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3.3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体液调节”第3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本课内容可以为构建重要概念和大概念提供例证。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将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液调节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学习,第三章体液调节可以作为一个主题开展单元教学。这样更有利于重要概念和大概念的构建,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节内容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通过比较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方式,归纳两种调节方式的各自特点。通过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具体实例,展现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概括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联系,通过旁栏思考题建立概念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身边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稳态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归纳建模的科学思维。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构建体温平衡调节的模型,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结合所学理论,并注并关注生活实际,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关系
难点:对人体的体温调节的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教材内容、编排特点以及生活实际,同时参考了多个单元教学设计的优秀案例,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知识基础,也构建了血糖平衡调节模型,具有一定构建模型的能力基础。但是对于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较弱,需在课堂多设置问题引导。通过问题引导,预计可以顺利完成构建体温平衡及调节模型的核心任务,从而解决本课时的关键问题。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进行模型构建为主,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并提出若干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使用PPT:“问题探讨”图片展示2.使用投影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组内构建的体温调节的模型图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3.预期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绘图,及实物投影,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温调节由概念认识上升到模型具象认识。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图,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资源准备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比较 潼关中学最近如火如荼的教职工篮球赛正在进行中,我们都去观赛了,参加的队员比赛完后都红光满面,气喘吁吁。提出问题:为什们队员会气喘吁吁?CO2调节呼吸运动,其运输途径是什么?还有什么物质起调节作用(临床上怎么给病人输氧的,为什么)?队员为什么会脸红心跳加速呢?这个过程中队员所做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的特点吗?P57页表格 结合实例分析构建概念,得出体液调节的概念,通过完成任务直观对比激素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通过近期参加活动导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通过CO2调节呼吸运动得出体液调节的概念。回答后面问题完成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对比后,立刻指出,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虽然各有特点,但并不是各行其道、互不相干的。他们是相互联系,彼此协调的,并引出体温调节。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的调节实例一:体温的调节 产热和散热:疫情期间我们每天早、中、晚都要进行体温监测,大家每天都能看到体温检测表,有什么发现吗?假如你感冒了,体温升到了38℃,采取措施后,体温又回到36.5℃左右,在这整个过程中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持续高烧38℃又怎样?提问:人体热量的来源和去路?引入知识点: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产热的器官组织主要有哪些?给出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散热量和百分比,让学生分析出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提出问题:皮肤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散热?2、感受器引出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分布有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包括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其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3、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近期,潼关一直在下雨,从教室出去,我们会立即感觉到很冷思考:①与室内相比,在室外身体与环境温差增大,将会导致散热怎么样?②.体温的调节中枢在什么地方?③.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产热和散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④.身体通过哪些方式增加产热、减少散热?⑤.产热激素有哪些?具体什么作用?⑥.人体自身调节能力有限,还可以有什么措施?小组合作构建寒冷状态下体温调节概念模型。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联系夏天自己亲身体验,小组合作构建炎热状态下体温调节概念模型。归纳总结: 相对稳定产热=散热产热>散热时,体温升高;产热<散热时,体温下降产热=散热安静时以肝脏、脑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根据图片提示回答出皮肤的四种散热方式:辐射、对流、蒸发、传导。学生思考后,结合产热散热相关途径,构建寒冷状态下体温调节概念模型,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多媒体投影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通过体温监测表引导学生发现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阅读预习,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构建寒冷环境下体温调节图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在构建好寒冷条件下体温模型后,学生很可能还存在误区,将调节过程中的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误认为是寒冷环境中人体产热会大于散热。此时抛出问题,人体在寒冷条件中体温可以维持恒定,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如何?制造冲突,然后给出答案
联系生活问题 发生于甘肃的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暑展示动物过冬图,请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生活状态并思考与变温动物相比,恒温动物有什么优势呢? 思考并讨论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不同,并得出恒温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有助于学生理解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以及疾病预防的意义,做到学而有用。由此落实进化与适应观
本 节 小 结 呈现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小结。 学生回忆这一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此处呈现教学目标,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课 后 作 业 完成课后习题2. 完成本节的优化设计(组合班同学完成大册) 独立完成作业。 温故知新
七、教学反思
1. 围绕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递进行性的学习任务,以问题为指向,学生自主讨论后构建模型,联系生活,解决问题。2.为自主学习所作的支持:为了给学生让出讨论,合作的时间,教师的讲解要精而少。3.重难点突破:注重学科横向联系,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4.关注不同层级学生:设置分层课后任务。
发展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
多媒体投影展示小组结果,让其他同学点评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