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美丽的颜色》 分层作业
目录
基础达标题 1
能力提升题 3
拓展培优题 7
小语正在预习《美丽的颜色》一文,请你帮他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简陋(lòu) 骤雨(zhòu) 小心翼翼(yì)
B.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ū) 筋疲力尽(jīng)
C.荧光(yíng) 轮廓(kuò) 酸渍(zì) 来回踱着(duó)
D.燥热(zhào) 沥青(lì) 搅动(jiǎo) 嘎嘎地响(g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气氛 幼稚 抚摸 小心翼翼
B.姿势 练制 冻僵 筋疲力尽
C.酸渍 沉淀 扰乱 专心至志
D.猝至 简陋 躁热 触目惊心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上完体育课,依然个个精神抖擞、筋疲力尽的样子。
B.待人和颜悦色,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好情绪,也是一个人难得的修养。
C.大学刚毕业时,他心中燃烧着一股强烈而炽热的浪漫主义激情。
D.李云龙和战友吹嘘自己的独立团有八个营,上万人的兵力。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了《美丽的颜色》一课后,我们领悟到居里夫人的光辉形象。(将“领悟”改成“领会”)
B.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严寒的室外。(将“严寒的室外”改为“室外的严寒”)
C.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我们懂得了执着、坚强对成功的重要。(在“重要”一词后面加上“意义”)
D.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镭,转向这些微光,转向他们的镭,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应将“转向镭”与“转向他们的镭”对调)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①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②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③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④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⑤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A.⑤④②①③ B.④①⑤③②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④③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那些微光,转向那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烈地望着,她又采取一小时前在她那睡着了的小孩的床头所采取的姿势。
她的同伴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神仙世界的奇观。
(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第十三章》)
上述文字中,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文学的想象?各有什么作用?
7.复兴中学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请你参与。
(1)小亮同学撰写了活动感受,下面是其中一部分,请你帮他补充和修改。
实践笃行,在做中学。课桌前那一张张屏气凝神的小脸是学生们认真钻研的见证。
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甲】。
感受科学,乐在其中。教学楼内那一声声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是学生们成功的喜悦。
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行。希望大家在一系列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能谨记实践带给自己的乐趣与知识,并在学习与生活中,【乙】细心发现,勇敢实践,思考充分。
①请结合语境,在【甲】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②【乙】处画线句子句式不协调,请重新调整语序。
(2)为了营造宣传气氛,请你为此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3)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5个字。
本学期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自2月28日启动以来,全市18万七、八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33%的活动课时量。通过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反馈,活动中涌现出一批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科学性、探究性、启发性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如《智能对讲机》《3D打印新思维》《遥控钥匙的奥秘》等,这些课程具有适合学生学习的科学原理,能够与学校内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相互融合;活动流程设计规范有序,步骤安排紧凑得当、分工合理;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动手操作体验,学习获得感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①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②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③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A)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④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⑤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⑥镭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⑦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⑧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⑨……
⑩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天,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B)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传记要求在内容真实基础上,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请你从选段中提炼概括居里夫人科研生活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① →②痴迷科研,自得其乐→③谈论元素,满怀期盼→④
2.传记不像散文、小说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只记录典型的语言和重要的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的表达效果。请从原文A、B两处任选一处品析。
3.本篇传记是居里夫人小女儿所作,语言含蓄委婉又饱含情味。请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它饱含了怎样的情味。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4.本篇传记在叙事中,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试概括地举一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茨威格)请根据本文对居里夫人的叙写,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居里夫人“勇敢的心灵”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艾芙·居里
①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②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③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④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⑤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⑥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⑦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⑧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⑨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⑩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
(2)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3.赏析下列句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4.编者将本文节选内容标题“伟大的发现”改为了“美丽的颜色”,你更喜欢哪个标题?为什么?
5.本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结合《美丽的颜色》,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传记的真实性的。
6.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何泽慧,1914年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西。1932年,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叶企孙教授告知她,物理学习太辛苦,又枯燥,怕女生坚持不下来,因此不录取女学生。何泽慧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如今国难当头,正是因为科技落后,再怎么艰苦,我也能坚持下去!”最后叶企孙只好妥协,但是提出一条件,如果成绩不理想,就得换系。
②结果清华毕业时,何泽慧的成绩全校第一,而第二名则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毕业后,他们被分到南京军工署,但是军工署不招女生,她只好作罢。幸运的是,她有机会前往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实验弹道学”专业。实验弹道学,也不招女生,系主任克兰兹严肃的拒绝了她。她了解到克兰兹曾经当任过南京政府的顾问,便对系主任克兰兹说:“您当南京政府顾问,是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我学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回国抗日。”克兰兹被她说服了,最后同意她入学,她也成了唯一一个学习此专业的外国女学生。
③1940年,何泽慧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因为二战爆发,她不能马上回国。1943年,她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英国《自然》杂志称此为“科学珍闻”。
④1946年,在法国巴黎,钱三强和何泽慧注册结婚。在居里实验室研究原子核裂变时,他们经常废寝忘食。在婚后第一年,何泽慧发现了第一个四分裂现象,之后他们二人发表了关于原子核裂变的论文。当时外国媒体把他们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但因为国籍问题,他们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⑤2006年何泽慧接受央视采访时,主持人问她,是怎么发现三裂变、四裂变的。何泽慧肯定不觉得,这是什么重大发现,她想也没想说:“这个简单得很,工作仔细了,谁都会发现。”
⑥1948年夏,在国外享有盛誉的夫妻俩,带着仅7个月大的女儿毅然回国。当时缺人缺钱,他们深知国家的难处,就把自己在法国研究所获得酬劳,拿出一部分用于筹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什么仪器也没有,何泽慧和钱三强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北京旧货市场寻找五金器材、电子元器件,用改造的旧机床,制造出他们所需的仪器设备。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们成功掌握了记录核辐射的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⑦1959年,苏联从我国撤走专家。何泽慧研究出点火中子源,并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发现了研制核弹中的数据漏洞。后来她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这个一切数据都是抄来的。”清华大学彭桓武教授回忆此事,说道:“那时我们研究氢弹,有一个数据认为不太可靠,需要重测数据。何泽慧就带人不分昼夜地测量,核研究才没有走弯路。”
⑧1964年和196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试爆成功。钱三强的事业,达到人生巅峰,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而这一切,也有何泽慧的功劳。
⑨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能生产核乳胶的少数国家之一。此外,她还从无到有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以及宇宙空间辐射探测相关技术。
⑩2000年,已经86岁的何泽慧还坚持去上班,晚上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单位想给他换条件更好的院士楼,何泽慧说:“我一个老人,住习惯了,就不要浪费了。”单位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同意,还是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直至去世前,她仍居住在5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分配的普通居民小区里,但她却把父亲留给她的苏州园林网师园无偿捐给了国家。
2011年,这位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力量的伟大女科学家,在丈夫辞世近20年后,也慢慢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的光辉没有因为丈夫的荣誉而减弱,她是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女科学家,中国科学的脊梁,“中国的居里夫人”!
1.清华大学物理系和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实验弹道学专业不招女生时,何泽慧据理力争,最终顺利入学;而南京军工署不收女生,何泽慧却就此作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小宜读到文中第⑩自然段何泽慧“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不由得感叹道:她居然这么早就提倡绿色出行!你认为文中写何泽慧挤公交车上下班,是不是为了突出她绿色出行的理念?请根据上下文阐述你的理由。
3.请你根据选文内容,给选文取一个标题,并说明取这个标题的理由。
4.学了本文后,你从何泽慧身上获得了哪些积极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本文内容回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的老校长。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他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小组打算研究文字稿后,在全班播放纪录片并进行讲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百年巨匠·竺可桢
①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1)________________
②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③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④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
⑤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何亚平说。竺可桢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养种……新中国成立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⑥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
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⑦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⑧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
⑨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及,还鼓励浙大的教师、学生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李玉海说。
(2)________________
⑩“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求真”。而竺可桢的一生,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很少对任何人有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20世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情社会,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求是’,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只有谦卑。
(选自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文字稿,有删节)【注】文章中提到的王作跃、何亚平、李玉海均为纪录片拍摄受访者。
1.文字稿缺少部分小标题,请仿照第二部分的标题,为第一、第三部分各起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 第三部分:(2)
2.文章画横线处引用了竺可桢的日记,小组同学发现,这种引用情况,在课文《美丽的颜色》中也有,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结合上文内容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引句摘录 引句分析 总结作用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美丽的颜色》 示例:这段对居里夫人原话的引用,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居里夫妇进行实验的环境艰苦简陋,同时也表现出居里夫人克服困难的自豪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在传记中引用传主原话,可以(2) ________。(答出两点)
“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1)________
(1) (2)
3.文章第二部分,画波浪线的内容是如何突出竺可桢的“有意思”的?请简要分析出两点。
4.小组打算在全班看完纪录片后,发放资料加深大家对传主的印象,你认为资料一和资料二哪个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和资料内容,说出两点理由。
资料一: ……下午约同事眷属在寓茶点,到二十余(人),……余来此已四载余,自廿八年春迄今度过五个春天,但始终未见院中樱桃、梨等开花,今年樱已开花,而桃与梨则尚早。又结婚已二载,亦未有一次周年纪念在家,今年是第一次。 选自《竺可桢日记》
资料二: 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浙大被迫举校搬迁。迁校途中,竺可桢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沿途不忘造福乡里。在湄潭时,看到当地气候土壤很适合茶树,竺可桢就请浙大的茶叶专家教老百姓种茶和炒茶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质量。他又让土木系师生考察并设计解决方案,由县政府组织施工,在赣江边建造长堤,制服了水患。第10课 《美丽的颜色》 分层作业
目录
基础达标题 1
能力提升题 5
拓展培优题 1
3
小语正在预习《美丽的颜色》一文,请你帮他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简陋(lòu) 骤雨(zhòu) 小心翼翼(yì)
B.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ū) 筋疲力尽(jīng)
C.荧光(yíng) 轮廓(kuò) 酸渍(zì) 来回踱着(duó)
D.燥热(zhào) 沥青(lì) 搅动(jiǎo) 嘎嘎地响(gā)
【答案】C
【详解】
A.“炽热(zhì)”读作“chì”;B.“筋疲力尽(jīng)”读作“jīn”;D.“燥热(zhào)”读作“zào”。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气氛 幼稚 抚摸 小心翼翼
B.姿势 练制 冻僵 筋疲力尽
C.酸渍 沉淀 扰乱 专心至志
D.猝至 简陋 躁热 触目惊心
【答案】A
【详解】B.“练制”的“练”应为“炼”;C.“专心至志”的“至”应为“致”;D.“躁热”的“躁”应为“燥”;故选A。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同学们上完体育课,依然个个精神抖擞、筋疲力尽的样子。
B.待人和颜悦色,不仅体现一个人的好情绪,也是一个人难得的修养。
C.大学刚毕业时,他心中燃烧着一股强烈而炽热的浪漫主义激情。
D.李云龙和战友吹嘘自己的独立团有八个营,上万人的兵力。
【答案】A
【详解】考查成语运用。
A.筋疲力尽:用尽了力气,极其疲劳。与“精神抖擞”的语境不符;
B.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正确;
C.炽热:非常热。正确;
D.吹嘘:有意夸大优点;夸张地宣扬。正确;
故选A。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了《美丽的颜色》一课后,我们领悟到居里夫人的光辉形象。(将“领悟”改成“领会”)
B.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严寒的室外。(将“严寒的室外”改为“室外的严寒”)
C.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我们懂得了执着、坚强对成功的重要。(在“重要”一词后面加上“意义”)
D.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镭,转向这些微光,转向他们的镭,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应将“转向镭”与“转向他们的镭”对调)
【答案】B
【详解】考查病句修改。
A.搭配不当,把“领悟”改为“感受”;
B.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使”;
D.“转向镭,转向这些微光,转向他们的镭,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语序不当,应为“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
故选C。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①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②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③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④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⑤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A.⑤④②①③ B.④①⑤③②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④③①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首先,“即使是后者……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中的“后者”承接首句中“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故④为首句;
然后⑤“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引出与居里夫人相关的内容;
接着②“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表达对居里夫人人格的感受,①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
③则进一步说明她的科学功绩以及取得功绩的因素,“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和后文“ 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照应,都谈到了困难、科学。
因此排序为:④⑤②①③;故选C。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那些微光,转向那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烈地望着,她又采取一小时前在她那睡着了的小孩的床头所采取的姿势。
她的同伴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神仙世界的奇观。
(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第十三章》)
上述文字中,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文学的想象?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观察镭的荧光是历史的真实,而在这一过程中对居里夫妇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则属于文学的想象。镭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居里夫妇科学探索中最重要的成就,它是构成《居里夫人传》真实可信的基础。而文学想象部分,则很好地表现了居里夫妇发现了镭之后的喜悦与幸福,使理性的科学探索变得生动丰富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传记的写法及其作用。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其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为了渲染人物个性,作者往往还选择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叙述的方法和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都是应该重视的。如《居里夫人》 (艾美·居里著)中,作者从女儿的视角描写了一些惟妙惟肖的细节,使得居里夫人的形象鲜明灵动,使读者感受到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品格高尚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母亲,更是位个性鲜明的伟大女性。
居里夫人发现镭,观察镭的光芒,这是历史的真实。但是,观察的时候,居里夫妇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就要靠作者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展开想象。这些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更丰满,让人感到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还是一个温柔细心的女人,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也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
7.复兴中学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请你参与。
(1)小亮同学撰写了活动感受,下面是其中一部分,请你帮他补充和修改。
实践笃行,在做中学。课桌前那一张张屏气凝神的小脸是学生们认真钻研的见证。
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甲】。
感受科学,乐在其中。教学楼内那一声声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是学生们成功的喜悦。
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行。希望大家在一系列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中,能谨记实践带给自己的乐趣与知识,并在学习与生活中,【乙】细心发现,勇敢实践,思考充分。
①请结合语境,在【甲】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②【乙】处画线句子句式不协调,请重新调整语序。
(2)为了营造宣传气氛,请你为此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3)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5个字。
本学期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自2月28日启动以来,全市18万七、八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33%的活动课时量。通过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反馈,活动中涌现出一批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科学性、探究性、启发性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如《智能对讲机》《3D打印新思维》《遥控钥匙的奥秘》等,这些课程具有适合学生学习的科学原理,能够与学校内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相互融合;活动流程设计规范有序,步骤安排紧凑得当、分工合理;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动手操作体验,学习获得感高。
【答案】(1)①学习单上那一笔笔的观察和发现是学生们积极思考的成果 ②充分思考,细心发现,勇敢实践
(2)(示例)秉承实践理念,培育完整人格。
(3)(示例)全市18万初中生已完成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时量的三成。
【详解】(1)①本题考查续写句子。续写时结构要一致,按照“方位名词+那一+叠词+四字短语+的+名词+是学生们……”内容要相衔接,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作业本上那一道道密密麻麻的答案是学生们努力探究的收获。
②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按照日常的行为习惯,应该先“思考”再“发现”最后“实践”,且都应该是副词修饰动词,故正确的改为:充分思考、细心发现、勇敢实践。
(2)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写作。宣传标语要求达到简洁明了、内蕴丰富、具有号召力等特点。围绕主题“开放性科学实践”进行写作即可。
示例:科学是指挥官,实践是战士。
(3)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体内容的高度概括,拟写新闻标题,注意从导语中概括即可。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但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因此,分析时,可以对新闻导语部分内容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即可,导语是本学期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自2月28日启动以来,全市18万七、八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33%的活动课时量。人物:全市初中学生。事件:已经完成了33%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课时量。故可以概括为:全市初中学生已较好完成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①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②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③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A)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④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⑤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⑥镭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⑦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⑧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
⑨……
⑩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天,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B)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传记要求在内容真实基础上,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请你从选段中提炼概括居里夫人科研生活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① →②痴迷科研,自得其乐→③谈论元素,满怀期盼→④
2.传记不像散文、小说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只记录典型的语言和重要的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的表达效果。请从原文A、B两处任选一处品析。
3.本篇传记是居里夫人小女儿所作,语言含蓄委婉又饱含情味。请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它饱含了怎样的情味。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4.本篇传记在叙事中,多次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试概括地举一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茨威格)请根据本文对居里夫人的叙写,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居里夫人“勇敢的心灵”对你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1.分工合作,辛苦炼制 发现元素,心生欢喜
2.示例一:A句抓住居里夫人沾满了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被风吹动的头发、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的几处细节描写(答外貌描写也可),突出其工作强度之大,工作环境之恶劣,工作内容之艰辛,刻画出居里夫人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表达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尊敬与疼惜。
示例二:B句抓住了居里夫人观察镭元素时的“前倾”“望着”等动作细节,形象写出了她观察镭的细致入微,对镭的迷恋和珍视,也足见其发现镭的无比激动、喜悦之情。(或:B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镭比作自己的孩子,表明居里夫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珍视和喜爱,体现出她痴迷于科学,面对研究的成果内心无比快乐、幸福的心情。)
3.含义:这里将居里夫人“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极言居里夫人工作量极大,工作强度极大,为了实现科学梦想所付出巨大心血。情味:饱含了小女儿对母亲的敬仰爱戴之情,也流露出对母亲的心疼体贴之意。既有敬佩,也不无辛酸。
4.示例:①选文第三、四自然段在写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极大后,第五段直接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艰辛,(概括举例)②补充交代了她工作的具体内容,更加突出了工作强度巨大,增强文章真实性,③同时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5.①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应该如居里夫人一般,抱有一颗执着追求的心。②努力的过程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我们亦当像她一样乐观向上、坚韧不拔、以苦为乐。③我们还要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在自己喜欢的正义的事业中去寻找到真正的快乐。
【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根据提炼能力。
从第②段“……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可知,这是写居里夫人“分工合作,辛苦炼制”;
从第⑦段“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第⑧段“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可知,这是写居里夫人“痴迷科研,自得其乐”;
从第 段“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可知,这是写居里夫人“谈论元素,满怀期盼”;
从第 段“……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可知,这是写居里夫人“发现元素,心生欢喜”;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一句中,是人物的外貌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抓住居里夫人沾满了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被风吹动的头发、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的几处细节描写和她的面貌表情,表现她工作的辛苦;再联系上一句“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可知,突出其工作强度之大,工作环境之恶劣,工作内容之艰辛;现联系第⑦段“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可知,刻画出居里夫人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也表达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尊敬与疼惜。
“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一句中的“前倾”“望着”等动作细节描写,以及把镭比作自己的孩子的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居里夫人观察镭元素时的细致入微的神态;再联系上一句“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可知,表现居里夫人和居里对镭的迷恋和珍视,和发现镭的无比激动快乐、喜悦幸福之情。
3.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这一句里,将居里夫人“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也就是说居里夫人一个人担当的是一个工厂的工作。从而可看出她的工作量极大,工作强度极大;再联系第⑤段“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可知,表现了居里夫人为了实现科学梦想所付出巨大心血。
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从中可看出她对母亲的敬仰爱戴之情;再联系第①段“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内容可知,也流露出对母亲的心疼体贴之意。既有敬佩,也不无辛酸。
4.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作用。
第⑤段“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引用了居里夫人自己的话,强调了“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联系第③段“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第④段“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可知,第⑤段直接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是在第③、④自然段在写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极大后,用她自己的讲述,表现了她工作内容和艰辛,更加突出了工作强度巨大,增强文章真实性;同时补充了历史细节,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5.本题考查实践运用能力。
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表达出居里夫人“勇敢的心灵”对你的影响即可。
示例: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让人敬佩,如果没有她执着的精神,怎么会发现镭呢她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容貌美,而是为人类为科学创造价值。
(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艾芙·居里
①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②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③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④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⑤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⑥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⑦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⑧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⑨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⑩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
(2)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3.赏析下列句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4.编者将本文节选内容标题“伟大的发现”改为了“美丽的颜色”,你更喜欢哪个标题?为什么?
5.本文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结合《美丽的颜色》,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传记的真实性的。
6.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1.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炼雷的过程和发现镭的场景。
2.(1)(意合即可)“反自然”是指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远远超出人的身体极限。
(2)“领域”,在这里指他们的学术(研究)范围。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4.示例一:喜欢“美丽的颜色”,因为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具有美丽的颜色,又指他们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的美丽。
示例二:喜欢“伟大的发现”,因为文章叙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此题目揭示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同时“伟大”一词又高度赞美了居里夫妇了不起的科学贡献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5.文章中多处直接引用了居里夫人的原话,如“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等,这些内容因为是原话,所以本身就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补充了历史的细节,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6.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成就很大,但她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淡泊名利的道德品质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也许更大。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第②段“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第③段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第 段中“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可知人物是“居里夫妇”,地点是“棚屋”,事件是“提炼镭和发现镭”,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可概括为: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炼雷的过程和发现镭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
(1)第⑦段中“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是指居里夫妇的工作艰苦程度。根据第⑤段中“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第⑦段中“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可他们的工作强度之大、时间之长,远远超出平常人的“自然”工作量和身体承受能力。
(2)第 段中,“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他们的“领域”不是指工作地点,而是指他们的科学研究领域和范围。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将居里夫人“一个人”比作“一个工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第⑤段“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可知,运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居里夫人工作量之大,困难之大,任务之艰巨,但是居里夫人却能一个人完成它,从而表达作者对她从事科学研究执着信念的高度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赏析。
原标题“伟大的发现”与现标题“美丽的颜色”各有优点,喜欢哪一个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果喜欢“美丽的颜色”,可从标题的双关含意来分析。根据第 段中“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可知“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妇发现的镭所发出的美丽的光;结合第⑧段中“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可知居里夫妇对科学的不懈探求、以苦为乐、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发散出的光芒,具有“美丽的颜色”。
如果喜欢“伟大的发现”,可从标题直接揭示了居里夫妇的研究过程来分析。根据第②段中“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可知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这一过程和结果堪称“伟大的发现”。结合第⑧段中“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可知居里夫妇完全沉迷于科学探索的精神是“伟大”的,题目直接赞颂了他们的精神,点明了文章主题。
5.本题考查文章写作的分析。
本文是人物传记,因此内容要求真实无误。文章中,除了作者的客观描述外,还多处引用了居里夫人的笔录,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如第⑤段中“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第⑧段中“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这些是居里夫人亲自写下的手记,直接表现了居里夫人当时的想法,使得文章细节丰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又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拓展。
爱因斯坦对居里夫的评价中,“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说明了居里夫人发现镭,是一大成就;但她道德品质方面对时代和历史的影响,比起她的科研成果更大。这是因为,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了四年时间来提取镭,表现了他们的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忘我工作、淡泊名利的精神;尽管条件艰苦,但居里夫妇早已把艰苦的提炼镭的过程当成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美丽的梦境,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品质,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坚定信念是足以影响到时代和历史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何泽慧,1914年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西。1932年,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叶企孙教授告知她,物理学习太辛苦,又枯燥,怕女生坚持不下来,因此不录取女学生。何泽慧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如今国难当头,正是因为科技落后,再怎么艰苦,我也能坚持下去!”最后叶企孙只好妥协,但是提出一条件,如果成绩不理想,就得换系。
②结果清华毕业时,何泽慧的成绩全校第一,而第二名则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毕业后,他们被分到南京军工署,但是军工署不招女生,她只好作罢。幸运的是,她有机会前往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实验弹道学”专业。实验弹道学,也不招女生,系主任克兰兹严肃的拒绝了她。她了解到克兰兹曾经当任过南京政府的顾问,便对系主任克兰兹说:“您当南京政府顾问,是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我学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回国抗日。”克兰兹被她说服了,最后同意她入学,她也成了唯一一个学习此专业的外国女学生。
③1940年,何泽慧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因为二战爆发,她不能马上回国。1943年,她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英国《自然》杂志称此为“科学珍闻”。
④1946年,在法国巴黎,钱三强和何泽慧注册结婚。在居里实验室研究原子核裂变时,他们经常废寝忘食。在婚后第一年,何泽慧发现了第一个四分裂现象,之后他们二人发表了关于原子核裂变的论文。当时外国媒体把他们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但因为国籍问题,他们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⑤2006年何泽慧接受央视采访时,主持人问她,是怎么发现三裂变、四裂变的。何泽慧肯定不觉得,这是什么重大发现,她想也没想说:“这个简单得很,工作仔细了,谁都会发现。”
⑥1948年夏,在国外享有盛誉的夫妻俩,带着仅7个月大的女儿毅然回国。当时缺人缺钱,他们深知国家的难处,就把自己在法国研究所获得酬劳,拿出一部分用于筹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什么仪器也没有,何泽慧和钱三强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北京旧货市场寻找五金器材、电子元器件,用改造的旧机床,制造出他们所需的仪器设备。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们成功掌握了记录核辐射的原子核乳胶的制备方法,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⑦1959年,苏联从我国撤走专家。何泽慧研究出点火中子源,并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发现了研制核弹中的数据漏洞。后来她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这个一切数据都是抄来的。”清华大学彭桓武教授回忆此事,说道:“那时我们研究氢弹,有一个数据认为不太可靠,需要重测数据。何泽慧就带人不分昼夜地测量,核研究才没有走弯路。”
⑧1964年和196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试爆成功。钱三强的事业,达到人生巅峰,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而这一切,也有何泽慧的功劳。
⑨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能生产核乳胶的少数国家之一。此外,她还从无到有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以及宇宙空间辐射探测相关技术。
⑩2000年,已经86岁的何泽慧还坚持去上班,晚上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单位想给他换条件更好的院士楼,何泽慧说:“我一个老人,住习惯了,就不要浪费了。”单位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同意,还是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直至去世前,她仍居住在5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分配的普通居民小区里,但她却把父亲留给她的苏州园林网师园无偿捐给了国家。
2011年,这位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力量的伟大女科学家,在丈夫辞世近20年后,也慢慢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的光辉没有因为丈夫的荣誉而减弱,她是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女科学家,中国科学的脊梁,“中国的居里夫人”!
1.清华大学物理系和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实验弹道学专业不招女生时,何泽慧据理力争,最终顺利入学;而南京军工署不收女生,何泽慧却就此作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小宜读到文中第⑩自然段何泽慧“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不由得感叹道:她居然这么早就提倡绿色出行!你认为文中写何泽慧挤公交车上下班,是不是为了突出她绿色出行的理念?请根据上下文阐述你的理由。
3.请你根据选文内容,给选文取一个标题,并说明取这个标题的理由。
4.学了本文后,你从何泽慧身上获得了哪些积极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本文内容回答。
【答案】1.①在清华坚持要选择物理系,是因为当时国难当头,学习物理可以改变科技落后的现状。②军工署不招女生,她作罢却得到了前往德国学习的机会,比在军工署更能报效祖国③在德国坚持选择实验导弹专业,是为了回国抗日,用科技报效国家。④坚持与作罢,都表现了她强烈的爱国精神。
2.不是。文中写何泽慧挤公交车上下班是为了突出她朴素、节俭的品质,以及愿意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上文她拿出自己的钱筹建研究所和下文她把网师园捐给国家相呼应,突出她无视钱财。 3.中国的居里夫人。曾在居里实验室从事物理研究;关于原子核裂变的论文发表,若不是当时国家实力弱小可以像居里夫人一样获得诺贝尔奖;回国后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用中国的居里夫人来赞美她。
4.①她据理力争,最终顺利入学清华物理系和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实验弹道学”专业;启示我们只要坚持目标,努力奋斗,一定会获得成功。②央视记者的采访她的杰出成就,她认为很简单,启示我们要谦虚、淡泊名利。③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一直居住普通居民小区,却把网师园捐给了国家,启示我们要朴素、节俭、不看重钱财。④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启示我们要热爱祖国,为祖国无私奉献。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段中“1932年,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叶企孙教授告知她,物理学习太辛苦,又枯燥,怕女生坚持不下来,因此不录取女学生。何泽慧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如今国难当头,正是因为科技落后,再怎么艰苦,我也能坚持下去!’”可知,在清华坚持要选择物理系,是因为当时国难当头,学习物理可以改变科技落后的现状。
结合②段中“结果清华毕业时,何泽慧的成绩全校第一,而第二名则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毕业后,他们被分到南京军工署,但是军工署不招女生,她只好作罢。幸运的是,她有机会前往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实验弹道学’专业”可知,军工署不招女生,她作罢却得到了前往德国学习的机会,比在军工署更能报效祖国;
结合②段中“结实验弹道学,也不招女生,系主任克兰兹严肃的拒绝了她。她了解到克兰兹曾经当任过南京政府的顾问,便对系主任克兰兹说:‘您当南京政府顾问,是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我学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回国抗日。’克兰兹被她说服了,最后同意她入学,她也成了唯一一个学习此专业的外国女学生”可知,在德国坚持选择实验导弹专业,是为了回国抗日,用科技报效国家;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何泽慧的坚持与作罢,都表现了她强烈的爱国精神。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⑩段中“2000年,已经86岁的何泽慧还坚持去上班,晚上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单位想给他换条件更好的院士楼,何泽慧说:‘我一个老人,住习惯了,就不要浪费了。’单位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同意,还是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直至去世前,她仍居住在5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分配的普通居民小区里,但她却把父亲留给她的苏州园林网师园无偿捐给了国家”的内容可知,写何泽慧挤公交车上下班是为了展现她朴素、节俭、淡泊名利、一心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与上文她拿出自己的钱筹建研究所和下文她把网师园捐给国家相呼应,突出她无视钱财,以及愿意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拟写标题。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著名女科学家何泽慧的一生及其对中国物理学研究和发展的巨大贡献。文章从何泽慧的早年生活开始,描述了她如何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性别偏见,成功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并顺利毕业。随后,她前往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并在那里取得了实验弹道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她与丈夫钱三强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原子核裂变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被外国媒体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在科研生涯中,何泽慧不仅致力于实验室研究,还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她一生简朴,淡泊名利,将个人财产和资源用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展现了她高尚的品质和爱国情怀。最终,何泽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女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如拟题目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结合④段中“1946年,在法国巴黎,钱三强和何泽慧注册结婚。在居里实验室研究原子核裂变时,他们经常废寝忘食。在婚后第一年,何泽慧发现了第一个四分裂现象,之后他们二人发表了关于原子核裂变的论文。当时外国媒体把他们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但因为国籍问题,他们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可知,她曾在居里实验室从事物理研究;关于原子核裂变的论文发表,若不是当时国家实力弱小可以像居里夫人一样获得诺贝尔奖;结合⑧段中“1964年和1967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试爆成功。钱三强的事业,达到人生巅峰,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而这一切,也有何泽慧的功劳”,⑨段中“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能生产核乳胶的少数国家之一。此外,她还从无到有发展了高空科学气球,以及宇宙空间辐射探测相关技术”可知,回国后何泽慧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用中国的居里夫人来赞美她。
也可结合文章内容,拟写其他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标题:何泽慧,中国科学之光
理由:这个标题简洁而直接地概括了何泽慧的主要成就和她在中国科学界的重要地位。首先,“何泽慧”作为主人公的名字,直接指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其次,“中国科学之光”象征着她在科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这个标题不仅突出了何泽慧的杰出成就,也体现了她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深远影响,展现了她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抓住人物事件和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①段中“1932年,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叶企孙教授告知她,物理学习太辛苦,又枯燥,怕女生坚持不下来,因此不录取女学生。何泽慧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如今国难当头,正是因为科技落后,再怎么艰苦,我也能坚持下去!’”,②段中“结实验弹道学,也不招女生,系主任克兰兹严肃的拒绝了她。她了解到克兰兹曾经当任过南京政府的顾问,便对系主任克兰兹说:‘您当南京政府顾问,是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我学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回国抗日。’克兰兹被她说服了,最后同意她入学,她也成了唯一一个学习此专业的外国女学生”可知,何泽慧在面对性别偏见和学术困难时,并没有放弃,而是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目标。她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和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学习,并取得了卓越成就。这启示我们,只要坚持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合⑤段中“2006年何泽慧接受央视采访时,主持人问她,是怎么发现三裂变、四裂变的。何泽慧肯定不觉得,这是什么重大发现,她想也没想说:‘这个简单得很,工作仔细了,谁都会发现’”可知,在央视的采访中,当被问及重大发现时,何泽慧表现得非常谦虚,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复杂。她淡泊名利,一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追求个人荣誉和地位。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骄不躁,不贪恋名利。
结合⑩段中“2000年,已经86岁的何泽慧还坚持去上班,晚上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单位想给他换条件更好的院士楼,何泽慧说:‘我一个老人,住习惯了,就不要浪费了。’单位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同意,还是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直至去世前,她仍居住在5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分配的普通居民小区里,但她却把父亲留给她的苏州园林网师园无偿捐给了国家”可知,何泽慧在生活中非常朴素节俭,她坚持挤公交车上下班,居住在普通居民小区,却将父亲留给她的苏州园林网师园无偿捐给了国家。这种精神启示我们,要珍惜资源,不浪费,同时要有奉献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合 段中“2011年,这位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力量的伟大女科学家,在丈夫辞世近20年后,也慢慢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的光辉没有因为丈夫的荣誉而减弱,她是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女科学家,中国科学的脊梁,‘中国的居里夫人’!“可知,何泽慧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她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重要成就,还在国外为中国科学事业争光。她的爱国精神启示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是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的老校长。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他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小组打算研究文字稿后,在全班播放纪录片并进行讲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百年巨匠·竺可桢
①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1)________________
②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③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④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
⑤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何亚平说。竺可桢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养种……新中国成立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⑥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
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⑦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⑧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
⑨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及,还鼓励浙大的教师、学生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李玉海说。
(2)________________
⑩“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求真”。而竺可桢的一生,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很少对任何人有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20世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情社会,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求是’,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只有谦卑。
(选自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文字稿,有删节)【注】文章中提到的王作跃、何亚平、李玉海均为纪录片拍摄受访者。
1.文字稿缺少部分小标题,请仿照第二部分的标题,为第一、第三部分各起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1) 第三部分:(2)
2.文章画横线处引用了竺可桢的日记,小组同学发现,这种引用情况,在课文《美丽的颜色》中也有,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结合上文内容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引句摘录 引句分析 总结作用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美丽的颜色》 示例:这段对居里夫人原话的引用,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居里夫妇进行实验的环境艰苦简陋,同时也表现出居里夫人克服困难的自豪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在传记中引用传主原话,可以(2) ________。(答出两点)
“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1)________
(1) (2)
3.文章第二部分,画波浪线的内容是如何突出竺可桢的“有意思”的?请简要分析出两点。
4.小组打算在全班看完纪录片后,发放资料加深大家对传主的印象,你认为资料一和资料二哪个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和资料内容,说出两点理由。
资料一: ……下午约同事眷属在寓茶点,到二十余(人),……余来此已四载余,自廿八年春迄今度过五个春天,但始终未见院中樱桃、梨等开花,今年樱已开花,而桃与梨则尚早。又结婚已二载,亦未有一次周年纪念在家,今年是第一次。 选自《竺可桢日记》
资料二: 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浙大被迫举校搬迁。迁校途中,竺可桢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沿途不忘造福乡里。在湄潭时,看到当地气候土壤很适合茶树,竺可桢就请浙大的茶叶专家教老百姓种茶和炒茶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质量。他又让土木系师生考察并设计解决方案,由县政府组织施工,在赣江边建造长堤,制服了水患。
【答案】1.一位有远见(有国际视野、眼光开阔、严谨勤勉)的气象学家(科学家、大师) 一位求是的老先生(气象学家、科学家、巨匠)
2.引用竺可桢日记中的原话,可以看出1933—1935年竺可桢坚持每年都关注空气中的微尘数据,表现出竺可桢在气象领域的远见卓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①增强文章的真实性。②使行文更加生动,增强可读性。③突出传主的形象。(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也可。)
3.示例:①开头第一句话独立成段,加以强调,突出竺可桢生活中的“有意思”。②开头第一句不仅承上启下,而且用“学术”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对比,突出竺可桢生活中的“有意思”。③用议论性的语句,点明“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和前面的记叙相结合,突出竺可桢生活中的“有意思”。④巧妙地借助他人引用竺可桢日记里的话并进行评论,强调竺可桢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从侧面突出竺可桢生活中的“有意思”。
4.示例一:资料一更合适。①资料一写到了竺可桢与同事眷属在家喝茶聊天赏花,这与原文第二部分中“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相关的摄影展览”(或“喜欢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都表现了他不是一个呆板无趣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②资料一选自《竺可桢日记》,记录的是竺可桢与同事喝茶聊天赏花的生活琐事,这在原文第二部分中“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相吻合,表现他有良好的勤写日记习惯。因此通过材料一的补充了解,能加深大家对传主的印象。
示例二:资料二更合适。①资料二中,浙大被迫搬迁,竺可桢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这与原文第一部分写到竺可桢提出要研究南北极的建议并被原子弹工程印证内容相吻合,可见他有远见、眼光开阔;②因为材料二写了迁校途中竺可桢造福乡民的一些举措,请茶叶专家教百姓种茶炒茶,让土木系师生设计帮助建造长堤,制服水患等都体现了他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一面,与原文第三部分相照应。因此通过材料二的补充了解,能加深大家对传主的印象。
【导语】这篇传记文章通过多角度刻画,生动展现了竺可桢作为科学家的远见卓识、生活情趣和求是精神。文章结构清晰,采用小标题形式,从专业成就、生活细节到精神品格层层递进。引用日记原文和他人评价,既增强了真实性,又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风格平实中见深度,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生活气息,成功塑造了一位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学者形象。
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分析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可明确答案应写作“一位……(特点)的……(身份)”的格式;
第一部分先总述竺可桢在学术上有远见,然后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中对空气问题的关注,和当今雾霾天气多发进行比照,证明该说法,接着通过王作跃和何亚平两人对竺可桢的评价再次证明竺可桢的远见在学术界是公认的,最后解释了竺可桢的远见来源于他的一生勤学。这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竺可桢的学术远见,在这一部分,他的身份是一名学者,可据此归纳小标题为“一位有远见的学者”;
第三部分先是介绍了竺可桢为浙大订立的校训“求是”,并借王作跃与何亚平的话说明了求是精神的地位,最后写竺可桢在日记中的自省来说明竺可桢具备这种品格。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围绕“求是”二字展开,而这正是竺可桢作为浙大校长时订立的校训,因而该部分可归纳小标题为“一位‘求是’的老校长”。
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传记中引用传主的原话,可以起到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传主精神风貌、增强作品的情感力度、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真实性、可读性等作用。
结合题干中示例,《美丽的颜色》引用了居里夫人的原话,展现了当时的实验环境,也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而本文中引用竺可桢日记中的话,写出了1933-1935这三年里竺可桢坚持每月每年都在关注空气中的微尘数据,使读者清晰地知道当时空气中尘埃数增加的情况,表现了竺可桢准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竺可桢几十年前就关注空气质量,表现竺可桢在气象领域的远见卓识。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⑦段中“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可知,此句独立成段,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将学术领域中严谨勤勉的竺可桢与生活里的竺可桢进行鲜明对比,直接点明生活里的他并非呆板无趣,引发读者对竺可桢生活状态的好奇,从而突出强调了竺可桢在生活中有着“有意思”的一面,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结构上,该句承接上文对竺可桢在学术领域远见卓识、严谨勤勉的描述,同时开启下文对他丰富多彩生活状态的叙述。通过“学术”与“生活”的对比,凸显出竺可桢在生活领域与学术领域截然不同的形象,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他在生活中摆脱了学术的严肃刻板,展现出“有意思”的独特魅力。
结合⑨段中“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可知,此句为议论性语句,在前面记叙竺可桢重视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等内容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体育运动对竺可桢的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层面,更延伸到个人品质的培养,丰富了竺可桢“有意思”的生活内涵,让读者看到竺可桢对体育运动有着深刻且独特的理解,进一步突出了他在生活中“有意思”的形象。
结合⑨段中“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可知,通过引用李玉海的话,巧妙地呈现了竺可桢日记中关于运动会成功的观点。这种借助他人之口的方式,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和真实性。竺可桢对运动会成功标准的独特见解,体现了他对体育道德的高度重视,展现出他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追求,从侧面反映出他生活中的“有意思”,使读者对竺可桢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立体的认识。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判断资料一或资料二哪个更适合加深对传主印象,需结合文章与资料内容。接着,分析资料一,其记录的竺可桢与同事眷属喝茶赏花等生活琐事,和原文中体现他热爱生活的内容相呼应,且选自日记,与原文提到他勤写日记记录爱好的内容吻合,能展现他真实温情的一面。然后,分析资料二,浙大迁校时他提出办学思想,和原文他具有远见的内容相契合,体现他高瞻远瞩;同时他迁校途中造福乡民的举措,与原文“求是”品格相照应,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他这一品质。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分别从资料与原文内容的关联角度,阐述资料一或资料二更适合加深对传主印象的理由。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资料一更合适。①资料一写到了竺可桢与同事眷属在家喝茶聊天赏花:“下午约同事眷属在寓茶点,到二十余(人),……自廿八年春迄今度过五个春天,但始终未见院中樱桃、梨等开花,今年樱已开花,而桃与梨则尚早”。这与原文第二部分中“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相关的摄影展览”(或“喜欢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相呼应,都生动地表现出竺可桢不是一个呆板无趣的人,而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竺可桢在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一面,加深对他的印象。②资料一选自《竺可桢日记》,记录的是竺可桢与同事喝茶聊天赏花的生活琐事:“下午约同事眷属在寓茶点……今年樱已开花,而桃与梨则尚早”。这与原文第二部分中“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相吻合,体现出竺可桢有良好的勤写日记习惯,并且通过日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种记录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他真实、平凡又充满温情的一面,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传主的印象。
示例二:资料二更合适。①资料二中,浙大被迫搬迁,竺可桢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浙大被迫举校搬迁。迁校途中,竺可桢提出了‘大学教育与内地开发相结合’的办学思想”。这与原文第一部分写到竺可桢提出要研究南北极的建议并被相关实践印证内容相吻合,都体现了竺可桢具有远见卓识、眼光开阔的特点。他能在艰难的迁校途中,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办学思想,展现出他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和为国家、为教育长远发展的考量,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他在学术和教育领域的高瞻远瞩。②资料二写了迁校途中竺可桢造福乡民的一些举措:“在湄潭时,看到当地气候土壤很适合茶树,竺可桢就请浙大的茶叶专家教老百姓种茶和炒茶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质量。他又让土木系师生考察并设计解决方案,由县政府组织施工,在赣江边建造长堤,制服了水患”。这些都体现了他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一面,与原文第三部分中“‘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相照应。竺可桢在迁校途中,不顾自身艰难,积极为当地百姓谋福利,这种无私奉献、追求真理、注重实际的精神,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传主“求是”品格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传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