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4: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12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准确疏通文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语言,欣赏优美月色,感悟夜游之乐。
3、结合写作背景,探究“闲人”的复杂心境,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品析语言,欣赏优美月色,感悟夜游之乐。
2.探究“闲人”的复杂心境,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笑谈,如果要去旅行,他不会选李白,因为“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会选杜甫,虽心怀敬意,却嫌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林语堂先生笔下,苏轼更是鲜活可爱,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有趣的是,如今也有人做过调查——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想选谁做旅游搭子?结果正是那个三起三落、多才多艺又接地气的苏东坡,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国民旅伴”。
那么,东坡先生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承天寺的夜色中,去寻找答案。
一、诵读文章之韵味
(一)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读懂文意,读出韵味
1、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层:苏轼与好友一起赏月(记叙)
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描写)
第三层:抒发人生感慨。(议论抒情)
一句话概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晚上在承天寺和好友张怀民赏月
2、合作探究,结合注释,译读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但:只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精读关键字词,说说作者夜游时的心情起伏变化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②念无与为乐者 →无人共赏月色的微憾
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不假思索的激动
④怀民亦未寝 → 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喜悦
⑤相与步于中庭 → 从容、悠闲、惬意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节奏,重读关键词,领起词拖读,读出舒缓的语气,读出韵味。
二、品读夜游之乐趣
1.苏轼看到这么美的月色,寻张怀民与之为乐,你能从中找到苏轼“乐”在何处吗?
——品读感悟,进行旁批。
——讨论交流,互相启发。
明确:
①欣然起行
苏轼因月色入户而感到喜悦、高兴,看到美景,想迫切与朋友分享。他看到月色便“欣然起行”,“起”字和“行”字,说明他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心灵敏锐,率性而为,非常可爱。
②月色入户
“入”是动词,有“射入”“照进”“进入”之意,月光缓缓移动刚好照见门缝,好像要给苏轼一个惊喜,拟人的手法,充满动感,仿佛月光登门拜访,如老友般善解人意,意境活泼。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不期而至的快乐。
③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苏轼找到了可与之分享风月之人——好友张怀民,怎能不快乐?
④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意想不到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好友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2.结合资料,说说苏轼和张怀民为何成为最佳夜游“搭子”。
出示资料:“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黄州快哉亭记》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明确: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被贬谪,仕途不顺,二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两个同频共振之人,相互治愈慰藉,所以是最佳夜游“搭子”。
3.指导朗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和二人的默契。
活动:想象张怀民和苏轼夜游时,会对彼此说什么呢?请补充二人对话,包括神态、语气、动作等,演绎夜游情景。
课堂再现:
苏(踱步):怀民兄,你看这月,多美,像水一般皎洁空灵。
张(相视一笑):是啊,我们还能在一起欣赏到这么美的月色,快哉,快哉。
苏(抬头望月):就像这月亮一样,有阴晴圆缺,我们的人生也会经历许多起起伏伏,但总会有圆满的那一天,一定要有信心。
张:苏兄说得是,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的满腹才华,也一定会被朝廷看到和赏识的。
苏轼从容踱步,抬头望月,再和张怀民对望,相视一笑。张怀民也和苏轼相视一笑,一起悠然赏景。
师:说说你们这样相视一笑,未言一句的原因。
刘力扬:因为他们是知己好友,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一切尽在不言中,都在这样美妙的月色中。
师:你们的理解和演绎太棒了,真正的好朋友或许就像这样心意相通,不用说话,静静享受着此时此刻,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4.赏美景:苏轼和好友漫步庭中,他走着走着,忽然一低头,便有了文学史上最美的遇见。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啊。感觉夜晚很静谧,月色非常皎洁。
5.这句被誉为写景的神来之笔,你能说说这句好在哪里吗?
明确:
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6.比较阅读:对比以下几组句子,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的阅读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1: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改句2: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明确:
原句“积水空明”,以水喻月,虚写月光空明澄澈,比“月光如水”更朦胧灵动(虚实相生),改句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
“盖竹柏影也”中“盖”字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和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比直白说“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多了发现的乐趣。而“盖”字删去后,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原句蕴藏着意外的赏月之乐:月色皎洁,竹柏摇曳,庭下积水空明,幽静灵动,此情此景,似真似幻,朦朦胧胧,叫人忘怀一切,欢欢喜喜。苏轼已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沉醉在流淌的月色中。
总结夜游之乐:
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等。
再次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三、探寻“闲人”之心境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过渡:
我们得知苏轼当时被贬到黄州,一个名动京城的大才子,被发配到一个偏远的小地方,壮志难酬,此时心情如何?(文中有一个词)他自称“闲人”。
2、结合苏轼的经历背景,探究“闲人”心境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他一身才华与抱负,甘心当一个“闲人”吗?结合资料,揣摩苏轼此时心境,补充语气。
轼( )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预设1:悠然
预设2:无奈
预设3:感慨
预设4:乐观
预设5:欣然
预设6:苦笑
预设7:自嘲
明确“闲人”的心境:
表面上是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闲人”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含有自嘲、自我安慰之意——不能施展才华,只好闲游赏月,被贬后他还有兴致欣赏水中月景,没有困在被贬的愁绪里,还有自得窃喜——月夜处处都有,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怎能看到这番美景呢?这里体现出他的乐观旷达。
总结:由于贬官谪居赋闲,不被重用。“闲”字包含很多复杂的心境:有贬谪失意的悲凉落寞,怀才不遇的苦闷,闲游赏月的欣喜,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正因苏轼内心摒除杂念,如月色般澄澈通透,他才能在被贬之时,发现美好和诗意。苏轼是这样的人,他的朋友张怀民也是这样的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空明之人才能见到空明之月。这么美的月色,随着文字,也流淌在了我们心间。
带着这份复杂的心境和旷达的情怀,再次朗读议论句。
3.同学们,你们生活中遭遇到一些挫折,会如何应对呢?苏轼夜游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闲”的写法:金文、篆文、繁体——閒
《说文解字》:巢也,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巢也。闲,隙也,从门,从月。造字极富想象力:推门望月,焉能不“闲”?
如果你的生活没有被烦恼、琐事填满,心间还有一缕明亮而美好的月光,这就是悠闲!我们也要学会用闲心对待所有境遇。
用对偶句提炼本文内容,上句:得闲处赏空明月色,大家可以对下句吗?
上句:得闲处赏空明月色
下句:无常中悟旷达人生
四、拓展阅读,走进苏轼
1.苏轼真的是“闲人”吗?被贬后他选择躺平、不作为而乐得清闲吗?
资料链接1:
36岁任杭州通判:筑苏堤,疏通六井。
38岁时任密州太守:救弃婴、除蝗灾、抗旱救灾。
40岁任徐州太守:率民抗洪、兴建黄楼、劝农耕桑。
44岁被贬黄州:痛心当地溺死的野蛮风俗、成立救儿会。
58岁再贬惠州:火灾时,四处奔走,维持秩序;瘟疫时,协助抗疫,建设医馆;捐献黄金,筑堤修桥,以利交通。
读完资料,评价苏轼虽身为“闲官”的处事态度。
明确:闲人不闲,闲而有为。被贬之际他依然奋发有为,造福百姓,创造丰盈的精神世界,在政治放逐中观照民生疾苦,是真正的“济世大者”。
资料链接2:
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逆境中书写的诗句,所表现的乐观豁达胸怀,几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人。
情景设置,师生合读:
(师)贬官杭州,他说:(生)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师)贬官惠州,他说:(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贬官黄州,他说:(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师)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说:(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说:(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颠沛,一生诗意。你读出了苏轼的生命底色是什么?
明确:
无畏风雨、从容淡然、自在随性、豁达乐观、洒脱、随遇而安、热爱生活……“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的一生都在践行这种英雄主义。
2. 共情、寄语东坡
课堂再现
师:苏轼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当经历不幸时,也会愁苦抑郁,但是他会自我调整,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各种方式排遣内心的苦闷,研究美食、寄情山水、写诗作画、结交好友……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苏轼,不仅是因为他的词作天下一绝,更因为他身上所蕴含的品质。命运虽给他以悲苦,岁月却赋予他随遇而安的乐观,饱经折磨的流放之路,反而成全了他的才情和旷达。不管经历什么,他都觉得人间值得,看什么都是可爱的,有趣的。和这样的一个人在一起旅游,又怎会不快乐?不被他蓬勃的生命力感染到呢?
正如歌曲中唱到的:“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在他看来,所有的经历都是世界美好的馈赠。
现在,请大家仿照这个句式,共情并化身苏轼,选取文中某个意象或画面,写几句寄语,仿照此句式:世界赠予我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
尹恩茜:世界赠予我挚友怀民,让我在失眠、惆怅的夜晚,有志趣相投的知己作伴,心灵得到慰藉。
柯烨烁:世界赠予我一枚空明月,让我忘怀贬谪,在澄澈幽静的月光中得到治愈,寻得人生的答案。
刘力扬:世界赠予我无处不在的美景和一颗善感的心灵,让我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快乐。
刘自妍:世界赠予我翠绿摇曳的竹子,让我在经历不幸时,像竹一样挺拔正直,坚韧不屈,保持君子之风。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化身苏轼,体悟这样旷达超脱的胸怀。特别是刘自妍同学选取“竹”这个意象,非常新颖,意韵深远。
“竹”象征苏轼高雅的情操和高洁的人格精神。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通过对比,他鲜明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物质上可以匮乏,但是精神必须富足。这也体现了他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和道家“超然物外”的洒脱。
课堂小结:
那个承天寺的夜晚,是属于苏东坡的夜晚——空明的月色、摇曳的竹影、知心的友人,一切都在温柔地陪伴他、治愈他。那不仅是景致的美,更是心境的光亮。这一切,都源于他那颗澄澈而超脱的心。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余秋雨也曾指出(生齐读):“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黄州,成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贬谪的苦难如重锤敲击他的灵魂,却更像一位严苛的雕塑家,重塑了他的精神世界。正是在人生的最低谷,他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蜕变,登上了文学与思想的又一重高峰。”在放逐中,他的心境得以升华,生命实现了诗意的突围。
我们不必美化苦难,但可以学着拥抱无常——因为无常之中,亦藏有命运的馈赠。苏轼以其“钝感”,忘怀得失;亦以其“敏锐”,捕捉诗意
常言道:“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当我们身处困顿迷惘之时,不妨多读读苏东坡,从他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修炼一颗乐观、豁达而澄明的心。你会发现,生活的种种美好与乐趣,终将如期而至。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所学内容,写作《世界赠予我·记承天寺夜游版》小诗(依课文意境重构),有“世界赠予我……”的句式,可尝试配乐吟唱。
2、回忆某次和好友夜游的经历,仿照课文结构,写一篇夜游短文。写出内心的波澜起伏,有一两句精妙的写景句。
3.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