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上好课】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选取和组合事件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用图表归纳“以事写人”要点,掌握通过事件展现人物的技巧。
2.重读本单元课文,品味印象深刻的细节,从多角度分类汇总,探究细节表现人物的方式,提升细节分析能力。
3.品读指定及自选语句,设计问题并互问互答,理解语句深意,体会情感,增强对含蓄表达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选取和组合事件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用图表归纳“以事写人”要点,掌握通过事件展现人物的技巧。
2.重读本单元课文,品味印象深刻的细节,从多角度分类汇总,探究细节表现人物的方式,提升细节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品读指定及自选语句,设计问题并互问互答,理解语句深意,体会情感,增强对含蓄表达的鉴赏能力。
当藤野先生的红笔在讲义上圈点出密密麻麻的批注,当鲁迅先生的茶烟从午后一直萦绕到深夜,当南仁东的布鞋踏过喀斯特山峰的晨露,当居里夫人的指尖抚过实验室的玻璃罐,目光穿透黑暗……这些身影为何能在文字里站成永恒?
是哪些事件让他们的形象立了起来?是哪些细节让他们的灵魂透了出来?又是哪些句子,藏着没说尽的深情与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文字的魔力:看作者如何用事件为人物画像,找细节里藏着的"零件"让形象活起来,品那些"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里藏着的深意。让我们一起在字里行间重新遇见这些被时光永远记住的人:从事件的脉络里读人物风骨,从细节的褶皱里触情感温度,从耐人寻味的语句里悟表达智慧。
一、学习“以事写人”
(一)实践任务: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藤野先生,“我们学不了”的鲁迅先生,终生探索星空的南仁东,期盼着镭有美丽颜色的居里夫人,这些人物的个性、思想都是通过作者对事件的描述自然地展现出来的。
小组合作探究四篇课文分别是怎样选取和组合具体事件以表现人物特征的,试着用图表的形式归纳一些“以事写人”的方法。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分别是怎样选取和组合具体事件以表现人物特征的?
示例1:《藤野先生》
⑴典型事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⑵人物品质:认真负责、严谨和蔼、热情诚恳、求实精神。
写法:选取典型事例,具体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
示例2:《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⑴从下午到深夜持续陪客人,展现他克己待人的热忱与谦和;
⑵深夜伏在书桌上工作到凌晨,凸显他忘我工作的执着与勤奋;
⑶与家人闲聊时会开玩笑,显露出平易近人的温情;
⑷认真阅读青年的来信,体现他对后辈的关怀与严格。
写法:按生活场景自然组合,从待客、工作、家庭互动到关怀青年,覆盖日常起居、社交与精神世界,在琐碎中勾勒出多面的鲁迅。
示例3:《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⑴少年立志,看星星、问星星→求知欲强;
⑵青年求学,考入研究生院→胸怀大志,勤奋努力;
⑶为“天眼”徒步选址12年→艰苦奋斗,坚定执着;
⑷主持“中国天眼”工程,带病坚守岗位→奉献精神,鞠躬尽瘁。
写法:事件以时间为轴,塑造出南仁东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科学家形象,让人物在时代坐标中闪耀着永恒的精神光芒。
示例4:《美丽的颜色》
⑴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⑵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热爱科学、以苦为乐、献身精神。
写法:文章把概括叙述与特写镜头结合,由面到点,表现了科学家坚持不懈、以苦为乐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赞扬了居里夫妇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高尚品质。
(三)试着用图表的形式归纳一些“以事写人”的方法。
方法类别 核心要点 课文示例
选典型事件 选取能集中体现人物核心特质的关键事件,突出人物精神内核。 《美丽的颜色》中“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的细节,体现居里夫人的坚韧;棚屋“燥热得像温室”的环境,烘托其不畏艰苦。
融日常琐事 选取生活化细节,展现人物多面性,打破刻板印象。 《回忆鲁迅先生》中“吃韭菜合子和荷叶饼”“深夜陪客人”,展现鲁迅的温情与谦和;而非仅写其战斗姿态。
按逻辑/场景组合 逻辑递进:从具体行为到精神境界,层层深入 《美丽的颜色》从“棚屋艰苦研究”到“发现镭的快乐”,从科研坚守递进至精神境界。
场景并置:以不同生活场景自然串联 《回忆鲁迅先生》以“待客、工作、家庭”场景并置,展现多面形象。
抓细节刻画 通过动作、环境、语言等细节,让事件更具画面感,凸显人物性格。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徒步12年选址 FAST”,体现南仁东的执着与务实;《藤野先生》中“添改讲义”,体现其严谨负责。
用对比反衬 以事件中的环境、他人态度等与人物行为对比,强化人物特质。 《美丽的颜色》中“简陋棚屋”与“四年执着研究”对比,凸显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中他人歧视与藤野的鼓励对比,显其无偏见。
显多面关联 选取不同维度事件,避免单一化,让人物立体可感 南仁东:“早年立志”(爱国)、“攻克技术难题”(创新)、“带病工作”(奉献),多事件关联展现其多面精神。
(四)总结“以事写人”注意事项。
1.选事忌杂:要聚焦能凸显人物核心特质的典型事件,兼顾日常琐事以显多面性;
2.组合需有序:或按逻辑递进深化精神境界,或依场景并置展现立体形象,避免事件堆砌;
3.细节要精准:用动作、环境等刻画让事件具象化,忌空泛叙述;
4.需破除脸谱化:通过不同维度事件展现人物复杂性;
5.可借环境、他人态度等对比衬托:强化人物特质,使形象真实可感。
二、品评精彩细节
(一)实践任务:
作家沙汀认为,写作时“抓故事容易,找零件困难”,他所说的“零件’就是细节。想要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就要呈现精彩的细节。
重读本单元课文,品味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细节,简要点评其表达效果。
小组合作从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场景等角度,分类、汇总、增补本组同学关注的细节,共同探究细节是怎样表现人物的。
(二)重读本单元课文,品味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细节,简要点评其表达效果。
1.《藤野先生》
示例1:添改讲义: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细节描写,细致具体地写出了藤野先生教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特点,表现了他没有民族偏见、为人正直的品质。“连”表达了我的意外、吃惊、不安和感激。
示例2: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鲁迅先生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他留给自己的第一印象,语言表达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与结尾的回忆遥相呼应。
2.《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示例1:日常生活——笑:
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⑵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⑶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细节描写,从动作、声音、神态等不同角度描写鲁迅先生的笑,从心底发出,真诚会心,突出鲁迅先生明朗豪爽的性格。
示例2:日常生活——神态:
①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②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第一句是写鲁迅先生“沉思”的状态,第二句是写“静坐”的状态,都突出鲁迅先生“安顿”“安静”之“安”的一面。前者表现作为伟人的鲁迅,他严肃、深邃的一面。后者表现作为凡人的鲁迅,他也有温柔、祥和的一面。
3.《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示例1: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
肖像的细节描写,通过学生之口,侧面表现南仁东在科研工作中的高度专注和忘我状态,表达对南仁东敬业精神的崇敬之情。
示例2: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特写镜头,定格描写南仁东看馈源舱升空过程的场景,表现了他对“天眼”即将建成的期待,充满抒情意味。胡子颜色变化这一细节,写出了南仁东对“天眼”倾注的时间之长、心血之多。
示例3: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 “天眼” 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 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 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它们飞翔着,穿越了 70 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描绘南仁东登上圈梁喜极而泣的场景,眼泪的细节描写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基于事实,展开想象,营造出一幅恢弘而充满诗意的画卷,浪漫而悲壮,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美丽的颜色》
示例1: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
细节描写,用门“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说明居里夫妇进出这间房子的次数之多,从侧面写出了他们进行研究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写出了他们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示例2: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细节描写,通过描绘玛丽的外貌和工作环境,进一步表现了玛丽的工作强度大、工作的艰辛、工作环境的恶劣,从而刻画出她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示例3:“看哪……看哪!”这位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①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②排比、比喻手法;③慢镜头定格。清晰细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居里夫妇发现镭时内心的激动与欣喜,同时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表现力。
(三)小组合作从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场景等角度,分类、汇总、增补本组同学关注的细节,共同探究细节是怎样表现人物的。
示例1:肖像细节
篇目 肖像细节
藤野先生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
美丽的颜色 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
示例2:表情细节
篇目 表情细节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向我和蔼的说道;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他戴上了,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他平静地摆摆手,大家看到他已经热泪盈眶了。胡须花白的南仁东在夕阳下泪流满面。
美丽的颜色 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示例3:语言细节
篇目 语言细节
藤野先生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回忆鲁迅先生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⑴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⑵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⑶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美丽的颜色 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⑵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示例4:动作细节
篇目 动作细节
藤野先生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回忆鲁迅先生 ⑴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⑵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⑴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⑵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⑶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
美丽的颜色 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
示例5:心理细节
篇目 心理细节
藤野先生 ⑴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⑵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回忆鲁迅先生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 怎么会好久不见 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⑴南仁东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这个国际项目。他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⑵南仁东回忆过自己学生时代经常朗读的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
美丽的颜色 第5段: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 第11段:她写道…… 第14段:玛丽后来写道……
示例6:场景细节
篇目 场景细节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⑴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 ⑵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美丽的颜色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那个炉子……
(四)小组合作探究:细节是怎样表现人物的?
1.肖像以外在特征暗喻内在,如发型、服饰等细节,将抽象性格转化为可感形象,传递人物精神底色;
2.表情借面部神情流露情感态度,通过喜、怒、温和等变化,展现人物当下心境与性格层次;
3.语言直接暴露人物内核,专业表达显素养,日常话语藏性情,凸显身份与态度;
4.动作以具体行为细节定格人物状态,或坚毅或温和,折射行为习惯与精神品质;
5.心理直抵内心,通过想法、执念等,揭示动机与信念,展现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
6.场景则以环境为背景,通过衬托或对比(如恶劣环境与人物坚守),强化人物特质的张力,让形象更立体。
三、鉴赏含蓄表达
(一)实践任务:
本单元课文中有一些句子,或看似寻常而寓有深意,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以独特的形式传达特别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
品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并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试着再找一些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自己设计问题,同学之间互问互答。
1.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
(加点词语暗示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2.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反复交代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看起来有些重复,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
3.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
(句中四个“转向”所领起的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顺序 表现了居里夫妇怎样的情感变化 )
(二)阅读探究
1.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
(加点词语暗示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讨论明确:
句中加红的词语通过时间逻辑和行为反差,暗示了事情的真相:“他们”的翻检并非真正的检查,只是一场敷衍的幌子;而邮差“一”送走他们“就”送信的紧密衔接,说明这封信的送达与“他们”的行为存在刻意关联——或许“他们”的翻检本就是为了等待或配合这封信的到来,一切都是预先安排好的。
这些词语暗含着对“他们”虚伪行为的讽刺:表面上的“检查”看似正经,实则流于形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冷静的洞察,仿佛在不动声色地揭示事件背后的刻意与做作,字里行间藏着对这种虚假、刻意行为的不屑与批判。
2.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反复交代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看起来有些重复,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
讨论明确:六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七个“陪”字,强调鲁迅先生会客时间长、客人多,表现了鲁迅先生日常事务的庞杂,体现了鲁迅先生克己待客的真诚、热情、有耐心,表达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3.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
(句中四个“转向”所领起的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顺序 表现了居里夫妇怎样的情感变化 )
讨论明确:
四个“转向”领起的内容按“现象→本质→对象→归属”的逻辑递进:先聚焦直观可见的“微光”(最表层的现象),再探寻“射线的神秘来源”(对现象的深层追问),接着明确指向物质本身“镭”(本质对象),最后落脚于“他们的镭”(赋予对象主观情感与归属)。
情感变化随顺序层层深化:从发现微光时的惊喜、好奇(转向微光),到探究来源时的专注、敬畏(转向神秘来源),再到确认是镭时的激动、振奋(转向镭),最终升华为对“他们的镭”的珍视、自豪与深情。“他们的”三字融入了无数艰辛付出的情感联结,尽显对科研成果的热爱与对共同奋斗的珍视。
(三)试着再找一些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自己设计问题,同学之间互问互答。
【示例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无非”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也”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失望之情。
【示例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无法可想”中有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刺耳”源于作为觉醒者的痛切,表达了对同胞麻木不仁的愤怒和失望。“呜呼,无法可想”的表述,则展现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无奈和担忧。
【示例3】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为什么强调“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案:运用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突出了鲁迅先生从深夜工作到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专注,突出了他背影的“黑大”,寓意鲁迅先生在漫漫黑夜里孤独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示例4】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场景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影子的特写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环境描写营造出庄严肃穆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南仁东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令人感受到他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南仁东的无限敬仰与赞美之情。
【示例5】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泪珠的特写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特写镜头,描绘南仁东喜极而泣的场景,眼泪的细节描写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诗意的语言和充满想象力的描写,表达了南仁东的激动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与崇敬。
(三)讨论总结,如何理解鉴赏表达含蓄深刻的句子?
1.紧扣语境,联系上下文梳理句子的表层含义,明确其在情节中的位置与作用;
2.抓关键词与修辞,如副词的强调、反复、对比等,破译词语背后的暗示;
3.结合作者情感与文章主旨,挖掘深层意涵。看似平淡的表述往往藏着未直言的态度、对社会的隐忧或对人性的洞察,最终由表及里,从文字形式到情感内核,解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智慧。
这节课我们探寻了文字背后的深意:
通过典型事件与日常琐事的组合,读懂了人物的精神内核;从肖像、动作等细节里,触摸到人物的鲜活灵魂;在含蓄的语句中,破译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密码。
这些方法让我们明白,无论是藤野先生的正直,还是居里夫人的执着,都藏在事件的选择、细节的刻画与语言的留白里。
愿我们带着这份洞察,在今后的阅读中,更敏锐地捕捉文字下涌动的情感与思想。
任选一篇自己的写人作文,按下面要求进行修改:
1.围绕中心表达,选择典型事件;
2.突出事件中的特征性细节描写;
3.反复朗读揣摩语言表达,力求含蓄凝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