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上好课】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教学设计
1.能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红色经典“纪实性与理想性交融”的基本特点,明确阅读时需关注时代语境与核心精神。
2.通过梳理人物言行、关键事件,分析红色经典中人物的精神特质,掌握从不同侧面比较阅读的方法。
3.联系当下,体会红色经典中蕴含的信仰力量与担当精神,初步形成“从经典中汲取成长养分”的阅读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红色经典“纪实性与理想性交融”的基本特点,明确阅读时需关注时代语境与核心精神。
2.通过梳理人物言行、关键事件,分析红色经典中人物的精神特质,掌握从不同侧面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当下,体会红色经典中蕴含的信仰力量与担当精神,初步形成“从经典中汲取成长养分”的阅读意识。
你是否在课本里读过红军长征的故事,在纪念馆里见过泛黄的五角星帽徽?这些红色印记背后,藏着一群人用信仰书写的传奇。
1936年,一位美国记者带着问号走进陕北,把他看到的红军将领、普通战士、边区百姓的故事写成一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不同于课本里的历史定论,这里有毛泽东在窑洞油灯下的谈笑,有彭德怀背着干粮袋行军的身影,有少年红军眼里的光。
这些故事为什么能穿越近百年依然动人?读红色经典,该只看情节,还是要读懂字里行间的信仰与担当?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探寻阅读红色经典的密码。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了解作者】
埃德加 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与中国渊源深厚。
1928年赴华后,深入观察中国社会。1936年,他突破封锁进入陕北苏区,成为首位系统采访中共与红军的西方记者,据此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世界真实呈现红色根据地风貌,影响深远。
他始终关注中国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访华,为中美沟通助力。病逝后部分骨灰葬于北大,见证其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斯诺的生平经历】
1928年抵达中国,曾任驻华记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1936年,他突破重重阻碍进入陕北苏区,成为首位深入红区采访的西方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
1937年,他根据苏区见闻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出版,首次向世界真实展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风貌,影响深远。
此后,他始终关注中国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访华,为中美沟通搭建桥梁。
1972年病逝后,部分骨灰葬于北京大学,见证他与中国的深厚联结。
2.【了解背景】
1936年,中国正处国共内战焦灼期,陕北苏区被国民党严密封锁,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认知充满误解与猜测。斯诺怀揣对真相的探寻,突破重重阻碍,成为首位进入红区的西方记者。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通过这本书,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二、明确阅读方法: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1.什么是红色经典作品?
红色经典作品是指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以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社会建设实践为背景,展现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奋斗历程与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
红色经典作品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传递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
阅读红色经典,能帮助我们了解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有助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2.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⑴方法一:阅读红色经典,应借助历史知识去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
许多作品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体现出对特定历史阶段中时代精神的准确洞察和深刻把握。
如《红星照耀中国》,介绍了红军的创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让全世界看到了红军将领及普通战士的成长历史和精神品格。
阅读作品时,可以结合在历史课上了解到的有关土地革命斗争和长征的内容,丰富自己对书中相关内容的认知,深化对革命斗争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理解。
⑵方法二:阅读红色经典,要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净化、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红色经典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是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红色经典的精髓,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悉心领会。
《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红日》中的沈振新,《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少剑波,《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数不胜数的英雄形象,是红色经典赠予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在阅读红色经典作品时,要认真体会英雄人物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品质,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
⑶方法三:阅读红色经典,要注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红色经典往往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善于级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精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且富于较强的抒情意味。
可以和同学组织读书活动,通过诵读作品精华、宣讲英雄故事、编演情景剧、分享读书心得等形式,在感性的演绎中传达红色经典鼓舞人心的独特魅力。
任务一:把握主要内容
1.题目解析:《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既是红军帽徽上的五角星,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的象征:它代表着信仰、希望与新生力量,是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精神坐标。
“照耀中国”则直指这场革命对中国的深远影响:1936年的中国正深陷战乱与迷茫,而红色政权正以星火燎原之势,为苦难中国带来光明与出路。
题目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章节目录
全书共12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做了公正报道。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章 在保安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章 长征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3.内容总述
全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⑴描述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⑵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⑶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⑷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⑸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4.斯诺采访过程。
⑴采访地点及对象
安塞(百家坪附近的司令部)(周恩来)
去保安的路上(李长林、同行的几个年轻红军)
保安(毛泽东、红军大学、林彪、红军剧社、人民抗日剧社社长危拱之女士、林伯渠、徐特立)
甘肃边境周家村(红色农民)
苏区工业中心吴起镇(工人、兵工厂厂长等人)
预旺堡(杨尚昆、彭德怀)
红军的列宁室(红军战士和刘晓)
预旺县城十五军团(徐海东)
回民教导团(回民战士)
预旺堡(少先队员、红军战士)
河连湾(老红军、贾河忠)
⑵采访路线示意图
5.章节内容概括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建。介绍了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和西北大灾荒以及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介绍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面的政策。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认识到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同时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还有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以及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记录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6.把握主旨思想
《红星照耀中国》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以及红色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
1.《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历程,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伟大而平易的精神风貌,让世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红军形象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红军人物?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2.猜一猜:这是哪个领袖人物?你知道他哪些故事?
【示例1】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毛泽东)
【示例2】他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
【示例3】他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沉默谦虚,说话轻声,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天性端温和、朴实,深受部下爱戴;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忠于党的事业,为草命甘愿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作战经验丰富、杰出的军事家。(朱德)
【示例4】他说话和动作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生活简朴,性格率真,是个活泼的人,说话举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吃苦耐劳,个性活泼,精力过人。很喜欢孩子,常常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彭德怀)
3.梳理人物出场章节,完成下面表格。
章节 出场人物 备注
第一章第二、三篇 张学良、杨虎城
第一章第三篇 邓发
第二章第二篇 周恩来 主要人物
第二章第三篇 贺龙 主要人物
第三章第一、二、三篇 毛泽东 主要人物
第三章第四篇 林彪
第四章 毛泽东 主要人物
第五章 长征中的红军战士 群体形象
第六章第一篇 刘志丹
第六章第四篇 林伯渠
第六章第五篇 徐特立
第七章第二篇 吴起镇
第八章二、三、四篇 彭德怀 主要人物
第九章一、二篇 徐海东 主要人物
第十章第二篇 红小鬼 群体形象
第十章第四篇 朱德 主要人物
第十二章 张学良、杨虎城
4.分析人物的独特性
示例一:毛泽东
勇于反抗,勇敢无畏:小时候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的权利;
精力过人,身强体健: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
落拓不羁,不拘不节:有一天在和斯诺谈话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
示例二:周恩来
温和文雅,处事冷静:精通英语,初遇斯诺时热情友好地用英语接待他;
细心热情,善于计划:陪作者在乡间小路行走,亲自动手为作者制定旅行计划;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示例三:贺龙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然健壮,不知疲倦;
有勇有谋:小时候面对宴席上开枪的客人面不改色,两把菜刀闹革命;
性格急躁、但很谦虚、英勇善战、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去打仗”;不计较个人财物,但喜欢马,仇视有钱人。
示例四:徐海东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打仗十年,负伤八次,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阶级意识”:自豪于无产阶级的出身,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
年轻,身体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门牙在骑马失事时碰掉了,镶嵌在了树上,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
5.分析人物形象的共性:红色精神
示例一:毛泽东的“红色精神”体现在生活简朴、坚忍不拔。
毛泽东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但他在战斗过程中从不退缩。
示例二:彭德怀的“红色精神”体现在革命意志坚定,敢于反抗,爱惜部下,善于作战。
彭德怀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长征途中他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他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等。
示例三:朱德的“红色精神”体现在生活简朴,吃苦耐劳,爱惜部下,作战经验丰富。
如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等。
示例四:徐海东的“红色精神”体现在具有反抗精神,大胆无畏,英勇善战。
他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做窑工时组织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他组织了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6.分析人物形象的立体性
斯诺在书中既突出了革命领袖作为伟人的一面,也刻画了他们作为平常人的一面。
示例1:毛泽东:
伟人:博览群书,高瞻远瞩,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常人:生活简朴,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吃辣的嗜好。
示例2:周恩来:
伟人:处事冷静,睿智自信,极具个人魅力,是“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常人:不脱孩子气, 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温和文雅,谈吐缓慢,乐于助人,亲自为斯诺拟定行程安排。
示例3:朱德:
伟人: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常人:沉默谦虚,爱护部下,与战士说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
示例4:彭德怀:
伟人:才智过人,善于驰骋,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将领;
常人:生活简朴,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问部下一样;爱护部下,平易近人,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因为童年吃过很多苦,所以特别喜欢孩子。
任务三:体会艺术风格
1.《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2.《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风格
⑴纪实性强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报道性作品,无论是对领袖人物的正面采访,还是对苏区红军战士乃至群众的访谈,都是作者真实接触而记录下来的。
作者与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以及与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都还原了事实。
本书大多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方法,记录了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斯诺站立于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预见性的结论。
【示例1】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用具体数据让读者了解长征行军的天数、行军的路程和途中的遭遇战,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地反映红军长征路途之遥远与艰险,遭遇战之多。以此体现作品的纪实性真实性特点。
⑵故事性强
【示例2】周恩来的出场片段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这段文字好像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人物的传奇色彩,再开始写人物。
⑶描写生动
①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文学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描述。
作品中作者对苏区共产党员的描写是全书的亮点。作者在选取人物相关的资料上,并没有生硬地大段引用他们的经历、职务和政治观念,而是更多地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
②作者擅长变换叙事的角度,对人物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比如朱德作者并没有直接接触他,而是通过与其妻子的对话来表现人物。
【示例3】描写毛泽东片段
时间已经过了早晨两点,我精疲力尽,但在毛泽东的苍白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在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忽儿坐下来,一忽儿躺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毛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这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
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毛泽东彻夜工作、精力过人,不知疲倦的特点。
⑷穿插分析和议论
作者在叙述事件或描写人物的同时,点明和加深所述事件的意义,表明了自己对人物的观感,对读者起到深刻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称赞长征:“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它保存了革命的火种,锻炼了党的领导队伍,更将革命理念传播到半个中国。”
评价周恩来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评论西安事变时,斯诺预言:“国共合作的实现,将使中国从分裂走向团结,成为战胜日寇的转折点”。
斯诺对比国共两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指出:“当国民党用黄金购买装备时,共产党在窑洞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任务四:进行专题探究
1.为革命者写小传
⑴要求: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介绍的众多革命者中选择一位,梳理书中关于他的内容,如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投身革命的缘由、在革命中的贡献,以及外貌言谈、性格气度等,根据梳理的内容,为他写一篇小传。
⑵探究提示
①根据原著内容,将领袖人物与人物涉及的相关章节做成专题阅读的目录索引。
②梳理提炼出不同人物的相关言行、出身与家庭、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等,以此进行专题探究。
③选择一位印象深刻或最感兴趣的人物,对他的相关专题进行整合,梳理出他的革命之路,注意时间顺序及逻辑关系的把握。
⑶探究示例
示例一:周恩来小传
周恩来出身于江苏淮安没落官僚家庭,幼年时家道中落,由叔伯抚养长大。他从小聪慧,十三岁入奉天学堂,后赴日本、欧洲留学,在巴黎接触马克思主义,确立革命信仰。
1924 年回国后,他主持黄埔军校政治部,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1927 年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斯诺初见他时,见他“清瘦挺拔,目光锐利如鹰,说话温和却掷地有声”,常穿一件褪色蓝布军装,扣子系得一丝不苟。
长征途中,他患重病仍坚持步行,把马让给伤员。与斯诺交谈时,他细数革命历程,谈及牺牲的同志时声音低沉:“我们走的路,是用鲜血铺成的。”他处事冷静,西安事变中力主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基础。
战士们说他“夜里总在灯下工作,眼眶常带着血丝,却从不见倦容”。这位温文尔雅却意志如钢的革命者,以智慧与坚韧,在革命洪流中始终站在浪尖。
示例二:彭德怀小传
彭德怀出身湖南湘潭佃农家庭,母亲早逝,父亲酗酒成性。八岁时因顶撞地主被赶出家门,靠着砍柴、放牛勉强糊口。十五岁那年,他带领饥民抢了地主的粮仓,从此踏上反抗之路。
二十岁投军,在湘军里从士兵做到团长。接触《共产党宣言》后,他看清了旧军队的腐朽,1928年率部发动平江起义,带着队伍投奔红军。
斯诺初见他时,见他“身板结实像个老虎,脸上有饱经风霜的皱纹,眼睛却亮得像星”。他说话直率如钢珠落地:“我恨地主,恨资本家,因为我见过太多人饿死。” 长征中,他背着伤员行军,和士兵同吃青稞面,却总能在最危急时拿出奇策——夺取娄山关时,他亲率突击队攀岩,草鞋磨穿了就光着脚冲锋。
他的指挥部里只有一张木桌、一幅地图,被子上补丁摞着补丁。战士们说:“彭军团长的脾气像烈火,但心比棉袄还暖。”这位从苦难里走出的将领,用一生践行着“为穷人打天下”的誓言。
2.制作“长征图册”
⑴要求:小组合作,梳理《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长征的内容,制作一本长征册。
根据书中内容和历史课的相关知识,在地图上描画红军长征的路线,标出“突破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点或区域,将这幅地图作为图册的首页。
根据在地图上的标示,搜集整理与长征中重大事件有关的影像资料或美术作品等,并附上自己撰写的说明文字(或摘抄书中的相关语句),作为图册的主体内容。图册完成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⑵探究提示
①梳理文本时,可按“事件+细节”分类:先定位书中长征相关章节,用表格记录各事件的时间、书中描述的关键场景、涉及的人物言行,同时标注原文页码,方便后续引用。
②绘制地图需双轨对照:以历史课标准长征路线为底图,核对书中地名与现代地名的对应关系,用不同颜色标注事件类型,在旁标注书中独特描述,让地图兼具史料性与文本关联度。
③资料搜集与说明撰写要紧扣原著:影像 / 美术作品优先选能体现书中细节的;说明文字分两层,先摘抄书中相关语句,再结合历史意义简要阐释,避免脱离文本空谈。
⑶探究示例
示例1:文本梳理,展现原著细节
情节 场景 细节
突破湘江 红军扔掉所有非必要物资,伤员互相搀扶着渡河。 战士棉衣浸透鲜血仍冲锋,尸体漂满江面,江水染红数里。
遵义会议 会议室煤油灯彻夜不熄。 战士们“在遵义换上新草鞋,竹编斗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后,红军像游龙般突破40万敌军包围,从被动逃跑转为主动出击。 红军忽东忽西,像捉迷藏般甩开追兵。
飞夺泸定桥 二连 22 名突击队员背挂马刀、腰缠手榴弹,攀着桥栏铁索匍匐前进。 廖大珠连长带头冲进火海,后续战士边铺木板边冲锋,衣服被烧焦仍紧握手榴弹向前跃进。
过雪山草地 战士们用刺刀在冰面上凿出踏脚孔,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脚印往上挪。 为了御寒,炊事员烧了一大锅辣椒水,每人分半碗喝下去,辣得眼泪直流却浑身发热。
示例2:地图绘制,对照确定坐标
示例3:资料整合,图文互证精神
3.举行读书分享会
⑴要求:红星照耀中国》展现了许多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介绍了革命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读完这部作品,你是不是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 有没有从光辉历史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可以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等话题,谈谈你的阅读体会和获得的启示。
⑵探究提示
①紧扣文本提炼核心:谈“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时,可梳理书中细节,分析信仰在“放弃优渥生活”“直面死亡威胁”等选择中的具体体现。
②结合事件解析精神:分析“长征精神的内涵”,可聚焦“飞夺泸定桥”中的无畏、“过草地”时的团结协作、“四渡赤水”的灵活战术,用书中具体场景替代抽象概念。
③联系现实转化认知:探讨“当代青少年传承路径”时,可将红军的精神与学习中的意志品质对比关联,用自身经历让精神传承有落点。先分享书中触动自己的细节,再逐层延伸至感悟与行动。
⑶探究示例
示例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红星照耀中国》中,信仰是寒夜里的油灯。毛泽东在窑洞中点灯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烟灰积满缸底仍不知疲倦;红军战士被俘后宁死不泄露机密,刑场上高唱《国际歌》。
这种信仰并非空洞口号:它是周恩来在长征中患重病仍步行,把马让给伤员时的“我能走”;是彭德怀与士兵分食一碗青稞,笑称“吃饱了才有力气革命”的朴素坚守。
斯诺发现,共产党人的信仰藏在补丁摞补丁的军装里,在“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口头禅中,更在面对死亡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眼神里。这种信仰让他们在绝境中活成了照亮中国的星火。
示例2: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精神在斯诺的笔端是具体可感的。
四渡赤水时,红军“像灵蛇般机动”,用智慧跳出四十万敌军包围圈,展现“灵活应变”的军事智慧;飞夺泸定桥时,22名勇士攀着烧红的铁链冲锋,诠释“无畏牺牲”的血性;过草地时,老战士把最后一把青稞让给伤员,彰显“团结互助”的温情。
更动人的是精神的韧性:雪山垭口上,冻僵的战士仍保持冲锋姿态;沼泽地里,战友们手挽手连成生命防线。这些细节拼凑出长征精神的底色: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于困境中坚守信念,用行动注解“永不言弃”。
示例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传承长征精神,不必复刻雪山行军的艰辛,而要在日常中践行其内核。
面对难题时,想想红军过草地嚼皮带的坚持,便能耐住性子攻克学业关卡;小组合作时,学红军“手挽手过沼泽”的默契,主动分担任务而非袖手旁观。
斯诺笔下“少年先锋队”扛着红缨枪行军的身影,恰是今日青少年的镜鉴:我们可以像他们守护红旗那样守护理想,在志愿服务中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在红色场馆研学中触摸历史温度。
长征精神的传承,终归是让当年的“星火”,在当下的生活里燃成“灯火”。
这节课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初步认识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然后通过把握内容、分析人物、体会风格、专题探究等方法,学习了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方法。
这节导读课是同学们阅读的开始,希望在同学们接下来的阅读中要运用到这些方法,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收获自己的阅读乐趣。
用四周时间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要求: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全书的情节结构和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完成后面的专题探究。