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了解作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3.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了解作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第一课时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21岁的鲁迅,在东京留学时题在照片上的诗。字里行间,是对风雨飘摇的故国的痛惜,是愿以热血唤醒国人的赤诚。
正是在那段留学岁月里,他遇见了一位特殊的老师——藤野先生。彼时的鲁迅,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学医,是想救治国人的身体;可当他看到同胞对同胞的苦难麻木旁观时,他开始怀疑,手术刀真的能救中国吗?
而藤野先生,这位严谨正直的日本学者,用他的尊重与关怀,在鲁迅心中播下了怎样的种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藤野先生》,去读懂那段岁月里,一位青年的彷徨与觉醒,一位师长的温度与力量。
【基础知识积累】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3.【了解作品】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1926年创作的10篇散文。书中追忆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轨迹:既有百草园的桑葚、覆盆子与雪地捕鸟的童趣,也有三味书屋的刻板;既有长妈妈寻来《山海经》的暖意,也有对衍太太虚伪的冷峻审视;更有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与异国求学的彷徨。
文字兼具孩童视角的纯真与成年后的深刻,在温馨回忆里藏着对封建礼教、社会麻木的反思。它不止是个人记忆的碎片,更折射出清末民初的时代光影,以幽默冲淡苦涩,以温情包裹锋芒,是读懂鲁迅精神世界的温暖入口。
4.【了解人物】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医学教育家。毕业于爱知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后任职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东北大学医学部),讲授解剖学。
1904年鲁迅入仙台学医时,他担任讲师,以严谨治学、无民族偏见著称:曾细致批改鲁迅的解剖笔记,关心其学习与生活,甚至询问中国女性裹脚习俗以解医学疑惑。
晚年他离开教职,返回故乡行医,1945年病逝。其正直热忱的品格,经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传世,成为跨越国界的师者典范。
5.【文体知识】回忆性散文
⑴定义:回忆性散文是以作者过往经历为蓝本,借记忆中的人、事、景抒发情感与思考的散文体裁。
⑵特征:
内容上多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选材常聚焦个人生命片段。写法上不苛求叙事完整,更重情感的真实流动。
以回忆为桥,让个人记忆照见普遍人性,唤起读者心底相似的生命共鸣。
大都具有双重视角:“过去之我”呈现事件本真,“现在之我”注入情感与思考,两者交织成带温度与深度的叙事。
6.【字词积累】
⑴字音字形
挟(xié) 樱(yīng)花 绯(fēi)红 宛(wǎn)如 解剖(pōu)
瞥(piē)见 不逊(xùn) 畸(jī)形 匿(nì)名 诘(jié)责
凄(qī)然 教诲(huì) 发髻(jì)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无消息 抑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
【形近字辨析】悔、侮、晦、诲
悔(huǐ): 竖心旁,与心理活动相关,指因过错而自责。如“后悔莫及”。
侮(wǔ):单人旁,表对他人的轻慢行为。如“欺侮”“侮蔑”。
晦(huì):日字旁,多与光线或时间相关。“晦暗”指光线昏暗,“晦气”则引申为不吉利,强调环境或运势的低迷。
诲(huì):言之旁,侧重言语教导,如“谆谆教诲”
⑵词语积累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斗乱】飞腾纷乱。
【适值】恰好遇到。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油光可鉴】课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任务一:感知内容,梳理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空间顺序梳理课文内容,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在东京 (1—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在仙台 (4—35)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离开仙台(36—38)“我离开仙台之后”
2.在三个不同的地点,鲁迅回忆了哪些生活经历?请概括出来并按人物分类。
【知识链接】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是内容上多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视角,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出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
⑴与藤野有关的事:①初见藤野先生;②与藤野相处(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③与藤野分别。
⑵与藤野无关的事:①仙台医学院学校及职员优待我、免学费、关心我的食宿;②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不学无术;③日本爱国青年: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④“我”去仙台学医、弃医从文、挂照片、勤写作
3.为什么要在文中用大量篇幅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说说你的理解。
⑴仙台医专及几个职员:“物以稀为贵”的关心;
⑵日本爱国青年:弃医从文的原因;
⑶清国留学生:对比反衬鲁迅的爱国、救国思想;
⑷“我”: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双线结构:明线是藤野先生的言行:添改笔记、关心学习、询问裹脚等,展现其正直无偏见,表现师恩厚重;暗线是鲁迅的思想转变:去仙台学医,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促使其弃医从文,表现民族觉醒之痛。
《藤野先生》以鲁迅赴日求学经历为线:先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引出赴仙台的缘由;再聚焦仙台求学,详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交往等事,展现其正直无偏见;继而写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刺痛民族自尊心,促使鲁迅弃医从文;最后记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及先生赠照的激励。全文以师恩为明线,民族觉醒为暗线,层层递进。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识了那个黑瘦、戴眼镜的藤野先生。这节课,让我们走近他更鲜活的灵魂:看他逐字添改解剖笔记的红笔痕迹,那是白描手法里藏不住的严谨与关切;听他询问裹脚习俗时的认真,这细节里跃动着超越国界的师者赤诚。
鲁迅的笔,质朴却滚烫 —— 写先生的“热心希望”,藏着深深的感念;记离别时的照片,裹着未说尽的敬意。
今天,我们就从这些文字肌理中,细品藤野先生的精神风骨,读懂字里行间交织的师生情与民族魂。
任务二:感知形象,学习描写
1.鲁迅是怎样评价藤野先生的?从文中找出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原文】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⑴评价: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⑵情感:怀念与感激
2.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说说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原文】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⑴对学生“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体现了为师者的认真负责与热忱育人;
⑵“为中国”“为学术”的价值指向,更表现了藤野先生纯粹的学术精神和超越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
3.阅读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概括文中能够表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
典型事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人物品质:认真负责、严谨和蔼、热情诚恳、求实精神。
写法:选取典型事例,具体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
4.阅读文中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示例1】添改讲义: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品析:细节描写,细致具体地写出了藤野先生教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特点,表现了他没有民族偏见、为人正直的品质。“连”表达了我的意外、吃惊、不安和感激。
【示例2】纠正解剖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品析:语言、神态描写,藤野先生语气委婉,但要求严格,表现了他严而有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可惜”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惋惜和自责之情,与上文的感激呼应,交织着对藤野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
写法:运用细节描写,细致传神地描绘了藤野先生的认真严谨、热情和蔼。
5.文中还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藤野先生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⑴初识藤野先生:借留级学生之口写藤野先生“穿衣太模糊”的掌故,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与其教学的一丝不苟形成鲜明对比,有欲扬先抑的效果。
⑵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正面表现藤野对鲁迅的无私帮助;与爱国青年的行为作对比,侧面表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⑶与藤野先生分别: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让“我”不忍说出真实原因;正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真诚关心。
写法:运用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6.总结学习本文中用来刻画藤野先生形象的方法。
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人物特点;正面描写人物;侧面烘托人物。
任务三·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1.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本文的两条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学医救国——弃医从文)
2.结合具体事件,梳理文中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过程。
⑴在东京: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见闻: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正面描写)学跳舞(侧面描写)
感受: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厌恶、讽刺。
⑵去仙台途中: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途中见闻:日暮里、水户
日暮里:联想到日暮途穷、内忧外患的祖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水户:表达了对朱舜水爱国精神的仰慕,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⑶初到仙台受优待: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类比:以芦荟、白菜类比自己,在幽默的自嘲中,饱含着弱国弱民的辛酸与隐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对比:住宿条件差,作者却“居然睡安稳了”,表现出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态度,与上文的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⑷决定弃医从文: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反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点明了作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的原因,为下文与藤野先生告别作铺垫。
⑸离开仙台后
歉意、愧疚:没有给先生寄信和照片;
感激、赞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 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怀念、影响: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鲁迅先生的情感变化
①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其丑态让鲁迅厌恶。
②“日暮里”这个地名,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让作者印象深刻,说明“家国情怀”时刻萦绕在鲁迅心中。
③藤野先生问“裹脚”让“我”为难,并不是“我”不知如何描述裹脚这件事,而是因为“裹脚”正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藤野先生问到了鲁迅心中的隐痛。
④“匿名信”事件,让作者深切地体会到弱国被歧视的痛苦。
⑤“看电影”事件,彻底惊醒了作者,让他意识到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鲁迅赴日求学,只为救国。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是从来没有改变的。
3.鲁迅的语言简洁、个性,充满感情,耐人寻味,请找几处说说其语言的特色。
⑴幽默讽刺的反语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
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里“精通时事”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③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的是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本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
⑵意味深厚,凝练蕴藉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失望之情。
②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通过对“欢呼”和“喝彩”的描述,表达了对同胞麻木不仁的愤怒和失望。“呜呼,无法可想”的表述,则展现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无奈和担忧。
③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强调了时间之长,体现了藤野先生由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
④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不过是”表明只达到了基本要求,心里不满意。一方面表现了“我”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另一方面为下文“匿名信事件”埋下了伏笔。
⑤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偏”字既写出当时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处境的悲惨,也流露出作者对国民的愚昧的批判态度。“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或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爱国心。
⑶善用白描手法
【知识链接】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鲁迅先生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来刻画他留给自己的第一印象,语言表达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与结尾的回忆遥相呼应。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时外貌、动作的细节描写,兼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行为的厌恶和讽刺。
1.内容上:本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2.写法上:双线结构,形象鲜明;白描反语,意蕴深厚。
在学习、生活中,在和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老师,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忘,请选择一件进行叙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