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文意,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了解南仁东的伟大贡献,把握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2.学实的叙述中穿插大量语言、环境、场景描写的写法。聚焦典型细节感受南仁东的形象。
3.透视文本学习南仁东的品格与精神,领悟南仁东的精神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了解南仁东的伟大贡献,把握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
2.学实的叙述中穿插大量语言、环境、场景描写的写法。聚焦典型细节感受南仁东的形象。
教学难点:透视文本学习南仁东的品格与精神,领悟南仁东的精神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播放视频:了解“中国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并领导团队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基础知识积累】
1.【了解作者】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所著《智慧风暴》《新教育风暴》对中国新世纪教育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2016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中担任电视总撰稿。
2.【了解背景】
2016年,“中国天眼”在贵州落成启用。王宏甲接受中宣部给他的创作任务,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该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南仁东“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一生,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尽头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
本文系作者根据其中相关章节改写而成。
3.了解人物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他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4.【文体知识】人物传记
⑴定义:是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资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⑵特征:真实性,文学性,历史性,人物的典型性。
⑶分类:按照创作主体,可以分为自传与他传;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历史性传记、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
5.【字词积累】
⑴字音字形
浩瀚(hàn) 口径(jìng) 浸染(jìn) 口头禅(chán) 瞠目结舌(chēnɡ)
剔刺(tī) 潜质(qián) 广袤(mào) 大窝凼(dàng) 人迹罕至(hǎn)
目睹(dǔ) 筛选(shāi) 天穹(qióng) 炫丽(xuàn) 朝气蓬勃(zhāo)
篝火(ɡōu) 肺癌(ái) 湍急(tuān) 尴尬(ɡān ɡà) 咆哮(páo xiào)
【多音字辨析】蒙
mēng:多作动词(欺骗、昏迷),如“蒙骗”“蒙头转向”。
méng:可作动词(覆盖、遭受)或形容词(模糊、愚昧),如“蒙蔽”“蒙昧”“启蒙”。
měng:仅作名词(民族或地域),如“蒙古”“蒙医”。
⑵词语积累
潜质:潜在的素质。
尴尬:1.行为、态度不正常。2.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
筛选:指作物或树木选种的方法,在文中指通过淘汰的方式挑选。
篝火:原指用竹笼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
凼:方言用字,指水坑。
严丝合缝:闭合得很好,没有丝毫缝隙。
瞠目结舌:瞠:瞪着眼睛。结舌:翘起舌头落不下。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泪水充满了眼眶。形容非常激动。
一览无余:览,看。形容视野开阔,毫无阻碍。
朝气蓬勃:朝气指早晨新鲜的空气,朝气蓬勃形容富有青春活力、生气勃勃的样子。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1.课文自然空行,分为五个部分,请分别概括五个部分的内容。
⑴南仁东少年求学的往事。
⑵南仁东青年工作学习的经历。
⑶南仁东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⑷南仁东主持开展的“中国天眼FAST”落成并启用。
⑸南仁东逝世,但“南仁东星”永远闪耀在天空。
2.文中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找出这些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⑴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少年时……
⑵从小学到初中……初三那年……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⑶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
⑷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1993年9月……
⑸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⑹2007年7月10日……这一年,南仁东62岁了。
⑺2011年3月25日……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⑻2015年11月21日,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
⑼2016年9月25日,是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技史都要郑重记录的日子……这一年,南仁东71岁。
⑽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2018年10月15日……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
作用:以时间为线索,清晰串联南仁东的人生历程,尤其是主持FAST工程的关键节点,展现工程从构想到建成的漫长艰辛;通过年龄变化,凸显他在少年立志、盛年立项、晚年攻坚的奉献:从50多岁开启规划到72岁病逝,用生命最后2 年铸就“天眼”,强化其为科学事业燃尽一生的精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3.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并多处与些呼应,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看星星”贯串了南仁东的一生,是贯串全文的另一线索。
⑴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星。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 ”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⑵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
⑶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作用:⑴开篇以对星空的感悟引入,营造出神秘而充满想象的氛围,为后文南仁东与星空的不解之缘埋下伏笔,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⑵介绍南仁东的出生及少年经历,通过看星星、提问等细节,展现其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与标题相呼应,暗示其一生与星空的紧密关联。
⑶儿时记忆的重现,暗示其对星空的热爱从未改变,为下文投身大射电望远镜事业做铺垫。
⑷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再次点题,将南仁东的个人经历与精神品质升华为一种象征,他如同星辰,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后来者不断探索未知。
4.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南仁东的人物形象。
⑴南仁东是一个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为了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他不顾天气的恶劣,路途的艰辛,与团队一起在深山中寻找。之后,自力更生开展大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
⑵南仁东是一个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的人。无论是青年学习的艰辛还是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都能迎难而上,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⑶南仁东是一个有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天眼”项目的发起者,还亲自参与了项目的选址、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任务二:学习写法,品读语言
1.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其性格特点,概括各个时间段的典型事件和从中表现出的人物品格,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典型事件 人物品格
少年时 到龙首山上看星星,问老师关于星星的问题 求知欲强
中学时 老师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考入清华大学 胸怀大志,勤奋努力
毕业后 在无线电厂参与新产品研发,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丝不苟,永不服输
1993年 参加国际大会,提出“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的建议并得到支持 充满激情,自信昂扬
1994年 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历经十余年时间 艰苦奋斗,脚踏实地
2006年 决定中国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独立自主,奋发图强
2011年 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带领众人努力工作 勇于担当,鞠躬尽瘁
2015年 南仁东目睹馈源舱升空的全过程,再次病倒 永不言弃,持之以恒
2016年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一天,南仁东前往观看 热爱科学,坚守理想
2.文中穿插了大量具体的语言、环境、场景描写,展现出众多生动的画面,让传主在读者心目中“立”起来、“活”起来。请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⑴语言描写:
①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通过语言描写,展现出南仁东面对困难时充满自信,勇于挑战的精神。)
②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面对质疑声,南仁东朴素的话语表现了他的不甘落后和自信坚定。)
③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寥寥数语,简洁有力,表现了南仁东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自信,充满力量,鼓舞人心。)
⑵特写镜头:
①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
(特写镜头,肖像描写,通过学生之口,侧面表现南仁东在科研工作中的高度专注和忘我状态,表达对南仁东敬业精神的崇敬之情。)
②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特写镜头,定格描写南仁东看馈源舱升空过程的场景,表现了他对“天眼”即将建成的期待,充满抒情意味。胡子颜色变化这一细节,写出了南仁东对“天眼”倾注的时间之长、心血之多。)
⑶场景描写: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 “天眼” 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 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 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它们飞翔着,穿越了 70 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描绘南仁东登上圈梁喜极而泣的场景,眼泪的细节描写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作者基于事实,展开想象,营造出一幅恢弘而充满诗意的画卷,浪漫而悲壮,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⑷环境描写:
①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
(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贵州大山深处艰险的环境,烘托了南仁东不畏艰辛、坚毅执着的精神,表达敬重之情。)
②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 “中国天眼” 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环境描写营造出庄严肃穆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南仁东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令人感受到他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
3.除了正面描写,文章还从侧面烘托了南仁东的形象。请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①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他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侧面烘托了南仁东对待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不辞辛劳的精神。)
②有人说:“南仁东疯了!”“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有外国专家这样质疑。
(他人的质疑反衬了南仁东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③工程的推进速度,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结舌。
(“瞠目结舌” 侧面烘托出工程推进的高效。)
4.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融入了深沉的情感,有着浓厚的抒情意味,更能激发读者对南仁东的崇敬之情。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并作赏析。
【示例1】这个黄昏,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戴着安全帽的南仁东一步一步向“中国天眼”走去,身后只有一只名叫凼凼的狗紧紧跟着他,夕阳映出他们长长的影子。
赏析:环境描写营造出庄严肃穆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南仁东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令人感受到他为科研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表达了作者对南仁东的无限敬仰与赞美之情。
【示例2】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 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它们飞翔着,穿越了70年,最后雨点般敲打在那伟大的镜面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人们看见了吗?听见了吗?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赏析: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的手法,描绘南仁东喜极而泣的场景,眼泪的细节描写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诗意的语言和充满想象力的描写,表达了南仁东的激动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与崇敬。
1.内容上:本文是一篇关于南仁东的人物传记。以年龄为线索,介绍了南仁东从小的“星空”梦,少年时立下报国之志,青年时勇于挑战、奋勇争先,中年与老年阶段全力投人到建造“中国天眼”的事业中的故事。文章内容丰富,详略有序,描绘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科学家”形象。
2.写法上:时间为序,概括叙述,穿插语言、场景、环境描写。
对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
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他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