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7 藤野先生(分层作业)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上好课】7 藤野先生(分层作业)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文档简介

第7课 《藤野先生》 分层作业
目录
基础达标题 1
能力提升题 3
拓展培优题 5
小语正在预习《藤野先生》一文,请你帮他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订正(dìng) 捕获(bǔ) 教诲(huì)
C.绯红(fēi) 芋梗(gěng) 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掌故 寓居 庐荟 正人君子
B.漏泄 疲倦 祥细 难以下咽
C.宛如 樱花 改悔 毫不介意
D.呜呼 落弟 适值 颇受优待
3.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B.“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C.“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D.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老子写成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然后骑上青牛翩然而去,从此杳无消息。
C.如果我们任由网络谣言四处泛滥,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反语)
6.下列语句横线处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7.《藤野先生》长期以来以现标题行世,但有学者接触到《藤野先生》手稿(复印件)后敏锐地发现标题有所涂改。经科技手段辨析鉴定,学者认为最初作者可能是以“吾师藤野”为文题的。请说说修改后的文题“藤野先生”好在哪里。
8.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故事链接】结合《藤野先生》一文,请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2)【材料筛选】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为什么?
【材料一】鲁迅先生认为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不能拯救国家。“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选自鲁迅《呐喊·自序》,有删改)
【材料二】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选自鲁迅《呐喊·自序》,有删改)
【材料三】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断探索,创造“日记体”小说新形式,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表现出强烈的开创精神。
(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⑧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链接材料: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选自《呐喊》自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独句成段,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与第①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相照应。
B.“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C.“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麻木不仁的看客的痛恨。
D.“正人君子”在这里是指那些反动的军阀政客们,运用了反语,含辛辣的讽刺之意。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的划线句子。
3.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
4.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析鲁迅“学医”和“弃医从文”的初心。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谈一谈。
(二)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②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藤野先生》节选
1.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作实际行动,试仿照示例填空。
收藏讲义、
2.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修改稿,这样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修改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就选文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
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A)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材料二]
①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②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语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年,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搞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节选自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有一回,物理屈老师病假,一位年轻教师代课,讲授力学部分,好像是关于重物上坡下坡的合力分力问题。那老师连着讲了两堂课,大家都没听懂,一做习题就出错。第三堂课,屈老师回来了,他接着讲,只不过刻把钟,大家就豁然开朗,好像只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真是很奇怪,怎么会两堂课都弄不懂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
②渐渐地,屈老师就确立了自己的尊严。有时候,由于右脚的生理缺陷,他的动作很可笑。他又不拘小节,平时小测验,在黑板上书写完考题,(B)他就拐杖点地,腾地一跳,坐在讲台上,坏脚勾在好脚上轻轻抖动,逍遥地看着自己的书,往往都是原版的英文书,但谁也不敢当面笑他。
(节选自赵长天《师道》,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中的典型事件,每空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阅读材料一、材料三中的画线句,完成括号内的问题。
(A)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为什么感到“不安和感激”?)
(B)他就拐杖点地,腾地一跳,坐在讲台上,坏脚勾在好脚上轻轻抖动,逍遥地看着自己的书,往往都是原版的英文书,但谁也不敢当面笑他。(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3.三则材料写人叙事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4.校刊编辑部决定将这三则材料收录于一个新栏目,请你从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出发,为这个栏目起个名字,并说明命名理由。
栏目名:《 》
命名理由:
(二)小语阅读了有关“老师”的文章,请你参与阅读,帮他完成问题。
(选文一)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高中时代曾幸运地遇上很多名师,所有的老师都学养深厚。比如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③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④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⑤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地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⑥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选文二)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②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梳理事件】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老师 典型事例 人物特点
语文老师 不带任何资料,向“我们”介绍语文是什么 知识渊博
① ②
语文老师具体指出“我”作文的缺点
藤野先生 ③ ④
藤野先生为“我”指出血管图的错误
【分析语言】
(2)两篇文章都出现了师者的言语,按要求完成解读。
①“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分析连用两个问句的作用)
②“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从重音、语气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关联阅读】
(3)鲁迅常常以温情之语关注儿童的成长现状。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完成“鲁迅儿童教育观”的整理。
(4)回顾以上探究过程,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提炼出两条写人散文的写作策略并选择一个方面具体阐述。第7课 《藤野先生》 分层作业
目录
基础达标题 1
能力提升题 5
拓展培优题 1
0
小语正在预习《藤野先生》一文,请你帮他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订正(dìng) 捕获(bǔ) 教诲(huì)
C.绯红(fēi) 芋梗(gěng) 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 畸形(qí) 诘责(jié)
【答案】D
【详解】D. 畸形(qí)——jī;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掌故 寓居 庐荟 正人君子
B.漏泄 疲倦 祥细 难以下咽
C.宛如 樱花 改悔 毫不介意
D.呜呼 落弟 适值 颇受优待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庐荟——芦荟;B.祥细——详细;D.落弟——落第;故选C。
3.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B.“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C.“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D.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D.数字连用,表不确定,中间不用顿号。故选D。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老子写成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然后骑上青牛翩然而去,从此杳无消息。
C.如果我们任由网络谣言四处泛滥,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A.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在句中指人民群众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厌恶痛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在句中指老子骑上青牛离开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危言耸听:故意夸大事实,说吓人的话使人吃惊。在句中指如果我们不制止网络谣言的泛滥,以后会深受其害,这不是故意夸大事实,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在句中用来形容故事情节曲折,使用对象错误,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D。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反语)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C.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故选C。
6.下列语句横线处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
通读选段可知,语段阐明了“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的观点。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中的“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同时④句是总说,应放在前面;第①③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他的态度承接④句中的“这种姿态”,因而第①③句应放在④句的后面;第⑤句“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与第①③句构成并列关系,进一步具体阐述了鲁迅讽刺的人物,因此⑤句应放在③句的后面;第②句“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与后文“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构成因果关系,因此②句应放在最后面;综合以上可知,正确的排序是:④①③⑤②;故选A。
7.《藤野先生》长期以来以现标题行世,但有学者接触到《藤野先生》手稿(复印件)后敏锐地发现标题有所涂改。经科技手段辨析鉴定,学者认为最初作者可能是以“吾师藤野”为文题的。请说说修改后的文题“藤野先生”好在哪里。
【答案】以“藤野先生”为题,是对课文内容最鲜明、最精炼的概括,简洁直观、包含着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更引发读者的共鸣和阅读兴趣。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标点分析。
“吾师藤野”作为标题仅从个人关系角度拟题,只流于一般客观陈述。“藤野”后无称谓,不适宜用于学生称呼老师,且读起来无节奏感,语气不强。在文中,鲁迅怀着敬意称呼藤野先生或藤野严九郎先生,没有“吾师”这一称呼。在中日两国,直呼老师姓名都是失礼不敬的。“藤野先生”为题则言简意深,能概括文章描写的人物,还蕴藏着作者对老师的尊重、景仰,对老师师德、人格的礼赞,尊师情、感恩意都在其中。但标题又不直接点破,而是含而不露,意味深长,让人思而得之,引发读者的共鸣和阅读兴趣。
8.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故事链接】结合《藤野先生》一文,请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2)【材料筛选】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为什么?
【材料一】鲁迅先生认为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不能拯救国家。“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选自鲁迅《呐喊·自序》,有删改)
【材料二】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选自鲁迅《呐喊·自序》,有删改)
【材料三】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断探索,创造“日记体”小说新形式,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表现出强烈的开创精神。
【答案】(1)鲁迅留学日本时,有一次看影片,看到中国人被杀时,旁边看热闹的中国人漠然以对,鲁迅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精神。
(2)材料③不能选用。材料③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不符合“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要求。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故事。
《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对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作了详细叙述。大体情节: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日本同学写匿名信讽刺鲁迅。“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因此鲁迅感到自己受了难以忍受的莫大侮辱。在课堂上看幻灯片大受刺激。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片中有中国人给俄国做侦探,被日本人拿获砍了头。日本学生山呼万岁,他备感屈辱:“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愤然退学。从此,弃医从文。据此进行概括,也可只写“看电影事件”,注意字数不超过60字的要求。
示例: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课堂上看电影,看到中国人被处死时众人麻木地围观,认识到国民愚弱的害处,决定拯救国人灵魂,便依然决定弃医从文。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鲁迅在日本求学的时候,在课堂上看一部关于中国人被枪毙的幻灯片时,发现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时还拍手称快、表情麻木,意识到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救国。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文学救国。
第一则材料“鲁迅先生认为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不能拯救国家”、第二则材料“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与鲁迅弃医从文有关,反映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选用。
第三则材料“鲁迅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断探索,创造‘日记体’小说新形式,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表现出强烈的开创精神”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与报告题目“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无关,不符合报告的主题要求,因此不能选用。
(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⑧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链接材料: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选自《呐喊》自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独句成段,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与第①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相照应。
B.“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C.“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麻木不仁的看客的痛恨。
D.“正人君子”在这里是指那些反动的军阀政客们,运用了反语,含辛辣的讽刺之意。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的划线句子。
3.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
4.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简析鲁迅“学医”和“弃医从文”的初心。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谈一谈。
【答案】1.B
2.“富士山”“油光可鉴”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清国留学生”辫子的生动描写,刻画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丑行,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讽刺。
3.表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旁观者,作者的心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面对麻木愚昧的民众,作者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愤懑。
4.鲁迅学医是为了救治病人的疾苦,他“弃医从文”是想从思想上挽救国民,让人们用新思想、新文化武装自己,已达到救国的目的。
告诉我们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中学生首先应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其次要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语】鲁迅在《藤野先生》中,通过对留学生活的反思和对中国国民现状的无奈,揭示出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文章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头顶大辫子的留学生形象,映射出传统束缚的沉重;通过讲述观看中国人被枪毙的情景,揭示出国人的麻木和愚钝。全篇表达了鲁迅从学医转向文学创作的动机,即医治国民的精神愚弱和思想落后。鲁迅的文字里融入了浓厚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促使读者反思民族的未来和自我觉醒。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句子中“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的“中国人”是指那些麻木地为外国势力做事,损害自己国家利益的人;“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中的“中国人”是指那些精神麻木、把同胞被枪毙当作热闹来看的看客。这两个“中国人”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叛国者形象,后者是麻木不仁的群众形象。故选B。
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结合①“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可知,作者将“清国留学生”头顶盘起的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的模样,比作“一座富士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富士山是日本的标志性景观,高大、突兀,而用在此处,以一种诙谐又讽刺的方式突出了留学生头上辫子的怪异与醒目,让读者能直观地想象到那夸张的发型。同时,“油光可鉴”一词则运用夸张手法,强调了辫子的光滑程度,仿佛能照见人影,进一步强化了画面感。这些描写将留学生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还保留着旧时代腐朽标志——大辫子的丑态展露无遗,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他们这种行径的厌恶与讽刺,从侧面反映出作者追求进步、渴望变革的心境。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⑤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可知,当时的中国处境艰难,被外国人轻视,中国人在外遭受诸多不公,甚至有同胞给外国做侦探而被枪毙,更可悲的是周围还有一群麻木围观的中国人。在这样的场景下,作者特意强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表明他并没有像其他旁观者一样,对同胞的悲惨遭遇冷眼相看。由此可知,作者始终将自己与祖国、同胞紧密相连,他深知这些耻辱都是民族的伤痛,他感同身受。即便身处讲堂,也无法置身事外,面对同胞如此麻木愚昧的状态,他的内心满是痛苦与愤懑,为民族的觉醒而揪心,为民众的麻木而悲哀。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感悟启示。
一问,结合链接材料“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知,鲁迅看到父亲被庸医误诊而遭受痛苦,出于对病人疾苦的同情,同时也怀着促进国人维新信仰的期盼,希望通过学医来救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改变当时医疗落后的状况,所以他踏上学医之路。
结合第⑤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 60 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以及第⑦段“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可知,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歧视,看到同胞们麻木不仁,甚至在同胞被枪毙时还欢呼喝彩的场景。他深刻意识到,仅仅救治身体上的疾病无法真正拯救中国,国民思想的愚昧、麻木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知,鲁迅毅然“弃医从文”,想用文字唤醒民众沉睡的灵魂,让人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从根本上达到救国的目的。
二问,对于启示,结合鲁迅的经历,从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来看,他先是为个人理想学医,后又因国家危亡、民族觉醒的需要而弃医从文,这表明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在当今时代,我们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首先应像鲁迅一样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关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其次,要明白努力学习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才能像鲁迅那样在关键时刻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投身科研助力科技强国,还是从事文化传播弘扬民族精神等,都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二)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②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藤野先生》节选
1.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作实际行动,试仿照示例填空。
收藏讲义、
2.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修改稿,这样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修改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就选文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1. 悬挂照片 写作文章
2.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加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的蔑视。”
3.示例一:对比。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与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憎恨和对其继续斗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示例二:反语。即说反话。“正人君子”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导语】本文以怀念藤野先生的方式展现了鲁迅对恩师的感激与尊敬之情。鲁迅通过回忆藤野先生对其学术上的指引和鼓励,表达出对藤野先生人格的崇敬。文章中提到藤野先生的照片时,展现了鲁迅在面对疲倦时从中获得的激励。
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所给示例可知,概括句式:四字动宾短语。
①空:结合“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可以概括为:悬挂照片;
②空:结合“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可以概括为:写作文章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①段“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知,藤野先生给予“我”希望,给予中国希望,希望中国可以更好地发展。“而且增加勇气了”是作者看到藤野先生照片的结果,改定稿增加了“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的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改定稿增加了“于是点上一枝烟”,描写出“我”点燃一枝烟的动作,表现了鲁迅在面对强大的压力和阻力时的冷静和坚韧,增添了形象感。与“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紧密联系,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和痛恶。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结合第①段“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第②段“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可知这里写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结合第②段“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可知这里写鲁迅用笔做武器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做斗争,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运用反语。正人君子:本义指品行端正的人,而加上双引号的“正人君子”在这里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这是运用了反语,突出了鲁迅对这些“正人君子”的极度厌恶与蔑视。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
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A)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材料二]
①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②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语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年,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搞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节选自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有删改)
[材料三]
①有一回,物理屈老师病假,一位年轻教师代课,讲授力学部分,好像是关于重物上坡下坡的合力分力问题。那老师连着讲了两堂课,大家都没听懂,一做习题就出错。第三堂课,屈老师回来了,他接着讲,只不过刻把钟,大家就豁然开朗,好像只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真是很奇怪,怎么会两堂课都弄不懂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
②渐渐地,屈老师就确立了自己的尊严。有时候,由于右脚的生理缺陷,他的动作很可笑。他又不拘小节,平时小测验,在黑板上书写完考题,(B)他就拐杖点地,腾地一跳,坐在讲台上,坏脚勾在好脚上轻轻抖动,逍遥地看着自己的书,往往都是原版的英文书,但谁也不敢当面笑他。
(节选自赵长天《师道》,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中的典型事件,每空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阅读材料一、材料三中的画线句,完成括号内的问题。
(A)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为什么感到“不安和感激”?)
(B)他就拐杖点地,腾地一跳,坐在讲台上,坏脚勾在好脚上轻轻抖动,逍遥地看着自己的书,往往都是原版的英文书,但谁也不敢当面笑他。(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3.三则材料写人叙事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4.校刊编辑部决定将这三则材料收录于一个新栏目,请你从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出发,为这个栏目起个名字,并说明命名理由。
栏目名:《 》
命名理由:
【答案】1. 订正“我”的讲义 斧凿“我”的作文 讲课深入浅出
2.(A)“不安”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讲义出现了许多错误而内疚;“感激”是因为藤野先生把“我”的讲义从头到末用红笔添改过了。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以及治学严谨的品质。
(B)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屈老师在平时小测验写完考题后的坐到讲台上看书的过程,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学问很高的特点,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3.材料一:正侧结合(答成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语言、动作行为以及“我”的内心活动来表现他认真负责的品质。
材料二:欲扬先抑。先写“我”看到批改后的作文时内心受到的打击,再写“我”对老师批改的敬佩之情。
材料三:对比。把年轻老师连着讲两堂课,大家都没听懂与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作对比,突出了屈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易于接受的特点。
4.示例:恩师印象(“师恩永记”“师恩情怀”等) 三则材料所写的主人公都是老师,而且个性鲜明;三则材料都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导语】这三则材料分别展示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师生关系。在材料一中,藤野先生以细致的态度修改学生的讲义,体现出关怀和认真负责的教学作风。材料二中,徐先生通过大胆的修改和解释,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表现了一种严厉且有效的教学方式。材料三则通过屈老师的幽默和专业素养,展现了通过自身魅力和能力赢得学生尊重的形象。这些材料都突出了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和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展现了师道的多样性与深远意义。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第⑤段“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知,藤野先生以细致的态度订正“我”的讲义。可概括为:订正“我”的讲义。故第一空填写:订正“我”的讲义。
第二空: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可知,徐先生通过大胆的修改和解释,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可概括为:斧凿“我”的作文。故第二空填写:斧凿“我”的作文;
第三空:根据材料三第①段“屈老师回来了,他接着讲,只不过刻把钟,大家就豁然开朗,好像只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可知,屈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可概况为:讲课深入浅出。故第三空填写:讲课深入浅出。
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描写方法。
(A)根据材料一第⑤段“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结合第②段“‘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第③段“可以抄一点。”,第⑤段“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知,藤野先生的讲义,“我”只能抄一点而且还很多错误,为此而内疚。因此,“我”感到一种“不安”;看到藤野先生把“我”的讲义从头到末用红笔细致的添改、订正,让“我”非常感动和感激。根据第⑤段“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知,藤野先生一直帮“我”订正讲义,直到讲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以及治学严谨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B)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他就拐杖点地,腾地一跳,坐在讲台上,坏脚勾在好脚上轻轻抖动,逍遥地看着自己的书,往往都是原版的英文书,但谁也不敢当面笑他。”可知,句子使用了“点”“跳”“坐”“抖动”“看着”等一系列的动词,是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第②段“他又不拘小节,平时小测验,在黑板上书写完考题”可知,句子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屈老师在平时小测验写完考题后,坐到讲台上看书的过程;结合材料三第①段“屈老师回来了,他接着讲,只不过刻把钟,大家就豁然开朗,好像只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可知,屈老师不拘小节、学问很高。可见,句子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学问很高的特点,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材料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描绘人物或场景,从而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和立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第②段“‘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第④段“拿来我看!”可知,这是对藤野先生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人物或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根据材料一第⑤段“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可知,这是对“我”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可见,材料一的写作手法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材料二:欲扬先抑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想要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直接从褒扬的角度入手,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角度进行描绘,随后再逐渐展现其优点或价值。这种手法能够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根据材料二第②段“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语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可知,先写了“我”看到批改后的作文时内心受到的打击;根据 材料二第②段“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可知,再写了“我”对老师批改的敬佩之情。可见,材料二采用了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
材料三:对比手法,它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两个人物或事物、或者把一个人物或事物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一位年轻教师代课,讲授力学部分,好像是关于重物上坡下坡的合力分力问题。那老师连着讲了两堂课,大家都没听懂,一做习题就出错。第三堂课,屈老师回来了,他接着讲,只不过刻把钟,大家就豁然开朗,好像只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可知,把年轻老师连着讲两堂课,大家都没听懂与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作对比,突出了屈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易于接受的特点。可见,材料三采用了写作手法是:对比。
4.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拟定活动标题。
首先需要总结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可从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材料主旨等维度概括。栏目命名需要体现其共同点,语言要生动、简洁、易于记忆。
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知,材料一主要写藤野先生以细致的态度订正“我”的讲义,体现出关怀学生和认真负责的教学作风。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可知,徐先生通过大胆的修改和解释,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结合材料三第①段“屈老师回来了,他接着讲,只不过刻把钟,大家就豁然开朗,好像只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屈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第②段“他又不拘小节,平时小测验,在黑板上书写完考题”可知,屈老师不拘小节、学问很高,讲课深入浅出。可见,三则材料共同点:主人公都是老师,三位老师个性鲜明,作者对老师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示例:命名:《忆恩师》。命名理由:三则材料都是回忆自己的恩师,表达对恩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二)小语阅读了有关“老师”的文章,请你参与阅读,帮他完成问题。
(选文一)
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高中时代曾幸运地遇上很多名师,所有的老师都学养深厚。比如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③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④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⑤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地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⑥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选文二)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②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梳理事件】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老师 典型事例 人物特点
语文老师 不带任何资料,向“我们”介绍语文是什么 知识渊博
① ②
语文老师具体指出“我”作文的缺点
藤野先生 ③ ④
藤野先生为“我”指出血管图的错误
【分析语言】
(2)两篇文章都出现了师者的言语,按要求完成解读。
①“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分析连用两个问句的作用)
②“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从重音、语气角度进行朗读设计)
【关联阅读】
(3)鲁迅常常以温情之语关注儿童的成长现状。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完成“鲁迅儿童教育观”的整理。
(4)回顾以上探究过程,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提炼出两条写人散文的写作策略并选择一个方面具体阐述。
【答案】(1)①课间恰逢下雨,她即兴教我们赏雨 ②教学有方、严格要求③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④认真负责、严格要求
(2)①“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该句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语文老师发现曹文轩的作文,字越来越张扬,作文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很是失望,用严厉的批评点醒他,让他终身受益。
②“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该句是藤野先生为鲁迅纠正解剖图后所说的话,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严格要求,语气应该是严肃的、不容置疑的,“的确”“然而”等词语体现了藤野先生的教育艺术,应该读重音。
(3)①《二十四孝图》
②对扼杀孩子天性的封建强权教育的强烈谴责
③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对儿童教育进行了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手段与教育材料等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意见,倡导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教育,让他们成为自由、理性的人。鲁迅先生的观点是极具启发和教育意义的。
(4)①选择典型事例。《回忆我的语文老师》一文选择“不带任何资料,向‘我们’介绍语文是什么”“课间恰逢下雨,她即兴教我们赏雨”和“语文老师具体指出‘我’作文的缺点”等典型事例,表现了语文老师知识渊博、教学有方、严格要求等特点;《藤野先生》一文选择“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和“藤野先生为‘我’指出血管图的错误”等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认真、严格要求的特点。②人物的语言描写鲜明、有特色。
【导语】这两篇文章都展现了师者的严谨与负责。《回忆我的语文老师》一文表达了作者对语文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展现优秀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作用。藤野先生认真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助鲁迅扎实学医。这些事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学业的关心,他们用行动为学生指引方向,帮助学生在知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是师者风范的典范写照。
【详解】(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概括。
①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可概括为:课间恰逢下雨,她即兴教我们赏雨;
②阅读材料一,从语文老师能利用天气来即兴上课,可以看出她教学方法独特;“我”的作文在历任老师眼中都是最好的,她却能指出“我”的缺点,可知她是一个对学生要求严格,关爱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③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概括为: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④阅读材料二,“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和“藤野先生为‘我’指出血管图的错误”的事例,可概括为:严谨认真、严格要求。
(2)①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这句话连用两个问句,着重指出“字的张扬”和“心态的浮躁”这两个问题,连续发问能让人深刻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表达了老师痛心、着急和不满的情绪,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情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老师对作者的关爱和严格要求,同时也能让作者(文中的“我”)更深刻地记住老师的教诲,对于作者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②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这句话是藤野先生为鲁迅纠正解剖图后所说的话,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体现了其治学严谨和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语气应该是庄重、坚定、严肃且略带责备的,“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应该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读,强调要尊重实物;
“的确”在这里是一个副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应该重读,它带有一点小小的肯定,承认了学生移动血管位置后使得图画在某种程度上(如美观)有所提升,表明藤野先生能够看到学生行为中对画面美感的追求,体现了他的教育艺术;“然而”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语义转换作用,应该重读,强调了解剖图的本质属性不是追求好看,而是要如实反映实物的真实情况。
(3)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①根据提示“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可知,篇目为《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出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②《五猖会》先讲“五猖会”的来历,写“我”准备出发看会时的期待和兴奋,接着详细描写临出发时父亲突然命令“我”背书,“我”在无奈之下死记硬背的情形,最后简洁地叙述看到期待已久的五猖会,却也兴味索然,凸显了旧式家庭中家长对儿童心理的隔膜和由此对儿童的伤害,强化了批判的力度;
③根据《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琐记》等文中作者“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对扼杀孩子天性的封建强权教育的强烈谴责”“正确引导孩子”等观点可知,鲁迅批判了封建教育中不合理的思想对儿童的毒害,应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和理性精神,让他们能够辨别是非真伪,不被封建迷信等错误观念所左右;他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鲁迅认为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教育者应营造积极、健康、科学的教育氛围,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条件。这些观点都是具有启发性的。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①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阅读第(一)篇文章,结合第②段“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可知,空手上课却能将“语文”阐释两节课,可见她学识渊博;结合第②段“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可知,她能利用天气来即兴上课,可以看出她教学方法独特;结合第④段“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前面的那些作文,字非常地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可知,“我”的作文在历任老师眼中都是最好的,她却能指出“我”的失误,可知她是一个对学生要求严格,关爱学生成长的好老师。阅读第(二)篇文章,从第①段中“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第②段中“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可知,“添改讲义”和“纠正解剖图”这两个典型事件体现了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和治学严谨。
②这两篇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很生动,体现了语言个性化的特点。阅读第(一)篇文章,从第②段中“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可以看出语文老师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阅读第(二)篇文章,从第②段中“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不仅治学严谨,还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