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彩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笔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本文位于八上第四单元首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同时要“要在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特点的基础上,用心体会作品借助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要理解、领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交流审美感受,提升审美能力”。基于此,拟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以“寻背影之迹 知结构之妙”为主题展开,意在引导学生感知“背影”形象,概括文章内容,思考“背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文章叙事的巧妙之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背影”有关的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思考“背影”所起的作用,感受叙事之妙。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梳理“背影”有关的内容,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思考“背影”所起的作用,感受叙事之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朱自清先生的心中,有一个身影却让他数次潸然泪下,跨越时光,至今仍触动万千读者的心弦。这个身影就是父亲那蹒跚的“背影”。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的泪光,去凝视那《背影》,感受那沉默而厚重的父爱。
二、朗读,寻背影之迹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圈点勾画疑难字词句,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无法自行解决的疑难字词,全班集体解决。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对于无法把握的内容,可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试读课文,集体评议。
4.齐读课文,边读想象文中的画面,同时圈画出含有“背影”的语句,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情味。
预设——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研读,述背影之意
1.文章四次写到“背影”,如果要给每一处“背影”加一个修饰语,你会加上什么修饰语,为什么?
示例——
(1)第一处,难忘的背影;第二处,攀爬的背影;第三处,离别的背影;第四处,思念的背影(理由略)。
(2)第一次处,魂牵梦萦的背影;第二处,蹒跚笨拙的背影;第三处,沉郁绵长的背影;第四处,温暖永恒的背影(理由略)。
2.讨论:这四处“背影”分别起什么作用?
预设——
第一处,设置回忆起点,吸引读者探寻背影的意义;第二处,定格感人镜头,详写父亲形象,表现父子深情;第三处,延续复杂情绪,流露不舍和牵挂;第四处,呼应开头,寄予思念、怅惘之情。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重音和语调,初步感受四处“背影”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差异。)
3.文章有些语段,虽然没有出现“背影”二字,实际上也在写父亲的背影,请找出相关语段,并用“……的背影”的形式给其命名。
预设——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命名:坚持的背影。
四、探究,明背影之妙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以“背影”为叙述中心有什么好处。
预设——
线索明晰:“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车站送别等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情感聚焦:它聚焦了父子间深沉的情感,集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深沉的爱,也让“我”情感发生转变,使情感表达更集中、强烈。
主题深刻:以“背影”为中心,更能引发读者对亲情、对父子关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歌颂父爱、展现亲情可贵的主题。
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2.如果给文章另外拟一个题目,你打算以什么为题,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题目:《月台上的父爱》
理由:月台是父子离别与情感爆发的核心场景;直接点明"父爱"主题,将隐藏在"背影"背后的深层情感显性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感受“背影”为题的妙处)
五、小结
年少的背影充满了坚定,因为他们将奔向诗和远方;年老的背影却步履蹒跚,因为他们承担了爱与责任。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停下脚步,去看看前方那个背影……
六、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而不是“正面”来描写父亲?请用150字左右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2.课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精彩段落,字斟句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
2.聚焦细节描写,反复品味,分析父亲形象的厚重。
3.对比情感变化,研读交流,理解父子情感的波折。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精彩段落,字斟句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
2.聚焦细节描写,反复品味,分析父亲形象的厚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即使他对你的爱有千斤重,也很难流露于言语之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背影》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沉默却又厚重的爱。
二、朗读,析背影
1.文章虽然多次提到背影,但所有的“背影”都是父亲都来自同一个场景,请找出相关段落,反复朗读,批注该段的精妙之处。
提示——
批注本段描写的精妙之处,如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其它细节。
批注本段的层次,感受文段的内部结构。
批注本段的“我”的叙事视角和“我”两次流泪的细节。
预设——
这段描写很细致。“探”“攀”“缩”等一系列动作慢镜头,以白描手法表现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艰难和努力;“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语言,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含蓄的关心和不舍;“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细节还表现了父亲可爱的一面。整段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朴素且感人。
这段描写有层次。先交代买橘子的路线,突出过程曲折;再描写父亲“胖”的外貌体态、为爬月台买橘子作铺垫,运用动作描写等重点写爬月台的背影,定格瞬间;最后描写父亲买回橘子的轻松神态以及离别情景。过程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净。
这段描写很感人。作者用自己的情感表现烘托父亲爱子的形象。两次泪水,情感复杂:第一次因父亲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老态而感伤;第二次延续感动,增添不舍和牵挂。文段多次出现“我看”“我望”这样的字眼,把读者带入“我”的视角,入境共情,感人至深。
2.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父爱?
预设——
努力的父爱,无微不至的父爱,笨拙的父爱,艰难的父爱……
三、研读,感父爱
1.父亲从未说出“爱”,但是“父爱”却无处不在,跳读课文,找出父亲爱“我”的那些证据,反复品读。
预设——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开头交代了文章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此情此景, “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本该最为伤心悲痛,却轻描淡写地用“天无绝人之路 ”来安慰“我”,不希望“我”担心。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③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虽然儿子已经成年,但是在父亲心里,依旧是需要自己照顾的孩子。作为父亲的他,习惯性地想为儿子做好一切。
2.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结合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预设——
其一,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其二,父亲爱子之情的表露方式是间接的、含蓄的、滞涩的。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言出如山”的父亲(特别是那个时代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与龃龉,所以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躇与犹豫,最后以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完成了转变。
四、勾连,诉深情
1.与文章四写“背影”相似,文章中还有四次写到了我的眼泪,反复研读,说说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
第一次写“我”回家奔丧,到家后“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是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目睹父亲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第三次是在父亲走下车后,“我”回到座位上,“我的眼泪又来了”,是上面流泪的延续;第四次是在“我”到北京后,父亲来信,说到一些伤心事,“我”便有了“晶莹的泪光”,是因“我”回忆“背影”,挂念父亲。
2.想一想,我们的父亲跟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五、小结
沉默的父亲,厚重的父爱。只有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明了那些不经意的动作后面的良苦用心。记得或记不得,说得或说不得,父亲都在那里,那是一个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
六、布置作业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父母之爱感动的记忆呢?模仿“望父买橘”写一写。
2.背诵“望父买橘”段落。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聚焦情感变化,重构对亲情的认知。
2.链接材料,对比关系变迁,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回归生活,审视亲情关系,建立正确相处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聚焦情感变化,重构对亲情的认知。
2.链接材料,对比关系变迁,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沉默而厚重的爱,那么这份父子亲情是否对等呢?
二、寻·“背影”之疑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预设——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难过、悲伤)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理解、不耐烦;懊悔)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不理解、不耐烦)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懊悔、自责、自嘲)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感动、难为情)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感动)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怅惘)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
追问:我对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预设——
因为父亲的信触动了我。
2.出示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齐读,说说这封信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预设——
信的开头说“我身体平安”,但紧接着又提到“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二者在语义上形成逻辑冲突。
仅因“膀子疼痛”便导致“举箸(拿筷子)提笔(写字)”都困难,这种描述显然夸大了日常行动的受限程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极度忌讳的话题,尤其是长辈通常不会直接向晚辈直言“大去(死亡)之期不远”。
三、探·“背影”之源
1.文章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事实上,父子车站话别这件事过去八年之后,作者才写下这篇文章,作者为何不当时就写下这篇文章呢?
(引导性问题,不求正确答案,引发学生思考即可。)
2.出示相关背景资料,学生读资料,思考思考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915年 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不满
1916年 朱自清上北大后,擅自将“朱自华”改名为“朱自清”,父亲很不满
1917年 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困窘(《背影》内容发生在此时)
1921年 父亲私自代领朱自清工资,用于补贴家用,朱自清生气辞职、离家
1922年 朱自清回家探望,被父亲拒绝
1923年 朱自清再次回家探望,父子无言,朱自清离开
1925年 父亲写信给儿子,朱自清写完《背影》
1928年 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945年 父亲去世
预设——
父子关系经历了心生嫌隙、矛盾激化到隔阂消融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不解、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是含蓄深沉、一以贯之的,尽管有过矛盾,但血脉之情从未中断。随时间推移,“我”涉世渐深,心智渐熟,更加理解和体谅父亲,悔恨和感动自然生发。
3.再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4.联读朱自清《儿女》选段,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朱自清为什么能最终理解父亲并体谅父亲?
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
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四、思·“背影”之悟
1.读朱国华(朱自清三弟)《朱自清与<背影>》选段,说说你想对你想对的父亲说些什么?
(192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既可。)
2.通过朱自清和父亲逐步走向和解的过程,你觉得作为子女,我们该如何与父母相处?
五、小结
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慈子孝。父母容纳孩子的不完美,孩子也要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有矛盾,有纷争,要正面沟通,拒绝暴力沟通。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我也曾聪明得过分》。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爱
对抗——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