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 课内外古诗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4-25·八上·浙江浙派初中名校长联盟联考·期中)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右溪1记
[唐]元结2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3两岸,悉皆4怪石,欹(qī)嵌盘曲5,不可名6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7;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8之所游处;在人间9可为都邑10之胜境静者11之林亭。而置州12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13(wú huì),俾14(bǐ)为15亭宇16;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7(bì)形胜18。为19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元次山集》)
①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道州在唐代时属江南西道。“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②元结: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③抵:击拍。④悉皆:都是。
⑤欹嵌盘曲:(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
敧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曲,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⑥名:形容。
⑦洄悬激注:溪流触岸后回旋激荡。
洄,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头遏制而造成的急流。
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⑧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⑨人间:与前文的“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
⑩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静者:喜欢安静的人。 置州:唐朝设置道州县。
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 俾:使。 为:修筑。
亭宇:亭子房屋。 裨:补助,增添。 形胜:优美的风景。 为:因为。
铭: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朝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冲击两岸,(两边)全都是怪石,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触碰在岩石上,激起股股回旋的水波和腾空的浪花。(岸边)美丽的树木和奇特的青竹,垂下绿荫相互遮蔽。
这溪水如果在山间田野,就是适合隐士游览的地方;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就可成为城里居民的游览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设立以来,没有人来欣赏并喜爱它;我徘徊在小溪边,为此感到惆怅。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清除荒草杂树,让人在这里造出了亭台房屋,又种植了松树、桂树和香草,来增添它景致的优美。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于是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来告诉后来的人。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任意东西 道州城西百余步→向西/西面 B.念无以为乐者 为之怅然→做/替,给
C.洄悬激注 泉水激石→水流撞击、冲击 D.不以疾也 置州以来→这样/从……以来
2.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在 人 间 /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 静 者 之 林 亭
3.翻译下列句子。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①疏:疏通;②芜秽:杂草丛生的荒地;③俾:使、让;④为:建造。
(我)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清除荒草杂树,让人修筑了亭阁。
4.按要求填写表格。→【甲】三峡夏水水位高、流速快、清澈
角度 研读辨析
异中有同 内容 两文都描写自然山水之美,都写出了水① 溪水清澈 和② 水流湍急 的特点。【乙】
写法 两文都用了③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的写景手法。
同中有异 情感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分别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甲】借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记述了三峡的雄伟险峻和清幽秀丽,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乙】作者借右溪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异常优美却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不满和无奈。
【二】(24-25·八上·浙江温州鹿城·期中)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gǔ)然下泻。俯瞰(kàn)其下,亦有危1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2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3又上半里,抵4(dǐ)换骨岩,岩即幔亭峰5后崖也。岩前有庵6(ān)。从岩后悬梯两层,更7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8新9以木板循10岩为11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①危:高。②业已:已经。③三姑:地名,指三姑峰。④抵:抵达。⑤幔亭峰:山峰名。
⑥庵:本义为圆形草屋,后引申为书斋雅称以及尼众修行的小型寺庙。⑦更:再、又。⑧土人:当地人。
⑨新:最近。⑩循:顺着、沿着。 为:修筑、制造。
登山一里路左右,就见到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方,也有高耸的岩壁,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突窜而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互掩映,令人颇有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就从三姑峰又再向上走了半里路,抵达换骨岩,这里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在换骨岩的前面有一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处悬岩。悬岩不是很深远,环绕着山巅好似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当地人最近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进行修筑。
◎【危和险】“危”作“危险”时,表危急或不稳定,多作形容词。
“险”只表示地势险要或道路险阻等,多作名词。
古代表“危险”的意思时,一般用“危”,不用“险”。
1.请按表格中的方法及示例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登山里许 课内迁移法: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表约数,左右/上下/大约
晓雾将歇 语境推测法:后文说“猿鸟乱鸣”,可推断“歇”的意思。 消散
汩然下泻 成语借鉴法:“生机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样子。 ……的样子
夕日欲颓 查阅字典法:①衰败;②坍塌;③下坠。(填序号) ③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土 人 新 以 木 板 循 岩 为 室 / 曲 直 高 下 / 随 岩 宛 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②疏竹掩映,殊有佳致。→殊:非常
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
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水之景”,根据“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提示:从内容、语言、写作风格等角度入手)
链接材料: 骈(pián)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 游记不押韵、不重排偶,注重对游览过程和景物的具体描述,具有纪实性。
相同点:①都写了山水美景;②都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③都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④都抓住景物特征,将其描写得细腻、生动。
不同点:①《答谢中书书》除描写山水之美外,还兼有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能欣赏此美景的自豪/因世人对山水无动于衷的惋惜、遗憾之情/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徐霞客游记》则无议论。
②《答谢中书书》注重文笔,富有文学性;《徐霞客游记》则更注重对登山过程和景物的具体描述,具有纪实性/实用性。→答到文学性和实用性即可得分
③《答谢中书书》是书信,《徐霞客游记》是游记。
④《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讲究对仗、声韵,语言优美;《徐霞客游记》是一篇游记,不押韵、不重排偶,句式灵活,语言平实。
⑤《答谢中书书》定点观景;《徐霞客游记》移步换景(记录从山脚到半山腰的风景变化)。
【三】(24-25·八上·浙江杭州·期中)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pāng)传》,慨然太息1。轼请2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guàn),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zhì)书。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3武卫营,呼卒(zú)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4吾侪5小人当效命愿为驱使。”遂率其徒持畚锸6(běn chā)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7。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8以守,卒(zú)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减)
①太息:亦作“大息”。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
②请:请示。
◎<副>表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我”)做某事。《寡人之于国也》(高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③诣:到……去,前往。→另一个常考意思:拜访。④涂潦:泥沼雨水。⑤吾侪:我们这类人。
⑥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⑦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hāng)实,垒而成墙。
⑧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程氏亲自教授他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我如果是范滂,母亲能够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道:“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到二十岁时,苏械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数千句话,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苏轼被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到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果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其冲塌,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回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态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吧。”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从戏马台开起,末尾连接城墙。然而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板。苏轼在堤上搭建草庐,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补充】
建宁二年,汉灵帝刘宏再度大批诛杀党人,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中,抱着诏书,关闭驿馆,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了说:“一定是为了我啊!”立即去监狱投案。县令郭揖大惊,出来解下官印绶带要一同逃跑,说:“天下大得很啊!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范滂的母亲前来与范滂诀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孝敬老人,能够供养母亲,范滂跟随龙舒君命归黄泉,我们生死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亲大人忘掉不能忍受分离的深情,不再增加哀伤。”他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好名声,还想要长寿,能够兼得吗?”范滂跪下接受母亲教诲,叩头两次和母亲告别。然后回过头对儿子说:“我想让你作恶,但恶事不应该做;想要让你行善,但我就是不作恶的下场。”道路上的行人听到了,没有人不流泪。范滂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丙】
月夜怀故人
[宋]寇(kòu)准
清夜月初满,藓(xiǎn)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清澈的夜晚,月亮刚刚圆满,在青苔铺就的庭院中吟诵更加幽静。
梧桐树的稀疏树影已经老去,蟋蟀们的声音在秋天里乱响。
旧时的国家情怀何等深远,空荡荡的江面使我思绪涌动。
故人如今在何处,我孤独地坐着凝思忧愁。
1.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中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课内迁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联系成语:一泄如注 流出、排泄
轼庐于其上 词类活用:每至晴初霜旦 搭建临时住所
卒全其城 查阅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卒”的主要意思有:①差役。②死亡。③完毕。④到底,终于 到底,终于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3处),使文意通顺。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愿为驱使
3.【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乙】文中苏轼在读书和做官期间却很“忙碌”,结合两文具体内容,说说在这一“闲”一“忙”之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①苏轼自称“闲人”,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依旧保持闲适心境的乐观旷达。
②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面对黄河决口洪水威胁城池的危急情况,展现出非凡的担当和领导才能。
她在危难时刻能够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救灾中,体现了对百姓的关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4.【甲】文和【丙】诗都以一个美妙的月夜作为缘起,但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请你结合划横线句,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景物描写:《记承天寺夜游》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澄澈透明、空灵宁静的月夜景象。
《月夜怀故人》通过对满月、苔藓庭院、苍老的梧桐疏影、杂乱的蟋蟀声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沧桑、凌乱、清冷、萧瑟、幽静、不按的秋季月夜氛围。
情感表达:《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苦闷,人生的感慨,以及失意时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
《月夜怀故人》表达了诗人在月夜思念故人的惆怅、不按、忧愁之情。
【四】(24-25·八上·浙江宁波·期中)
【甲】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林逋1(bū)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2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3后世?”逋曰:“吾方晦迹4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5记之,今所传尚6三百余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7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8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9(zhào)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10也。
(摘编自《宋史·林逋传》《梦溪笔谈》,有删改)
①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游历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以诗著名。卒谥和靖先生。
②辄:就。③示:给……看。④晦迹:隐居。⑤窃:偷偷地,暗地里。
⑥尚:还。⑦纵:放。⑧应门:看管门户。⑨棹:划水行船。⑩验:证据,凭证。
林逋喜欢写诗,他的诗多有奇句。已经完成稿子,随即就丢弃。有人说:“为什么不记录下来给后世的人看呢?”林逋说:“我隐居在山林沟壑中,尚且不想凭借诗闻名一时,何况是后世呢!”但是好事的人往往暗地里偷偷记录诗句,现在所流传的还有三百多篇。
林逋隐居在杭州的孤山,常养着两只鹤,放出笼子,它们就会飞入云霄,在空中久久盘旋,再回到笼中。林逋常常泛着小舟,游览西湖各寺院。有客人到林逋的住处,就会有一童子出来,在大门口邀请客人坐下,为其开笼放鹤。过了好一会,林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原来他经常以鹤飞在空中盘旋作为(有客人到来的)凭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②鸢飞戾天者 至,到达 ③既就稿 完成 ④常畜两鹤 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②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我正隐居山林沟壑,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后世呢!
3.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有 客 至 逋 所 居 / 则 一 童 子 出 应 门 / 延 客 坐 / 为 开 笼 纵 鹤
4.假如吴均与林逋跨越时空相遇,你觉得他们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为可以。
①吴均在奇山异水中随江飘荡,婉劝追名逐利之人平息功名利禄之心;
②林逋不欲凭诗闻名一时,隐居孤山,养鹤游湖。
③两人都有热爱自然、避世退隐、不慕荣利的高洁志趣,所以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听写与默写专区】
【笔记专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 课内外古诗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右溪记
[唐]元结1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曲2,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3;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4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5之胜境静者6之林亭。而置州7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wú huì),俾8(bǐ)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元次山集》)
【注】①元结: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②欹嵌盘曲:(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③洄悬激注:溪流触岸后回旋激荡。
④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⑤都邑:都市,城市。⑥静者:喜欢安静的人。⑦置州:唐朝设置道州县。
⑧俾:使。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 道州城西百余步 B.念无以为乐者 为之怅然
C.洄悬激注 泉水激石 D.不以疾也 置州以来
2.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在 人 间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3.翻译下列句子。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
4.按要求填写表格。
角度 研读辨析
异中有同 内容 两文都描写自然山水之美,都写出了水① 和② 的特点。
写法 两文都用了③ 的写景手法。
同中有异 情感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分别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
【二】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1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登山里许,飞流汩(gǔ)然下泻。俯瞰(kàn)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2又上半里,抵(dǐ)换骨岩,岩即幔亭峰3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①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②三姑:地名。
③幔亭峰:山峰名。
1.请按表格中的方法及示例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登山里许 课内迁移法: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晓雾将歇 语境推测法:后文说“猿鸟乱鸣”,可推断“歇”的意思。
汩然下泻 成语借鉴法:“生机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样子。
夕日欲颓 查阅字典法:①衰败;②坍塌;③下坠。(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土 人 新 以 木 板 循 岩 为 室 曲 直 高 下 随 岩 宛 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4.甲、乙两文都写了“山水之景”,根据“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提示:从内容、语言、写作风格等角度入手)
链接材料: 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讲究对仗、声律。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 游记不押韵、不重排偶,注重对游览过程和景物的具体描述,具有纪实性。
【三】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zhì)书。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1吾侪2小人当效命愿为驱使。”遂率其徒持畚锸3(běnchā)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4。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5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减)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吾侪:我们这类人。③畚镭: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丙】
月夜怀故人
[宋]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1.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中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课内迁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联系成语:一泄如注
轼庐于其上 词类活用:每至晴初霜旦
卒全其城 查阅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卒”的主要意思有:①差役。②死亡。③完毕。④到底,终于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3处),使文意通顺。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愿为驱使
3.【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乙】文中苏轼在读书和做官期间却很“忙碌”,结合两文具体内容,说说在这一“闲”一“忙”之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4.【甲】文和【丙】诗都以一个美妙的月夜作为缘起,但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请你结合划横线句,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四】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林逋1(bū)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2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3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zhào)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4也。
(摘编自《宋史·林逋传》《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②辄:就。③晦迹:隐居。④验:证据,凭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 ③既就稿 ④常畜两鹤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3.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有 客 至 逋 所 居 则 一 童 子 出 应 门 延 客 坐 为 开 笼 纵 鹤
4.假如吴均与林逋跨越时空相遇,你觉得他们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听写与默写专区】
【笔记专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