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运用:学生可积累传记文学的典型表达,学习“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的写作手法,提升语言的精准性与感染力,同时通过仿写细节描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学生需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把握传记的结构特点,分析典型事件与细节,深入解读其精神品格,培养逻辑梳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文中“馈源舱升空”“夕阳下落泪”等场景具有画面美,学生可体会平实叙述中蕴含的深沉情感,通过创作展馆解说词、颁奖词等,将对人物精神的理解转化为审美表达。 4.文化传承:南仁东的事迹体现了“坚持理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学习可理解“人民科学家”的责任担当,激发科技报国的意识,传承文化精神。
重点 难点 1、聚焦典型细节品赏南仁东的品格,体会人物传记“生动性”的特点。 2、理解南仁东在平凡生活中坚守理想、克服困难的平凡举动,如何汇聚成伟大的科学成就,体会传记中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
教学 准备 学生预习同步练习册
学情 分析 此单元四篇课文前两篇是回忆性散文,后两篇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助读系统完备。“阅读提示”概括了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南仁东崇高的精神品质,把握传记文学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上应聚焦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结合具体的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深深的敬佩、爱戴之情。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张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没错,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并领导团队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上面文字中提到的人物——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22年里,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作家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 2、人物简介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3、写作背景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相关章节改写。该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南仁东经过22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中国天眼”,使中国在该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该书讲述了南仁东少年努力读书、青年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尽头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 4、字词积累 潜质( ) 尴尬( ) 筛选( ) 篝火( ) 目睹 ( ) 严丝合缝( ) 瞠目结舍( ) 热泪盈眶 ( ) 一览无余( ) 朝气蓬勃( ) 潜质: 尴尬: 筛选: 篝火: 目睹: 严丝合缝: 瞠目结舌: 热泪盈眶: 一览无余: 朝气蓬勃: 5、内容概览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20): 第三部分(21—39): 第四部分(40—42):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三、梳理历程,体会品格(感知课文) 活动一:默读梳理,绘制“人生历程图”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画出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和南仁东的主要事迹。以时间顺序,梳理出他一生的重要节点。 (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请学生上台或在小组内分享南先生的“人生轨迹图”。) 明确: 活动二:概括人物精神品质 2.从这条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南仁东?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他的精神品质,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事迹中提炼品质,并板书关键词。) 明确: 四、聚焦写法,品味深情(品析探究) 探寻“典型事例”与“细节描写” 作者为了把我们刚才总结的这些抽象的品质,变得具体可感、打动人心,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问题1: 文中选取了哪些最让你感动的典型事例来表现南仁东的品质? 明确: 问题2: 除了大事,作者还捕捉了许多微小的细节。请找出一两处细节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 问题3:文章第39节有一个细节,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深深定格在读者心中。我们一起来品析。 (PPT出示第39节文字,或请学生齐读/默读) 五、拓展练习 拜谒刘家和先生小记 马自树 仲春时节,王荣声偕夫人陈小平,我偕夫人陈淑梅,一同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恩师刘家和先生。 我和荣声196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先生教授我们世界古代史。先生讲课温言款语,思路清晰,收放自如,明白易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虽然跟先生联系不多,但先生教学的风采永存我们心中。他的高尚情操、道德文章,以及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时时激励着我们,我们为有这样的先生而骄傲。 进得门来,便看见先生由一名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我们。进入书房后,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书房很小,七八平方米的样子。房子旧,光线也不是很好。一把座椅,面对一台电脑,四周摞满书籍,显得有点零乱,但这正是学者坐拥书城的生活场景。 荣声在山西大学教授世界近代史,常来看望先生,向先生请益,因此他的夫人小平也见过先生很多次。那日,先生看到小平,便说:“陈老师也来啦。”听到“陈老师”这样的称呼,小平有些不好意思。荣声告诉我,第一次见面,先生得知小平是中学教师,就叫她“陈老师”。当时荣声对先生说:“我们都是您的学生辈,就叫‘小平’吧。”然而后来见面,先生仍不改口。仔细琢磨,先生是在讲“礼”,让人欲拒不能。 先生请陪护给我们每人一瓶水,自己又从茶几下掏出一个糖盒,请我们吃糖,带着歉意说:“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多年不见,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健康状况比我想象中更好,且仍不失旧时儒雅风仪。 荣声问先生是否还在写东西,先生说手边还有一个项目,我们由此聊起先生的学术贡献。荣声说,同学沈长云曾经历一件事:有一次他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开会,当先生走进会场时,与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我也说起,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先生请教。讲到英国,先生说,有人以为英语与法语接近,其实是比较远的,英语倒是跟德语关系更近,因为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属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先生会英、德、俄等多种语言,所以能在学术上融会贯通。 聊到此,先生问荣声:“还玩英语吗 ”一个“玩”字,可见先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多么轻松愉快的事。荣声说他在背一些英文,防止老年痴呆,于是背诵起撒切尔夫人的大段讲话,先生听得很认真。之后,他们还交流了几个单词的译法。 先生健谈,问荣声是否自己开车。荣声说:“开,一开车就高兴,也防止痴呆。”先生说起一段往事:他1986年赴美讲学一年,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朋友居然自己开车来宾馆看望他。他心有所动,考虑用出国补助金买辆二手车,心想,学着开车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只是师母不大赞成,此事作罢。由此可见先生兴趣之广泛,对生活之热爱。 师母于2021年作古。先生用颤抖的手打开电脑,映入眼帘的便是先生和师母伉俪年轻时的照片,男子帅气,女子漂亮。先生每每打开电脑工作,师母就仿佛在身边陪伴着。 先生手抖有些时日了。荣声说,他曾希望先生赐幅墨宝,但先生说:“我手抖,写不了啦。”当时,先生还讲起一段趣话:一次在学校职工食堂吃饭,他要了一碗汤,因手抖,汤泼洒出来。中文系教授郭预衡先生看到此景,便开玩笑说:“您是‘泰斗’(太抖)啊!”语带双关,两人相视一笑。有疾在身,旷达以对,哲人哲思,乐天知命也。 先生茹素,生活极为简朴。一次,先生到山西大学主持研究生答辩,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小平说,先生只让煮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生活至简,无欲无求,这大概就是先生长寿的秘密吧。 合影时,我们请先生坐着,我们站着,然而先生不肯,一定要和我们一起站着。先生说:“我们是兄弟!”荣声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能叫兄弟呢 ”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怕先生累着,便起身告辞。先生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挥手而别。 拜别先生,感慨万千。先生生于1928年,一路走来,孜孜矻矻,学术贡献在同代人中鲜有出其右者。如此高龄,还笔耕不辍,而生活又如此淡泊,为人至纯至真,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范仲淹赞颂严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语用在家和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同时兼用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搭配自然合理。 B.第6段通过同学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正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C.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琢,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D.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了刘家和先生对学术的热爱和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 2.文中的刘家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从本文中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外在特征进行刻画,展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或命运。 ②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或口头禅,揭示其性格、心理或社会地位。 ③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或肢体语言,表现其性格、情绪或命运。 ④心理描写:直接或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其动机、情感或思想冲突。 ⑤神态描写: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或肢体姿态,传递人物的情绪或心理状态。 ⑥细节描写:对人物或环境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增强真实感与感染力。
板书设计课题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运用:学生可积累传记文学的典型表达,学习“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的写作手法,提升语言的精准性与感染力,同时通过仿写细节描写,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学生需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把握传记的结构特点,分析典型事件与细节,深入解读其精神品格,培养逻辑梳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文中“馈源舱升空”“夕阳下落泪”等场景具有画面美,学生可体会平实叙述中蕴含的深沉情感,通过创作展馆解说词、颁奖词等,将对人物精神的理解转化为审美表达。 4.文化传承:南仁东的事迹体现了“坚持理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学习可理解“人民科学家”的责任担当,激发科技报国的意识,传承文化精神。
重点 难点 1、聚焦典型细节品赏南仁东的品格,体会人物传记“生动性”的特点。 2、理解南仁东在平凡生活中坚守理想、克服困难的平凡举动,如何汇聚成伟大的科学成就,体会传记中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
教学 准备 学生预习同步练习册
学情 分析 此单元四篇课文前两篇是回忆性散文,后两篇是传记,单元导读中要求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助读系统完备。“阅读提示”概括了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学习南仁东崇高的精神品质,把握传记文学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上应聚焦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结合具体的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深深的敬佩、爱戴之情。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张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没错,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并领导团队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上面文字中提到的人物——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22年里,他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作家简介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 2、人物简介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3、写作背景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相关章节改写。该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南仁东经过22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中国天眼”,使中国在该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该书讲述了南仁东少年努力读书、青年刻苦钻研的感人故事,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尽头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 4、字词积累 潜质(qián zhì) 尴尬(ɡān ɡà) 筛选(shāi xuǎn) 篝火(ɡōu huǒ) 目睹 (mù dǔ) 严丝合缝(yán sī hé fènɡ) 瞠目结舍(chēnɡ mù jié shě) 热泪盈眶 (rè lèi yínɡ kuànɡ) 一览无余(yī lǎn wú yú) 朝气蓬勃(cháo qì pénɡ bó) 潜质:潜在的素质。 尴尬:1.行为、态度不正常。2.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 筛选:指作物或树木选种的方法。 篝火:用竹笼罩着的火。借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 目睹:亲眼看到。 严丝合缝:闭合得很好,没有丝毫缝隙。 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泪水充满了眼眶。形容非常激动。 一览无余:览:看。一眼望去,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遗漏。形容视野开阔,毫无阻碍。 朝气蓬勃:朝气:早晨新鲜的空气。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富有青春活力、生气勃勃的样子。 5、内容概览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7):概括记叙南仁东早些年(33 岁前)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8—20):写南仁东申请的在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三部分(21—39):写在南仁东的带领下,“中国天眼”落成启用,71岁高龄的南仁东登上“中国天眼”,泪流满面。 第四部分(40—42):南仁东逝世后,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 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本文运用细腻、准确而又真挚的文学笔触,浓缩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的一生,全面呈现了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三、梳理历程,体会品格(感知课文) 活动一:默读梳理,绘制“人生历程图”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画出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和南仁东的主要事迹。以时间顺序,梳理出他一生的重要节点。 (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请学生上台或在小组内分享南先生的“人生轨迹图”。) 明确: 少年时期:热爱天文,仰望星空,种下理想的种子。 青年时期:考入清华,攻读无线电,打下坚实学识基础。 中年时期:核心奋斗期(1994-2016): 选址:跋涉西南大山十二年,历尽艰辛,最终选定贵州洼地。 论证:克服重重困难,说服国际评审,争取项目立项。 建设:带领团队,攻克无数技术难题,亲自奋战在工程第一线。 生命终点(2017年):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一年后,南仁东溘然长逝。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活动二:概括人物精神品质 2.从这条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南仁东?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他的精神品质,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事迹中提炼品质,并板书关键词。) 明确: 坚持不懈,永不服输:(为选址跋涉十二年;项目面临质疑和困难时,从未放弃。) 艰苦奋斗,身体力行:(作为首席科学家,却常像工人一样在工地劳作。) 精益求精,勇于探索:(对“天眼”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追求世界一流。) 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将整整22年的生命奉献给“天眼”,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四、聚焦写法,品味深情(品析探究) 探寻“典型事例”与“细节描写” 作者为了把我们刚才总结的这些抽象的品质,变得具体可感、打动人心,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问题1: 文中选取了哪些最让你感动的典型事例来表现南仁东的品质? 预设: 十二年如一日,带着咸菜、拄着拐杖,翻山越岭选址——表现其艰苦奋斗与执着。 在工地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亲自爬上了几百米高的梁架——表现其身体力行、不辞辛劳。 问题2: 除了大事,作者还捕捉了许多微小的细节。请找出一两处细节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第22节,“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他的学生说。 问题3:文章第39节有一个细节,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深深定格在读者心中。我们一起来品析。 (PPT出示第39节文字,或请学生齐读/默读) “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五、拓展练习 拜谒刘家和先生小记 马自树 仲春时节,王荣声偕夫人陈小平,我偕夫人陈淑梅,一同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恩师刘家和先生。 我和荣声196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先生教授我们世界古代史。先生讲课温言款语,思路清晰,收放自如,明白易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毕业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虽然跟先生联系不多,但先生教学的风采永存我们心中。他的高尚情操、道德文章,以及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时时激励着我们,我们为有这样的先生而骄傲。 进得门来,便看见先生由一名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我们。进入书房后,先生招呼我们坐下。书房很小,七八平方米的样子。房子旧,光线也不是很好。一把座椅,面对一台电脑,四周摞满书籍,显得有点零乱,但这正是学者坐拥书城的生活场景。 荣声在山西大学教授世界近代史,常来看望先生,向先生请益,因此他的夫人小平也见过先生很多次。那日,先生看到小平,便说:“陈老师也来啦。”听到“陈老师”这样的称呼,小平有些不好意思。荣声告诉我,第一次见面,先生得知小平是中学教师,就叫她“陈老师”。当时荣声对先生说:“我们都是您的学生辈,就叫‘小平’吧。”然而后来见面,先生仍不改口。仔细琢磨,先生是在讲“礼”,让人欲拒不能。 先生请陪护给我们每人一瓶水,自己又从茶几下掏出一个糖盒,请我们吃糖,带着歉意说:“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多年不见,先生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健康状况比我想象中更好,且仍不失旧时儒雅风仪。 荣声问先生是否还在写东西,先生说手边还有一个项目,我们由此聊起先生的学术贡献。荣声说,同学沈长云曾经历一件事:有一次他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开会,当先生走进会场时,与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我也说起,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先生请教。讲到英国,先生说,有人以为英语与法语接近,其实是比较远的,英语倒是跟德语关系更近,因为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属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先生会英、德、俄等多种语言,所以能在学术上融会贯通。 聊到此,先生问荣声:“还玩英语吗 ”一个“玩”字,可见先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多么轻松愉快的事。荣声说他在背一些英文,防止老年痴呆,于是背诵起撒切尔夫人的大段讲话,先生听得很认真。之后,他们还交流了几个单词的译法。 先生健谈,问荣声是否自己开车。荣声说:“开,一开车就高兴,也防止痴呆。”先生说起一段往事:他1986年赴美讲学一年,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朋友居然自己开车来宾馆看望他。他心有所动,考虑用出国补助金买辆二手车,心想,学着开车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只是师母不大赞成,此事作罢。由此可见先生兴趣之广泛,对生活之热爱。 师母于2021年作古。先生用颤抖的手打开电脑,映入眼帘的便是先生和师母伉俪年轻时的照片,男子帅气,女子漂亮。先生每每打开电脑工作,师母就仿佛在身边陪伴着。 先生手抖有些时日了。荣声说,他曾希望先生赐幅墨宝,但先生说:“我手抖,写不了啦。”当时,先生还讲起一段趣话:一次在学校职工食堂吃饭,他要了一碗汤,因手抖,汤泼洒出来。中文系教授郭预衡先生看到此景,便开玩笑说:“您是‘泰斗’(太抖)啊!”语带双关,两人相视一笑。有疾在身,旷达以对,哲人哲思,乐天知命也。 先生茹素,生活极为简朴。一次,先生到山西大学主持研究生答辩,荣声和小平请先生到家里吃饭。小平说,先生只让煮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生活至简,无欲无求,这大概就是先生长寿的秘密吧。 合影时,我们请先生坐着,我们站着,然而先生不肯,一定要和我们一起站着。先生说:“我们是兄弟!”荣声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能叫兄弟呢 ”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怕先生累着,便起身告辞。先生坚持要送我们到门口,挥手而别。 拜别先生,感慨万千。先生生于1928年,一路走来,孜孜矻矻,学术贡献在同代人中鲜有出其右者。如此高龄,还笔耕不辍,而生活又如此淡泊,为人至纯至真,让人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范仲淹赞颂严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语用在家和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同时兼用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搭配自然合理。 B.第6段通过同学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正面表现了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C.文章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雕琢,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D.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了刘家和先生对学术的热爱和在学术上的钻研精神。 2.文中的刘家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从本文中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第6段“与会者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迎接,表达对先生极大的尊崇”和“有一次几个英国人想知道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迁英的,专门向先生请教”可知,本段通过沈长云的经历和英国人向先生请教的事例,从侧面展现先生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2.①待客热情周到。“我”和荣声均偕夫人去看望刘先生,先生身体不便,还让陪护搀扶着在走道上迎接我们。②谦逊讲礼。先生始终称呼教中学的小平为“陈老师”。③生活俭朴。先生拿水和糖招待“我们”。④热爱生活。先生把学英语说成是“玩英语”,晚年时还想学开车。(答出3点即可) 3.“一把”“一台”从数量上突出了先生书房的陈设简单。“摞满”则与前面的“一把”“一台”形成对比,凸显了一位学者对外物的超脱坦然、对学术研究的极力追求。 4.示例 做学问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人就应该淡泊名利、一心务实。(合理即可)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外在特征进行刻画,展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或命运。 ②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或口头禅,揭示其性格、心理或社会地位。 ③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或肢体语言,表现其性格、情绪或命运。 ④心理描写:直接或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其动机、情感或思想冲突。 ⑤神态描写: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或肢体姿态,传递人物的情绪或心理状态。 ⑥细节描写:对人物或环境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增强真实感与感染力。
板书设计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人生历程(时间顺序) 精神品质 永不服输 坚持不懈 艰苦奋斗 身体力行 勇于探索 无私奉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