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3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作品简介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答,是答谢,回复的意思。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
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
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
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代指水中的游鱼
坠落
消散
颜色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自古以来
谢灵运
参与,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品一品
全篇文章围绕哪句话在写?
哪个字概括了全文中心?
品一品
山川之 美 ,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怎样的联系?
品一品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说一说
山川之美,美在
高峰入云
仰视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视线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蓝天白云
清流
五色
青林翠竹
色彩搭配之美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晚
时间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形体: 高峰——流水
光色:林清翠竹——五色交辉
声响:日出雾歇——猿鸟乱鸣
日落山暝——沉鳞竞跃
静态
动态
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写景物是按照什么逻辑顺序来写的?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
总引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
日夕变景
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
课文概括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比一比
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选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不同之处?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比一比
《答谢中书书》: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与朱元思书》:
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