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昆明的雨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昆明的雨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4: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昆明的雨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
(2)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lí ba( )。
(3)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yāo he( )一声。
(4)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 mù nián( )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5)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qíng wèi( ),写了一首诗。
(6)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tái hén( )一寸深。
(7)mì zā zā( )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草鱼切片轻烫,入口即化,极度鲜腴。
B.聚会结束后,现场一片狼藉,到处是杯子、纸巾和吃剩的食物。
C.当年那位率领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如今也已经垂垂老矣,真是岁月不饶人!
D.只见他跷着二郎腿,正襟危坐着等待朋友的到来。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贝尔奖对鲍勃·迪伦的这次加冕,证明了流行音乐的歌词的文学性并不输给小说、诗词和文学载体,它同样给予人类在阅读时的精神享受。(将“和”改为“等”)
B.目前教育过于注重应试,使考试成瘾比网瘾更加可怕,更需要警惕。(删去“使”)
C.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因此哥哥曾世才初中毕业后辍学,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曾世杰。(删去“因此”)
D.在中国,物资匮乏的年代,对于穷人来说照相是件奢侈的浪费。(将“照相”调至“对于穷人来说”前面)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B.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C.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
D.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5.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________。 故宫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 为世界之最。故宫________,外围是一条护城河,四周 是3400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4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 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 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 致,________。
①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②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③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6.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青春的田野上; ; ;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7.阅读下面材料,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每点不超过20字)
雾是指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物,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大约为0.1~1克每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缈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微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漂浮在空中。出现霾时,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不同点:
相同点:
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选段中作者描写了雨中的哪些细小事物?
10.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11.选文第三段写“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你读出了作者那天哪些情味?
12.原文开头和结尾都出现“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何用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 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蛤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蛤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在我的家乡叫作“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吵得更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零零零”……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13.作者围绕夏天依次描写了哪些内容?
14.文章第一段,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3.品味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2)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你我》)
17.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描述三幅画面的内容。
第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19.第二自然段中“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是否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情感而无话可说呢?谈谈你的理解。
结尾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文章题目叫“冬天”,而文中却无一个描写冬天的语句,根据文章内容及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1)鲜腴 (2)篱笆 (3)吆喝 (4)暮年 (5)情味 (6)苔痕 (7)密匝匝 2.D 3.D 4.B 5.B 6.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 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7.雾由微小水滴组成,霾由烟、尘等颗粒组成。 都是悬浮物,都妨碍视觉。8.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9.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
10.(1)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以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2)“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喜爱、赞叹之情。
11.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12.首尾呼应,点明文章中心,写出作者在昆明雨季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
13.本文依次描写了夏天的早晨(露水)、花朵、野草、瓜果、昆虫和晚上(乘凉)。
14.运用了反复手法,突出了夏天早晨的舒服。开头一句的“舒服”,侧重客观感受,强调夏天早晨给人带来的舒适感的同时,引出了下文对“令人舒服”的具体内容的描写。后一句的“舒服”,侧重主观感受,强调在舒适夏天早晨里写字读文的闲适。
15.(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葵纤弱的特征和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2)如“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句中,“以”“之”“剖”等文言词语的使用,与口语相映成趣,体现了“我”对西瓜的喜爱;再如“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咔嚓”一词,绘声绘色,颇有动感!
16.文章对“夏天”的描写丝毫没有给人以炎热和烦躁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夏的清新、生机,饱含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
17.(1)冬天,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吃白水煮豆腐。(2)静静的冬夜,与友人泛舟西湖。
(3)我和妻儿在台州城里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
18.(1)豆腐虽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却能使我们驱走冬天的寒意,更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爱,使作者回忆那温馨的天伦之乐。
(2)写出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温馨包围着作者,也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爱及怀念之情。
19.不是,这里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
20.作用:点明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的怀念之情。
看法: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以冬天为背景,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