赠给了郊区学校,现在你看到的,哪本也不是多余的了。
蓉娜去翻动父亲的书架,有的书其实很多年都没使用过了,上面有陈年老灰。母亲的藏书也有这种陈灰。她问,为什么不雇小时工来清理清理?母亲说请过的,他们大都也很愿出力,但从书里抖落出纸片,见发黄薄脆,立刻扔掉,你父亲从垃圾袋里拣回来,已经无法补救——母亲说出那纸片文字的落款,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她说,你们多嘱咐,让小时工处理任何东西前都问一声,不就行了吗?母亲举出更多例子,防不胜防,如用吸尘器吸坏了线装书、用湿抹布擦脏了大画册……她又与母亲对视。母亲看穿她要问“那陈灰下的东西都留着给谁”,她看穿母亲想说“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母亲叹了口气,仿佛也在替父亲叹息,叹息的是她虽有了一个那样的可融入西方社会的前程,却很难再接续那些被陈灰覆盖的本土文化遗产。她也叹了口气。她意识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她所供职的跨国公司可以给她带来很不错的物质生活,还有西方一般水平的文化享受,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乐趣,但是要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接收父母想要她接续的那份本土文化却很难——尽管双亲收藏的书籍里也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以及一些西文原版书,但就连那书上的陈灰也仿佛在告诉她,那到头来还是中国本土的、在广泛吸纳中发展着的、需要下一代去承传的文化。
蓉娜回那边去了。她没有告诉母亲,也不想告诉任何其他人,她用小首饰盒装去了一些父母藏书上的陈灰。哪一天,谁,会来非常小心而且不出纰漏地扫除那些陈灰,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实质上继承下北京家里的那一份文化遗产?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有运到,她将那只小盒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就有父母的眼光射过来。 (取材自刘心武同名作品)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对于蓉娜不能回国奔丧,母亲给予了充分理解,因为她深知国外竞争之艰难、女儿生活之不易。
B.母亲说家里已经没有一本多余的书,是为了强调家中每一本藏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很值得珍藏。
C.蓉娜父母经历不少磨难,但仍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并且做出丰厚成绩,一生痴心不改。
D.父亲为了保住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不惜到垃圾堆中去寻找纸片,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E.蓉娜从小很少接触也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在继承家中这份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她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18.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第二段写母女就家庭未来所作的沟通和交流,表现出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2)如何理解母亲想说的“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这句话?
19.文章结尾写蓉娜将藏书上的陈灰悄悄带走并郑重地收藏。结合文中“陈灰”一词的意思,联系全文,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蓉娜内心世界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畜共居的村庄
刘亮程
我生活的村庄,是人与牛羊、飞鸟、草木共同居住的地方。每天清晨,最先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村口老榆树上的麻雀。它们叽叽喳喳落在屋檐上,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等着我推开木门,给它们撒一把麦粒。而牛圈里的老黄牛,会用蹄子轻轻刨着地面,发出“咚咚”的声响——那是它在提醒我,该去后山割草了。
村里人都说,牛是通人性的。我家的老黄牛,陪了我十五年。它记得我每一个习惯:知道我喜欢在割草时哼着老调子,便会放慢脚步,跟着节奏甩动尾巴;知道我怕蛇,遇到草丛里的蛇,会用鼻子轻轻顶我的胳膊,让我绕着走。有一年冬天,我在雪地里摔断了腿,是老黄牛驮着我去的卫生院。它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踩在雪最厚的地方,生怕滑倒让我疼。那时我才明白,所谓“人畜共居”,从来不是人对牲畜的支配,而是两种生命在土地上的相互依靠。
村里的土地,也懂得与人分享。春天播种时,我们会在田埂边留一块空地,种上向日葵。不是为了收获葵花籽,而是给路过的蜜蜂、蝴蝶留一个歇脚的地方。夏天麦子成熟时,麦穗会垂向地面,像是在向土地鞠躬。父亲说,土地养了我们,我们也要给土地留几分余地——每年秋收后,我们不会把地里的秸秆全部拉回家,总会留一部分在田里,让它们腐烂成肥,滋养来年的庄稼。连地里的虫子,我们也不会赶尽杀绝。母亲常说,虫子吃的那点庄稼,是土地给它们的口粮,就像土地给我们粮食一样。
可现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了城市。他们嫌村里的日子太慢,嫌牛羊太脏,嫌土地太贫瘠。有人把牛圈改成了车库,把麦田种上了杨树。去年春天,我家的老黄牛老死了。我没有把它卖掉,而是把它埋在了后山的榆树下——那里是它最喜欢去的地方,夏天能吃到最嫩的草,秋天能晒到最暖的太阳。埋它的时候,我在坟头种了一棵苜蓿。我知道,明年春天,苜蓿会长出来,而老黄牛的魂灵,会变成苜蓿的一片叶子,或者一只停在叶子上的蝴蝶,继续陪着我。
我常常坐在老榆树下,看着村里的变化。我知道,人会离开,牛羊会老去,但土地不会消失,草木不会灭绝。那些与我们共同生活过的生灵,会变成土地的一部分,变成风的一部分,继续在这个村庄里活着。而我们,不过是土地上的过客,是与其他生命共享一段时光的同行者。
戈壁上的生灵
李娟
阿勒泰的戈壁,看起来荒凉,却藏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我跟着母亲放蜂时,曾在戈壁深处遇到过一只受伤的鹰。它的翅膀被铁丝网划破了,流着血,却依旧倔强地站在石头上,盯着天空。我想靠近它,它却发出“嘎嘎”的叫声,像是在警告我。母亲说,鹰是戈壁的灵魂,它不接受人的怜悯。
我们在鹰的旁边搭了个帐篷,每天给它留一碗清水和一块羊肉。刚开始,它不理不睬,后来慢慢放下了警惕,会在我们离开后,悄悄啄食羊肉。过了半个月,鹰的翅膀好了。那天清晨,它绕着我们的帐篷飞了三圈,然后冲向天空,变成一个小黑点,消失在云层里。母亲说,鹰在向我们道谢。我却觉得,那不是道谢,而是两个生命在戈壁上的相互成全——我们给了鹰活下去的机会,鹰却给了我们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戈壁上的草木,也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红柳的根能扎到地下十几米深,只为吸收那一点点水分;骆驼刺的叶子变成了针状,只为减少水分蒸发。它们不像城市里的花草,需要人浇水、施肥,却能在风沙中长得郁郁葱葱。有一次,我在戈壁上迷路了,是一簇红柳救了我。我跟着红柳的方向走,最后找到了母亲。母亲说,红柳是戈壁的向导,它知道哪里有水,哪里有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阿勒泰,开采石油、修建公路。戈壁上的草被车轮碾过,再也长不出来;鹰的栖息地被破坏,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小鹰,因为找不到食物,饿死在了石头旁。我把它埋在了红柳下,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我忽然明白,人类总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能改变一切,却不知道,每一个生灵的消失,都是对自然的一次伤害,也是对人类自己的一次惩罚。
戈壁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尊重。尊重一只鹰的骄傲,尊重一棵红柳的倔强,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自然中的位置。因为我们和它们一样,都是戈壁的孩子,都是土地的孩子。当我们伤害它们时,其实是在伤害我们自己;当我们保护它们时,其实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0. 下列对两篇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畜共居的村庄》中,老黄牛“用蹄子刨地”“驮‘我’就医”的细节,不仅体现牛的通人性,更暗含“生命相互依靠”的深层哲思。
B. 刘亮程笔下“田埂边种向日葵”“留秸秆肥田”的做法,不是简单的“善待自然”,而是对“人与土地共生”自然伦理的践行。
C. 《戈壁上的生灵》中,母亲说“鹰不接受人的怜悯”,既写出鹰的骄傲,也暗示人类应摒弃“主宰者心态”,以平等姿态对待其他生命。
D. 李娟对“小鹰饿死”的描写,仅表达对鹰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破坏戈壁生态的不满,未涉及“生命与家园”的深层关联。
21. 根据两篇散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亮程将老黄牛埋在榆树下并种苜蓿,是为了给自己留个念想,与“生命循环”的哲思无关。
B. 两篇散文都通过“具体生灵”(牛、鹰)的书写,揭示“人类是自然过客,而非主宰” 的核心观点。
C. 李娟认为戈壁草木的“倔强”优于城市花草,体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盲目推崇和对城市的否定。
D. 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与李娟笔下的“戈壁”,仅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不具有象征“自然家园”的意义。
22. 结合《人畜共居的村庄》,分析“人畜共居”的深层内涵,并谈谈作者如何通过“老黄牛”这一形象体现“生命平等”的理念。
23. 两篇散文都以“自然生灵”为描写对象,但传递“自然伦理”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并分析这种差异,以及背后蕴含的作者思考。
答案
1、(1)蹒跚 (2)交卸 (3)狼藉 簌簌 (4)赋闲 (5)触目伤怀 2.D 3.(1)A (2)B 4.D 5.③ 句末的问号 句号 6.C 7.让这泪化作一阵清风,为父亲吹干额头的汗滴。 7.D 8.“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满,后来,渐渐理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越来越思念父亲。“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9.行动、服饰、体态;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关心之情。
10.这些词语写出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是对背影的特写,写出了最动情的精彩瞬间,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子情深。
11、第一次:被父亲的爱子之情所感动;第二次:与父亲惜别,依依不舍。
12.他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感到很轻松的心理。
13.(1)目送华安坐公交车上大学 (2)落寞 (3)目送父亲进入病房 (4)难过(愧疚)
14.示例:(1)第⑨自然段和第16自然段,两段运用“反复”的手法,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分难舍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使语言富有韵味。
(2)六次目送儿子和父亲离别的场景,也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写目送华安上小学、中学、大学,目送父亲健康的时候、生病的时候、逝去的时候,来强化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语言富有韵味。 (3)文中多处出现“门”,这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幼儿园门、海关门、医院门、炉门等,来强化亲人只是我们生命里的一个片段,终将是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有些路,需要一个人走。
15.(1)“挪”字写出了“我”对华安即将赴美国读中学的不舍,表现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2)“缓缓”一词写出了“我”目睹父亲逝去的悲痛心理,表现一位女儿对父亲逝去的无限悲痛和无奈。
16.示例:有些路,如华安上小学、中学、大学,这是孩子的成长之路,必须由他一个人走,尽管我们如何的牵挂和不舍,但他需要独立,需要成长;有些路,如父亲生命的路,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尽管我们是如何的不舍与悲痛,但这是生命的必然;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17.D E(
18.(1)①对坚守传统文化的蓉娜父母的赞美。②对母女之间深厚的爱、理解与默契的认同。
③对两代人因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文化传承遭遇困境的担忧。
(2)这句话表明母亲对藏书文化价值之高的自豪,对女儿能够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期待,也表达出她对女儿眼前还未能担当起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的遗憾。
19.“陈灰”既指家中书籍上的陈年老灰,也比喻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所遭遇的障碍和困难。从悄悄带走陈灰并郑重收藏的行为看,蓉娜的内心有眷恋,有歉疚,也有默默承诺。
蓉娜将陈灰带走并郑重收藏,体现了她对家人以及家庭文化遗产的眷恋。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庭,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如父母所愿,实现对家庭文化遗产的继承。
蓉娜将陈灰带走并郑重收藏,体现了她对父母的愧疚。她虽然很想继承文化遗产,但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完整地继承文化遗产,并因此而歉疚。
蓉娜将陈灰带走并郑重收藏,表达了她对传统文化的一份默默承诺。虽然现在她还没能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完全担当起来,但是她的这一举动表明她愿意有多一些的担当。
20. D 21. B
22. ①“人畜共居”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共处,更是情感与命运的共生。人与牲畜在日常劳作中建立深厚情感,
彼此依赖,形成一种超越工具关系的生命共同体。
②老黄牛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家庭成员:它理解人的习惯、保护主人安全,甚至在危难时救人于雪地,展
现出不亚于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打破了“人高于畜”的等级观念。
③作者以埋葬老牛、坟头种苜蓿的细节,赋予其灵魂与轮回的可能,暗示生命形态虽异,尊严与归宿却应
平等——牛的生命被尊重如人,体现了万物有灵、生死相敬的生态伦理观。
23. ①《人畜共居的村庄》强调“共生共荣”的田园伦理:人与动物、土地通过长期相处建立互惠关系,重在
温情陪伴与日常回馈,体现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
②《戈壁上的生灵》则凸显“敬畏与距离”的荒野伦理:鹰不接受怜悯,红柳自强生存,强调自然生命的独
立尊严,主张人类应保持谦卑,不可僭越主宰之位。
③前者寄托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哀思,后者警示现代开发对生态的破坏;二者共同指向深层思考:无论
亲密或疏离,唯有尊重生命本位,人才能在自然中找到真正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