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能阐述纪念碑关键信息及浮雕内涵。
2.掌握文中说明方法与顺序并运用。
3.体会文中语言表达情感的作用。
4.感悟纪念碑的精神价值,激发爱国情。
教学重点
1.明晰纪念碑结构、浮雕内容及文章说明方法与顺序。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纪念碑蕴含的精神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任务一 课前预习检测 积累文学知识
任务二 整体感知 初识纪念碑
任务三 确定参观路线 绘制思维导图
任务四 介绍纪念碑文 抒发崇敬之情
第2课时
任务五 理清浮雕顺序 理解历史脉络
任务六 品析介绍技巧 学习说明方法
任务七 感悟碑文主题 传承英雄精神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同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风貌,感受了它的雄伟与庄严。
今天,我们将走近碑座四周那十幅气势恢宏的汉白玉浮雕,开启一场深入的历史对话。
任务五 理清浮雕顺序 理解历史脉络
默读课文7-10段,说说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十幅浮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东)
浮雕:
销毁鸦片烟 1839年、
金田起义 1851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
浮雕:武昌起义 1911年(细节描写、动词)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
五卅运动 1925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西)
南昌起义 1927年
抗日敌后游击战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热烈支援前线
欢迎解放军
学生活动:
根据第7—10段的内容,画出浮雕的分布图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浮雕的?
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空间:东-南-西-北
时间:(1839~1851年)-(1911~1925年)-(1927~1945年)-(解放战争)
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东、南、西、北的顺序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
文章具体介绍每幅浮雕时写法上有何异同?
同:介绍浮雕时一般都是从时间(包括地点)、画面、画面表现的意义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异: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笔法变化多样,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联系碑文想一想:为什么这块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最大”?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明确指出了纪念碑所要纪念的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反动统治,结束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的标志。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基础,这块浮雕代表的意义重大,所以“最大”。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又一次瞻仰”,再一次致敬。回扣标题,照应开头,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
总结说明顺序
①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②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下到上到下空间顺序)
③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到背到两侧的空间顺序)
④介绍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⑤全文顺序(从整体到部分)
任务六 品析介绍技巧 学习说明方法
从三个角度分析说明技巧:
1. 说明方法
2. 表达方式
3. 说明语言
【说明方法】
1.判断说明方法,及扣住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打比方;巍峨
(2)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列数字,作比较;雄伟
(3)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列数字;庄严
议论、抒情,表达情感的同时增加表述的生动性。
2.找出文中其他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金水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突出地说明了双层汉白玉栏杆美观朴素,洁白耀眼的特点。
【活动探究】
全文虽是说明文,但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试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全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朴实、庄重,感情充沛。
知识链接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表达方式】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记叙)
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窖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描写)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
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议论)
生动描绘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的画面内容,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记叙)
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描写)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议论)
介绍第三幅浮雕“武昌起义”的画面内容,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说明语言】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中国”范围限定,“自古以来”是时间限定,“最大”是程度限定,一系列修饰、限制词,准确说明纪念碑的特点及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亲自”和“亲笔”说明毛主席和周总理对纪念碑的重视,表明建碑的意义重大。
(第6段)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 交代数据来源
至少 表示最小的限度
20个左右 表示概数
都 程度副词,表绝对肯定
准确 严谨 科学
【品味语言】
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运用了“拿”“扛”“冲”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突出了这幅浮雕的历史意义。
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摧毁”“冲”“冒”“打断”“撕碎”“践踏”等细节描写,不仅具体描写了武昌起义的画面,而且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王朝腐朽虚弱的本质。
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连用“吹起”、“高举”、“发射”、“登上”、“踏着”、“冲去”、“前进”等动词,突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雄伟壮观景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任务七 感悟碑文主题 传承英雄精神
1. 悟碑之主题
【看历史插图】讨论:哪些历史事件适合作为浮雕?为什么?
2.传英雄精神
(1)什么是人民英雄?(2)当今时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人民英雄”?
(3)革命先烈们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悼念他们呢
碑之主题
以下是“八一南昌起义”和“销毁鸦片烟”的历史事件插图,是否也可以作为浮雕图案?说说你的理由。
这篇文章是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其主题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所以,应突出“人民”,这是纪念碑最大的特色,也是它最大的价值。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其他的浮雕都没有突出著名人物、领袖人物。
播放视频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能不能将文章的题目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
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本文的说明对象,一种象征形式,作者的写作目的歌颂是人民英雄,歌颂他们的精神。
情感延申
(1)什么是人民英雄?
人民英雄:普通的老百姓中做出了比较大贡献的人,是这些人改变和创造历史,他们的功劳是不可以抹煞。
(2)当今时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人民英雄”?
新时代人民英雄的内涵: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能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始终保持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念等。
革命先烈们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悼念他们呢
学生A:我们应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畏困难、不怕牺牲、顽强不屈的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
学生B: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
【结语】
我们了解了浮雕上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理解了纪念碑上的文字的深刻内涵,更在本文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领会到了这座建筑的象征意义。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先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鲜血液。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这篇说明文按照空间顺序和时空结合的顺序,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向读者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兴建过程、重大意义、位置、体量、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及十幅大浮雕的内容等,表达了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拓展延伸】
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建筑
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中茅山南坡,是民国建筑不朽的经典。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长眠于此。
中山陵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视野开阔,气势雄伟。流徽榭、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中山陵整体建筑平面呈警钟形,全部建筑都是用白色花岗石和钢筋水泥构筑而成,上盖蓝色琉璃瓦。中轴布局则倚仗山势,用392级花岗石石阶和480多米长的水泥墓道,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串联起来,给人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
俯瞰岷江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红军长征纪念碑主碑耸立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山顶,俯瞰岷江。它由红军战士铜像、碑体、基座组成,高达41.3米,铜像高14.8米,碑体高24米,汉白玉基座高2.5米。红军战士铜像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胜利。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纪念碑有三绝奇观:一为金碑夕照,二为双虹挂彩,三为瀑雨泛金。除了欣赏这些精妙的特色奇观之外,人们也在这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学习长征精神。
【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层(全体学生必做)
1. 基础知识梳理
①整理文中10个重点词语(瞻仰、巍峨、永垂不朽等),注音并解释;
②摘录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3-5处,并标注说明方法类型;
2. 内容理解检测
①填写十幅浮雕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历史事件;
②简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结构和特征;
能力提升层(50%学生选做)
我是小小讲解员
①撰写一段3分钟的讲解词,向参观者介绍;
②选择一幅浮雕进行详细讲解(包含历史背景、事件意义和英雄故事);
创新挑战层(学有余力学生选做)
任选一种形式完成创作:
①制作一个1分钟短视频,介绍纪念碑及其意义;
②创作一首歌颂英雄的短诗或散文;
③设计一张纪念碑知识导图,包含历史、建筑、艺术等多维度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